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88)
2023(14962)
2022(12494)
2021(11440)
2020(9239)
2019(21155)
2018(20712)
2017(37781)
2016(21308)
2015(23828)
2014(23830)
2013(22879)
2012(21767)
2011(19968)
2010(20898)
2009(19118)
2008(19161)
2007(17486)
2006(16059)
2005(15143)
作者
(61185)
(51232)
(50704)
(48292)
(33006)
(24330)
(23154)
(19707)
(19501)
(18553)
(17644)
(17317)
(16806)
(16478)
(16359)
(15865)
(15114)
(15055)
(14849)
(14698)
(13361)
(12775)
(12486)
(11884)
(11603)
(11558)
(11406)
(11357)
(10362)
(10213)
学科
(87037)
经济(86910)
管理(56205)
(51563)
(40927)
企业(40927)
中国(31939)
方法(27577)
地方(24944)
(24781)
数学(22892)
数学方法(22526)
教育(21819)
(21310)
业经(20553)
(20482)
(20125)
(16638)
金融(16634)
农业(16561)
(16322)
银行(16291)
理论(16241)
(15811)
(15141)
环境(14330)
(14257)
贸易(14241)
(14047)
地方经济(13985)
机构
大学(305678)
学院(300679)
(119250)
经济(116457)
研究(116027)
管理(103340)
理学(86716)
理学院(85461)
管理学(83712)
中国(83534)
管理学院(83105)
科学(68819)
(68471)
(59945)
(59585)
研究所(53561)
(51101)
师范(50714)
中心(50658)
(50302)
(49586)
财经(45389)
北京(44514)
(41893)
师范大学(41505)
(40943)
业大(40771)
教育(40146)
(39215)
农业(38235)
基金
项目(191901)
科学(152746)
研究(147358)
基金(136102)
(119346)
国家(117922)
科学基金(99220)
社会(93172)
社会科(88057)
社会科学(88038)
(76117)
教育(72974)
基金项目(69957)
(65866)
编号(60785)
自然(60180)
自然科(58734)
自然科学(58713)
自然科学基金(57655)
资助(54937)
成果(53761)
(47014)
课题(46472)
重点(45722)
(43671)
(39972)
(39339)
国家社会(38373)
(38109)
发展(38055)
期刊
(145352)
经济(145352)
研究(105556)
中国(79294)
教育(63834)
学报(47375)
(47342)
(46087)
科学(43998)
管理(41716)
大学(37272)
学学(33221)
农业(31912)
(31138)
金融(31138)
技术(28311)
财经(23117)
业经(23047)
经济研究(22632)
(20040)
问题(18492)
(16892)
职业(16126)
图书(15572)
(15372)
论坛(15372)
(15262)
(14801)
世界(14284)
(13990)
共检索到4952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徐永  
区域高等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所展示的不仅是静态意义上的"社会事实",更是一个历史生成的动态过程。在既定的社会脉络下,我国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形成机制带有鲜明的"国家行动"的特征"。国家行动"蕴含着双重高等教育治理逻辑:一方面它囊括了"政府管理模式"中的行政力量;另一方面它也带有政党政治的色彩。由这样的"国家行动"延伸出的非均衡发展的机制,就不可避免的构造出了区域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中的"差序格局"。然而,形塑这一格局的机制本身并不是无可置疑的,它在程序的正当性上、分权式改革方面、市场机制的引入以及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上都存在问题。对此,应该弱化"国家行动"的力量,进一步优化分权式改革,建立区域高等教...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詹韵秋  王军  
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是困扰着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研究其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站在五大发展理念的研究视角,分别使用全国时序数据和省际面板数据来实证检验五大发展理念对中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产生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不均衡程度处于波动下降趋势;第二,从全国时间序列数据来看,创新和协调发展有助于实现中国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而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会加剧中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程度,这需要在制定相关经济政策时趋利避害;第三,从面板数据出发,五大发展理念对区域经济均衡发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郑志来  袁汝华  陈慧  
通过对在校学生、老师的实践调查,得出现行中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现状。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家长和学生构建的委托代理模型,家长之间、学校之间和教育主管部门之间博弈的分析,来探讨现行中等教育体制的弊端和中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深层原因。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田晓伟  苏骁征  
演进的柠檬市场理论认为,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导致的市场失灵并非一定带来市场萎缩,反而可能带来新的市场均衡。非学历教育服务市场具有柠檬市场的诸多特质,混乱的市场已经破坏了教育秩序、消解了主流教育价值、加重了社会焦虑。正如演进的柠檬市场模型一样,非学历教育服务市场非但没有萎缩消失反而逐步扩大,这种市场的深度柠檬化实际上增加了社会福利风险。应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私合作治理基础,借助大数据技术建立信息平台,并积极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能够创新治理框架,解决由于市场柠檬化带来的诸多问题。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新华  线文  
本文对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所实施的综合改革从区域非均衡发展的视角进行考察,发现其存在自身难以解决的矛盾。而考虑到区域统筹,改革方案需佐以重要的条件,即在西部地区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整体改革的步步推进,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应及时强化,从而有效地解决前者在金融供给中所产生的“市场失灵”问题,并进一步与之形成协调发展的互动关系,从而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锐兰  张辉  江波  
综观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虽然说,由国家重点投资建设一些高水平学校的呼声一直比较高,且部分高校也确被定为重点高校重点建设、发展,但作为一种非均衡发展战略,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才正式提及,由《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关于加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生延超  
从共生学的角度而言,技术联盟是一个利益共生体,也包括共生学的三要素,共生单元是联盟企业,共生模式是联盟的合作和运作模式,共生环境是联盟所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因此,从共生学的角度出发考虑中国目前技术联盟共生模式存在的问题并解决它显得非常有意义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马陆亭  
高等教育在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过程中,既需要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化,也需要其布局的合理性。目前我国“自发主导”倾向的高校扩展形式较多地关注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因而带来了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不均衡问题。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重新认识高校集聚人才的功能,重新认识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意义,重视高校布局的合理性,对目前我国的高校区域布局进行调整。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缪小林  师玉朋  郭晓明  
本文在非均衡发展模式下构建区域公共服务差距产生的理论路径体系,并以义务教育为例进行实证检验:利用因子分析法测度我国省域公共服务发展得分差距,采用Tobit模型进行解释。结果发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间财政关系对公共服务供给均存在正向效应,且前者大于后者,而公共支出成本差异对公共服务供给产生抑制作用,但属于客观条件。因此,在我国继续深化非均衡发展战略时期,要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短期内可以采取转移支付、收支划分等调节地方政府财力的手段,但根本上还是要通过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来完成。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谷宏伟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也伴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但通过对入学率的观察,我们发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改革开放前10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是现有从收入角度进行研究所无法解释的一个现象。本文结合中国当时的现实情况,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经典的Basu-Van模型进行修整和扩展,从教育成本和技术进步的角度对上述现象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解释,这是对传统分析的一个重要补充。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苏泽  
基层变通执行是政策实践中常见的政策行为,也是教育政策领域需要重视的研究课题。本文对案例县政策执行中上下级组织间的互动过程进行观察,发现教育政策的基层变通执行并不是基层政府或教育政策执行组织的单方面行为,而是以基层政府为主导、教育政策执行组织为主体的特定任务情境下的互动行为,是基层组织为快速达成共同政策目标而结合地方性知识和自身实际不断调适的结果。这一政策行为内嵌于正式的组织运作过程之中,其发生需要满足一定的组织条件和遵循特定的行动逻辑。在组织条件上,它不仅要满足组织运作的一般条件,更要触发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权责关系的灵活配置等特定条件。在行动逻辑上,它同时兼顾了效率性逻辑和合法性逻辑,这不仅表现在追求更高的政策执行效率上,还表现在谋求变通行为的制度化、合法化上。从组织学的视角阐释这一政策行为有助于丰富对教育政策基层执行中上下级关系联结的认识,反思教育政策的属性问题,并为化解变通执行带来的负面影响提供初步的策略预判。
[期刊]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作者] 龙伟  
2004年,为了不断提高建水县各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县教育局研究决定走"专家治教"和"专家引领"之路,成立建水县教育教学管理专家委员会,开展对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视导,并设办公室在教育局教研室,具体负责日常教育教学视导工作。在《建水县教育教学及管理专家委员会工作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工作目标是:通过对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的视导,提出薄弱学校关于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规范管理;通过对全县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使新课改稳步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潘伟伦  
建立高校教师流动机制能够克服高校教师的发展生态问题,尤其是教师终身制所带来的高校教师发展动力不足。高校教师流动仍然还存在无序化问题,这对于高校教育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可借鉴国外关于高校教师流动运行机制,促进高校间、区域间高等教育的均衡化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凌一文  
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而统一的市场建设则是“无形之手”效率提升的前提。本文将流通业发展与市场分割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构建流通业非均衡发展影响市场分割的作用机制,进而分别以流通效率和市场分割指数对流通业发展非均衡程度和市场分割程度予以表征,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DSDM)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考察,同时利用面板门槛模型(PTM)考察其相关性在城乡收入差距和产业结构差距调节下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我国流通业非均衡发展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市场分割指数则稳步下降,但二者的绝对值均长期处于较高的水平,流通业非均衡发展对于市场分割具有显著的促增作用,且城乡收入差距以及产业结构差距越大,这一促增作用愈加明显;与此同时,流通业非均衡发展对于市场分割的影响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均存在典型的异质特征,时间维度上促增作用渐趋强化,空间维度上这一促增作用则主要体现在中西部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