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26)
2023(12668)
2022(10739)
2021(9799)
2020(8373)
2019(19622)
2018(19029)
2017(37062)
2016(20002)
2015(22750)
2014(22739)
2013(23115)
2012(21958)
2011(20256)
2010(20132)
2009(18587)
2008(18615)
2007(16409)
2006(14116)
2005(12914)
作者
(58966)
(49841)
(49553)
(47144)
(31447)
(24030)
(22621)
(19509)
(18870)
(17604)
(17074)
(16739)
(16002)
(15727)
(15673)
(15559)
(14867)
(14852)
(14406)
(14327)
(12456)
(12310)
(12082)
(11286)
(11278)
(11129)
(10964)
(10689)
(9965)
(9936)
学科
(98555)
经济(98478)
管理(55263)
(52108)
方法(45505)
数学(40761)
数学方法(40494)
(40071)
企业(40071)
中国(26371)
(25416)
贸易(25403)
(24725)
(24638)
(22703)
地方(20758)
(19127)
(17388)
业经(17170)
环境(16909)
农业(16563)
(14426)
金融(14422)
(13968)
银行(13914)
(13811)
(13334)
(13286)
财务(13269)
财务管理(13237)
机构
大学(301685)
学院(298096)
(137661)
经济(135319)
管理(112014)
研究(108742)
理学(96879)
理学院(95742)
管理学(94369)
管理学院(93805)
中国(82129)
科学(63654)
(63262)
(60000)
(55353)
(51287)
研究所(50401)
财经(48593)
中心(48504)
经济学(44833)
(44401)
(43129)
业大(43085)
经济学院(40756)
农业(40351)
北京(40128)
(39067)
(38091)
师范(37721)
财经大学(36232)
基金
项目(198802)
科学(157421)
基金(147995)
研究(143812)
(129749)
国家(128800)
科学基金(109207)
社会(94402)
社会科(89804)
社会科学(89779)
基金项目(77502)
(74560)
自然(69096)
自然科(67473)
自然科学(67454)
自然科学基金(66307)
教育(65591)
(64124)
资助(61577)
编号(55726)
(46432)
重点(45745)
成果(45577)
(44200)
(40810)
国家社会(40789)
教育部(39888)
课题(38712)
科研(38620)
创新(38509)
期刊
(144915)
经济(144915)
研究(89281)
中国(54721)
学报(47690)
(45713)
(44814)
科学(44311)
管理(38518)
大学(35827)
学学(33929)
农业(30889)
(27827)
金融(27827)
教育(25766)
经济研究(25396)
财经(24689)
技术(23618)
(22729)
业经(21589)
(21356)
问题(20918)
国际(19849)
(17529)
世界(16377)
技术经济(15479)
统计(15235)
商业(13867)
(13789)
(13468)
共检索到4418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钟章奇  张旭  何凌云  陈博文  
区域间碳排放转移对区域碳排放核算及其减排责任划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建模方法,在计算中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后统称"省区")区贸易隐含碳结构的基础上,本文深入探讨了为减轻区域间贸易对省区碳排放核算及其减排责任划分的影响,以及中国各省区开展区域合作共同应对碳减排的问题,由此在减排政策层面上提出了"开展区域合作共同减排比单个省区独自应对更为有利,同时考虑到在区域合作中各个省区的获益程度可能会有所差别,采取资金补助等方式有助于推动区域合作减排"的政策建议。这对完成中国整体减排目标、提高区域减排效率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路正南  李晓洁  
定量测算各省区的隐含碳排放量及省区间碳排放空间转移量,是科学制定区域减排规划、合理分配碳减排责任的前提。文章采用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法,建立了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碳排放转移模型,测算了中国各省区的隐含碳排放总量和省区间调入及调出的碳转移量,为界定各省区在区域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责任及减排配额分配提供参考。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红光  张子孟  郭杰  
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利用分配系数建立了基于价值增长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以及价值链中隐含的碳排放转移模型,并对中国2007年和2012年分区域基于价值的碳排放以及价值链中隐含的碳排放转移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随着国内区域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区域间价值链中隐含的碳排放转移呈现增长趋势,且区域间净转移规模也有扩大趋势。这说明,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区域不公平现象不断增加。虽然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有所缩小,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是靠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带来的。这不利于全国总体上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景辉  张戈  王耕  
通过量化地区间碳排放和SO_2排放转移特征,可以较好地了解地区间的碳排放和SO_2排放的来源与去向,从而合理地制定各地区的减排与治理方案。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计算2007年和2012年山西省输出和输入的隐含碳和隐含SO_2排放情况。结果表明:山西省为隐含碳和隐含SO_2排放输出区,输出的地区主要是江苏、河北、浙江和山东等地,输入的地区主要是河北、山东、内蒙古和河南等地。山西省向其他地区转移的隐含碳和隐含SO_2排放主要汇聚于金属冶炼及制品业、建筑业和化学工业等。其他地区向山西省转移的隐含碳和隐含SO_2排放主要集中于建筑业、采选业、金属冶炼及制品业等。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一些关键性整改建议与措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忠杰  
文章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八大区域2002年和2007年的隐含碳贸易进行了核算和结构分解分析,结果显示:一般情况下,各区域内部的隐含碳贸易量大于区域间贸易以及出口贸易的隐含碳贸易量;对全行业来说,一般情况下技术变化会引起隐含碳贸易量的减少,但是产业关联变化和贸易量变化会引起隐含碳贸易量的增加;对三次产业来说,各产业的技术变化、产业关联变化和贸易量变化对隐含碳贸易量的影响存在产业上的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忠杰  
文章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八大区域2002年和2007年的隐含碳贸易进行了核算和结构分解分析,结果显示:一般情况下,各区域内部的隐含碳贸易量大于区域间贸易以及出口贸易的隐含碳贸易量;对全行业来说,一般情况下技术变化会引起隐含碳贸易量的减少,但是产业关联变化和贸易量变化会引起隐含碳贸易量的增加;对三次产业来说,各产业的技术变化、产业关联变化和贸易量变化对隐含碳贸易量的影响存在产业上的差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珊珊  罗良文  
从2002年开始,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不平衡程度不断加剧,以往的研究集中在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算与FDI对国内碳排放绩效的考察,并未分析FDI对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本文运用1997年-2009年间投入产出数据,通过指数因素分解法,将FDI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分解为FDI数量效应、FDI行业结构效应以及投资的贸易隐含碳强度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FDI行业结构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主导因素,具体来看,FDI行业结构变化促进了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加;投资的贸易隐含碳强度一直在下降,且降幅不断增大;FDI数量变化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不稳定,两者不存在明显关联。有必要建立公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富佳  
区际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是导致区际碳泄漏、碳减排权责失衡等问题的重要原因,对全球碳排放格局及碳减排效果影响重大。研究区际碳转移时空格局演化规律和内在驱动机理,研制针对性碳转移优化调控方案,对提升区域整体碳减排效率和经济生态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近年来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逐渐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国内外区际碳转移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重点总结了对中国省际隐含碳转移问题研究的进展和成果应用情况,展望了区际贸易碳转移问题未来研究的方向:进一步重视国际、省际碳排放转移间的协同研究,揭示区际碳排放转移的动态驱动力及驱动机理,探索创新基于共同责任的省际碳转移减排机制等。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磊  
本文首先基于非竞争型区域环境投入产出模型,估算2002-2007年新疆国内外贸易中的隐含碳,分析了贸易隐含碳的行业分布特征及新疆贸易隐含碳的失衡问题。计算结果表明,国内外贸易对新疆均造成碳泄漏,但绝大部分碳泄漏来自国内贸易。运用两地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的模拟分析显示,国内贸易有助于显著减少新疆本地的CO2排放量,特别是中间投入品的贸易往来对新疆的环境正效应更大。但由于新疆目前的贸易模式不利于本地区的节能减排,因此不可盲目扩大国内贸易规模,应从降低资源型产业的能耗强度、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等方面着手,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贸易结构低碳化调整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菲  李娟  
笔者综合能源、贸易方面的数据,应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了中国对日本出口贸易中隐含的能源与碳排放。认为:中国承担的日本消费型隐含碳排放量巨大,1997年~2007年间隐含二氧化碳排放累计增长约1.5倍;中国对日本出口隐含碳排放产业分析表明,2007年的承担日本隐含碳排放最多的3个行业分别是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制造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基于SDA模型的隐含碳排放的结构分解证明1997年~2007年间中国能源使用效率的改进起到了碳减排的作用,生产技术、对日本出口规模和出口结构均促进隐含碳排放增长,其中出口规模的作用最为显著,贡献率为119.02%。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韦韬  彭水军  
随着全球生产链的形成以及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跨国界分隔,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各国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运用MRIO模型测算了1995-2009年国际贸易中的隐含能源和碳排放。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中国除燃气和新能源外均属于隐含能源净出口国,生产侧排放增加远超过消费侧排放增加,且前者增加的40%是为了满足国外需求,而消费侧排放增加仅16%来源于进口的增加;(2)研究期间主要发达经济体生产侧能耗和碳排放几乎没有变化,但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却在逐渐增加,属于隐含能源和碳排放净进口国;新兴经济体的生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韦韬  彭水军  
随着全球生产链的形成以及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跨国界分隔,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各国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运用MRIO模型测算了1995-2009年国际贸易中的隐含能源和碳排放。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中国除燃气和新能源外均属于隐含能源净出口国,生产侧排放增加远超过消费侧排放增加,且前者增加的40%是为了满足国外需求,而消费侧排放增加仅16%来源于进口的增加;(2)研究期间主要发达经济体生产侧能耗和碳排放几乎没有变化,但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却在逐渐增加,属于隐含能源和碳排放净进口国;新兴经济体的生产侧和消费侧能耗分别增加了81.7%和81.3%,且发达经济体消费引致的新兴经济体隐含能源和碳排放远大于后者消费引致的前者隐含能源和碳排放;(3)主要发达经济体的人均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都远高于新兴经济体,而中国的人均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水平都较低。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潘安  
我国作为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其内部是否也存在类似国际上的碳排放转移呢?在不同地区的碳排放转移过程中,到底是对外贸易,还是区域间贸易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呢?文章通过构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和采用中国地区投入产出数据,计算2012年我国31个省份的对外贸易隐含碳和区域间贸易隐含碳,并从对外贸易和区域间贸易两个方面考察我国的碳排放转移,以得到我国不同地区在碳排放转移中的地位差异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确实存在区域间碳排放转移,且面临的碳泄漏主要在于区域间贸易而非对外贸易,即广东、江苏、浙江等碳排放净流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潘安  
我国作为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其内部是否也存在类似国际上的碳排放转移呢?在不同地区的碳排放转移过程中,到底是对外贸易,还是区域间贸易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呢?文章通过构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和采用中国地区投入产出数据,计算2012年我国31个省份的对外贸易隐含碳和区域间贸易隐含碳,并从对外贸易和区域间贸易两个方面考察我国的碳排放转移,以得到我国不同地区在碳排放转移中的地位差异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确实存在区域间碳排放转移,且面临的碳泄漏主要在于区域间贸易而非对外贸易,即广东、江苏、浙江等碳排放净流出地区是碳排放从国外转移至国内的中转地,而山西、内蒙古、河北等碳排放净流入地区则是碳排放转移链的目的地。(2)国外向我国转移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贸易,而不同地区则通过区域间贸易产生的碳排放转移主要由国内初级产品贸易引起。(3)资源禀赋状况、外贸发展模式等因素均会对我国各地区在碳排放转移中的地位产生影响。文章为我国制定差异化的地区碳减排政策与目标提供了经验依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保乾 陈 盼 杜 根 蒋晓花  
本文运用环境三效应理论,将影响中国与主要伙伴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并在投入产出模型框架下,构建双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结构分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效应有助于抑制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规模效应增加了隐含碳排放,结构效应可能增加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也可能抑制碳排放;且规模效应对中国出口贸易碳排放影响程度最大,技术效应次之,结构效应作用效果最小。基于此,提出促进中国出口贸易碳减排的根本途径是强化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优化能源结构和出口贸易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