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12)
2023(10249)
2022(8244)
2021(7707)
2020(6251)
2019(14338)
2018(13685)
2017(25517)
2016(13911)
2015(15584)
2014(15181)
2013(15225)
2012(14286)
2011(13132)
2010(12922)
2009(11879)
2008(11662)
2007(10401)
2006(9421)
2005(8678)
作者
(39857)
(33424)
(33307)
(31935)
(21149)
(15943)
(15119)
(12902)
(12846)
(11804)
(11658)
(11204)
(10799)
(10706)
(10680)
(10387)
(9928)
(9556)
(9509)
(9318)
(8425)
(8083)
(8047)
(7601)
(7594)
(7570)
(7277)
(6926)
(6654)
(6620)
学科
(70390)
经济(70333)
(33309)
管理(33095)
方法(29104)
数学(26321)
数学方法(26179)
中国(23569)
(22145)
企业(22145)
(18957)
地方(15768)
(14108)
贸易(14100)
(13768)
农业(13704)
(13401)
业经(13342)
(12545)
(11132)
地方经济(10272)
环境(10178)
(10123)
金融(10121)
(9981)
银行(9954)
(9678)
(9214)
(8355)
理论(8340)
机构
大学(209845)
学院(205349)
(98387)
经济(96958)
研究(79830)
管理(73212)
理学(62726)
理学院(61892)
管理学(61031)
中国(60847)
管理学院(60624)
科学(45840)
(45206)
(42323)
(40641)
研究所(37110)
财经(34359)
中心(33799)
经济学(33720)
(33616)
(31614)
经济学院(30434)
(29231)
(29123)
师范(29012)
北京(28986)
(28187)
业大(27889)
农业(26332)
财经大学(25666)
基金
项目(136441)
科学(109679)
基金(102925)
研究(100212)
(91006)
国家(90319)
科学基金(76429)
社会(69300)
社会科(65889)
社会科学(65873)
基金项目(52978)
(48887)
自然(45775)
教育(45325)
自然科(44743)
自然科学(44731)
自然科学基金(44020)
(43155)
资助(42063)
编号(37558)
(32196)
重点(31704)
成果(31285)
(31264)
国家社会(31245)
中国(28921)
教育部(27857)
(27812)
课题(26804)
人文(26413)
期刊
(105608)
经济(105608)
研究(68547)
中国(42971)
学报(33151)
科学(31969)
(30559)
(30192)
管理(26815)
大学(25551)
学学(23976)
教育(21550)
农业(21102)
财经(18946)
经济研究(18810)
(18455)
金融(18455)
(16671)
技术(15952)
问题(14794)
业经(14029)
(13907)
世界(12759)
(12337)
国际(12287)
技术经济(10973)
资源(10540)
统计(10396)
(9435)
经济问题(8936)
共检索到3138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婷  程豪  王科斌  
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新时代,中国人口红利需要从劳动力数量红利向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转型,合理引导区域间劳动力流动是释放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的关键。通过构建一个两地区均衡模型,揭示出区域间劳动力流动对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而释放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的理论机制。实证检验发现:(1)中国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就出现"不显著"拐点,且先于劳动力数量红利衰减;(2)区域间劳动力流动在1%的显著水平上促进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释放,随着劳动力流动增强,其带来的促进效应更加明显;(3)从异质性检验发现,劳动力价格供给弹性越高或劳动力边际生产能力越高的地区,流入劳动力越多将越能促进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释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秦爽  王萱  
文章采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LMDI)分析劳动生产率、人口年龄结构等因素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与贡献,结果表明人均GDP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各省区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由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变动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并不明显。中国经济要保持持续稳定较快增长,一是要大力提升劳动生产率,二是要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要努力挖掘人口红利的潜在空间,四是要兼顾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波  吴丽丽  
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情况下,劳动力年龄的人口规模、质量及其储蓄水平对未来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将人口特征变量引入对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和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强化直接影响是保障我国未来经济增长最有效的措施。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琳  车士义  
劳动参与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是人口红利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通过对1990-2009年的时序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劳动参与率在1990年代以来一直趋于下降。通过对劳动参与率、大学毛入学率、人口年龄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检验,发现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经济增长导致劳动参与率下降;而劳动参与率比重降低又降低了人口红利的作用力度;短期内大学扩招使得劳动参与率下降,长期内则提升劳动参与率,促进经济增长。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延长退休年龄,改善国民整体受教育状况,促进劳动力市场发展,提升劳动参与率水平。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郭敏  
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人口红利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降低。文章在此背景下,通过对劳动力供给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分解,认为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可以抵消人口红利消失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但通过测算发现中国的劳动参与率也呈现下降趋势。通过分析劳动参与率下降的原因,文章认为相较于人口红利消失的不可抗性,劳动参与率下降趋势是可以缓和的。鉴于此,文章认为中国劳动力供给的新动力在于提高劳动参与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田伟  
供给侧结构性因素是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的重要原因,增加劳动要素供给(TFR)和全要素生产率(TFP)进步是提高潜在增长率的重要切入点,那我国中等收入阶段跨越应该依赖TFR还是TFP呢?基于我国人口结构转变背景,本文测算了1979-2014年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估算了2016-2050年不同TFR方案和TFP方案下潜在增长率,进一步分析了未来我国跨越中等阶段的重要着力点。研究发现:第一,过去我国高速经济增长的背后离不开人口红利的贡献,但随着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比重的下降,我国已进入"后人口红利"时代;第二,TFR生育政策调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对经济增长不利影响,但显著提高TFP增长速度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第三,我国将最早于2024年,最晚于2026年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阶段。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钟水映  李魁  
人口红利出现并被有效利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地掌握人口红利的发展态势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人口红利在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省与省之间表现得不平衡,差异显著。中国抚养负担低的比较优势终将消失。2039年,中国将发生由人口红利向人口负债的重要转变。当前,最紧要的是,要及时认识到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趋势,加大教育和健康投资,通过提高人口质量来应对人口红利日益衰微的趋势。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颜色  郭凯明  杭静  
改革开放后中国劳动力供给和人口规模保持了40年左右增长,形成了人口红利,这对产业结构转型产生了什么影响?总结中国发展道路成功历程,既能为新阶段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事实基础,也能为其他国家发掘人力资源、推动结构转型提供中国经验。本文在多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了劳动力供给和人口规模变化趋势,以及投资结构和市场摩擦等中国经济特征,展示了劳动力和人口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机制。本文发现改革开放后中国劳动力供给增长对产业结构转型影响显著,平均降低了农业就业比重7.2个百分点,相当于降低20%左右的农业劳动转移成本。本文为中国应对人口转变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伟同  
人口红利是造就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民工荒"现象的不断加剧以及劳动工资水平的不断提高标志着经济学意义上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作为中国经济增长重要资源禀赋的人口红利将不可避免地进入衰减期。这不仅给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严峻挑战,更会在短期内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实质性影响。本文借鉴Romer(2001)经济增长"尾效"模型,将人口红利视作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研究得出人口红利衰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尾效"影响在年均1.5到2个百分点之间,并据此进一步讨论了刘易斯拐点后的中国经济。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辽  
现有的研究中忽视了人口红利与结构红利具有的内在联系,结果主观的拆分了劳动力投入增加和劳动力部门间转移对经济的增长效应,并在研究过程中对二者的增长路径和传导机制模糊化处理,也就出现了研究结论大相径庭的情况。本文通过在模型中同时引入人口红利和结构红利增长效应的代理变量,对我国四大经济板块进行误差修正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人口红利的产出效应在西部和中部地区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而资本积累效应在各个地区均不显著;结构转型过程中的劳动力(行业,空间)流动带来的增长效应在中部和东北地区效果较明显,其他地区甚至是负作用。资本要素(行业,空间)转移作用不明显,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甚至出现抑制作用。土地要素的形态(用...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同斌  
本文基于中国地市级面板数据,分析了"人口红利"与"人力资本红利"对于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程度和变动趋势,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机制。结论认为,2002~2013年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迁,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变化导致其数量优势、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而不断累积的人力资本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与整体经济效率并实现了对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人力资本红利"取代"人口红利",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来源。基于不同类型城市的分析可得,由小城市向大中型城市的人口迁移推迟了大中型城市人口红利消失的时间,发达城市人力资本的集聚效应与欠发达城市中人力资本的高边际收益得到显现,与中等发达城市的低人力资本红利形...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杨娟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陆旸  
1980~2010年,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持续快速增长,不断降低的人口抚养比使中国的储蓄率和投资率上升,最终使中国物质资本得到了快速积累;而劳动年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又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供给。与此同时,随着总和生育率的不断降低,父母能够为"有限"的子女提供更多的教育投入,从而带动了人力资本的快速上升。可以说,上述供给侧生产要素的变化是由人口转变带来的一系列内生结果。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洪勇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这是人类历史上主要经济体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在30多年增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始终伴随着投资的高速增长,资本形成率较高。但这与新古典增长理论是相违背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投资率的提高仅仅只能提高人均稳态产出水平,不具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勇辉  罗理恒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产业结构失衡导致经济增长出现"结构性减速",劳动力要素迫切需要调整以推动经济增长。从产业结构转型角度研究劳动力在行业间的配置问题以及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利用人口红利模型测算表明,目前中国人口红利呈逐步减弱趋势。基于1990-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有正向效应;1990-2000年,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显著;2001-2013年,由于劳动力数量、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等因素变化,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作用不明显,技术密集型第二产业显著促进经济增长。由此说明,通过制度改革、市场配置等手段促进劳动力跨行业流动,引导劳动力流向技术密集型第二产业和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