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29)
2023(11334)
2022(9920)
2021(9373)
2020(7644)
2019(17814)
2018(17621)
2017(34387)
2016(18721)
2015(21113)
2014(21346)
2013(21228)
2012(19283)
2011(17506)
2010(17339)
2009(15805)
2008(15448)
2007(13599)
2006(11851)
2005(10322)
作者
(54935)
(45611)
(45441)
(43019)
(29151)
(21945)
(20663)
(18022)
(17479)
(16131)
(15909)
(15210)
(14438)
(14359)
(14095)
(13898)
(13578)
(13560)
(12989)
(12987)
(11275)
(11088)
(10975)
(10322)
(10143)
(10027)
(10025)
(9962)
(9159)
(8933)
学科
(79797)
经济(79722)
管理(55774)
(50242)
(42026)
企业(42026)
方法(36860)
数学(32118)
数学方法(31800)
中国(19833)
(19404)
地方(18834)
(17338)
(17134)
业经(16418)
(13669)
理论(13128)
环境(13077)
农业(12994)
(12942)
贸易(12933)
(12720)
(12479)
技术(11464)
(11275)
金融(11273)
(11144)
(10978)
财务(10918)
财务管理(10903)
机构
大学(272219)
学院(269695)
管理(111683)
(106554)
经济(104163)
理学(97181)
理学院(96116)
管理学(94573)
管理学院(94082)
研究(89786)
中国(66523)
(58351)
科学(56649)
(47409)
(45024)
研究所(41242)
(40611)
中心(40241)
业大(39691)
财经(38949)
(37911)
北京(37056)
(36212)
师范(35930)
(35440)
(32740)
农业(31860)
(31475)
经济学(31452)
师范大学(29288)
基金
项目(189542)
科学(149275)
研究(138529)
基金(137887)
(119931)
国家(118973)
科学基金(102515)
社会(86527)
社会科(82028)
社会科学(82005)
基金项目(73998)
(73332)
自然(67644)
自然科(65935)
自然科学(65922)
自然科学基金(64735)
教育(62718)
(62078)
编号(56935)
资助(56779)
成果(45288)
重点(42060)
(41730)
(40583)
(38912)
课题(38291)
创新(36264)
科研(35989)
教育部(35625)
国家社会(35109)
期刊
(115078)
经济(115078)
研究(78296)
中国(47859)
学报(42143)
科学(39806)
管理(39787)
(35594)
(33794)
大学(31048)
学学(28969)
教育(28338)
农业(25283)
技术(22558)
(22305)
金融(22305)
财经(18726)
业经(18706)
经济研究(17616)
图书(16519)
(15852)
问题(14968)
理论(14701)
资源(14691)
实践(13598)
(13598)
技术经济(13290)
科技(13247)
(12847)
现代(12295)
共检索到3856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田永坡  郭旭林  朱丹雨  
本文以不同经济区域的供求状况为基础,分析了不同区域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矛盾的差异和原因。研究发现,不同区域的人力资源市场的供求矛盾存在一定差异,西部地区的求人倍率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劳动力需求;二是劳动力年龄人口占比下降和区域间劳动力流动所导致的部分区域人力资源供给减少。对此,应采取以下措施缓解这一状况:落实好已经出台的三孩生育政策及相关配套支持措施,持续调整优化生育政策;加大劳动力技能教育和培训力度,提升教育质量;加强国家发展战略、区域发展定位与产业政策之间的协调,推动经济与人力资源等要素协同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修来  张玉韬  
文章借助2001~2005年统计数据,从地区间各产业人力资源分布失衡,地区间人力资源发展与经济发展比例失衡,地区间单位人力资源的产出效率失衡三个角度对区域性人力失衡的现象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人力资源区域性失衡程度的测度方法,该测度方法不仅可以描述某地区总体上的人力资源失衡程度,而且可以对各个产业人力资源的失衡程度进行衡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家庭  唐袁  
运用基尼系数和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的基本原理,构建了城市化基尼系数和城市化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对我国区域间城市化水平的不平衡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区域间城市化水平较为不平衡,城市化水平由东部向西部地区递减。并发现我国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的变化满足城市化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在经济发展之初,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拉大;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随经济发展而缩小;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不断缩小的阶段,但是其缩小速度越来越慢。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文春玲  田志宏  
本文使用Johansen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了我国玉米市场价格传导规律。研究表明,我国玉米市场空间整合程度较高,以广东、山东为代表的玉米主销区在价格传导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东北等主产区处于价格接受地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池仁勇  王楠  
文章采用无量纲化的标准差系数方法,实证分析了2000年以来我国区域间物流经济的不平衡演进态势,并采用回归统计模型,研究了其成因。结果发现:我国区域间物流经济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现象,且呈现发散性的演进态势。物流劳动力、物流资本等要素投入规模和效率的区域不平衡,从内在导致了区域间物流经济不平衡,宏观经济、交通设施、市场化的不平衡,是区域物流经济不平衡的外部成因。而从横向来看,不同区域间物流经济不平衡的成因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韩逍  赵晓理  
社会发展下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天然气管道建设工作的不断增多与逐渐完工反映了我国能源消费逐渐进入"天然气时代"。天然气消费结构中,价格对天然气的消费量与产业自身的稳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天然气的管输定价会对天然气市场价格产生影响。基于此,文章通过对实际情况的深入研究与分析,经过对我国在天然气管输定价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以及在实施中应该如何对区域之间的利益实现平衡展开研究,促进天然气市场经济效益地更好提升。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赵扶扬  陈斌开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2003年以来,中国城镇建设用地供应逐步向中西部省份倾斜,东部地区土地供应则逐步受到压缩。这一土地配置趋势明显地缩小了区域差距,但潜在地带来了资源错配,并抬高了东部地区的房价。本文基于量化空间模型,将地区数据匹配至一般均衡框架,较好地刻画了中国区域间房价分化的特征事实,并对中国土地的区域间配置进行量化评估。首先,本文考察了最优土地配置策略。最大化GDP的方式倾向于对东部发达省份配置更多的土地,这一策略可以同时抑制东部地区城市房价上涨,但不可避免地扩大了区域间人均收入差距;最小化区域间人均收入差距的方式难以显著提高GDP。其次,本文发现,现实中的土地配置方式在"效率"和"公平"上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平衡点,既实现了GDP和总福利的显著提升,又明显缩小了区域间人均收入差距。最后,针对土地配置中存在的"效率"和"公平"两难问题,本文结合"新发展格局下畅通国内市场生产、分配、流通环节"的政策内涵展开了政策模拟,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优化方面提出了"土地配置与户籍制度改革相结合"的政策建议,在产品和服务的流通方面提出了"畅通国内贸易"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毛程连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邓晓兰  金博涵  李铮  
我国历年均有大规模的转移支付资金在非市场的行政机制下无偿划拨转移,其资源配置效应不容忽视。笔者基于2003—2016年省、市两级面板数据,考察转移支付对区域间资本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转移支付在总体上能够优化区域间资本配置效率,从数量上看,一个标准差的转移支付增加可以降低资本错配程度0.54个标准差;但分样本回归表明,区域间资本错配的缓解主要体现在资本配置不足地区效率的提升,而在资本配置过度地区的资源扭曲状况并未得到改善。机制检验发现,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均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税式支出渠道的存在性不显著,从而解释了转移支付只能改善资本配置不足地区的资源扭曲程度。加强对专项转移支付的绩效管理能够约束地方政府的生产性支出倾向,但这一约束反而给资本配置不足地区带来了不利影响。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李杰  廖楚晖  
本文利用受教育年限、人力资本及个人收入之间的关系,对省区间教育均衡性进行研究,分析教育均衡对个人收入影响的相关关系,结论表明:我国各省区间教育差距与人力资本存量呈负相关关系,但受教育总体水平有向均衡发展的趋势。以此,政府应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投入,提高这类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以促进各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区域间的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吕国营  赵曼  
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政府主导的医院等级评定制度对我国城乡医生人力资源非均衡配置的影响。理论分析认为,医院评定等级是政府主导下形成的一种行政型声誉,在信息不对称的医疗服务市场上发挥了信号功能,扭曲了医生的执业地点决策和患者的就医决策,使"三甲"医院具备了强大的"资源虹吸"能力;随着"三甲"医院比重的上升,医院间竞争程度加剧,"三甲"医院的"资源虹吸"动机得到强化,"虹吸效应"将进一步加重。因此,医院等级评定制度是造成我国城乡医生人力资源非均衡配置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利用我国2004—201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理论分析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三甲"医院"虹吸效应"显著存在,"三甲"医院比重每增加10%,城乡医生人力资源非均衡配置程度将显著扩大16%~21%;(2)"三甲"医院的"虹吸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西部地区最为突出,东部地区相对较小;(3)"三甲"医院的"虹吸效应"在"新医改"实施后有所减弱。本文的启示在于,在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摒弃行政等级化的计划管理思路,弱化政府主导的医院等级制度对患者和医生的扭曲激励,抑制"三甲"医院的资源"虹吸效应",从而促进我国城乡医生人力资源的均衡配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朱立  汪戎  
电力供应短缺和能源建设滞后,是当前大湄公河次区域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大湄公河次区域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科学合理的开发水能资源,提高水能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并协调次区域各国电力资源的平衡是次区域电力合作的重点。本文运用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湄公河次区域电力市场需求,比较供给与需求的差距,探讨加快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合作的有效路径。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徐绮爽  王宝顺  
数字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但其价值归属模糊、跨区域即时交易的特征对我国现行税收分配格局造成不利影响。本文从增值税的角度,利用2007年至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区域横向税收分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扩大了增值税的区域间税收差距,采用工具变量检验了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数字经济通过加深地区之间的税收与税源背离,加剧了地区间横向税收分配失衡。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所属的不同要素对区域间横向税收分配失衡的影响也有显著差异,其中虚拟程度越高的要素作用越大。本文为数字经济对我国横向税收分配的影响相关研究提供了实证证据,为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税制改革提供了依据。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傅志明  
本文认为,由于人力资源需求具有不确定性且不可能克服,内外劳动力市场又并不充分有效,所以企业人力资源供求平衡不可能实现,企业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个技术无法跨越的人力资源供求鸿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努力将其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的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填平这一鸿沟。为此,文章阐述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可以采取的四个方面的策略。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郭金龙  王宏伟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差异,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差距逐步扩大。不论从短期来看,还是从长期来看,资本流动都是经济增长水平的决定因素之一,从而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差距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区域间经济差距的变化情况和特点,然后从区域资本流动的不同渠道综合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区域间的资本流动趋势和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对区域间资本流动对中国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影响进行了数量分析和理论分析,并依此提出我国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