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96)
2023(7540)
2022(5883)
2021(5344)
2020(3992)
2019(8670)
2018(7817)
2017(15136)
2016(7691)
2015(8284)
2014(8035)
2013(7724)
2012(6894)
2011(6219)
2010(6376)
2009(6306)
2008(4978)
2007(4396)
2006(3915)
2005(3604)
作者
(20427)
(16941)
(16709)
(15992)
(10451)
(8063)
(7571)
(6490)
(6388)
(5819)
(5806)
(5746)
(5387)
(5219)
(5124)
(5102)
(4994)
(4865)
(4717)
(4631)
(4087)
(4024)
(3934)
(3912)
(3816)
(3758)
(3626)
(3568)
(3379)
(3319)
学科
(34302)
经济(34281)
(24453)
金融(24451)
(21470)
银行(21468)
(20947)
(20260)
管理(20110)
中国(17384)
(16247)
企业(16247)
地方(14280)
中国金融(10894)
方法(10542)
(9644)
数学(9385)
数学方法(9320)
业经(9137)
(9124)
(9081)
地方经济(7694)
农业(7458)
(6374)
财务(6360)
财务管理(6352)
企业财务(6148)
(5693)
产业(5535)
环境(5514)
机构
学院(104473)
大学(100547)
(45438)
经济(44471)
管理(37798)
研究(35127)
中国(33387)
理学(32550)
理学院(32176)
管理学(31738)
管理学院(31548)
(21422)
科学(19982)
(19719)
中心(18597)
财经(17323)
(16518)
(15697)
(15685)
经济学(15449)
(15358)
(15326)
银行(15197)
研究所(15091)
金融(15014)
(14289)
(14213)
经济学院(14089)
(13884)
师范(13766)
基金
项目(73715)
科学(59501)
研究(57266)
基金(53403)
(45608)
国家(45197)
科学基金(39431)
社会(38623)
社会科(36866)
社会科学(36860)
(30317)
基金项目(28104)
教育(25274)
(24648)
编号(23581)
自然(22620)
自然科(22077)
自然科学(22075)
自然科学基金(21657)
资助(20155)
(18682)
成果(18461)
重点(17299)
(16713)
国家社会(16594)
课题(16528)
发展(15809)
(15648)
创新(15584)
(15553)
期刊
(48337)
经济(48337)
研究(31200)
(26898)
金融(26898)
中国(19878)
(15333)
(13987)
科学(13188)
学报(13126)
管理(12648)
大学(10417)
教育(10292)
学学(10071)
农业(8849)
业经(8537)
财经(8368)
经济研究(8158)
技术(8039)
(7222)
问题(5892)
理论(5250)
商业(5042)
实践(4746)
(4746)
中国金融(4734)
资源(4604)
(4562)
现代(4520)
科技(4490)
共检索到1575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俞颖  苏慧琨  李勇  
本文研究了中国包含区域差别的"分化多重曲线"型金融差异演进路径的特征,探讨了其形成机理及市场与政府的交互影响,并运用1978—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以后,中国总体和东部地区金融差异沿倒"U"型轨迹演进,中西部地区则由于金融资源的大量外流和回流障碍而长期锁定于金融均齐发展的低差异状态。上述分化路径在以边际报酬为导向的金融资源自由流动中伴随着区域间和区域内的金融集聚与扩散形成:市场机制作用越强,越易形成倒"U"型路径,反之则会锁定于低差异状态。地方政府会通过信贷资源向国有企业的倾斜配置抑制金融差异沿市场化方向演进,在分税制改革后尤为显著。因此,政府干预应以区域金融差异的市场化演进路径为基础,重点疏通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金融扩散的渗透通道,推动中西部地区金融资源从低效率的均齐化配置向高效率的差异化配置转变。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俞颖  苏慧琨  李勇  
本文研究了中国包含区域差别的"分化多重曲线"型金融差异演进路径的特征,探讨了其形成机理及市场与政府的交互影响,并运用1978—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以后,中国总体和东部地区金融差异沿倒"U"型轨迹演进,中西部地区则由于金融资源的大量外流和回流障碍而长期锁定于金融均齐发展的低差异状态。上述分化路径在以边际报酬为导向的金融资源自由流动中伴随着区域间和区域内的金融集聚与扩散形成:市场机制作用越强,越易形成倒"U"型路径,反之则会锁定于低差异状态。地方政府会通过信贷资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曙光  邓一婷  
本文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民间金融的发展、演进道路,指出在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网络变革、社会体制变革以及政府政策影响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民间金融的制度化水平不断提高,组织规模和范围大大扩展,社会性功能逐渐减弱,经济性功能逐渐增强。本文通过模型分析认为,尽管我国目前已经出现了民间金融正规化的趋势,但是很多民间金融组织的成本优势尚未完全发挥,政府不应急于通过强制性政策取缔所有的民间金融组织。此外,在推动部分条件成熟的民间金融同正规金融接轨的时候,政府应当鼓励民间金融主体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而不要给予过多的行政干预,以免使得转轨后的民间金融成为附庸于政府的"盆景金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欢欢  刘传明  
文章基于2009—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科技金融效率,运用Dagum基尼系数解构科技金融效率的空间差异特征,采用Kernel密度考察空间演变趋势,通过测算Moran’s I揭示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中国科技金融效率总体上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但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科技金融效率总体区域差异整体上呈持续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主要来源;在Kernel密度估计中,中部地区科技金融效率空间分布相对集中,而其他地区不稳定,有强烈的极化趋势;近年来邻近省份科技金融的发展对本地科技金融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影响。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徐博  张树升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民间金融作为中国金融系统融资模式的补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间经济主体强烈的资金需求和正规金融资金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然而,2011年以来的民间金融危机对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民间金融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以及金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逐步确立民间金融合法化的同时,合理规范民间金融活动范围、有效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适时降低民间金融市场均衡利率、加快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强化政府公共配套服务、积极探寻民间金融新时期发展的制度均衡点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超  
2007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其动态演进路径分为三个阶段:美国的次贷型金融危机(2008);"迪拜世界"的债务型金融危机(2009);欧洲的债务型金融危机(2010)。本文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制度的"初始状态"和"三周期"极为敏感;在全球化进程中,在开放经济系统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过程中,中国虚拟经济体制的系统性风险亦较高。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郑联盛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成功典范,金融业在深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市40年来,深圳金融业大致经历了依托优惠政策、快速发展、规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四个阶段,外贸金融、金融创新、机构积聚、资本市场发展和区域金融合作等是深圳金融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圳金融改革创新的成就在于利用国家的改革开放战略,立足深圳经济金融社会发展的现实,以改革、开放、创新为灵魂,基于金融体系资源配置功能,通过"三个最优"政策创新、多个发展规划引导,金融机构、产品与市场相融合,发挥深港金融要素集聚效应,构建了金融改革创新发展新机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罗暘洋  李存金  方俊  
基于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利用Cite Space对2013—2016年有关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论文进行知识图谱的量化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国内有关互联网金融研究的热点问题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监管、普惠金融、大数据的金融应用。而国外研究的热点问题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以及大数据下的金融风险评估。此外本文发现,中外互联网金融相关研究的演进路径趋同,具体可归纳为"原理探究—方法设计—应用推广及机制建设"三步。其中原理探究阶段学者更关注技术创新;方法设计阶段学者重点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模式;应用推广及机制建设阶段学者更关心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以及大数据在金融领域的深化应用。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钱颜文  顾元勋  
产业升级在不同发展体制、人文环境、技术水平、贸易格局和经济周期等条件下,有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内在驱动结构和时空演进路径。本文从新时空背景出发,界定了产业升级的最小分析尺度及其内涵和外延,构建了链接产业升级在宏观变化和微观变化的元区域模型,从多维度构建了产业升级在不同尺度的映射。从动态竞争力提升角度,把空间优化、规模变化、要素升级纳入产业升级的评价度量体系,把产业政策、空间制度创新等变量纳入产业升级演进过程的驱动力因素,丰富了产业升级的驱动力因素模型。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伟  杨文硕  
上海自贸区是"以开放促改革"国家战略的新试点,金融开放是上海自贸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配套性、渐进性定位立足于满足贸易及其相关服务业的金融需求。从国家金融改革的大局而言,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是中国全面金融改革的战略突破口之一,有其超出自贸区框架相对独立的市场化路径。在顶层设计和具体路径上,上海自贸区金融与香港自由港金融有一定相通性和竞争性,但由于发育程度差距,在可预见的未来彼此并无可替代性。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钱水土  俞建荣  
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以及非正规金融与政府管制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阐述了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形式的变迁过程及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的演进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引导和规范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李朋林  叶静童  
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推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势在必行。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文献、准确把握绿色金融内涵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分析了我国绿色金融应遵循的发展逻辑与演进路径:在理论层面上,通过对当前经济环境下我国绿色金融生存逻辑、优化逻辑的深入剖析,探究了绿色产业与金融深度融合的紧迫性、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实践层面上,通过对国内外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和实践历程的分析与经验总结,得出了适合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演进路径。最后,结合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实际,提出了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作用,更好更快发展绿色金融的政策建议以及发展方向,在实现我国经济绿色发展的同时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中国解决方案。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薛华溢  
金融控股公司作为现代金融业最重要的经营组织形式,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出巨大抗风险能力。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业并没有出现上世纪大萧条的分业经营,许多业务单一的金融机构开始了新一轮大规模的兼并与重组,一大批新金融航母开始出现。实际上,金融业经营模式作为一种金融制度安排,它与宏观经济、技术进步等经济环境密切相关,是在一定经济条件下社会抉择的结果。本文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演进路径的梳理,重新认识到政府干预与自由市场之间选择的重要性,可以对我国金融业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龚斯闻  赵国栋  马晓崟  
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本文在厘清绿色金融发展逻辑的基础上,从金融功能、普惠金融、连续金融三个方面对绿色金融进行了理论解构。同时从要素解构和理论推导两个层面对影响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四个要素进行了分析,并构建静态模型论证了绿色金融相较于传统金融对经济的发展更有效率。基于此,梳理分析了绿色金融在内涵、主体和模式三个方面演进的合理性。
[期刊] 改革  [作者] 沈丽  张影  张好圆  
运用Dugum基尼系数法研究2005~2016年我国金融风险的地区差异大小及来源,并使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分析其分布动态演进。研究表明,我国金融风险地区差异逐渐扩大,地区内差异是我国金融风险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全国及各个地区金融风险总体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区金融风险呈梯队分布,中部、西部地区呈现微弱的多级分化趋势,东北地区则表现为较严重的两极分化。对我国金融风险地区差异及分布动态的深入剖析,可为重点防范、协作治理和主动化解金融风险提供政策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