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862)
2023(15472)
2022(12887)
2021(11700)
2020(9466)
2019(21131)
2018(20325)
2017(38043)
2016(20628)
2015(22618)
2014(21967)
2013(21821)
2012(20372)
2011(18468)
2010(18653)
2009(17017)
2008(15797)
2007(13799)
2006(12444)
2005(11282)
作者
(61417)
(51154)
(50756)
(47799)
(32290)
(24822)
(22895)
(19869)
(19700)
(18001)
(17459)
(17326)
(16457)
(16062)
(15843)
(15725)
(15341)
(14989)
(14750)
(14692)
(12907)
(12680)
(12260)
(11728)
(11684)
(11294)
(11233)
(11196)
(10185)
(10174)
学科
(86204)
经济(86119)
(52453)
管理(51477)
(38561)
企业(38561)
中国(31576)
地方(29936)
方法(29017)
(27357)
(27013)
金融(27011)
数学(25662)
数学方法(25453)
(25386)
银行(25333)
(24619)
业经(20730)
(20043)
农业(19496)
(18180)
(17821)
(16205)
贸易(16186)
(15622)
地方经济(15268)
环境(15129)
(13671)
技术(13387)
(12073)
机构
学院(283778)
大学(280023)
(115460)
经济(112939)
研究(105552)
管理(101880)
理学(87241)
理学院(86032)
管理学(84513)
管理学院(83991)
中国(83972)
科学(67738)
(60110)
(58939)
(54718)
(51705)
研究所(50172)
中心(49900)
业大(47112)
农业(46389)
(44881)
财经(40554)
(39981)
师范(39462)
(38401)
北京(37534)
(36779)
(36292)
(35888)
经济学(35305)
基金
项目(196555)
科学(153991)
基金(140202)
研究(139973)
(125128)
国家(124023)
科学基金(104681)
社会(89228)
社会科(84609)
社会科学(84587)
(81058)
基金项目(75320)
自然(67928)
(67478)
自然科(66298)
自然科学(66280)
自然科学基金(65064)
教育(62372)
编号(55865)
资助(54921)
(49121)
重点(45766)
成果(43591)
(41680)
(41161)
课题(40059)
创新(39072)
发展(38431)
(37846)
科研(37795)
期刊
(130749)
经济(130749)
研究(83929)
中国(63471)
(54052)
学报(50485)
科学(45829)
(39886)
金融(39886)
(37489)
大学(37109)
农业(36461)
管理(35439)
学学(35237)
教育(30560)
业经(23415)
技术(22680)
经济研究(20810)
(19436)
财经(19146)
问题(17362)
(16509)
资源(16272)
科技(14425)
(14117)
业大(13196)
商业(13086)
(12993)
技术经济(12816)
(12792)
共检索到4385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安康  
在区域金融研究中,不能回避区域金融资源集聚特征和空间差异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为此,本文纳入地理空间因素,依据2000~2013年较完整的时间样本尺度,以广东地市区域划分空间尺度,采用空间统计学和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全面深入地分析广东各地市金融发展的现状和分布格局,并采用空间面板模型检验各解释变量因素对金融发展水平的空间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旨从金融资源在地理上的集群角度解释广东省金融水平不平衡现象,以期为广东金融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琼  张蓝澜  李松林  刘毅  
以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回归模型来探讨2006—2018年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时序上:全国、四大区域及各省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但整体发展水平低下,2018年全国平均水平仍处于中等偏下类型。(2)空间上:中国普惠金融水平以上海和北京为相对高水平起点,主要向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扩散,最终形成东西部地区高、中部地区低的"中部塌陷"的空间分布格局。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聚集状态,高—高聚集区多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低—低聚集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3)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交通基础设施、政府扶持力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均对本地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产生了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影响程度依次降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优化水平、金融发展效率和教育与科技所占比重产生了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小节  谭晓霞  杨书燕  汪秀琼  
文章在已有的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马尔科夫链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方法,在GIS技术支持下,基于广东21个地级市2000年、2004年、2008年、2012年4个时间断面数据,分析了生态文明综合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时序格局上看,2000-2004年、2004-2008年、2008-2012年三时期时序演变差距不断扩大,2000-2004年和2004-2008年两个时期更为显著,数据表明高等水平地级市转移速度低于低等水平地级市,主要转移趋势是在中等和低等水平之间;从空间分布上看,生态文明发展状况的高等和较高水平地级市多位于珠三角地区,而中等和低等水平地级市多位于粤东、粤西和粤北;生态文明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与常住人口数、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正相关,与第一产业增加值负相关。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量变动虽然会有一定的影响,但结果并不显著。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小节  谭晓霞  杨书燕  汪秀琼  
文章在已有的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马尔科夫链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方法,在GIS技术支持下,基于广东21个地级市2000年、2004年、2008年、2012年4个时间断面数据,分析了生态文明综合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时序格局上看,2000-2004年、2004-2008年、2008-2012年三时期时序演变差距不断扩大,2000-2004年和2004-2008年两个时期更为显著,数据表明高等水平地级市转移速度低于低等水平地级市,主要转移趋势是在中等和低等水平之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业祥  钱宇凤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我国电子商务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但是区域间发展不均衡问题却严重制的其在区域内的协调发展。本文基于2012-2020年长江经济带106个城市面板数据,探究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空间动态演进过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总体上虽呈稳步增长态势,但上、中、下游之间的发展差异也比较显著,即上、中游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相当,并略低于长江经济带平均水平,下游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却远高于上、中游及长江经济带平均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电子商务发展在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间均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社会需求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外资利用水平在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对电子商务发展也具有不同性质的空间溢出影响。因此,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电子商务发展措施上要注重差异性,因地制宜。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桂预风  周冰蕾  
本文对30个省域2005-2016年的物流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构造了基于物流的引力模型空间权重矩阵,建立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对物流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区域经济、物流基础设施、劳动力供给和城镇化水平对物流发展水平影响显著,省域物流业的发展存在动态连续性,应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能够更好地揭示物流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吕晶  樊世清  
区域物流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通过对江苏省区域物流的研究,利用主成分回归的方法,构建了影响区域物流综合发展水平的回归模型。经回归分析得出,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布局、物资需求流通的加速、物流基础设施的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及时跟进对区域物流的发展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尤其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布局、物资流通的加速、公路设施的完善、邮政服务水平的提升,更是对区域物流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艳华  王丙参  朱琳  
文章构建时空熵权TOPSIS评价法来处理多指标面板数据的短期评价问题,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允许评价对象在不同时刻观测指标不一致,适用范围更广。对广东省各城市从6个方面选取多个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并将2014—2019年等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短期评价,度量地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各评价指标之间相关系数较高,分别基于12个与6个评价指标所得综合得分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5,但所得排名仍有显著区别;广东省经济系统稳定,各城市在不同时期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排名变化较小,珠海市、深圳市稳居前二;广东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差异显著,年度城市差异具有震荡上升趋势,但短期城市差异没有显著变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谌新民,吴森富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流动人口逐年增加,同时流动人口的各种结构特征愈加明显。文章通过对广东省流动人口的地区分布、劳动力来源、素质结构进行分析,力图在充分认识广东省流动人口结构现状的基础上,对隐藏在流动人口结构特征后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这种现象的经济意义进行了初步的评价。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蕴喆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要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推行可持续发展。构建碳金融评价体系及验证影响因素,有助于定量评估我国碳金融发展现状和潜力。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背景下,本文构造了碳金融发展指数,发现中国部分省份的碳金融水平还很低,但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中国碳金融发展呈现上升趋势,区域差异明显;实证进一步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创新能力、清洁技术水平和政策激励对中国碳金融发展有正向影响,结合中国碳金融发展实际分析了区域的异质性,提出了中国碳金融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亮亮  
文章基于2009—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对中国数字产业链发展水平进行测算,运用莫兰指数、Dagum基尼系数法考察时空演进趋势和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中国数字产业链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中国数字产业链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高度相关性,且大多数省份分布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中国数字化产业链发展水平存在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其中绝对差异逐渐扩大,相对差异整体上呈现逐步缩小趋势,且地区间差异是造成中国数字化产业链发展水平空间非均衡的主要原因。提出打造现代化数字产业链新业态、建立协同联动数字产业链系统、因地制宜实施数字产业链创新战略的建议,以期为提高数字产业链发展水平提供经验借鉴。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苏冰杰  卢方元  朱峰  李彦龙  
基于构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与2010~2018年全国30个省市(除西藏、港澳台)的面板数据,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动态演化与区域差异原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全国及三大区域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并伴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性和区域差异性,且东部相较于中西部区域内差异更大。数字经济发展速度动态演化显示,整体上中国各省市数字化发展水平变化速度状态表现为上升趋势,相较于中西部,东部拥有更大的速度变化状态。地区前期数字化基础、经济发展的一阶滞后、政府科技投入均会促进区域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水平会抑制数字经济发展,地区规模对数字经济的影响表现为非线性。此外,不同线性影响因素在不同区域内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影响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志洋  朱启荣  
文章通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9—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据,分析了全国,东、中、西部以及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实证分析影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情况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从地区情况看,不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由沿海至内陆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另外,技术进步、人力资本、金融发展水平、环境规制、财政支持政策、开放程度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但加强环境规制不利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晓鹤   张桂文   曾伏  
文章基于“五个现代化”的特征内涵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测度了2008—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揭示了其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及区域与时期异质性。研究表明:(1)样本观测期内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增长趋势明显,增速放缓,呈“东高、西低、中塌陷”的区域分布格局;(2)在全国层面,财政支出、财政分权、信息化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均能显著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财政分权水平的提高正向调节了财政支出的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3)区域及时期异质性分析表明,各因素的影响大小与显著性呈“东强西弱”的区域异质性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原宏  杨治辉  
文章使用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基于“绝对量”“增量”“增速”“变异程度”四项指标的综合距离面板数据聚类方法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省域发展特征进行分析,并采取半参数理论的分析方法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在省域层面上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从空间上看,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和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特征具有较大差异,青海、贵州、西藏的数字金融发展均呈现高增长量、高增速、高波动的特征。第二,数字经济发展、居民金融素养、金融规模均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线性促进作用,而投资规模和金融风险存在一定的非线性影响。具体来说,投资规模过大不利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金融安全性过高会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产生抑制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