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376)
2023(20334)
2022(17226)
2021(15964)
2020(13387)
2019(30373)
2018(29868)
2017(56678)
2016(30782)
2015(34517)
2014(33755)
2013(32843)
2012(30169)
2011(27039)
2010(27043)
2009(24958)
2008(23362)
2007(20432)
2006(17824)
2005(15507)
作者
(87643)
(72752)
(72266)
(68773)
(46149)
(34992)
(32958)
(28473)
(27992)
(25854)
(24853)
(24586)
(23272)
(22961)
(22758)
(22533)
(21678)
(21420)
(21016)
(20775)
(17999)
(17930)
(17712)
(16772)
(16456)
(16157)
(16095)
(16051)
(14737)
(14540)
学科
(117773)
经济(117645)
管理(88854)
(84285)
(71113)
企业(71113)
方法(52431)
数学(45437)
数学方法(44778)
中国(36503)
(31449)
(31308)
(28877)
金融(28868)
地方(28002)
(27716)
银行(27649)
业经(27279)
(26616)
(26599)
(24843)
技术(23120)
农业(21549)
理论(21474)
(19955)
(19904)
贸易(19889)
财务(19870)
财务管理(19828)
(19257)
机构
大学(419293)
学院(417944)
(162796)
管理(162789)
经济(159163)
研究(142871)
理学(141004)
理学院(139390)
管理学(136558)
管理学院(135813)
中国(111178)
(91175)
科学(90906)
(75077)
(71909)
(71704)
中心(66528)
研究所(65658)
业大(65162)
(61760)
财经(59908)
北京(57562)
农业(56452)
(55211)
(54596)
师范(54534)
(53206)
(49945)
经济学(48974)
技术(46709)
基金
项目(294446)
科学(231245)
基金(212478)
研究(212285)
(187293)
国家(185750)
科学基金(159026)
社会(132845)
社会科(125819)
社会科学(125785)
(116457)
基金项目(112073)
自然(104724)
自然科(102324)
自然科学(102293)
自然科学基金(100415)
(98631)
教育(97899)
资助(87319)
编号(85589)
成果(68877)
重点(66764)
(63763)
(63562)
(63388)
课题(60230)
创新(59157)
科研(56715)
国家社会(54761)
大学(54353)
期刊
(173496)
经济(173496)
研究(120957)
中国(87341)
学报(71227)
科学(64269)
(63894)
管理(60793)
(57240)
大学(53980)
学学(50767)
教育(50266)
(45083)
金融(45083)
农业(43623)
技术(38138)
业经(28701)
财经(28577)
经济研究(28189)
(24531)
(23065)
科技(22789)
问题(21968)
图书(21248)
(20342)
技术经济(19913)
理论(19379)
统计(18939)
业大(18608)
(17913)
共检索到61866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蔺鹏  孟娜娜  马丽斌  马英杰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描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耦合互动机理,并运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和2006-2016年数据实证检验金融创新子系统与科技创新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及协同联动效果。主要研究结论 :2006-2016年京津冀区域金融创新子系统有序度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科技创新子系统有序度则在整个阶段呈现良好的上升态势;但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仍处于低水平并且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区域金融与科技协同创新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推动京津冀区域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有机联动和协同演进,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注重区域金融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有效整合区域金融资源和科技资源,健全金融和科技协同创新联动机制;二是优化区域科技创新的融资结构,增强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科创型企业的能力,提升金融创新支撑科技创新的效率;三是推动金融机构主动对接、应用金融科技,促进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和有机联动,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科技要素流动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贵   孙建华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协同创新。在新时期,区域协同创新呈现共生演化的特征。借鉴生态学理论构建“态”—“势”—“流”的三维度创新生态位区域协同创新理论框架和综合评价体系,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进行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协同创新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协同创新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城市间发展差距较大。系统创新态、创新势和创新流呈现波动性增长,其中创新流对系统协同创新的贡献较小。京津冀协同创新模式经历了从单利共生向差异互利共生的演进过程,当前处于差异互利共生向均衡互利共生的演化阶段。应进一步巩固协同创新基础,聚焦三地间价值共创,充分发挥协同创新溢出效应。同时,应加快建设更加开放的创新生态,致力于建成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全国创新驱动增长新引擎。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薄文广  黄南  
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处于核心地位,而当前京津冀创新资源分布呈现出以北京为单中心的极化特征,且越是高端资源,三地差距越大。涉及到区域间利益关系调整的跨区域创新共同体合作也存在着市场失灵的现象,单纯依靠市场之手,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构建显然面临着巨大挑战,因此三地有为政府合作对于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构建就具有突出的必要性。但当前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中的政府合作存在着较小约束力的行政协议较多、较多强制性的法律法规较少,宏观的决策层面较多、微观的执行监督反馈层面较少,利益共赢的计划合作较多,利益冲突后的协调机制较少等特征。为加快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向纵深拓展,应以中央政府的理性顶层设计为基础、三地政府的主动先行先试为突破、高效协同的合作载体建设为抓手、非政府主体的充分发挥为支撑,各方协同,多措并举,以取得良好效果。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诗波  王书华  冶小梅  唐文豪  
由于当前京津冀区域内部科技要素分布极为不均,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协同不完善,促进创新资源整合的一体化要素市场不活跃,区域内部创新资源配置落差较大等原因,致使区域科技创新的联系和协作程度较低。对此,研究提出建立京津冀跨区域科技合作与协调机制,联合共建一批协同创新示范基地,统筹加强区域科技人才的联合培养与双向交流,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及整合财税、金融等政策手段,合力推进区域协同创新等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景朝阳  孙晓婷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为三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立足于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现状,从三地资源差异、合作意识、支持力度等方面分析金融支持三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探讨长三角、珠三角和台湾地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经验,以及从政策法规、金融支持机构、风险投资方面对比分析美国、德国、日本和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关于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京津冀三地金融应从加强区域顶层设计、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强化京津冀科技创新和金融支持的匹配与互动、构建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双中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薛景梅  李明芳  
在构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能力结构关系模型,对2008—2013年京津冀区域三省级地区的创新能力结构指数、创新能力结构耦合度及协同创新获益比例进行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内综合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结构耦合度及协同创新获益比都呈现出持续、稳定改善趋势。三个省级区域综合创新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北京市最高,河北省最弱;创新能力结构耦合度不均衡,京津合作比京冀、津冀合作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京津、京冀、津冀协同创新获益比都呈现出下降趋势,各地区在区域合作创新中的获益值呈现上升趋势。以此为基础,提出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叶堂林  毛若冲  
立足于两系统的耦合作用机理,从要素投入、市场产出、环境支撑三个维度构建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从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维度构建产业结构升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京津冀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及其耦合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京津冀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产业结构升级态势良好,两系统的耦合总体处于稳定阶段;北京、天津、河北两系统的耦合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制约耦合度提升的因素有所不同。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赵成伟  翟瑞瑞  曹智  张生太  
区域协同创新是区域协同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新时代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基于京津冀3个主体创新资源的细分数据,结合熵值法、熵权法、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多种方法,从宏观城市群之间、微观京津冀内部两个维度,测度京津冀协同创新水平、挖掘其空间网络联系,立体呈现京津冀协同创新现状。研究结果发现,对比国内三大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属于研发推动的源发型科技创新体系;在三地各省域内的43个研究单元间普遍存在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协同创新水平差距较大现象;区域间高效协同创新网络尚未完全建立。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韩景旺  刘宾  严婧  
本文采用SEM模型对目前京津冀科技型企业协同创新现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形成京津冀的科技协同体系中,以高等教育为中心的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创新能力最强,以企业为中心的协同创新网络最低,在京津冀科技型企业协同创新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强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支持完善政府职能、加强系统中的企业合作、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孙媛   王得新  
当前,京津冀协同创新已取得诸多积极成效,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三地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创新能力差距拉大;创新链产业链对接不甚通畅,协同创新效果欠佳;处于单向流动的协同创新初级阶段,机制建设不甚完善,等等。对此,应积极激发企业协同创新活力,强化能力提升;突出创新生态构建,深化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加速协同机制创新,优化区域内创新资源配置等。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梁婉君  何平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地区如何协同、协同效果如何已成为各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相对独立且差距较大的行政区划之间协同的思考,将传统统计方法和大数据研究相结合,以共同发展(发展)和缩小差距(均衡)为协同目标,从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创新经济三个维度对京津冀协同创新进行监测,并与相对成熟的长三角经济区协同创新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已取得一定成效,其中,创新发展好于创新均衡,在创新经济协同、创新资源协同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与长三角经济区相比,在创新环境均衡和创新资源均衡上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苑秀娥  王佳伟  刘浩  
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若要实现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重点之一就是要推动京津冀地区科技协同创新。本文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实现科技协同创新的基础: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资源丰富、政府高度重视,进而基于三螺旋模型理论,提出了将知识协同创新、技术协同创新和制度协同创新三者相结合的科技协同创新的思路,结合京津冀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实现京津冀科技协同创新的具体实施路径及对策,以期对促进京津冀地区的科技协同创新和协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孙兵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迫切要求京津冀区域管理创新,解决制度设计缺陷和合作意识不足导致的区域管理缺位问题。本文基于对京津冀区域管理缺位成因的分析,指出中央政府要在京津冀区域管理中起主导作用。中央政府设立派出机关京津冀区域管理委员会,代表中央政府在京津冀行使区域规划、港口管理、空气治理、水资源管理、区域协调等职能。为了贯彻管理职能和降低管理成本,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形成相应的区域管理机制。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赵建强  张佳磊  
随着京津冀协同不断向纵深推进,协同发展的科技创新效应受到广泛关注,将京津冀协同发展视为一次准自然实验,采用合成控制法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科技创新效应进行评估。研究发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有效提升了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水平。京津冀三地政策效应具有差异性,其中北京政策效应最为显著,河北呈现明显的政策时滞,这种差异则可能与区域创新资源配置水平和创新分工有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崔松虎  刘莎莎  
加速京津冀协同发展,并更好、更快地促成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增长极,京津冀高技术产业的协同创新效应至关重要。基于此,文章以哈根的协同理论为依据,以制度创新、结构创新、行为创新为切入点,构建了京津冀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目前京津冀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