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19)
2023(9327)
2022(7965)
2021(6972)
2020(6090)
2019(13866)
2018(13442)
2017(26471)
2016(14471)
2015(16384)
2014(16653)
2013(16835)
2012(16096)
2011(14797)
2010(14995)
2009(14168)
2008(13882)
2007(12750)
2006(11261)
2005(10282)
作者
(44078)
(37300)
(37175)
(35640)
(23589)
(17811)
(17096)
(14573)
(13855)
(13086)
(12932)
(12364)
(11869)
(11819)
(11698)
(11692)
(11108)
(11057)
(10732)
(10577)
(9279)
(9275)
(8984)
(8540)
(8527)
(8391)
(8092)
(8081)
(7574)
(7358)
学科
(87026)
经济(86970)
管理(38518)
(34548)
方法(32843)
数学(29662)
数学方法(29461)
(25800)
企业(25800)
地方(22089)
(18512)
中国(18300)
(16609)
(15439)
地方经济(14739)
业经(14489)
农业(12897)
(12099)
贸易(12095)
环境(11999)
(11614)
(11593)
(10787)
(10268)
金融(10266)
(9634)
银行(9608)
(9175)
经济学(9066)
(8942)
机构
大学(221126)
学院(220690)
(105082)
经济(103107)
研究(81225)
管理(81191)
理学(69540)
理学院(68676)
管理学(67579)
管理学院(67148)
中国(60512)
科学(48987)
(46332)
(44550)
(42408)
研究所(38480)
(37946)
中心(36444)
财经(35582)
经济学(34332)
(34011)
(32112)
业大(31853)
经济学院(30814)
农业(29840)
北京(29253)
(28661)
(28600)
师范(28411)
(26313)
基金
项目(142275)
科学(111810)
基金(103562)
研究(102807)
(90352)
国家(89677)
科学基金(75795)
社会(67347)
社会科(63882)
社会科学(63861)
(55447)
基金项目(54631)
自然(47268)
(46559)
教育(46156)
自然科(46109)
自然科学(46095)
自然科学基金(45261)
资助(42477)
编号(40682)
(33308)
成果(33062)
重点(32781)
(32024)
(28742)
国家社会(28506)
课题(28320)
科研(27338)
教育部(27199)
发展(27159)
期刊
(120879)
经济(120879)
研究(67708)
中国(40442)
(34856)
学报(34174)
(33828)
科学(31565)
管理(28488)
大学(25133)
学学(24024)
农业(22529)
经济研究(20683)
(19337)
金融(19337)
技术(19321)
财经(18524)
业经(16974)
教育(16965)
(16124)
问题(15914)
技术经济(13660)
统计(12787)
(12365)
(12044)
(11121)
世界(10971)
资源(10800)
商业(10783)
决策(10288)
共检索到3338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齐绍洲  李锴  
本文通过分析1997—2006年我国西部和东部省区之间的能源强度差异与劳均GDP差异之间的关系,在使用滞后调整的面板数据模型基础上,分别对省区及其六个产业部门的劳均GDP收敛性及其能源强度随劳均GDP变化的收敛性进行实证估计,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六个产业部门和省区都存在劳均GDP收敛,其中,建筑业的收敛速度最快、工业最慢。第二,东西部省区之间总体的能源强度差异是收敛的,即随着东西部省区之间劳均GDP差异的缩小,其能源强度差异也在缩小,但收敛的速度慢于劳均GDP的收敛速度。第三,西部各个产业部门相对于东部其能源强度差异收敛性存在差距,东西部省区之间在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和工业上的能源强度差距是收敛...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齐绍洲  云波  李锴  
本文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中国与八个发达国家之间人均GDP差异的收敛性及其能源消费强度随人均GDP变化的收敛性。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第一,中国与八个发达国家之间的人均GDP差异存在收敛,随着人均GDP差异的收敛,中国与八个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也是收敛的,并且收敛速度快于人均GDP的收敛速度。第二,能源消费强度随产业结构的改善、能源价格的提高、技术进步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扩大而降低,随FDI的增加而略有提高。第三,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异随中国与八国间的固定资产投资差异、能源价格差异、技术进步差异的缩小而缩小,但随FDI差异的缩小而有微小的增加,与产业结构差异的相关性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第四,中国与八国人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齐绍洲  罗威  
本文假设我国西部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是西部与东部地区人均GDP差异的函数,然后同其他回归变量一起检验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使用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实证估计。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第一,总体而言,西部与东部地区的人均GDP差异存在收敛,随着人均GDP的收敛,西部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也是收敛的,但收敛的速度慢于人均GDP的收敛速度。第二,不同西部省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能源使用效率是收敛还是发散存在差异。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政府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要鼓励和引导各地区充分利用能源禀赋以及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的差异进行合作,走能源节约型的可持续的区域平衡增长道路。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程建  连玉君  
本文根据1952-2003年各省的人均实际GDP数据,运用协整检验方法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除上海与贵州外,按照分省配对协整检验划分的三大区域中,西部地区具有收敛特征而东部地区不存在收敛但受到三个随机增长因素的共同作用。此外,三大地区间不存在收敛,但中西部地区具有共同的增长趋势而与东部地区则不存在这种关系,东部与中西部的经济差距在1990年以后呈现明显扩大的趋势,西部大开发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金相郁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必然现象。本文认为,不同的分析方法很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从而,分析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理论问题。本文将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分析方法总结为β收敛、σ收敛、概率收敛,并加以说明和评价。本文认为,不同的分析方法都具有各自的优点和弱点。β收敛是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与β收敛和σ收敛不同,概率收敛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它能够表明收敛的长期稳定性。本文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分析应该利用多种分析方法,才能得出较正确的结果。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尹伟华  张焕明  
本文利用区域面板数据,对1979—2006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收敛趋势,但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基本上存在收敛趋势,形成了所谓的"收敛俱乐部"现象;在条件收敛回归中,如果控制了投资率、人力资本水平、非国有化水平、对外开放度、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结构等经济变量,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则呈现显著的条件收敛。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家章  宗晓华  
本文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并对其收敛性进行分析。通过采用Malquist生产率指数对1978~2005年省区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近30年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因素,技术效率改善并不明显。但是技术效率变动的差异却导致了区域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出显著的发散趋势,而后者是造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晓珍  
文章将环境污染作为经济的非理想性产出纳入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了2006—2014年中国11个沿海省市的海洋绿色Malmquist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海洋绿色Malmquist指数、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率对海洋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及随时间演化的趋势。结果发现:考虑环境污染因素后,中国海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显著下调,技术进步率的差异是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三大经济区海洋经济增长差距的主要原因;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检验结果表明,中国海洋绿色Malmquist指数不存在收敛趋势,海洋经济的区域差距将长期存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郑月明  曾丹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不断涌入我国,并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制度变迁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外资并没有均衡地进入到我国各地区。从东、中、西三大地带看,东部地区占据绝对优势,外资的区域分布差异异常悬殊。FDI在地理空间上的这种非均衡分布及其变动趋势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和持续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齐绍洲  李锴  
本文假设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是两者之间人均GDP差异的函数,然后在加入了地区和时间虚拟变量后检验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使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1991~2005年10个发展中国家和10个发达国家进行实证估计。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第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人均GDP差异存在收敛,随着人均GDP的收敛,两者之间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也是收敛的,并且收敛的速度快于人均GDP的收敛速度。第二,所选取的这10个发展中国家在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过程中,其能源使用效率都在提高,但仍然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其能源使用效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夏子惠   古丽娜尔·玉素甫  
选取2010—2020年RCEP成员国面板数据,借鉴经典的Markandya研究方法,构建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的收敛模型。研究发现,中国与RCEP成员国的经济增长差异逐渐收敛;中国与RCEP发达成员国的能源强度差异逐渐收敛,而发展中成员国与中国的能源强度差距逐渐扩大。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提高市场化程度有利于中国和发展中成员国的能源强度向低处收敛。此外,外商直接投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外商直接投资还未达到门槛值时,外商直接投资的提升会促使能源强度向低处收敛,当超过门槛值后能源强度差异将逐渐扩大。为此,中国要利用好RCEP合作平台,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产能合作,以命运共同体定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夏子惠   古丽娜尔·玉素甫  
选取2010—2020年RCEP成员国面板数据,借鉴经典的Markandya研究方法,构建经济增长与能源强度的收敛模型。研究发现,中国与RCEP成员国的经济增长差异逐渐收敛;中国与RCEP发达成员国的能源强度差异逐渐收敛,而发展中成员国与中国的能源强度差距逐渐扩大。影响因素分析发现,提高市场化程度有利于中国和发展中成员国的能源强度向低处收敛。此外,外商直接投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外商直接投资还未达到门槛值时,外商直接投资的提升会促使能源强度向低处收敛,当超过门槛值后能源强度差异将逐渐扩大。为此,中国要利用好RCEP合作平台,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产能合作,以命运共同体定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一弘  魏玮  
文章通过建立省际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长期均衡中,技术因子对全国大多数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性,而能源要素只在中部地区表现出显著性;(2)短期波动中,能源消费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明显,技术因子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因此在政策制定上要突显出区域的差异性,寻求区域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匹配。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成  蔡万焕  于同申  
本文以中国1995—2011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考察了人均GDP和碳生产率的趋同效应和脱钩状态,结果表明:①基于泰尔指数的σ收敛显示,全国整体在两变量上分别呈现倒"U"型和"U"型收敛趋势,但东中西内部和组间的差距形态各异,且东部和组间差距均是两变量总体差距的主要成因;②β收敛结果显示,由于各省份在技术进步率、国际竞争程度、产业结构偏好和能源结构等因素上的差异,导致两变量更多地呈现条件β收敛而非绝对β收敛趋势,即向各自的稳态水平而非统一水平趋近;③Tapio脱钩指数和追赶脱钩指数模型显示,中国各省份在实现人均GDP的不断增长,但碳生产率的增长速度相对滞后,说明碳生产率在向着一个相对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牛冲槐  田莉  郭丽芳  
已有研究关于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方面的文献发现,目前学者们对拥有高新知识、掌握先进技能的科技型人才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缺乏系统的分析。本文在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分析和卢卡斯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科技型人才概念和科技型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模型,通过样本数据分析了1978~2006年科技型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得出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型人才聚集既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关键性因素,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