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48)
2023(11404)
2022(9881)
2021(8830)
2020(7552)
2019(17740)
2018(17341)
2017(33134)
2016(18241)
2015(20722)
2014(20841)
2013(20747)
2012(19862)
2011(18174)
2010(17933)
2009(16242)
2008(16069)
2007(14515)
2006(12577)
2005(11295)
作者
(55621)
(46650)
(46391)
(43958)
(29650)
(22876)
(21334)
(18432)
(17846)
(16604)
(15989)
(15877)
(15122)
(14790)
(14734)
(14637)
(14460)
(13998)
(13703)
(13661)
(11798)
(11512)
(11469)
(10863)
(10688)
(10357)
(10357)
(10354)
(9532)
(9463)
学科
(79974)
经济(79905)
管理(47286)
(41569)
方法(34796)
(31654)
企业(31654)
数学(30705)
数学方法(30424)
(26834)
贸易(26823)
(26065)
地方(22976)
(21946)
中国(19231)
(19150)
(18387)
环境(16542)
业经(14883)
(14602)
农业(14482)
(12436)
(12317)
地方经济(12084)
(10609)
(10563)
金融(10560)
理论(10452)
(10344)
出口(10330)
机构
大学(263313)
学院(262595)
(109581)
经济(107291)
研究(95721)
管理(94106)
理学(80843)
理学院(79763)
管理学(78218)
管理学院(77757)
中国(70423)
科学(62251)
(57077)
(52993)
(50431)
(47139)
研究所(46209)
(45027)
业大(43890)
中心(43830)
农业(42314)
财经(37390)
(35544)
(35360)
师范(35085)
北京(34860)
经济学(34246)
(33719)
(32688)
经济学院(31317)
基金
项目(179562)
科学(138936)
基金(128408)
研究(126728)
(114490)
国家(113608)
科学基金(94568)
社会(78515)
社会科(74341)
社会科学(74317)
(72170)
基金项目(68558)
自然(62681)
自然科(61101)
自然科学(61078)
(60957)
自然科学基金(59955)
教育(57310)
资助(52587)
编号(50736)
重点(41675)
(41185)
成果(40418)
(39260)
(36847)
课题(36068)
科研(35507)
计划(34969)
创新(34725)
大学(32775)
期刊
(118497)
经济(118497)
研究(74092)
中国(51301)
学报(48361)
(46823)
科学(41796)
(36372)
大学(35059)
学学(33087)
农业(31824)
管理(31276)
教育(24971)
(21829)
金融(21829)
技术(21620)
(19671)
经济研究(19651)
业经(19360)
(17952)
财经(17681)
问题(17487)
国际(16592)
(15316)
资源(14477)
(13930)
技术经济(12717)
图书(12659)
商业(12241)
世界(12100)
共检索到3935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蕊  王铮  钟章奇  孙翊  刘昌新  陆玉麒  
区域碳排放责任划分和污染治理必须考虑空间转移问题,才能制定公平可行的减排和治理方案。中国区域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不同,区域间贸易往来密切,需要对贸易品中隐含的碳排放和污染排放进行估算。论文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江苏基于生产者角度和消费者角度的碳排放和SO_2排放,对各部门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和SO_2排放进行了估算,并对隐含碳排放和SO_2排放流入最高的4个部门和最终需求中碳排放和SO_2排放的流入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江苏属于碳排放和SO_2排放净流入区域,净流入碳排放17.87 Mt C,净流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蕊  王铮  钟章奇  孙翊  刘昌新  陆玉麒  
区域碳排放责任划分和污染治理必须考虑空间转移问题,才能制定公平可行的减排和治理方案。中国区域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不同,区域间贸易往来密切,需要对贸易品中隐含的碳排放和污染排放进行估算。论文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江苏基于生产者角度和消费者角度的碳排放和SO_2排放,对各部门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和SO_2排放进行了估算,并对隐含碳排放和SO_2排放流入最高的4个部门和最终需求中碳排放和SO_2排放的流入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江苏属于碳排放和SO_2排放净流入区域,净流入碳排放17.87 Mt C,净流入SO_2排放9.05×104t。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筑业输入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和SO_2排放都较大,未来江苏产业结构调整面临较大压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景辉  张戈  王耕  
通过量化地区间碳排放和SO_2排放转移特征,可以较好地了解地区间的碳排放和SO_2排放的来源与去向,从而合理地制定各地区的减排与治理方案。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计算2007年和2012年山西省输出和输入的隐含碳和隐含SO_2排放情况。结果表明:山西省为隐含碳和隐含SO_2排放输出区,输出的地区主要是江苏、河北、浙江和山东等地,输入的地区主要是河北、山东、内蒙古和河南等地。山西省向其他地区转移的隐含碳和隐含SO_2排放主要汇聚于金属冶炼及制品业、建筑业和化学工业等。其他地区向山西省转移的隐含碳和隐含SO_2排放主要集中于建筑业、采选业、金属冶炼及制品业等。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一些关键性整改建议与措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韦韬  彭水军  
随着全球生产链的形成以及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跨国界分隔,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各国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运用MRIO模型测算了1995-2009年国际贸易中的隐含能源和碳排放。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中国除燃气和新能源外均属于隐含能源净出口国,生产侧排放增加远超过消费侧排放增加,且前者增加的40%是为了满足国外需求,而消费侧排放增加仅16%来源于进口的增加;(2)研究期间主要发达经济体生产侧能耗和碳排放几乎没有变化,但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却在逐渐增加,属于隐含能源和碳排放净进口国;新兴经济体的生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韦韬  彭水军  
随着全球生产链的形成以及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跨国界分隔,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各国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运用MRIO模型测算了1995-2009年国际贸易中的隐含能源和碳排放。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中国除燃气和新能源外均属于隐含能源净出口国,生产侧排放增加远超过消费侧排放增加,且前者增加的40%是为了满足国外需求,而消费侧排放增加仅16%来源于进口的增加;(2)研究期间主要发达经济体生产侧能耗和碳排放几乎没有变化,但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却在逐渐增加,属于隐含能源和碳排放净进口国;新兴经济体的生产侧和消费侧能耗分别增加了81.7%和81.3%,且发达经济体消费引致的新兴经济体隐含能源和碳排放远大于后者消费引致的前者隐含能源和碳排放;(3)主要发达经济体的人均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都远高于新兴经济体,而中国的人均消费侧能耗和碳排放水平都较低。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马述忠  陈颖  
每年大量的"中国制造"不断出口到发达国家,这些出口产品背后的隐含碳排放问题不容忽视。与已有文献主要利用美国、日本等国的数据间接获得中国碳排放率不同,本文通过直接计算中国2002、2005和2007年分产业部门的碳排放率,再以国内消费活动为标准利用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估算中国2000-2009年的隐含碳排放量,分析贸易碳排放净差不断增加的原因。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国内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将比国际公布的数据有所减少。中国在2000-2009年间保持贸易碳排放顺差,出口的高增长快速拉动了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各国应当共同改善现行的碳排放量测算体制,同时中国也要鼓励低碳产品和技术贸易。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璐  
贸易与环境具有密切的联系,贸易往来中隐含着对气候变化造成重大影响的"碳泄漏"问题。笔者以投入产出法为基础建立经济模型,计算出1990年~2000年间中国对日本有CO2的净出口并细化到产业部门层面,分析了中日两国24个产业部门出口到对方国家的CO2排放量,证明中国产业部门的碳密集度更高。此外,通过虚拟"无贸易"状态,估计出双边贸易使两国的总体CO2排放在下降。日本应该为中国的部分CO2排放负责,而中国大多数产业部门都可利用与日本贸易的机会学习日本的清洁能源技术,降低碳排放密集度。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高静  刘国光  
本文在国际碳排放转移"消费者负责"的原则下,利用多区域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对世界各国的出口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并结构分解,从碳排放技术、投入产出技术、出口结构和出口总量方面解释了同一时段影响各国出口碳排放增长路径的不同原因。利用单区域投入产出法的"国内技术假定"和多区域的世界投入产出法下不同进口国投入产出系数和碳排放系数,分别就中国对38个国家的进出口碳排放量进行测算,比较了中国与特定国家虚拟进口排放(单区域投入产出法下)和实际进口排放(多区域投入产出法下)之间的差额,并对误差额进行结构分解,同时从进口国碳排放强度差异、全球分工的嵌入程度差异等方面解释了按不同投入产出计算的碳排放差异的原因。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谭娟  陈鸣  
国际贸易隐含碳测算是调整能源消费与贸易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WIOD数据库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对中国与欧盟直接进出口以及中国从欧盟进口加工再出口商品的隐含碳总量进行了测算,并利用指数分解法(LMDI)对影响中国出口欧盟隐含碳总量的出口规模、出口结构、能源结构、能源消耗效率以及生产技术五类效应进行了分析。通过对1995—2011年的数据测算表明,中国对欧贸易的进出口隐含碳总量跨期增幅明显,且出口远高于进口。在效应方面,能源结构、出口规模要素与隐含碳排放呈稳定的正相关,生产技术要素与之呈稳定的负相关。大幅提高生产技术,优化贸易、能源消费结构是降...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世进  
碳排放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贸易中隐含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测算是研究贸易对环境影响的关键问题。本文从隐含碳的角度来分析江苏贸易的能源环境影响,探讨了江苏应该如何在全球化中更好地平衡能源环境压力与发展利益的问题,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江苏隐含碳出口变化趋势、进口变化趋势、净出口变化趋势、总能量流动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江苏的隐含碳进出口呈波动状态,在综合考虑隐含碳和进出口能源产品的情况下,隐含碳进口量无论用本身能耗系数计算还是用进口来源国国内单位GDP能耗计算,都是能量净流入地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方芳  徐化愚  
本文从内涵排放的视角出发,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内涵CO2排放量进行测算与分析。研究表明,2005年中国出口商品中内涵的CO2排放量为16.47亿吨,约占国内总排放量的32.6%,扣除进口商品中内涵的9.25亿吨CO2排放,净出口内涵排放量约为7.21亿吨,相当于国内总排放量的14%左右。不同核算原则下中国的CO2排放量差异很大,生产核算原则下中国的CO2排放量比消费核算原则下的排放量高出15.46亿吨。本文揭示了进出口贸易对于中国排放增长的贡献,也说明中国境内产生的CO2排放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其他国家的需求,是对其他国家排放的一种替代。此外,运用改进后的替代效应法,本文...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赵玉焕  田扬  刘娅  
本文采用双边投入产出模型,基于技术异质性假设,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对印度1995-2009年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碳进行了测算,并使用SDA模型对其出口隐含碳变化进行了因素分解分析。测算结果表明,印度出口隐含碳在1995-2009年间增长迅速,由115Mt增长至725Mt,增长了530%;进口隐含碳也在不断增加,由39Mt增长至215Mt,增长了451%;印度是一个贸易隐含碳净出口国。因素分解结果表明: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是印度出口贸易隐含碳增长的主导因素;结构效应有助于印度出口贸易隐含碳的减少,但是影响相对较小。最后,本文对印度减少出口贸易隐含碳和中印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匡新瑞  武戈  
文章的研究目的是分析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对CO2排放的影响,主要通过投入产出模型进行分部门分析,同时将我国进出口贸易与国内外产生的直接与非直接CO2排放相联系。结果显示我国部分行业是CO2净出口行业,但更多的是CO2净进口行业,最终使得我国成为一个CO2净进口国。具体来说,纺织服装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其他行业、仪器及办公用品制造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行业是主要的CO2出口行业,而CO2进口行业主要集中在能源及非能源采选业、造纸印刷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加工制造业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高静  刘友金  
中美贸易的巨额逆差带来的不仅仅是贸易问题,还包括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利用环境投入产出模型测算1997年-2009年中美贸易中所隐含的CO2排放量,得出如下结论:中美贸易中中国大部分行业污染贸易条件均大于1,且呈不断恶化趋势;出口规模越大、贸易竞争力越强的产业单位出口的CO2排放强度越小,中国出口美国的产品与污染品并无必然联系;美国对华FDI转移并未引起美国污染产业向中国转移,而全球FDI向华转移使得"污染天堂"理论在华成立;中国出口CO2排放速度低于其出口速度,单位出口的CO2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改变中国污染顺差国的地位,中国需加强对美国污染品的进口,积极改变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加快对价值链高端清...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纪录  
本文通过改进传统的投入产出模型,分别从总量、行业和贸易伙伴等层面对我国2002—2009年的出口隐含碳排放进行了动态的考察。研究结果表明,该阶段我国约有12%—18%的碳排放由出口贸易引致,且随着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隐含的碳排放也持续增加。其中,加工制造业和化学工业是我国出口碳排放的主要载体,而美国和欧盟分别是2002和2007年我国最大的出口碳排放受益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