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962)
2023(17339)
2022(15029)
2021(14189)
2020(11747)
2019(26523)
2018(26513)
2017(50284)
2016(27642)
2015(30833)
2014(30922)
2013(30025)
2012(27667)
2011(24826)
2010(24679)
2009(22549)
2008(21536)
2007(18670)
2006(15989)
2005(13865)
作者
(79068)
(65772)
(65084)
(62110)
(41602)
(31641)
(29756)
(25698)
(24963)
(23387)
(22494)
(22076)
(21070)
(20577)
(20324)
(20175)
(19853)
(19485)
(18891)
(18604)
(16447)
(16043)
(15869)
(14994)
(14721)
(14631)
(14603)
(14327)
(13251)
(13132)
学科
(102827)
经济(102699)
管理(76511)
(68500)
(57104)
企业(57104)
方法(44154)
数学(36939)
数学方法(36457)
(28954)
中国(27817)
(26145)
地方(26056)
(25916)
业经(23843)
(19747)
理论(19640)
农业(19336)
环境(18843)
(18226)
(17956)
贸易(17945)
(17343)
(16240)
技术(16195)
财务(16162)
财务管理(16133)
(15908)
银行(15855)
(15605)
机构
学院(378413)
大学(376938)
管理(143441)
(139583)
经济(136236)
研究(129156)
理学(124220)
理学院(122664)
管理学(120223)
管理学院(119546)
中国(94208)
科学(84918)
(80677)
(66169)
(65661)
(64896)
研究所(60353)
业大(59692)
中心(58622)
(55863)
(53518)
师范(52954)
农业(52108)
财经(51994)
北京(50496)
(47817)
(47158)
(45850)
师范大学(42612)
技术(42536)
基金
项目(266847)
科学(207951)
研究(193808)
基金(190362)
(167966)
国家(166564)
科学基金(141156)
社会(119255)
社会科(112639)
社会科学(112615)
(105846)
基金项目(101379)
自然(93099)
自然科(90794)
自然科学(90767)
(89892)
教育(89160)
自然科学基金(89075)
编号(80164)
资助(77188)
成果(65204)
重点(60544)
(57756)
(57291)
课题(55837)
(55315)
创新(51571)
科研(50973)
计划(49163)
大学(48826)
期刊
(153934)
经济(153934)
研究(107514)
中国(73948)
学报(66525)
(60261)
科学(59003)
管理(50889)
(49135)
大学(48891)
教育(48463)
学学(45954)
农业(41614)
技术(31453)
(29595)
金融(29595)
业经(27043)
财经(24215)
经济研究(23998)
(21900)
图书(21206)
(20783)
问题(20104)
(19358)
科技(19020)
资源(18714)
业大(16991)
理论(16598)
现代(16366)
商业(15957)
共检索到5474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所萌  
随着文化遗产概念的不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探索一种区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我国自2006年起开始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迄今已设立了15个。在对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特点分析基础上,对文化生态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以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从民族历史文化整体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间的整体性保护以及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三个层面,对整体性保护的内涵与策略进行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佟玉权  韩福文  邓光玉  
地理学及景观生态学中关于景观的学术思想,为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引。针对我国现阶段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问题,分析了在景观视角下进行文化遗产研究的必要性。通过对文化遗产景观的整体性、系统性,遗产地自然、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复合性,景观价值的多样性和景观空间、时间及其文化属性的统一性等特征的探索,阐述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与利用的合理途径。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萨如拉  谢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过度商品化和产业化,而忽视对其知识属性的考察,同时也存在过度保守化,忽视对其所蕴含知识潜力挖掘的问题。文章在知识审计视域下构建非遗知识审计模型,从知识拥有量、生存环境、历史沿革及市场需求等层面对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丹寨县古法造纸技艺开展知识审计。审计结果表明:保护中缺少技术设备支持、资料记录;其兴衰取决于国家政治环境、市场需求大小、现代科技的影响;产品创新可以提升其经济价值;生产性保护基地和研习所的设立行之有效等。提升生产性保护效能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完善资料记录、加强物质保障、提升经济价值和扩大需求信息供给。为此,知识审计也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能提升的有效工具。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徐盛华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联结着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共同情感认同和价值,对于了解历史、延续情感、传承发展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得不引起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域自然环境、经济、价值等诸方面的认同关系密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保护生态,将文化生态意识融入其中无疑将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生态主要研究文化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文化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关系。由吴楠著、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生态建设研究》一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文化生态建设相结合,旨在唤醒大众的文化生态意识,促进文化生态建设。
关键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炜  陈能幸  
文章引入世界遗产保护本真性理论,通过以广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嘹歌为例,提出了要对我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及其思路。希望通过对这一具体研究对象的剖析,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嘹歌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并以此为鉴,对当前我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若干思路和经验借鉴。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李树林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快速消失的严峻形势,民族地区图书馆应责无旁贷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发挥自身优势,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普查采集、保存利用、传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人类民族文化遗产资源的共享。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李明杰  
鉴于传统的古籍版本文化保护多关注古籍实体性的一面,而忽视其非物质性的另一面,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对古籍版本文化保护进行了重新审视,在论证古籍版本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和案例分析,从"传承"和"记忆"两大途径提出了古籍版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措施,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几大关系。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甘明  刘光梓  
传承人与群体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主体知识产权的二元主体。结合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状况,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主体知识产权立法保护制度应明确权利主体的成果确认权、原创维护权、改编权、演绎权、无期限保护权、经济利益的追偿及分享权,同时,保障非营利目的的传播使用权。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兆林  张宪昌  
民间资本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但学术界对其尚未开展系统研究。本文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民间资本的概念、特点、研究价值、角色及作用等开展研究,力求实现民间资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效能的最大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韩学志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物质性、民族性、动态传承性、活态性、群体性等特征,知识产权部门法对其保护的具体模式有:专利权保护模式、著作权保护模式、商标权保护模式、商业秘密保护模式。我国现行法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着权利主体、权利性质和独创性难以确定的缺陷。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建议如下: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记制度、集中管理制度、长期保护制度以及权利人的使用收益和权利限制制度。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邓琼飞  
海南作为典型的海岛型省份,长期以渔业及其他海洋资源为主导产业,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而且沉淀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海洋文明的延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良好的海洋保护意识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许多珍贵的非遗项目面临失传危机。笔者围绕海南海洋类非遗保护进行研究,以期探索出科学的保护策略,切实提升非遗传承主体的保护积极性,推动我国海洋非遗的传承和发展。由王文章编著、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从学理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研究,详细论述了其概念、特征、类别等知识;然后立足实践维度,针对传统音乐、舞蹈、体育、美术、医药等二十几种非遗项目进行了讨论分析,深刻解读了各种非遗项目的价值意义、文化内涵、形成过程等;最后聚焦中国非遗保护现状,积极借鉴国外管理经验,提出科学的非遗保护措施,为非遗保护工作者以及研究人员提供了科学参考,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程焕文  
新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最大成就莫过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到2011年颁布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再到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兴帜   周灵颖  
以名录制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工作初步构建了我国非遗保护的实践体系,对非遗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在非遗名录制保护实践中也出现了遗产保护碎片化,遗产持有者弱化,遗产生活性式微等系列问题。文章从村落场所、原生主体、日常生活生产等阐述非遗与村落间的内在关系,认为村落既是非遗存续的空间也是非遗实践的外化形态,村民既是非遗的创造者也是非遗的使用者,日常生活既是非遗的表达内容也是非遗本体,村落空间、村民共同体、日常生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成村落有机体的不同向度,以村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单位,才能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存续形态。
[期刊] 档案学通讯  [作者] 黄体杨  
在现代化冲击之下,非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笔者调查发现众多的白族非遗项目正在丧失其数百上千年奠定的群众基础和市场份额,并直接导致了传承人收益和社会地位的下降,随着老一代传承人相继谢世,传承人面临着断代乃至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传承人档案能够原真地记录传承人所承载的非遗信息与文化,将活态的非遗"物化"留存下来,为后世提供无穷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看,建立、管理和保护传承人档案的建档保护方式,与延续传承人传承生命、培养新的传承人的动态保护方式同等重要。政府部门已经注意到为传承人建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国家级非物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罗清霞  
我国历经五千余年历史发展所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着极高的艺术、经济价值,同时也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给予高度关注。不过在实践中,商标保护也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为此,文章以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保护发展现状分析为基础,对常见的商标保护模式以及暴露出的缺陷进行深刻研究,从商标申请绿色通道建立、商标注册制度完善、申请人机制的完善、组合商标建立四个方面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保护完善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