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01)
- 2023(15311)
- 2022(13225)
- 2021(12177)
- 2020(10147)
- 2019(22848)
- 2018(22487)
- 2017(43186)
- 2016(23624)
- 2015(26102)
- 2014(25814)
- 2013(25344)
- 2012(22996)
- 2011(20756)
- 2010(20315)
- 2009(18417)
- 2008(17724)
- 2007(15184)
- 2006(13067)
- 2005(11054)
- 学科
- 济(93057)
- 经济(92961)
- 管理(67826)
- 业(63132)
- 企(51490)
- 企业(51490)
- 方法(43609)
- 数学(38039)
- 数学方法(37652)
- 农(25079)
- 中国(22974)
- 财(22203)
- 学(21990)
- 地方(20881)
- 业经(20720)
- 环境(18631)
- 贸(17236)
- 贸易(17231)
- 农业(17177)
- 易(16719)
- 技术(15137)
- 和(14874)
- 理论(14714)
- 务(14382)
- 划(14368)
- 财务(14322)
- 财务管理(14302)
- 制(14193)
- 企业财务(13553)
- 银(12373)
- 机构
- 大学(334055)
- 学院(332986)
- 管理(131775)
- 济(129165)
- 经济(126499)
- 理学(116267)
- 理学院(114938)
- 管理学(112881)
- 管理学院(112309)
- 研究(111822)
- 中国(79820)
- 科学(74197)
- 京(70206)
- 农(61682)
- 所(56708)
- 业大(56391)
- 财(55130)
- 研究所(52788)
- 中心(50321)
- 农业(49085)
- 江(46078)
- 财经(46042)
- 范(43871)
- 师范(43336)
- 北京(43282)
- 经(42107)
- 院(40818)
- 经济学(38892)
- 州(37728)
- 经济学院(35481)
- 基金
- 项目(243690)
- 科学(190861)
- 基金(177132)
- 研究(171529)
- 家(157820)
- 国家(156538)
- 科学基金(133256)
- 社会(108632)
- 社会科(102949)
- 社会科学(102922)
- 省(95578)
- 基金项目(94961)
- 自然(89105)
- 自然科(86996)
- 自然科学(86971)
- 自然科学基金(85395)
- 划(81319)
- 教育(77981)
- 资助(71787)
- 编号(68422)
- 重点(55149)
- 成果(53204)
- 部(52667)
- 发(52290)
- 创(50964)
- 创新(47575)
- 科研(47280)
- 课题(46642)
- 计划(46096)
- 国家社会(44992)
- 期刊
- 济(131426)
- 经济(131426)
- 研究(89995)
- 学报(61504)
- 中国(56074)
- 农(54647)
- 科学(53701)
- 大学(45139)
- 管理(44499)
- 学学(42940)
- 财(39358)
- 农业(38259)
- 教育(33547)
- 技术(26346)
- 业经(22791)
- 融(22596)
- 金融(22596)
- 经济研究(21643)
- 财经(21290)
- 业(19550)
- 经(18163)
- 科技(17999)
- 问题(17409)
- 版(16847)
- 图书(16771)
- 业大(16712)
- 资源(16320)
- 技术经济(15652)
- 理论(15149)
- 商业(14792)
共检索到4557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天森 朱越 梁大鹏 邢新朋 王佳遇
运用2003—2019年省际数据,分析生产要素错配如何影响我国四大区域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除东部与中部地区的技能型劳动力外,各区域的生产要素均存在错配现象。要素价格扭曲与要素配置效应均显著影响各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针对要素价格扭曲作用的检验表明,东部和中部地区应纠正污染物排放的扭曲现象,西部和东北地区则应纠正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针对要素配置效应作用的检验表明,东部和中部地区应提升不同部门资本要素配置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影响,西部和东北地区则应提升劳动力的配置效率。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文 牛泽东
研究目标:以2008~2017年中国工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测算资源错配所造成的各所有制、地区、行业层面以及工业总体层面TFP损失,分解工业总体TFP损失,明确类型(所有制、地区及行业)内和类型间的具体贡献。研究方法:构建包含异质性企业的垄断竞争模型,刻画生产要素配置偏离等边际产出原则对不同层面工业TFP的多维度影响,基于反事实分析,进一步分解类型内与类型间的资源错配效应。研究发现:地方国有企业的资源错配程度高于其他所有制;地区的资源错配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东部和中部的资源错配程度较低;制造业的资源错配程度相对高于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如果达到美国制造业的资源配置标准,中国工业上市公司总体TFP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0.35~0.9倍;不同类型(所有制、地区或行业)内部资源错配与不同类型(所有制、地区或行业)之间资源错配大约分别可以解释总体工业上市公司TFP损失的一半,且不同行业之间的错配程度大于不同所有制和不同地区之间的错配。研究创新:在Hsieh和Klenow (2009)提出的资源错配测算方法的基础上,将所有制、地区及行业因素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内,同时考虑了类型内和类型间的资源错配效应。研究价值:为进一步推动工业结构改革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袁瑞彩
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较为单一、发展不均衡、人口比例不均等问题仍十分严峻,导致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其中,我国资源错配的现象比较突出,带来了经济增长效率下降。因此,当前我国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深化经济制度改革,更需要立足资源错配的现实问题,分析探讨当前我国资源错配的情况,尤其要着重分析资源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此,本文从资源错配视角出发,根据不同因素从多维度实证分析资源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期通过改善我国资源错配的情况,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我国经济产业的转型发展。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王欣 曹慧平
先将要素价格扭曲系数引入分析框架,构建要素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理论模型,然后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微观数据,采用OP法分别估算出中国制造业29个子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和金融错配系数,再通过1999—2013年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检验金融错配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金融错配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效应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国有企业金融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更强;分行业研究显示,金融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边际影响在资本密集型行业最为显著。因此,亟待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以减弱金融扭曲,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实现内生可持续性经济增长。
关键词:
金融错配 全要素生产率 资源配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钟文
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总产出行业生产函数的增长核算框架,来衡量行业资源错配对总体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这一多部门模型基于分行业与总体相一致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框架,通过在行业资本和劳动投入上引入税收或补贴的做法来刻画行业层面的要素价格扭曲。一方面补充了资源错配文献中缺少的对中间投入作用的分析,另一方面进一步分析了生产率核算文献中资源配置效应的行业来源。本文也特别指出了在生产率测算和资源错配研究中普遍存在的基础数据不满足同质化要求的问题,并且在概念上说明了正确的产出和投入指数构建的方法论。最后,本文对资源错配研究中一直采用的固定收入份额进行了突破,通过在概念上利用投入产出序列来构建时变收入份额。
关键词:
资源错配 全要素生产率 总产出 中间投入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王惠 乔美华
在考虑物流业能源投入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情况下,采用全局参比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度2005-2014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物流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构建Tobit模型探究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样本考察期内,中国物流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0.65%,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分析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原因发现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带动;区域经济和人力资源对物流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影响较小;产业结构、专业化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建华 陈壮杰 张豪
通过构建一个考察企业资本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分析模型,并以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为样本,从企业规模和行业要素密集类型两个维度对制造业资本错配造成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进行测算。资本错配造成制造业总体全要素生产率较大的损失,且存在先改善后恶化的趋势。规模越小的企业,资本错配造成的全要素生产损失越大,并且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损失受企业规模的影响更大。资本错配对要素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技术密集型行业。
关键词:
资本错配 全要素生产率 企业规模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建华 陈壮杰 张豪
通过构建一个考察企业资本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分析模型,并以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为样本,从企业规模和行业要素密集类型两个维度对制造业资本错配造成的全要素生产率损失进行测算。资本错配造成制造业总体全要素生产率较大的损失,且存在先改善后恶化的趋势。规模越小的企业,资本错配造成的全要素生产损失越大,并且相较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损失受企业规模的影响更大。资本错配对要素密集型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技术密集型行业。
关键词:
资本错配 全要素生产率 企业规模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西贝 李海燕
以创新要素为切入点,构建资源配置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框架,通过计算2010—2020年中国第二产业A股上市公司实物资本、劳动力和创新要素的配置水平与加总TFP,对两者间的作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第二产业要素市场存在明显错配,创新要素配置失衡水平显著高于实物资本和劳动力,且创新要素对实物资本和劳动力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能够有效降低两者的扭曲程度。要素配置水平和TFP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产业发展初期能够通过对要素的偏向性配置提升TFP水平,但长期持续的资源配置扭曲则会抑制TFP的增长。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第二产业三种要素的配置状况在行业、股权性质以及地区层面上均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结果验证了上述结论的有效性。故中国应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通过深化供给侧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和市场结构,提升企业发展质量。
关键词:
创新要素 资源错配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林辉 高庆昆
要素无效配置和过度拥挤已成为许多国家在要素配置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过于关注要素投入和TFP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忽视了不完全市场环境中要素错配引发的经济后果。文献指出,源于制度缺陷、经济非自由化和不完全信息的作用,要素间易发生不同层面的错配而引发技术效率的损失。经验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要素错配引发技术效率损失现象更为突出,在短期内提高TFP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减少要素流动障碍并抑制价格扭曲,消除要素错配的影响。
关键词:
要素错配 全要素生产率 要素配置效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兵 吴延瑞 颜鹏飞
本文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卢恩伯格生产率指标测度了考虑资源环境因素下中国30个省份1998—2007年的环境效率、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成分,并对影响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主要的结论有:能源的过多使用以及SO2和COD的过度排放是环境无效率的主要来源,环境效率较高的省份均集中在东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平均高于市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市场全要素生产率还是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均低于东部地区,资源环境因素对各省份全要素生产率的排名有显著的影响;人均GRP、FDI、结构因素、政府和企业的环境管理能力、公众的环保意识对环境效率和环境全要素生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梅
文章对我国各省区Malmquist指数进行分解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人力资本的深化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和规模效率的增长,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Verdoorn定律。地区基础设施、城市化对技术进步无明显影响但是会促进技术效率的改进,而开放度则会促进技术进步但对技术效率无影响。农业占GRP的比重增加导致Malmquist指数提高,它会使技术效率增加但与技术进步存在负相关关系。除东北地区外,全国及各地区存在着技术效率的收敛。纯粹技术效率的收敛导致了技术效率的收敛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炜 范洪敏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制度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1998-2012年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度并考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阶段特点、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全国1998-2012年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0.1%,增长来源主要是技术水平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省际差异较大,而区域表现出一定的趋同。1998-2012年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无变化,两个地区虽技术水平变化增长0.3%,但技术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优慧 杨志江 叶慧铮
基于环境规制实际强度与拐点强度距离视角解读了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不平衡的形成机理,并依据2001—2019年中国省(区、市)工业部门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实际强度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U”形关系,中国环境规制因实际强度整体较弱而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是负向的,但样本期末环境规制的实际强度已迈过拐点强度,继续严格实施环境规制有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和行业结构绿色化程度较高,东部地区的环境规制拐点强度较低,其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在逐步拉大;在中国区域间环境规制政策非均衡实施的背景下,东部地区环境规制实际强度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明显较高,而环境规制拐点强度又较低,即环境规制实际强度与拐点强度的距离较大,导致东部地区原本领先于中西部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优势进一步彰显,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不平衡问题不断加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优慧 杨志江 叶慧铮
基于环境规制实际强度与拐点强度距离视角解读了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不平衡的形成机理,并依据2001—2019年中国省(区、市)工业部门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实际强度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U”形关系,中国环境规制因实际强度整体较弱而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是负向的,但样本期末环境规制的实际强度已迈过拐点强度,继续严格实施环境规制有助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和行业结构绿色化程度较高,东部地区的环境规制拐点强度较低,其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在逐步拉大;在中国区域间环境规制政策非均衡实施的背景下,东部地区环境规制实际强度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明显较高,而环境规制拐点强度又较低,即环境规制实际强度与拐点强度的距离较大,导致东部地区原本领先于中西部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优势进一步彰显,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区域不平衡问题不断加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