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229)
2023(16513)
2022(13795)
2021(12827)
2020(10527)
2019(23378)
2018(22648)
2017(42484)
2016(22396)
2015(25053)
2014(24469)
2013(23947)
2012(22340)
2011(20527)
2010(20759)
2009(19356)
2008(18693)
2007(16629)
2006(15102)
2005(13832)
作者
(63987)
(53621)
(53525)
(50726)
(34268)
(25414)
(24149)
(20596)
(20347)
(18997)
(18379)
(17783)
(17180)
(17172)
(16890)
(16680)
(15976)
(15426)
(15236)
(15097)
(13649)
(13021)
(12782)
(12284)
(12230)
(12037)
(11584)
(11484)
(10728)
(10534)
学科
(109694)
经济(109608)
管理(65463)
(59268)
(47628)
企业(47628)
方法(37957)
数学(33023)
数学方法(32635)
中国(31608)
(27459)
地方(26815)
(23134)
业经(22543)
(21499)
(20020)
贸易(20006)
环境(19696)
(19434)
(19160)
农业(18440)
(16784)
银行(16773)
(16291)
地方经济(16287)
(16239)
金融(16237)
(15916)
(15252)
(15010)
机构
学院(324535)
大学(322837)
(148073)
经济(145291)
管理(121443)
研究(120344)
理学(103568)
理学院(102324)
管理学(100725)
管理学院(100070)
中国(93230)
科学(69937)
(68773)
(66413)
(60006)
研究所(54245)
中心(53750)
财经(52249)
(48259)
(47585)
(47399)
经济学(46954)
北京(44171)
(44042)
(43662)
师范(43294)
经济学院(42005)
业大(41630)
财经大学(38604)
(38354)
基金
项目(213495)
科学(170643)
研究(159409)
基金(156823)
(136524)
国家(135491)
科学基金(116194)
社会(104783)
社会科(99539)
社会科学(99521)
(81221)
基金项目(81169)
自然(71824)
教育(71624)
自然科(70128)
自然科学(70111)
(68900)
自然科学基金(68842)
资助(63752)
编号(62811)
成果(51341)
重点(49142)
(49028)
(47747)
(44814)
国家社会(44791)
课题(44558)
创新(42048)
教育部(41258)
发展(40224)
期刊
(171723)
经济(171723)
研究(103646)
中国(66974)
(49148)
管理(48513)
科学(45322)
学报(44516)
(43395)
大学(34463)
教育(33190)
(32606)
金融(32606)
学学(32438)
农业(29955)
经济研究(29313)
技术(28712)
财经(26501)
业经(25669)
(23144)
问题(21766)
(19989)
国际(18197)
世界(17568)
技术经济(17309)
(16780)
资源(16086)
统计(15891)
科技(15307)
现代(15015)
共检索到5049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于洋  陈才  
为贯彻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和加快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布局,文章在对2007-2015年我国华北、东北、东部、中南、西南和西北六大区域经济-能源-环境-科技四元系统协调度和发展度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引入"耦合度"模型评价了我国六大区域四元系统协调和发展之间耦合现状。并通过引入核密度函数分析方法,对其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较高,属于"充分发展"类型,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提升趋势明显,而东北地区出现"下滑"趋势;(2)各个区域四元系统协调度水平较高,但西北地区是一种"低低"协调;(3)西北地区协调发展耦合度处于"濒临失调衰退"类型,东部地区处于"一般协调发展"类型,其余四个区域处于"勉强协调发展"类型;(4)四元系统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聚集"特性;(5)六个区域四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差异逐渐减小,区域之间更趋"和谐"。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付云鹏  马树才  
通过构建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3个子系统的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和协调发展模型研究了中国31个地区2005-2012年间的系统协调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检验研究了各地区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之间的空间自相关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丽玉  高峰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研究人口、资源、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能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借助2010—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与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PR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与预测。结果表明:PREE系统协调水平在波动中上升,已由轻度失调转变为中度协调状态。地区协调水平差异先变小后边大,系统协调水平的分布特征已从“东高西低”转变为“西高东低”,产生了系统协调水平的“倒挂”现象。各省份间系统协调水平的空间相关性正逐步增强,东、中、西三大分区呈现出不同的动态演进趋势,并伴随着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未来5年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将持续上升,但地区间仍存在较大差异,并存在不同的瓶颈约束。因此,PR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需从系统本身与区域发展两个角度进行调整,因地制宜制定策略规划。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丽玉  高峰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研究人口、资源、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能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借助2010—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与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PR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与预测。结果表明:PREE系统协调水平在波动中上升,已由轻度失调转变为中度协调状态。地区协调水平差异先变小后边大,系统协调水平的分布特征已从“东高西低”转变为“西高东低”,产生了系统协调水平的“倒挂”现象。各省份间系统协调水平的空间相关性正逐步增强,东、中、西三大分区呈现出不同的动态演进趋势,并伴随着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未来5年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将持续上升,但地区间仍存在较大差异,并存在不同的瓶颈约束。因此,PRE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需从系统本身与区域发展两个角度进行调整,因地制宜制定策略规划。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逯进  常虹  赵少平  许抄军  
在全面解析系统耦合机制及其跃迁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三系统耦合模型,基于山东省2001—2013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山东省能源、经济与环境三系统之间协调关系的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能源、经济与环境三系统的耦合度总体上呈上升态势,目前已达到初级协调发展状态,且其变化与能源—经济、能源—环境和经济—环境三类二元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各二元系统协调发展的同步性,是三元系统耦合水平提升的基本前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光明  杨芸瑞  桂青青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经济发展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把握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提高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7—2019年的相关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科技创新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状况与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呈现增长态势,沿海协调度等级高于内陆。空间关联格局中,“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要提高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应充分挖掘协调发展的实质,加强跨区合作,提升整体协调发展程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治国   李兆哲   高玮浓  
推动黄河流域多系统协调发展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为此,文章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1—2020年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能源-经济-环境-科技四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并对其时空演化特征与外部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四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总体呈稳定上升态势,且各城市群均属于科技滞后型;(2)四元系统耦合协调度得到显著提升,区域特征主要表现为耦合协调度从流域东部向西部逐渐递减;(3)各地级市四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存在显著正向空间相关性,少数地区发生跃迁现象,跃迁路径存在差异,且数字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推动区域能源-经济-环境-科技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外部驱动力。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逯进  常虹  郭志仪  
文章在对能源、经济与环境三系统耦合机理及其动态跃迁机制进行全面解析的基础上,构建三系统耦合模型,测算了1995~2014年中国省域三大系统的综合指数及耦合协调水平,借此全面讨论了三系统交互关系的变化规律及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各省经济和环境综合指数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良好态势,而能源综合指数在小幅波动中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三者的关系极为密切;同时三系统交互作用的耦合度保持不断递增的演化趋势,但耦合度的绝对水平较低,且区域间差异较为明显,整体上呈现从东到西递减的态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森培   赵颖文   许钰莎   胡旭   李晓  
【目的】探析中国玉米供需的耦合时空演变规律和机理,为调节区域粮食供需平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空间洛伦兹曲线的集中化指数、重心模型、空间重叠性及莫兰指数,从整体和区域两个角度探讨了2000年以来中国玉米供需形势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和动态耦合过程。【结果】(1)中国玉米供需总量实现了紧平衡—总体宽松—紧平衡的转变。玉米产量以2015年为转折点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特点,稳定在2.6×10~8 t。玉米消费量表现出波动中上升的趋势,2021年达到2.88×10~8 t。(2)中国玉米生产和消费的区域差异呈扩大趋势,地理聚集特征在不断增强,供给区域的集中化程度高于消费区域。(3)中国玉米生产和消费重心呈现向东北方向迁移的趋势,轨迹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两者距离表现为偏离—波动—聚拢的动态变化过程。(4)中国玉米生产与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但不同省份的玉米生产与消费则表现出具有明显差异性的空间集聚特征。【结论】中国玉米供需空间匹配性逐年增强,其耦合特征变化与居民消费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政策和工业、畜牧业发展进程等表现出一致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丽  
文章基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建立我国经济双循环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以2006—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先测算其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的评价指数及耦合协调度,再根据障碍度模型分析制约经济双循环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在全国特征上,我国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整体的耦合协调水平仍较低,耦合协调模式逐步由“内外循环并列”演变为“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在地区特征上,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变化速度和协调类型存在不均衡性;在省份特征上,同一地区不同省份的经济双循环耦合协调关系也存在区域差异,尤其是东部地区的差异较大;在障碍因素上,阻碍我国经济双循环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现代物流体系不健全、高端技术引进和对外投资受限、创新能力不足、商品流通规模增速放缓和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过快而导致的消费不足。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蒋文莉  黄何  蔡盼心  陈相  
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对2008年—2018年珠三角九市各城市子系统的综合得分与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从时序角度来探讨三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状况及其分布特征。研究发现,珠三角九市在十一年间的生态-经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变化相对稳定,整体呈现耦合协调度"中间高,周围低"的空间特点;从协调发展及滞后类型可知,处于濒临失调衰退类型的城市常常属于生态滞后型,而处于中度或轻度失调衰退类型的城市常处于科技滞后型,各城市突破失调状态的瓶颈不同。未来需实现生态、经济、科技深层次的联动合作,促进创新区域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樊杰  陶岸君  吕晨  
区域发展差距一直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分布态势作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的体现,与区域差距的形成有密切关联。通过计算1952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地理坐标以及重心间的空间重叠性与变动一致性,刻画了53年间我国经济和人口空间分布的耦合态势,证明了其与区域差距的大小高度相关。在构建经济、人口重心空间耦合过程的作用机制模型的基础上,用均衡点跃迁和势能差转化解释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过程,揭示了内生和外部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区域发展差距的"多阶段倒U形"的演变规律,并据此分析了1952年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周期性变化的动因,并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倩雯  曾坚  赵广宇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3个时间断面(2004年、2009年、2015年)对51个冀中地区县域进行综合竞争力评价和排序,并计算相关变量的Moran’sⅠ指数,判断各主成分的空间自相关性。根据评价结果,归纳了河北省竞争力格局在宏观战略规划指导下,逐渐由"南北多点同高"的分散化低等级特征向"中间崛起、两翼腾飞"的"带状+圈层等级"特征转变,冀中地区逐渐打破京津高首位度的负面影响,逐步实现"扁平化+网络化"格局的特征和规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怡爽  
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我国是能源大国,但是人均占有量较少。研究区域的能源消费特征有助于了解我国能源消费的区域结构,以便于各种能源优化配置。文章选取了八大经济区域2005~2010年的按能源分类的消费量建立了panel data模型。运用Eviews软件进行模型的选取与求解,得到各种传统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模型。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华坚  胡金昕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构建科技创新系统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中国内地30个省级地区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上已初步实现良好协调发展,但与优质协调发展仍有差距。同时,各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且中西部省市差异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剖析良好发展实质、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贯彻全面发展理念,是当前促进科技创新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