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29)
- 2023(14026)
- 2022(12083)
- 2021(11331)
- 2020(9530)
- 2019(21494)
- 2018(21365)
- 2017(40625)
- 2016(22270)
- 2015(25070)
- 2014(24369)
- 2013(23829)
- 2012(21885)
- 2011(19735)
- 2010(19855)
- 2009(17845)
- 2008(17381)
- 2007(15124)
- 2006(13184)
- 2005(11349)
- 学科
- 济(85672)
- 经济(85584)
- 管理(65434)
- 业(62272)
- 企(53406)
- 企业(53406)
- 方法(37975)
- 数学(32153)
- 数学方法(31721)
- 中国(22576)
- 农(21962)
- 学(21295)
- 地方(20542)
- 业经(20054)
- 财(19956)
- 技术(19666)
- 理论(16012)
- 农业(15001)
- 和(14650)
- 制(14485)
- 贸(13980)
- 贸易(13970)
- 环境(13836)
- 易(13457)
- 技术管理(13253)
- 银(12724)
- 划(12718)
- 银行(12674)
- 务(12638)
- 财务(12572)
- 机构
- 大学(310832)
- 学院(309000)
- 管理(123984)
- 济(116468)
- 经济(113823)
- 理学(108127)
- 理学院(106827)
- 管理学(104863)
- 研究(104364)
- 管理学院(104301)
- 中国(75635)
- 科学(68211)
- 京(66583)
- 所(52584)
- 财(52217)
- 农(49136)
- 研究所(48585)
- 业大(47025)
- 中心(46650)
- 江(45123)
- 范(43677)
- 师范(43266)
- 财经(42379)
- 北京(41835)
- 院(38582)
- 经(38562)
- 农业(38526)
- 州(36822)
- 师范大学(35211)
- 经济学(33857)
- 基金
- 项目(220148)
- 科学(174063)
- 研究(160566)
- 基金(158994)
- 家(139616)
- 国家(138450)
- 科学基金(118864)
- 社会(99753)
- 社会科(94379)
- 社会科学(94355)
- 省(87229)
- 基金项目(85468)
- 自然(78513)
- 自然科(76685)
- 自然科学(76666)
- 自然科学基金(75294)
- 划(73955)
- 教育(73762)
- 编号(65280)
- 资助(63763)
- 成果(52784)
- 重点(49883)
- 创(49421)
- 部(47663)
- 发(47536)
- 课题(45575)
- 创新(45447)
- 科研(42052)
- 大学(40585)
- 教育部(40456)
- 期刊
- 济(125185)
- 经济(125185)
- 研究(88830)
- 中国(58526)
- 学报(50749)
- 科学(48068)
- 管理(45459)
- 农(43604)
- 教育(39459)
- 大学(37808)
- 财(37218)
- 学学(35410)
- 农业(30782)
- 技术(27034)
- 融(22996)
- 金融(22996)
- 业经(20868)
- 经济研究(19500)
- 财经(19448)
- 科技(17723)
- 图书(17290)
- 经(16508)
- 业(16356)
- 问题(15776)
- 技术经济(15157)
- 资源(15082)
- 理论(14790)
- 版(14524)
- 现代(13790)
- 实践(13721)
共检索到4415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彭建娟 李建华
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个系统层次的概念,成为区域发展差异的构成因素。自主创新强调创新主体为实现自益性而对创新结果的自发追求,带有创新本身强烈的功利性,由此具有不稳定性。自主创新能力表现多元创新主体对创新的主动追求意识及对创新收益的主导能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是对区域创新不稳定性加以过滤的介质。自主创新能力特征的识别有助于为各区域特色自主创新能力路径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自主创新能力 区域 特征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蕾 王亚星
文章在对我国30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总体特征,根据评价结果将其划分为领先型、优势型、潜力型和后进型四种区域,并对四类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特征、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对策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分类 特征 发展对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蕾
"后进型"区域是指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相对比较薄弱的地区。本文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按照评价结果将30个区域划分为四类,且首次对"‘后进型’区域"进行了界定,对其自主创新能力特征以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后进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相应对策。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程红莉 赵彦云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环节,把握区域自主创新现状的特征是制定创新发展战略的基础。本文以中国优势创新区域为例,从自主创新要素、区域创新网络和创新外部环境三个视角入手,剖析区域自主创新的特色和劣势,并建议:各省市应提高创新活动与经济发展的互动性,加大金融机构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湖北、陕西和四川要加强大中型企业的创新地位;天津、福建、浙江和山东要争取创新资源,提高基础创新力;辽宁要倡导能源环保理念,为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创新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关键词:
自主创新 创新要素 创新网络 创新型国家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屹 薛惠娟
通过建立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国内28个省区市的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进行测评。结果表明,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有赖于投入能力、配置能力、支撑能力及产出能力的均衡匹配,各项能力对不同区域产业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对于各项能力不均衡的部分省区市,发挥优势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能力结构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但各项能力之间的均衡仍是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杨魁 陈丽珍
本文以国家创新能力理论模型为基础,综合运用演绎法和归纳法构建了评价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运用相关性分析和鉴别力分析方法对原指标体系进行指标筛选,然后采用熵值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并以江苏省为例计算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实证结果表明,江苏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上是不断发展的,但创新环境近年来却出现了恶化的趋势,特别指出的是,现阶段强化连接能力对发展江苏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
开放条件 区域 自主创新能力 江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玉帅 刘子君 万懿
新常态下,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提升泛珠三角区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的关键。在对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重新构建的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泛珠三角的9省份进行了静态和动态的评价。针对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不均、差距扩大等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泛珠三角区 自主创新 因子分析 评价研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绍波 顾新
四川区域自主创新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科技投入和产出优势、科技人才优势和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但是,四川区域自主创新仍存在企业总体上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体制问题突出、产业链不完善、创新基础薄弱等诸多问题。四川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完善政府政策,改革创新体制,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产业集群建设,进一步完善产业链。
关键词:
四川 自主创新 对策措施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彭建娟 李建华 项国明
运用方差分析验证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地带划分的适用性。应用锡尔指标法衡量目前自主创新能力的区域差距,从而为探讨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均衡发展的路径选择提供量化支持。
关键词:
自主创新能力 区域差距 中国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美娟 陈国宏 庄花
本文利用具有激励(或惩罚)特征的动态综合评价方法,对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动态评价分析,并根据评价指标值的差异对评价指标进行分类,找出关键指标,对评价指标值和指标值增长率进行比较分析,寻求各省(市、区)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值升降的原因,为各省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犁 张焕明
在中国2000~2007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对科技自主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科技自主创新效率年均增长0.9%,其中技术效率指数平均下降5.6%,技术进步指数年均增长6.9%,表明中国科技自主创新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进步的增长效应。与此同时,中国东部地区科技自主创新效率明显较强,增长幅度为2.92%,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并呈现出σ收敛现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钦玉 杨胜刚
在知识经济崛起和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科技进步与创新已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国力增强的关键因素,通过加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已形成共识。文章为了分析与把握区域自主创新现状,找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建立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
自主创新 区域经济 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香花 苏彩平
在创新系统的视角下,文章从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以及环境四个角度构建了含有42个指标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初步筛选出5个重要指标、18个普通指标,在此基础上采用主基底变量筛选出了13个相互正交的指标变量。采用个性综合评价从东、中、西部地区,对我国30个省市和13个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方大春 王琳琳
强化区域联动、推进协同创新是提升创新能力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我国30个省(区、市)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检验与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我国区域创新的空间关联特征,并进一步探究个体网络结构特征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邻近视角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呈“同质集聚”特征,多数地区处于低值集聚区且长期稳定;网络视角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关联呈复杂网络形态,且网络联系愈发紧密,网络结构趋于稳定;江苏、上海、天津、浙江、北京、广东等居于网络核心,拥有较高的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及中介中心度;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均能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且点度中心度边际效应强于接近中心度,中介中心度表现为负向作用。据此,在推进区域协同创新进程中,应树立创新空间联动意识,强化核心地区创新辐射,精准制定创新发展政策,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蕾 王亚星
文章从创新系统构成的角度对中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根据其创新能力将30个省级行政区域划分为领先型区域、优势型区域、潜力型区域和后进型区域,通过对各个地区的创新能力构成的强弱项进行了比较,着重对"潜力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从而寻找适合相关区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对策和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