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76)
2023(11580)
2022(9889)
2021(8856)
2020(7464)
2019(17010)
2018(16122)
2017(30481)
2016(17002)
2015(18543)
2014(18450)
2013(18257)
2012(16891)
2011(15390)
2010(15229)
2009(14173)
2008(14060)
2007(12847)
2006(10981)
2005(9572)
作者
(52899)
(44601)
(44526)
(42090)
(27766)
(21647)
(20234)
(17590)
(16524)
(15452)
(15140)
(14819)
(14210)
(14091)
(13833)
(13813)
(13784)
(13208)
(12787)
(12685)
(11411)
(10791)
(10631)
(10212)
(10002)
(9830)
(9781)
(9673)
(9071)
(8986)
学科
(72589)
经济(72510)
(45694)
管理(45472)
方法(33661)
(33411)
企业(33411)
数学(30284)
数学方法(30034)
(22851)
中国(17578)
(17440)
地方(17343)
农业(16419)
(16363)
业经(14868)
(14404)
贸易(14404)
(13977)
环境(11870)
(11316)
(10452)
财务(10439)
财务管理(10413)
地方经济(10254)
(10226)
技术(9978)
(9895)
金融(9893)
企业财务(9855)
机构
大学(249841)
学院(249297)
(101449)
经济(99473)
管理(92610)
研究(87182)
理学(81437)
理学院(80388)
管理学(78918)
管理学院(78468)
中国(62938)
科学(58474)
(54067)
(51472)
(46156)
业大(44652)
农业(43444)
(42978)
研究所(42868)
中心(40020)
(36600)
财经(35323)
(33045)
师范(32582)
(32119)
经济学(31774)
北京(31388)
(30954)
经济学院(29180)
农业大学(29014)
基金
项目(176890)
科学(138158)
基金(128593)
研究(121079)
(115990)
国家(115018)
科学基金(96450)
社会(78048)
社会科(73982)
社会科学(73955)
(70316)
基金项目(69260)
自然(64121)
自然科(62622)
自然科学(62597)
自然科学基金(61514)
(60141)
教育(55277)
资助(50710)
编号(47385)
重点(40978)
(39307)
(38366)
成果(37131)
(37006)
计划(35375)
科研(34926)
创新(34754)
国家社会(32901)
课题(32832)
期刊
(103924)
经济(103924)
研究(63973)
学报(49595)
(48231)
中国(43347)
科学(42570)
大学(35486)
学学(34045)
农业(32480)
(32450)
管理(29197)
教育(21637)
技术(19003)
(18770)
金融(18770)
业经(17809)
(17345)
经济研究(17314)
财经(17070)
(14641)
问题(14496)
(14439)
业大(13324)
科技(12671)
资源(12624)
技术经济(12523)
商业(12009)
统计(11592)
(11451)
共检索到3455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苏扬舟   孙鹏  
文章基于能源服务视角构建能源贫困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1—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度能源贫困水平,采用聚类分析、贡献度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解析社会经济因素对能源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1)我国能源贫困存在明显的区域集聚现象,与经济发展水平成反比,呈现“西高东低、南低北高”的分布格局。(2)我国边境省份和沿海省份的烹饪服务贫困指数明显低于其他区域;沿海省份和长江流域省份的家庭电力服务贫困指数明显低于其他区域,并辐射带动周边省份降低家庭电力服务贫困;烹饪服务和家庭电力服务的改善是能源贫困降低的主要因素。(3)经济发展是摆脱能源贫困的最佳手段,对外开放水平呈现“竞争效应”,资源禀赋出现“资源诅咒”效应。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立涛  沈镭  
将化石能源消费中产生的环境影响作为投入要素引入到全要素能源效率(T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TFEE)的研究之中,是不断完善能效评价的重要途径。论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选取煤炭、原油、天然气、电力及燃料燃烧工业废气排放量作为投入变量,真实GDP(不变价)作为单一产出变量,借助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刻画了1997—2007年来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时空演进格局。在此基础上,论文利用1998—200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建立TFEE固定影响模型进一步解析了中国区域TFEE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作用机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帆  庄天慧  龚荣发  曾维忠  
文章从可持续生计视角,利用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五大生计资本维度,构建县域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并对青海藏区不同县域的多维贫困状况展开跨时区测度与比较。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青海藏区农牧业、教育事业、社会事业得到较大发展,群众收入得到较大提高,藏区扶贫开发取得了较大成效。随着时间推移,青海藏区各县域多维贫困程度在波动中不断减轻,多维贫困状况得到了不同程度改善。但从空间演变来看,青海藏区各县域多维贫困的差异性正逐渐扩大,出现了多维贫困减缓过程中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杜国明  姜莹莹  孙晓兵  刘文琦  黎春  
科学准确地刻画贫困空间格局并揭示其影响机制是制定区域扶贫政策的重要依据。以县域为单元,在对黑龙江省贫困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模型量化贫困程度的影响因素,揭示县域贫困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县域贫困发生率均值为3.92%,贫困县和非贫困县的贫困发生率均值分别为8.98%和1.19%,县域贫困发生率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干旱盐碱区、漫川漫岗区、低山丘陵区和偏远农业区。黑龙江省县域贫困发生率影响因素包括县域城镇化率、人均耕地面积、平均温度、坡度、水田比率、耕地质量等别、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垦殖率和中小学在校生比例,其中,前6项指标呈负相关,后3项呈正相关。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等经济因素对县域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具有直接性与短期性,而气候和地貌等自然地理状况对县域贫困发生率的影响具有间接性与长期性。因此,黑龙江省应结合气候特征和地形地貌状况,充分挖掘贫困县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地制定扶贫措施,确保扶贫工作能够切实有效。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洪兴建  李金昌  
文章主要以浙江省城镇贫困的实证分析为例,探讨城镇反贫困的有效政策。作者测定了近两年的浙江省城镇居民收入贫困线和有关贫困指数、1997年以来相对贫困的变动轨迹、低保规模和标准,分析了影响浙江省城镇贫困的若干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镇反贫困的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夏四友  赵媛  文琦  崔盼盼  许昕  孔德明  
研究农村贫困化的时空分异与影响因素对因地制宜制定脱贫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县域为研究单元,选取贫困发生率为研究指标,采用变异系数、空间统计模型、空间变差函数、双变量LISA模型等定量方法对2003~2015农村贫困化的时空分异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贵州省农村贫困程度整体在加深,区域差异日益加剧,在空间上呈东部、南部、西部高,而中部和北部低的"U"形空间分布格局。(2)县域贫困化重心在107.047 2°E~107.174 4°E,26.668 5°N~26.713 2°N之间变动,总体上向东南方向移动,贫困化大体呈现"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格局。(3)农村贫困化空间格局演变同时受到随机性和结构性因素影响,其空间分异主要体现为南—北向,而西北—东南方向则较为均衡。(4)农村贫困化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存在较大差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粮食产量与农村贫困化的负相关关系最为明显,各因素与农村贫困化的双变量LISA聚类图的空间差异明显。最后,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制定差异化扶贫措施和走产业扶贫的道路等方面提出了破解贵州省农村贫困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文新  王瑞  徐瑞璠  孙才志  
文章在对水贫困相关理论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到水贫困指数(WPI)相对重视资源、设施、环境子系统的特点,分别建立城市水贫困、农村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协调发展模型测算了1997—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城乡水贫困协调发展水平,借助ESDA模型及Tobit模型刻画其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997—2020年我国城乡水贫困情况持续改善,城市改善速度要高于农村;城乡水贫困协调发展程度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程度逐渐缩小,空间分异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城镇化水平、政府支持能力对协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工业化程度则对协调发展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不同类型的地区应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来推动城乡水贫困协调发展。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佳芳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决胜之年,这表明我国扶贫工作开始从根除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历程。打破贫困代际传递成为我国当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解决相对贫困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从可行能力的视角出发,针对贫困人群内生发展动力问题,分析了可行能力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并从培育经济、文化和政治参与能力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以求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推动新阶段我国贫困问题的解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永丽  张佩  卢晓  
依据多维贫困理论及中国农村贫困实际状况,利用2016年对甘肃省1 749家农户的社会调查资料,对样本农户的多维贫困现状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对导致贫困的原因进行了Probi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尽管样本农户存在收入层面的贫困,但交通、教育和健康方面的贫困更加严重,多维贫困发生率较高。因此,反贫困内容由物质性为主向辅以教育、医疗、交通、社会保障等转变,反贫困模式由"输血"转向"造血"式扶贫开发,是健全反贫困长效机制的关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云凡  
文章从2005年全国城乡居民综合生活研究调查数据中抽取5409户有未成年人的家庭资料,以各地最低生活标准作为绝对贫困线,各地家庭户均收入中位数的60%作为相对贫困线,对各地未成年人贫困状况进行评估,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对未成年人相对贫困率与绝对贫困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未成年人贫困普遍存在于全国各地,且贫困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高水平。未成年人贫困受宏观和微观因素的影响,宏观方面主要表现为贫富差距扩大和福利制度不完善;微观方面主要体现在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就业状况对未成年人贫困的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洋洋  孙鹃娟  
文章利用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通过描述性分析和实证研究,对全国老年人的贫困状况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老年人中有24%处于贫困状态,女性、身体健康欠佳、农业户口、与子女居住、文化水平低、没有工作、缺少养老金以及高龄老人构成了贫困老年人口的主体;其中婚姻、性别、身体健康程度、文化水平、户口性质、是否有工作、是否有退休金以及居住方式对老年人贫困状况有显著的影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永丽  张佩  卢晓  
依据多维贫困理论及中国农村贫困实际状况,利用2016年对甘肃省1 749家农户的社会调查资料,对样本农户的多维贫困现状进行了测算和分解,并对导致贫困的原因进行了Probit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尽管样本农户存在收入层面的贫困,但交通、教育和健康方面的贫困更加严重,多维贫困发生率较高。因此,反贫困内容由物质性为主向辅以教育、医疗、交通、社会保障等转变,反贫困模式由"输血"转向"造血"式扶贫开发,是健全反贫困长效机制的关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陈光金  
本文基于2006年进行的一项全国抽样调查,以被调查的农村住户为单位,考察了现阶段农村贫困的规模、发生率、类型、程度,农村贫困住户的主要经济社会特征以及农村贫困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农村贫困的调查发生率仍然较高,农村贫困的深度、强度和对扶贫投入力度的要求都有所上升,但按国定贫困线计算,农村扶贫压力仍在国家能力的承受范围之内。在家庭人力资本、物质性经济资源、结构性社会地位以及关系性社会处境等方面,农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在多数情况下存在明显差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短缺、物质资源不足、社会结构制约和社会排斥等问题,可以部分地或不同程度地解释贫困的成因。最后,本文提出,农村反贫困战略应当重点解...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刘国祥,宋泽萍,张长青  
本文对中国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卫生状况进行了分析。目前,中国尚有8000万人没有脱贫,贫困地区的卫生保障问题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贫困地区,上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对当地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上级政府对贫困地区的财政支持中,卫生方面所占的比重略大一些。贫困地区的人们收入不足,健康意识差。就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看,单纯依赖当地财政来增加卫生投资,意义不大。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杜凤莲  孙婧芳  
利用中国营养健康调查数据(CHNS),采用Logit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影响贫困的因素,通过贫困线等距变动,分析贫困人口敏感性。研究发现:(1)初始贫困显著增加当期陷入贫困的可能性,即贫困具有不流动性。(2)家庭规模、家庭人口构成及户主教育水平等家庭特征显著影响贫困可能性。(3)1991-2004年,贫困率下降,但贫困敏感性变化不明显,而赤贫人口敏感性更高。政策含义在于:(1)通过实施教育补助、最低生活保障等方式消除贫困不流动性。(2)在降低贫困率的同时,稳步提高贫困人口收入、社会保障,降低贫困敏感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