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31)
2023(11257)
2022(9646)
2021(8831)
2020(7704)
2019(17761)
2018(17495)
2017(33783)
2016(18367)
2015(20755)
2014(20781)
2013(20456)
2012(18656)
2011(16738)
2010(16336)
2009(14956)
2008(14537)
2007(12883)
2006(10660)
2005(9133)
作者
(52740)
(44477)
(44252)
(42031)
(27754)
(21451)
(20450)
(17538)
(16689)
(15475)
(15109)
(14914)
(13953)
(13936)
(13815)
(13581)
(13510)
(13304)
(12680)
(12628)
(10932)
(10729)
(10639)
(10068)
(10042)
(9819)
(9709)
(9698)
(8945)
(8929)
学科
(80434)
经济(80365)
管理(51477)
(48606)
方法(41568)
(39386)
企业(39386)
数学(37781)
数学方法(37329)
(20162)
(19128)
中国(17680)
地方(17669)
(15348)
业经(15254)
(14173)
贸易(14172)
(13740)
农业(13515)
(12475)
财务(12434)
财务管理(12403)
环境(12326)
企业财务(11754)
(11596)
(11534)
理论(11097)
技术(10987)
地方经济(10361)
(9960)
机构
学院(262165)
大学(261662)
(107986)
经济(105900)
管理(104247)
理学(91712)
理学院(90701)
管理学(89022)
管理学院(88532)
研究(83222)
中国(60929)
科学(53263)
(53219)
(45975)
(45228)
业大(41943)
(41329)
中心(40064)
财经(38214)
研究所(38197)
(37660)
农业(36047)
(34783)
(33594)
经济学(33549)
师范(33224)
北京(32129)
经济学院(30680)
(30125)
(29644)
基金
项目(186822)
科学(147995)
基金(137099)
研究(132614)
(120162)
国家(119245)
科学基金(103036)
社会(84916)
社会科(80694)
社会科学(80667)
(73996)
基金项目(73514)
自然(68341)
自然科(66776)
自然科学(66757)
自然科学基金(65571)
(62380)
教育(62154)
资助(55718)
编号(53185)
重点(42462)
(41555)
成果(41303)
(40499)
(39121)
科研(36815)
创新(36662)
课题(35992)
教育部(35556)
国家社会(35495)
期刊
(106529)
经济(106529)
研究(66492)
学报(42444)
中国(42395)
(38902)
科学(38687)
(36209)
管理(34649)
大学(31915)
学学(30412)
农业(26659)
技术(24194)
教育(23406)
(18568)
金融(18568)
财经(18246)
业经(17846)
经济研究(17426)
(15637)
问题(14729)
(14407)
统计(14201)
技术经济(13612)
(12931)
(12926)
资源(12865)
商业(12164)
理论(12114)
科技(11986)
共检索到3559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国璋  王双  
使用指数分解分析进行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是研究能源变动的主要研究方法。拉氏指数和D氏指数法各自都有其自身缺陷,费雪指数法则能折衷这两种指数方法,并能很好地克服拉氏指数和D氏指数法的缺点,因此其在实践中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进行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分析。本文基于广义费雪指数(GFI)方法,将影响区域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分解分:技术进步效应、结构变动效应和经济规模效应,并利用1995-2005年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对区域能源强度变动进行了因素分解分析,发现区域结构因素是能源强度变动的主要解释因素,其次是区域技术进步,而区域经济规模的解释力较弱。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国璋  王双  
中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能源消费也存在差异,分析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能够在区域层面上进一步理解总体能源强度的变动。文章利用对数平均D氏指数技术(LMDI)对1995-2005年中国能源强度变动进行区域因素分解,发现由区域内能源强度所显示的区域内技术进步因素是影响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决定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东景  
不断降低水资源使用强度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一个核心任务。运用对数平均D氏指数方法(LMDI)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2003—2009年间我国工农业水资源使用强度变动的区域因素贡献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是影响全国工农业水资源使用强度下降的最主要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对全国工农业水资源使用强度下降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区域经济规模变化所起作用较弱;东、中、西部省份在技术进步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结构效应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农业内部的节水总效应显著大于工业内部的节水总效应;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效应最大,工业内部的技术进步效应最大。为了实现全国工农业水资源使用强度的持续下降,应大力推进农...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宋德勇  宋沁颖  张麒  
识别中国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将其分解为能源结构、(交通)能源强度、交通强度、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6个驱动因素,分析不同脱钩状态下各因素驱动效果尤为关键,其中,所采用的广义费雪指数(GFI)因素分解法具有消除残值、分解更完全的优势。研究发现,中国交通碳排放持续增长,但理想脱钩状态省份从0个上升到8个;经济和土地城市化是阻碍碳减排最关键因素,人口城市化、交通强度、能源结构促进碳减排;能源强度、交通强度是形成不同脱钩状态主因。构建“高效、紧凑、智能”城市交运体系有助于交通部门更早实现碳达峰。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周芸  
降低单位GDP能耗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由于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大不平衡性,地区间能源强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文首先对各地区能源强度进行分析;然后选取2010年30个省市的统计数据作多元回归分析,得出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影响能源强度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对降低能源强度、缩小区域差异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斌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税收增速下滑,探索税收新的增长点就显得非常必要。运用LMDI指数分解方法,从宏观角度分解出税收增长的影响因素,并以2005~2012年的省际数据为基础,测算出我国区域税收增长的宏观因素影响效应值。研究发现:经济产出因素和产业税负因素是推动区域税收增长主要动因,不过前者累计贡献度更大;产业结构因素和税收结构因素的效应累计贡献度则产生了区域分化;研究进一步发现,各因素效应变动的深层次原因也呈现出地区性差异。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吴巧生  成金华  
文章运用Laspeyres指数及其分解模型,对中国能源消耗强度进行分解,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中国能源使用效率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消耗强度仍然有很大的下降空间。中国能源消耗强度下降主要是各产业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结果,相对于效率份额,结构份额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也少得多,除了少数年份外,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降低能源消耗强度的作用是负面的。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史红亮  陈凯  
运用Laspeyres指数及其分解模型,把我国钢铁行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变动分解为结构份额变动和效率份额变动。我国钢铁行业能耗强度在考察期间呈现下降趋势,能源消耗强度下降主要是各经济区能源使用效率提高的结果;除了少数年份外,各区产能结构的调整促进了钢铁行业能源消耗强度的降低。相对于效率份额,我国各经济区钢铁行业结构份额调整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较小。我国钢铁行业能源强度的下降应该发挥各经济区产能调整的作用;钢铁行业能耗强度的降低要特别注意环渤海经济区、东北经济区、中部经济区3大经济区的调整作用。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张伟  朱启贵  
深入分析我国工业能源消费量变化的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找出降低工业能源强度的措施,对实现全国节能减排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将部门内能源消费结构效应纳入分析框架,运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对我国1994-2007年间工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吴巧生  
本文利用费雪指数分解模型从产业层面考察了我国能源强度指数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在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的诸因素中效率份额的贡献占绝对主导,结构份额的影响较少,产业部门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耗强度的累计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从时间演变的角度看,能源强度下降幅度呈现明显逐年放缓趋势,产业部门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提高的影响逐年减低。(2)1981—2007年,全要素生产率水平(ΔTFP)每提高1%,能源消耗强度(ΔI)相应地降低约0.33%。作为决定能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和长期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导致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下能源强度不断降低现象的发生。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孙玉环  李倩  陈婷  
本文根据我国三次经济普查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中国能源消费强度相关数据,在分析中国能源消费强度行业差异的基础上,利用LMDI分解法与完全分解法,分别从纵向和横向将能源消费强度分解为结构效应与效率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效率因素逐渐超越结构因素成为影响能源消费强度的主要因素,以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效率因素的提高,对能源消费强度的降低发挥积极作用;工业部门对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最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能源消费强度降低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晓平  
能源消费强度反映国民经济发展中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其变动方向及影响因素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但研究中大多以我国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为对象,对地域差异关注不足。本文选取多项指标,构建能源消费规模份额指数、能耗强度指数、增长速度指数、综合消费指数,从不同角度刻画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法,定量研究了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地区间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异与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工业化程度、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存在直接关系,尤其是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的提高将会显著增加地区经济能耗强度。现阶段,控制高耗能重化工业的重复建设与盲目投资,对于减小能源消耗强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国涓  王玲  孙平  
本文选取中国部分省际1997年~2005年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其划分成高增长高能耗(Ⅰ)、低增长高能耗(Ⅱ)、低增长低能耗(Ⅲ)和高增长低能耗(Ⅳ)4个区域,然后运用PanelData的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对影响各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长、短期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长期来看,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降低能源消费强度有较大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的提高将会使各区域能源消费强度增加,重工业比重和煤炭消费比重的增加虽然使各区域能源消费强度增加,但对各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差异较大;②短期而言,固定资产投资的短期波动将提高区域Ⅰ、Ⅱ、Ⅳ的能源消费强度;虽然重工业比重的短期波动对Ⅱ、Ⅳ区域的能源消...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晓钰  李强谊  
分别以人均能源消费和能源消费强度作为能源消费指标,对2000~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进行结构分解,并且实证研究了不同能源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费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差异要明显大于人均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三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划分标准下,能源消费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城市化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人口规模以及人均收入是造成能源消费水平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慕强  
基于完全因素分解模型,对东盟五国1971-2007年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东盟五国总体来说,强度效应是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则随着时间推移从强度效应转向碳排放系数效应。(2)印尼强度效应以及菲律宾结构效应的正向作用是东盟五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3)就国别而言,影响碳排放强度总效应变化的因素中,印尼由强度效应向碳排放系数效应转变、泰国由结构效应向碳排放系数效应转变。最后,根据研究结果给出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