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19)
- 2023(16908)
- 2022(14170)
- 2021(13211)
- 2020(10903)
- 2019(24728)
- 2018(24778)
- 2017(47222)
- 2016(26180)
- 2015(29433)
- 2014(29441)
- 2013(29098)
- 2012(26639)
- 2011(23899)
- 2010(23802)
- 2009(21790)
- 2008(21004)
- 2007(18464)
- 2006(16558)
- 2005(14462)
- 学科
- 济(107316)
- 经济(107201)
- 业(71291)
- 管理(66272)
- 农(50674)
- 企(48852)
- 企业(48852)
- 方法(42522)
- 数学(36923)
- 数学方法(36504)
- 农业(33637)
- 中国(28786)
- 地方(28268)
- 业经(27209)
- 学(24453)
- 财(22175)
- 制(18985)
- 贸(17380)
- 贸易(17368)
- 易(16723)
- 环境(16642)
- 发(16227)
- 理论(15849)
- 和(15652)
- 技术(15390)
- 银(14421)
- 银行(14373)
- 融(13939)
- 金融(13934)
- 体(13789)
- 机构
- 学院(366088)
- 大学(363691)
- 济(141971)
- 管理(141763)
- 经济(138695)
- 研究(128183)
- 理学(123241)
- 理学院(121754)
- 管理学(119459)
- 管理学院(118837)
- 中国(95133)
- 科学(83801)
- 农(81521)
- 京(78124)
- 所(65906)
- 业大(63636)
- 农业(63079)
- 财(60618)
- 研究所(60588)
- 中心(59040)
- 江(55742)
- 范(51411)
- 师范(50964)
- 财经(48631)
- 北京(48481)
- 院(46261)
- 州(44705)
- 经(44326)
- 省(42272)
- 师范大学(41240)
- 基金
- 项目(257865)
- 科学(201939)
- 研究(187466)
- 基金(184960)
- 家(163287)
- 国家(161881)
- 科学基金(137334)
- 社会(116780)
- 社会科(110115)
- 社会科学(110083)
- 省(103077)
- 基金项目(99945)
- 自然(90026)
- 自然科(87822)
- 自然科学(87799)
- 自然科学基金(86201)
- 划(86193)
- 教育(83960)
- 编号(78104)
- 资助(73652)
- 成果(62006)
- 重点(58459)
- 发(57098)
- 部(55776)
- 课题(53313)
- 创(52930)
- 创新(49399)
- 科研(49253)
- 国家社会(47417)
- 计划(47163)
- 期刊
- 济(161476)
- 经济(161476)
- 研究(103724)
- 农(80609)
- 中国(73842)
- 学报(63549)
- 科学(58750)
- 农业(55040)
- 大学(47444)
- 管理(47147)
- 学学(44790)
- 财(42699)
- 教育(40479)
- 业经(31929)
- 融(31076)
- 金融(31076)
- 技术(30701)
- 业(27463)
- 问题(22909)
- 经济研究(22668)
- 财经(21948)
- 资源(20455)
- 版(19846)
- 图书(19288)
- 科技(18644)
- 经(18637)
- 业大(17892)
- 技术经济(16894)
- 现代(16794)
- 理论(16623)
共检索到5373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何英彬 陈佑启 姚艳敏 许新国 唐鹏钦 余强毅
由于我国人地关系紧张,耕地非农化对于耕地总量及粮食安全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耕地非农化与粮食产量关系的空间特征已经成为研究焦点。论文以东北三省为研究对象,应用G IS技术详细地分析了耕地非农化、耕地非农化与耕地综合质量关系及耕地非农化与粮食产量关系的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东北三省在1993~2003年10年间耕地非农化面积为16.599×104hm2,耕地非农化率为1.012%,年均耕地非农化率为0.101%,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分别是耕地非农化程度最高、最低的两个省份,耕地非农化率分别为2.138%和0.215%,东北三省交通位置优越及沿海的县(市)耕地非农化程度较高;②吉林省耕地非农化面积最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何英彬 陈佑启 姚艳敏 石淑芹 李志斌 万利
随着中国人口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耕地非农化过程加快,建设用地大量侵吞耕地,粮食安全问题引起了高度关注。本文以东北三省为研究对象,应用GIS技术详细地分析了其在1993年~2003年10年间耕地非农化空间特征、耕地非农化与耕地综合质量、高产田的空间关系及由耕地非农化所导致的粮食减产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①东北三省耕地非农化面积16.599×104hm2,耕地非农化率为1.012%,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分别是耕地非农化程度最高、最低的两个省份,辽宁省和吉林省耕地非农化区域分别呈"云片状"集团式和平行条带的空间分布特征,处于交通位置优越及沿海的县(市)耕地非农化程度较高;②吉林省耕地非农化面积最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石淑芹 陈佑启 姚艳敏 李志斌 何英彬
以东北地区为例,结合监测数据和农业统计数据,利用GIS技术分别开展耕地数量变化对粮播面积的影响分析、高中低产田内部各县粮食单产变化趋势分析、高中低产田内部耕地数量变化对粮食总产的影响以及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①东北地区耕地数量增加了188.8×104hm2,总体呈北增南减趋势;②粮播面积增加了162.67×104hm2,高产区的粮食单产多呈上升趋势,中产区的粮食单产稳中有升,低产区各县的粮食单产有增有减,但多数仍呈上升趋势;③高产田的粮食单产和低产田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促进了东北地区粮食总产的增加;④东北地区玉米生产进一步向吉林省集中,大豆、水稻、小麦向黑龙...
关键词:
耕地 粮食生产 GIS 中国东北地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东霞 韩增林 任启龙 刘万波 裴倩
当老龄化先于经济发展时,老年人口养老资源配置问题会不断凸显。东北三省属于中度老龄化区,研究老年人口空间分布特征与养老资源优化配置将具有国家战略意义和示范效应。通过选取34个地级市和2个行政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老年人口统计数据,基于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3个年份的市域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变特征,运用综合指数模型评价2015年36个对象的养老资源配置,依据地理集中度表示36个对象老年人口与养老资源的空间匹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市域人口老龄化程度正逐渐加深,高密度地区范围扩大并由西南部向东北部推进,空间关联性特征仍在加强,高集聚区由南向北扩大,东北未来人口老龄化"稀释"面临严峻挑战;区域中心城市和政策扶持型城市的养老资源比区位边缘城市的丰富;老年人口和养老资源空间分布有明显的关联性,老年人口集中度和养老资源集中度都自南向北降低,其中辽宁省全境既是老年人口集中地区又是养老资源集中地区;匹配关系具有南北梯度差异,"辽中南"城市群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哈长"城市群;大多数城市仍面临养老资源浪费或供给不足的两级问题。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才学 温槟荧 柯新利
基于2006-2014年湖北省16市的面板数据,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资源禀赋三方面构建湖北省耕地非农化压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OM神经网络模型对湖北省的耕地非农化压力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湖北省16个主要城市的耕地非农化压力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2006年以西南、东北地区往省内中部地区递减;2008年其区域差异变化不大;2010年则从西南-东北走向往边缘化发展;2012年呈现以武汉市、宜昌市为耕地非农化高压中心并辐射周边城市,形成了两条共同发展的平行线;直至2014年,武汉市耕地非农化压力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兴华
耕地非农化不仅会因耕地的数量减少而使粮食产量减少,还会因其质量下降而使粮食产量降低。在计算全国耕地数量减少导致粮食减产的基础上,探讨了耕地质量下降导致粮食减产的计算方法,并据此估算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非农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这种损失每年高达6 000万吨左右,损失率约10%。
关键词:
耕地 非农化 粮食安全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樊琦 祁华清 李霜
自2014年东北地区大豆目标价格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大豆市场价格已逐步回归市场供求调节,市场价格机制作用正得到有效发挥,加工企业经营效益和行业景气度明显回升,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短期来看,价格政策调整仍难以有效激发国内大豆市场活力和抵御进口冲击,大豆种植收益下降对农户种植积极性产生了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剧了种植结构失衡,出现了供给结构性过剩和短缺共存的尴尬局面,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态环境代价。事实证明,当前大豆目标价格政策实施方案在实践过程中仍有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空间。本文主要在基于对当前东北地区大豆目标价格试点情况及国外经验分析基础上,针对政策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和政策风险,提出了下一步...
关键词:
粮食目标价格制度 大豆 改革与突破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英敏
[目的]研究陕西省耕地利用隐形变化与产量的耦合关系,以此优化粮食生产系统的指导方式,提高陕西省粮食产量,协调陕西省耕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的耦合关系。[方法]文章运用变异系数法,以粮食生产的"投入指标"为评价依据,耕地利用强度由地均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比、复种指数及地均农业机械动力表征等4个指标构成,以及利用2005~2015年陕西省粮食产量,分析其耕地利用转型和粮食产量耦合关系时空演变。[结果]2005~2015年间陕西省各地市耕地利用强度数值上逐年增大,但空间布局变化较分散;从粮食产量方面来看,陕西省各地市粮食产量整体有所增长,空间分异特征较为明显;耕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高耦合值区增加,低耦合区值逐渐减少;从空间上看,陕西省中部地区耕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耦合度越来越高。[结论]陕西省耕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耦合度在2005~2015年间呈现耦合度逐渐增加的态势,耕地利用转型对粮食安全具有有利影响。
关键词:
耕地 粮食产量 转型 耦合 陕西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晋科 张凤荣 张琳 张迪 吴初国 孔祥斌
【目的】通过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与粮食现实产量的对比,分析耕地的粮食增产潜力及其省际差异。【方法】以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在确定能够充分发挥当地气候资源潜力的种植制度的基础上,根据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计算了各区域各个耕地亚类的粮食单产能力;再分别乘以各县2004年相应耕地亚类的面积,得到2004年各县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进而汇总出各省以及全国的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结合近3年(2002~2004年)的粮食现实产量,分析耕地的粮食增产潜力、粮食生产能力开发程度及其省际差异。【结果】2004年全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亿t,远高于全国近3年4.52亿t的粮食平均产量,目前粮...
关键词:
粮食生产能力 粮食产量 耕地 中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星玲 周艳 刘芸杉 吴映梅
[目的] 耕地非农化加剧使得耕地保护面临巨大压力,探讨耕地非农化的时空特征及演变态势,是进行耕地保护和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方法] 基于云南省1990、2000、2010和2020年4期30m分辨率的土地利用数据,利用热点分析、标准差椭圆方法、重心转移分析方法等,揭示云南省近30年来耕地非农化的时空分布特征、立地特征及演变态势。[结果] (1)1990—2020年,云南省耕地非农化面积不断增加且变化率快速增长,耕地非农化分布由主要分布于滇中城市群内县域向滇东、滇西、和滇东北城市群内县域扩张;耕地非农化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滇中城市群内的县域,冷点区域集中在滇西北和滇西南地区的县域。(2)立地特征方面,2010—2020年耕地非农化面积在坝区、低丘缓坡区和山区分别较1990—2000年增长了7.21倍、13.53倍和24.17倍,山区增长幅度最快,近十年耕地非农化在政策主导下呈“上山”趋势;1990—2020年各州(市)耕地非农化地区集中分布在距离主要城市中心20km以内地区。(3)1990年以来云南省耕地非农化重心以及空间分布呈现先向东南方向、后向东北方向偏移的态势,重心迁移距离增大,迁移路径呈“V”型形态;标准差椭圆在不同时期内的变化具有一定方向性,但总体呈现出向东北方向偏移的趋势。[结论] 研究揭示了云南省耕地非农化的时空特征及演变态势,可为实现云南省制定耕地保护政策和进行国土空间管控,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时空特征 演变态势 云南省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余庆年 王虎威
深入理解和掌握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原因对保护耕地并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中国产粮第二大省河南,以县域为单位,基于河南省1980—2020年土地利用长时序空间数据,采用重心转移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定量揭示全省158个县级评价单元1980—2020年来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分布特征、时空迁移路径和集聚特征,以期为河南省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河南省耕地资源东西分布差异大,集中连片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耕地总面积随时间推移呈波动减少。(2)耕地“非农化”等级时空差异较大,豫西地区耕地“非农化”较为缓和,中部和东部地区呈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的态势。(3)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空间不均衡性增强,空间格局小幅波动,耕地“非农化”重心以先向东南和西南后向东北的路径迁移。(4)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空间分布格局在4个时期均呈现出集聚特性,空间集聚程度先增大后减小,高—高和低—低聚类主导格局变化。本研究揭示了1980—2020年河南省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格局,为政府管控耕地“非农化”现象、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丽军 宋敏 屈宝香
当前中国大部分省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对土地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耕地非农化的规模和程度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本文主要利用基尼系数、希尔系数、变异系数、Moran I等指标与方法,对我国耕地非农化的区域格局、区域差异的来源及构成、区域收敛的可能性与收敛特征等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耕地非农化的区域差异较大,耕地非农化的规模和程度基本上呈东、中、西依次递减的空间格局;现阶段我国耕地非农化的全局区域收敛不存在,主要表现为局部收敛,尤其是中东部地区的局部收敛,包括浙江、山东、江苏、河北、河南、安徽等省份;此外,区域经济增长的σ发散与耕地非农化的发散具有协同性。最后提出应通过优化区域经济的产业...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孝宇 赖宗裕 张安录
土地用途管制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下,耕地非农化概率值和其驱动力的空间作用强度分布在土地资源配置和耕地保护方面有积极的指示性。基于武汉市2000~2011年耕地非农化地块的微观数据,通过比较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Logistic回归模型参数估计结果,验证了耕地非农化驱动力的空间异质性,并对异质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政策涵义做出总结分析。研究表明:1耕地间的空间依赖效应和建设用地对耕地的空间溢出效应在耕地非农化过程中具有显著影响力,且耕地非农化驱动力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2地理加权Logistic回归模型由于考虑到数据的空间非平稳状态所以比Logistic回归模型有更好的拟合效果;3耕地...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任平 吴涛 周介铭
研究目的:在土地利用现状及变更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空间分析法,揭示2005—2013年龙泉驿区耕地非农化空间过程和规律,并通过非农化重心曲线分析其空间扩散路径,从而为耕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参考借鉴。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空间数据挖掘、GIS空间分析、重心模型等数学模型方法。研究结果:(1)龙泉驿区耕地非农化空间分布较为明显,集中分布在西部平原的城镇周边及主要交通干线附近区域,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但2009—2013年与2005—2009年相比,这种不均衡性有所减弱;(2)以耕地非农化指数为等级划分标准的高等别非农化区的行政村集中分布西部平原城镇周边区域,整体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舒琪 马铃
基于广东省20个城市2001—2020年的统计数据,运用SFA模型测算广东省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进一步借助Tobit模型分析耕地非粮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及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1)2001—2020年,广东省平均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呈稳步缓慢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0.15%,在珠三角核心区、沿海经济带和北部生态区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布异质性和时序变化趋同性。2)耕地非粮化水平提升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产生“倒逼效应”,但存在功能区差异,珠三角核心区和沿海经济带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受非粮化的“倒逼效应”明显,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北部生态区影响相对不显著。3)不同水平的耕地非粮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倒逼效应”存在差异,相对而言,高度非粮化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更强。鉴于此,应注重耕地非粮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通过加强耕地非粮化治理,实行功能区差异化提升策略,与社会经济手段相互协调,稳定和提升主销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落实“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战略目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