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495)
- 2023(16836)
- 2022(14542)
- 2021(13794)
- 2020(11305)
- 2019(26037)
- 2018(25867)
- 2017(48817)
- 2016(26620)
- 2015(30002)
- 2014(30425)
- 2013(30013)
- 2012(27780)
- 2011(25359)
- 2010(25360)
- 2009(23139)
- 2008(22732)
- 2007(20099)
- 2006(17546)
- 2005(15816)
- 学科
- 济(122331)
- 经济(122209)
- 管理(74556)
- 业(67017)
- 企(55085)
- 企业(55085)
- 方法(49622)
- 数学(43041)
- 数学方法(42515)
- 中国(31656)
- 农(27824)
- 地方(26608)
- 学(26324)
- 财(26176)
- 业经(24572)
- 贸(20929)
- 贸易(20916)
- 制(20435)
- 易(20285)
- 理论(18948)
- 农业(18756)
- 和(17903)
- 环境(17842)
- 银(17467)
- 银行(17427)
- 融(17072)
- 金融(17068)
- 行(16659)
- 务(16147)
- 财务(16071)
- 机构
- 大学(384502)
- 学院(383281)
- 济(159951)
- 经济(156562)
- 管理(145640)
- 研究(134909)
- 理学(125104)
- 理学院(123604)
- 管理学(121404)
- 管理学院(120696)
- 中国(101692)
- 京(83250)
- 科学(83011)
- 财(71670)
- 所(68853)
- 研究所(62617)
- 中心(59904)
- 农(59162)
- 财经(57479)
- 江(56085)
- 业大(54389)
- 北京(53417)
- 经(52229)
- 范(51532)
- 师范(51067)
- 经济学(49619)
- 院(49085)
- 农业(46250)
- 州(45628)
- 经济学院(44472)
- 基金
- 项目(255361)
- 科学(199679)
- 研究(187680)
- 基金(184271)
- 家(160843)
- 国家(159531)
- 科学基金(135837)
- 社会(118056)
- 社会科(111832)
- 社会科学(111803)
- 省(98107)
- 基金项目(96855)
- 自然(87161)
- 教育(86103)
- 自然科(85071)
- 自然科学(85051)
- 自然科学基金(83515)
- 划(82938)
- 资助(77025)
- 编号(76115)
- 成果(62740)
- 重点(57359)
- 部(56629)
- 发(55213)
- 课题(53266)
- 创(52138)
- 国家社会(48904)
- 创新(48752)
- 科研(48534)
- 教育部(48461)
- 期刊
- 济(180887)
- 经济(180887)
- 研究(117239)
- 中国(74347)
- 学报(60572)
- 科学(55931)
- 财(54536)
- 管理(54454)
- 农(53500)
- 大学(45450)
- 教育(44220)
- 学学(42454)
- 农业(37352)
- 技术(34548)
- 融(32878)
- 金融(32878)
- 经济研究(29784)
- 财经(28647)
- 业经(26767)
- 经(24694)
- 问题(22993)
- 图书(21456)
- 业(19722)
- 技术经济(19682)
- 贸(18965)
- 理论(18210)
- 世界(17612)
- 科技(17345)
- 版(17152)
- 统计(17017)
共检索到5745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久文 孙翔宇
区域经济韧性是近年来经济地理学领域出现的一个新兴概念。很多学者试图解释,为何遭受外部冲击后,有的地区能成功复苏,重新实现经济稳步增长,有的地区却从此锁定于经济下行轨道中难以摆脱。文章对该概念出现10多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2010年为界分为起步发展阶段和探索研究阶段,探讨了这一研究热点形成的原因,总结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和不足,重点介绍了第二阶段国外区域经济韧性研究的新近研究进展。首先,是厘清概念,明确了区域经济韧性的定义和研究维度;其次,系统总结了相关文献对区域经济韧性测算的贡献;第三,评述了产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曾冰 张艳
在全球化、金融危机等多变环境与危机冲击下,区域经济系统愈加具有非线性、不确定性特征。而韧性作为一种新颖的注重整体动态性和非线性的研究范式,为区域经济有效应对各种危机与挑战、维持区域经济潜力、保持和提高经济活力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与政策手段。本文目标是阐明区域经济韧性相关基础内容:回顾国内外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程,总结与明确区域经济韧性概念内涵,重点探讨了现有研究的掣肘与趋势,并对未来研究议程及其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应用进行了思考与展望。
关键词:
区域经济韧性 概念 适应性 评述 展望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赛 聂锐 丁月婷 高凯
首先从工程、生态和演进三个方面对韧性概念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将其与已有概念进行区分,并提炼能源系统韧性的定义;其次,分别从指标体系构建、评估工具选择和评估结果分析三个方面系统地总结韧性的测度方法;最后,对韧性应用于中国现实的研究进行探索,从韧性视角分析天然气"气荒"事件。研究发现,与理论研究取得的成果相比,能源系统韧性的实证研究较少,因而未来能源系统韧性的研究不仅要进一步明确系统的边界,而且要在实证分析中取得进展和突破。
关键词:
韧性 能源系统韧性 外部冲击 研究进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宋关东 唐承丽 周国华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复杂多变,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冲击与扰动,如何有效应对外界风险,保持区域经济系统稳定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突出现实问题。而韧性理念从动态和发展的角度为区域经济系统适应环境变化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本文从区域经济韧性的概念内涵、测度与评估、影响因素及演化过程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了其主要贡献及不足,从“专业化与多样化”“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锁定与解锁”“协同演化”等方面阐述了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区域经济韧性理论分析框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思考与展望,以期为后续区域经济韧性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韧性 演化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韧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梦远
区域韧性在中国已成为新兴研究热点,然而国内学者依然将韧性研究局限于均衡论的认识论范畴内。本文首先通过回顾国际最新研究动态从认识论层面辨析均衡论和演化论这两种韧性认知视角的本质区别,由此介绍西方经济韧性的演化论转向。然后从宏观和微观角度阐述演化论视角下区域韧性的形成机制,介绍相关定量测度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系统的西方最新有关研究经济韧性的理论分析框架。未来研究应该在演化论视角基础上强化演化经济地理、创新地理(区域知识网络)和区域韧性这三个研究分支的联系,还应该加强产业历史演化过程的案例研究,并利用专利数据等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高志刚 胡时豪
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经济韧性,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抵抗与恢复能力、调整与适应能力、创新与升级能力三个维度,构建区域经济韧性综合指标体系,阐述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并采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韧性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其通过增强区域的抵抗与恢复能力、调整与适应能力、创新与升级能力三方面实现促进效果。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影响最大,中部地区其次,西部地区最小。基于此,应要加强中西部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西部经济韧性,同时提升东部地区辐射带动作用,缩小区域经济韧性差距,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区域经济韧性 创新能力 熵值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琳
文章基于2020—2021年季度经济数据,采用单变量弹性评价系统模型对区域经济韧性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中国大多数省份面对疫情冲击的韧性强劲,但是这种经济韧性的质量则存在差异;使用shift-share模型对经济韧性进行拆解并剔除结构性问题对测度结果的干扰后,对经济韧性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显示,部分省份尽管应对疫情冲击时富有韧性,但是这种经济韧性不具有可持续性,体现为经济韧性质量不足;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经济韧性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财政政策与金融工具对于增强经济抵抗力具有显著效果,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最有利支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正云 刘庆芳 宋金平
提高系统应对内外部冲击的能力,对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经济韧性指数,采用泰尔指数、空间冷热点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中国语境下区域经济韧性的时空关联特征及动态演化机制等进行了系统观测。结果发现:(1)1997—2020年我国区域经济韧性总体呈“W”型的动态波动上升轨迹,约65%的省区处于中等韧性状态,区域层面的非均衡特征渐趋强化,省际差异是经济韧性空间差异的主要构成;(2)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相关性存在典型的阶段演变趋势,空间上经济韧性逐渐表现出由无到有且渐趋强化的正向集聚关联,局部相关的冷、热形态则受到冲击类型和范围等的直接影响表现出显著的省际异质性特征;(3)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受到交互复杂因素的共同驱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主导的韧性演化格局逐步建立,地理区位等先天因素的导向作用渐趋多元,金融支撑和科技创新等是区域经济系统韧性提升的有效动能,城市发展和政府管理在作为主要路径的同时对多维联动效应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慧 王苗苗 刘子毅
面临内外部环境双重压力,建设具有韧性的区域经济体系,对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测度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韧性,采用shift-share方法将其进一步分解为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并通过三次产业分解分析经济韧性的决定因素。研究发现:1997-2022年我国区域经济韧性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在不同时期区域经济韧性表现差异明显;在经济冲击中,产业的竞争力对提高区域经济韧性发挥主要作用;由于发展阶段和冲击类型的差异,不同时期各产业竞争力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不同。基于此,应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从而提升我国区域经济韧性。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王娟 张翔
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推动双向FDI高效互动与协调发展,是提升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的重要路径。基于2003-2021年中国30个省市区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中介效应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双向FDI协调发展对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双向FDI协调发展显著促进了区域经济韧性提升,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区域经济韧性存在空间依赖性,双向FDI协调发展对邻近地区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面溢出效应;机制检验表明,双向FDI协调发展通过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创新水平间接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拓展性分析发现,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韧性的提升效应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依次减弱,考虑税赋冲击、金融危机以及人口结构冲击后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韧性仍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文章澄清了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对如何通过双向FDI政策赋能区域经济韧性提升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思路。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路阳
在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陷入萧条时期,经济韧性一词被学者们广泛提及。人力资本负载的知识和技能是实现创新的核心要素,也是持续增强经济韧性的内生动力。本文系统梳理了人力资本存量、创新水平和区域经济韧性之间的关系。基于2010—2019年31个省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度了我国各省区域经济韧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存量影响区域经济韧性的基本传导机制,并以创新水平作为中介变量考察其对于人力资本存量与区域经济韧性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不仅直接显著促进区域经济韧性增强,还可以通过提高创新水平间接促进区域经济韧性增强;创新水平对于人力资本存量发展促进区域经济韧性增强存在显著中介效应,在经济萧条时期应该注重发展人力资本存量,鼓励创新驱动型发展,提高经济韧性。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丁亮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数字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提振区域经济的关键动力。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的作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与产业集聚均正向影响区域经济韧性。产业集聚在数字经济驱动区域经济韧性提升中发挥中介作用,即数字经济可通过推动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在不同地区,数字经济与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对此,应推进经济数字化改造,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推动产业高质量集聚,筑牢经济发展根基;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网络,驱动地区均衡发展,为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建吉 张馨歆 王艳华 苗长虹
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时间节点,采用Martin等的测度方法,研究了中国地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韧性时空格局特征。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视角,构建了区域经济韧性影响因素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于区域经济韧性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20年,中国区域经济韧性整体表现为中西部高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区域经济韧性水平不断提升,但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明显降低,且在2015年后最为显著。(2)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空间相关性较强,集聚类型以高—高和低—低为主,且高—高类型区逐步向黄河以南地区拓展,低—低类型区范围呈显著扩大趋势。(3)抵御期和恢复期,相关多样化和非相关多样化对中国经济韧性的影响显著为正;在调整期,专业化和相关多样化的影响显著为正。(4)对于副省级以上城市,在抵御期和恢复期相关多样化的影响显著为正;对于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在恢复期和调整期专业化的影响均显著为正,非相关多样化在恢复期和调整期的影响显著为正。对于一般城市,在抵御期专业化的影响显著为正,非相关多样化在抵御期和恢复期的影响显著为正。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苏杭
经济韧性是一国经济抵御外部冲击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为一国有效应对外部冲击、加强宏观调控提供了新的政策理念和政策手段。国外经济韧性研究起步早,发展迅速,并汇集了一大批研究成果。有关经济韧性的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领域,学者们在对经济韧性的概念加以界定的同时,也在厘清韧性与其他概念间的关系。与理论研究所取得的丰厚成果相比,围绕经济韧性所展开的实证分析要少一些。因此,未来经济韧性研究不仅要廓清经济韧性的概念边界,而且要在实证分析领域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关键词:
经济韧性 宏观经济 外部冲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玉臣 孙弘远
面对各种复杂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强中国经济韧性是抵御风险冲击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文章基于复杂系统视角,选择熵权TOPSIS法从六个维度测度了1998—2021年中国经济韧性的动态演进特征,运用空间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得到了中国经济韧性的区域差异,使用李雅普诺夫指数分析了中国经济韧性区域差异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经济韧性呈动态上升态势,且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整体韧性及各子维度韧性显著提升;中国经济韧性的东、中、西部地区差异问题仍较为突出,且西部地区内部差异较大,经济韧性的稳定性较弱;中国经济韧性区域差异的动态演进呈现收敛趋势,这为改善中国经济基本面奠定了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