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08)
2023(8785)
2022(7305)
2021(6441)
2020(5069)
2019(11148)
2018(10894)
2017(20614)
2016(10816)
2015(12046)
2014(12167)
2013(12276)
2012(12064)
2011(11400)
2010(11771)
2009(10923)
2008(10551)
2007(9539)
2006(9000)
2005(8636)
作者
(33592)
(28054)
(27934)
(26495)
(18057)
(13301)
(12658)
(10824)
(10746)
(10025)
(9813)
(9302)
(9239)
(9178)
(8786)
(8672)
(8365)
(8110)
(8011)
(7734)
(7432)
(6971)
(6776)
(6573)
(6378)
(6342)
(6191)
(6068)
(5756)
(5572)
学科
(74616)
经济(74568)
管理(26812)
地方(25514)
(23265)
中国(20784)
方法(17711)
地方经济(16239)
(15814)
(15802)
企业(15802)
数学(15307)
数学方法(15233)
业经(14970)
(12943)
(11795)
金融(11794)
(11674)
农业(11472)
环境(11000)
(10279)
银行(10268)
(10157)
(9827)
(9150)
贸易(9140)
(8647)
产业(8494)
发展(8446)
(8431)
机构
学院(167825)
大学(165133)
(80773)
经济(79194)
研究(68575)
管理(56764)
中国(52498)
理学(46726)
理学院(46046)
管理学(45405)
管理学院(45071)
科学(39768)
(36509)
(35828)
(34086)
研究所(31938)
中心(29590)
(27178)
财经(26125)
(26068)
经济学(25999)
(24654)
(24644)
师范(24441)
北京(24142)
(23458)
经济学院(22917)
(21929)
科学院(21557)
(20746)
基金
项目(101895)
科学(80233)
研究(77607)
基金(71599)
(61962)
国家(61425)
科学基金(51557)
社会(51203)
社会科(48622)
社会科学(48614)
(40870)
基金项目(36954)
(33860)
教育(33495)
编号(30872)
(30162)
自然(29418)
资助(28776)
自然科(28620)
自然科学(28615)
自然科学基金(28070)
成果(25651)
发展(25075)
(24669)
重点(23875)
课题(23103)
(21717)
国家社会(21561)
(20722)
创新(19565)
期刊
(107329)
经济(107329)
研究(59362)
中国(39957)
(25783)
(23940)
管理(23746)
学报(22860)
科学(22832)
(20267)
金融(20267)
教育(18723)
经济研究(18001)
农业(17765)
大学(17378)
业经(16738)
学学(16377)
技术(15809)
财经(13999)
问题(13499)
(12297)
(10287)
技术经济(10093)
世界(10032)
国际(9630)
资源(9028)
商业(8987)
(8879)
经济问题(8835)
统计(8313)
共检索到2833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董藩  
一 关于“区域”一词的经济内涵,自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Johann Hein-rich von Th(?)nen)以其著名的《孤立国》揭开区域经济研究的帷幕以来就存在分歧。以后经过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lfredWeber)、丹尼森(S·R·Dennison)、费特尔(Frank A·Fetter)、奥林(BertilOhlin)和廖什(A·L(?)sch)等人的努力,区域经济学正式建立起来,但对“区域”一词的内涵仍未达成共识。 在《孤立国》一书中,杜能也曾谈到工业布局问题,但他的区域观念主要是农业布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高志刚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了“向东倾斜,梯度推进”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我国的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大致也体现了这种转变。同时,东中西部地区迅速扩大的差距也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滨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吴光芸  李建华  
文章指出,除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之外,社会资本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资本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企业间的信任与合作,有利于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增强区域整体的创新能力。因此,政府在关注区域有形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的同时,也要致力于社会资本的培育和建设。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炎   石岿然   程林  
本文基于2017-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区域物流与经济的发展协调度复合系统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区域物流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度空间异质性特征明显,东部地区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值不断上升,协调度最高;中部地区协调值虽有一定程度上升,但存在假协调问题;西部协调度变化不规律,协调水平较低。最后,建议创新区域物流与经济协调度评价方法,完善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激励政策,提升各区域物流与经济的互动、互融、互促水平。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吴光芸  唐兵  
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受资金、土地以及环境容量等各种硬实力制约的同时,也受到人才、文化、习俗、制度等软实力的约束。区域软实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越来越明显,我国学术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区域硬实力,对于区域软实力未能给予重视。该文将分析区域软实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探讨提升区域软实力的途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昭华  郑忠良  
本文深入分析了区域优性文化的内涵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揭示了区域优性文化的资源优化整合效应,并以硅谷模式和温州模式为例,阐明了区域优性文化对区域企业成长的作用力。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建设有利于区域企业“快生”、“长大”、“做强”的优性文化环境,关键在于实现五个方面的文化观念转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孝斌  陈武  王学军  
本文通过评价2006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区域智力资本水平来探索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发现,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并且区域智力资本每提高1%GDP则提高0.815%,区域智力资本的构成要素,即区域人力资本、区域关系资本、区域结构资本和区域创新资本也都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它们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孔庆华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两者间发展为互动关系,在Y市区域物流产值、投入指标与区域经济指标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关系进行了分析与验证,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丹  
区域经济为区域文化的发展提高物质基础,区域文化为区域经济提供素质支持,这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同时相互约束。文化已深深融入当今社会经济运行之中并成为经济发展持久的动力。区域经济要形成特色并健康发展,就必须立足文化和经济的相互关系,在制定实施区域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方案时,把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资本,把文化经济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使之成为一个发展整体。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任清泉  
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搞好财源建设任清泉区域经济是指在充分发挥经济区域的优势基础上(包括自然优势,地理位置优势,设备技术优势和经营管理优势等),利用各经济区域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在区域社会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所形成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海生  季令  
作为市场经济的纽带,铁路对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者首先提出了要有一个超前发展的战略思想,大力建设铁路;其次,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确保铁路建设资金;第三,大力兴建合资、独资铁路,加快地方铁路建设;第四,大力加强科技教育,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这样,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将随着铁路网络的完善不断欣欣向荣,并最终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鹏照  刘普照  
一、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脉络 1.生产力层次推移理论 生产力层次推移理论是国际上的一种区域经济理论,即无论在世界范围内还是一国范围内,客观上存在着经济技术上的不同层次。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从层次高的发达地区向层次低的落后地区推移,从而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实现一国经济分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高进田  
长期以来,聚集经济一直被认为是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各种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高度聚集形成了城市和城市经济。但是随着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区域空间结构的不断演化,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聚集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文章将在具体分析聚集经济形态和本质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来说明聚集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姚毅  
高铁时代的到来是铁路枢纽经济区的涅槃重生,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革新。基于高铁经济的阶段性特征,本文总结梳理了高铁经济的区域作用机制及经济社会效应,在广泛借鉴国内外高铁经济发展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高铁枢纽能级、流量经济平台、枢纽产业发展、区域枢纽经济圈建设四个方面,提出新时期高铁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