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12)
2023(10106)
2022(7920)
2021(6904)
2020(5368)
2019(11677)
2018(11725)
2017(21812)
2016(11949)
2015(13683)
2014(14106)
2013(13608)
2012(12552)
2011(11633)
2010(11918)
2009(10889)
2008(10613)
2007(9788)
2006(9070)
2005(8608)
作者
(35529)
(29696)
(29691)
(28462)
(18908)
(14068)
(13526)
(11442)
(11336)
(10663)
(10348)
(9908)
(9850)
(9558)
(9212)
(9197)
(8728)
(8673)
(8462)
(8449)
(7752)
(7166)
(7156)
(6966)
(6776)
(6749)
(6499)
(6430)
(6016)
(5847)
学科
(74570)
经济(74517)
管理(31945)
(26842)
地方(22419)
(19718)
企业(19718)
方法(19494)
中国(19028)
(16648)
数学(16614)
数学方法(16477)
业经(15339)
地方经济(14685)
(13807)
农业(11979)
(11453)
(10810)
(10484)
环境(10359)
(9375)
金融(9371)
产业(9228)
理论(9125)
(8920)
(8787)
银行(8772)
(8633)
(8445)
经济学(8291)
机构
学院(181183)
大学(178174)
(83131)
经济(81421)
研究(66923)
管理(61898)
理学(51910)
理学院(51190)
中国(50595)
管理学(50238)
管理学院(49889)
科学(39180)
(37816)
(36367)
(34055)
研究所(30452)
中心(29635)
(29574)
财经(28350)
经济学(27487)
(26204)
师范(26004)
(25669)
(25472)
经济学院(24370)
(24156)
北京(24112)
(23587)
业大(22194)
师范大学(20791)
基金
项目(112056)
科学(88525)
研究(85443)
基金(79520)
(68603)
国家(68034)
科学基金(58059)
社会(56198)
社会科(53198)
社会科学(53185)
(44679)
基金项目(41243)
教育(38510)
(36424)
编号(35252)
自然(33854)
自然科(33000)
自然科学(32995)
自然科学基金(32369)
资助(31290)
成果(29211)
(27240)
重点(26169)
课题(25493)
国家社会(23995)
(23671)
发展(22847)
(22500)
(22285)
(21535)
期刊
(106611)
经济(106611)
研究(60759)
中国(39019)
(28413)
管理(25033)
(24779)
学报(24493)
科学(23919)
教育(21660)
大学(18917)
经济研究(17908)
(17647)
金融(17647)
学学(17627)
技术(17539)
农业(16463)
业经(15724)
财经(15017)
问题(13690)
(13264)
技术经济(10283)
(9862)
统计(9262)
资源(9228)
世界(8978)
商业(8975)
现代(8899)
经济问题(8836)
国际(8714)
共检索到290600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闫红茹  
区域经济的均衡化与漂移化,是我国区域经济格局重心演变的基础,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2003年是我国区域经济格局重心演变的起始之年,中国经济随后走入了均衡化的漂移之路。其中,GDP重心、投资重心、进出口重心明显偏移西部区域,同时,加大人力资本引入、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消费水平,更是巩固和增加经济重心西移的重要手段,也是未来我国区域经济重心漂移后,调整我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均衡化的关键所在。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胡安俊  刘元春  
调整国土空间结构是优化要素配置、促进区域协调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重心模型和重心分解模型对中国区域经济重心的演化进行了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2003年和2004年是中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转折时期,在此之后中国区域经济重心走向均衡化。在驱动机制上,2003年之后政府干预的作用趋于减弱,人力资本成为驱动经济重心向中西部漂移的新力量。在演化力度与演化次序上,固定资产投资、GDP、进出口总额和消费重心构成了雁阵漂移模式。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陈宇峰  朱荣军  
文章运用经济重心模型,分析2003~2012年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特征及其均衡性,并结合经济增长理论,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结构向量自回归分析影响中国经济重心迁移均衡性的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经济重心迁移已呈现出半均衡化的趋势;(2)中国经济重心迁移在东西方向上呈半均衡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包括政府消费重心、r&D资本存量重心、从业人员重心和物质资本存量重心的经度变动;(3)中国经济重心在南北方向上呈半均衡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则包括从业人员重心、人力资本重心和财政支出重心的纬度变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卫东  
1 经济重心地域迁移是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反映经济重心,顾名思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平衡点。它既可以看做是区域内各个经济中心对区域经济辐射的合力作用的平衡点,也可以看做是区域经济各个部门的经济重心的空间叠置平衡点。它的位置可以用几何作图及数量指标计算确定。其位置的空间变化,即所谓的地域迁移,在经济发展初期,生产力水平低时,可用人口的分布变化来反映;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城市在区域经济中有着举足重轻的地位,也可以用城市的分布重心反映。为准确计量,常采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或工业总产值的总量、人口平均值或单位面积平均值等经济统计指标予以确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慕晓飞  雷磊  
基于GIS对1989年以来东北区域发展的均衡性进行了测度分析。引入区域重心模型,对东北地区经济(GDP)重心相对于几何重心的时空偏离进行了可视化测算。结合相关统计指标,并引入相对发展率(Nich),对东北区域经济均衡性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东北经济重心存在显著地空间偏离;经济重心呈西南,折回东北,复向西南的移动趋势;区域发展两极分化严重。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李玉梅  向乐  
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国内经济环境变迁过程中,我国区域开放重心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功不可没。在区域开放重心内移过程中,要防止先期开放的区域衰落,避免优惠政策重叠,注重统筹开放、发展与稳定问题。一、区域开放重心及其变迁所谓区域开放重心,是在国家或地区开放政策引导下,在参加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源配置突破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孙月平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南北区域之间非均衡发展,其最大的弊端是不公平。如果非均衡发展到了难以驾驭的程度,必将出现区域经济体之间由于基数不同,在同步增长(速度相同)的情况下发生两极分化。文章提出"良性非均衡"发展或"趋均衡型"发展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明确苏北大开发的主体,促进苏北大开发中的制度创新,推进苏北大开发中的资源整合,再造苏南经济的竞争优势,构建网络化区域开发的战略模式,深化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改革,最终实现江苏经济整体结构和布局优化的目标。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贾善铭  覃成林  
交通运输是影响区域经济格局均衡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构建的基于交通线路影响的区域经济格局演变模型证明,交通线路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从而引起区域经济格局均衡性发生相应的改变。分析表明,2020年高速铁路网建成后,受其影响,全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格局将向非均衡状态发展;大长三角和泛珠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格局均衡性将增强;东北及环渤海地区的区域经济格局均衡性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国家可考虑对高速铁路网空间布局规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减小其对全国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不利影响,增强其对东北、环渤海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还可考虑规划建设以高速铁路为空间组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瑾瑜  
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是指区域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运行的具有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复合生态经济。区域发展非均衡性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而发展循环经济能够进一步缩小区域发展之间的差距,有助于消除区域发展之间的负外部效应。因此,只有明确区域发展非均衡性与发展循环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才能构建出适合不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从而促进不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高晓红  
经济区域化是大国经济发展的普通特征,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是所有大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区域货币资金的失衡向统一性的货币政策实践提出了挑战。建立最优货币区,使货币政策区域化,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洪名勇  
本文通过建立初始条件、市场化改革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模型,并用中国的资料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示,在初始条件和市场化改革这两个影响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因素中,市场化改革的作用大于初始条件的作用,因此,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西部地区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进本地区的市场化改革。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李佩芸  邢俊  
本文首先对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进行述评,分析了金融危机前后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转变,讨论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从建立有效补偿机制、加快外来资本的培植、构建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等角度,给出了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何燕子  
在区域开发的实践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以非均衡手段来实现均衡发展的。在探索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中,区域的产业选择问题是一个重要内容,事实上产业选择是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手段,产业选择也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要方面。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朱玉林  
外商直接投资(以下简称FD I)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中国吸收FD I的地区分布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非均衡特征。这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市场竞争、收入分配、综合竞争等方面阐述了FD I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  林贤郁  李纲  汲凤翔  梁琦  史会学  王明亮  
本文利用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相关的历史数据,全面地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对我国地区差距进行了定量描述与评估,并剖析了我国地区投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