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91)
- 2023(8956)
- 2022(7672)
- 2021(6702)
- 2020(5874)
- 2019(13348)
- 2018(12931)
- 2017(25379)
- 2016(13714)
- 2015(15737)
- 2014(16047)
- 2013(16253)
- 2012(15594)
- 2011(14549)
- 2010(14777)
- 2009(13950)
- 2008(13709)
- 2007(12734)
- 2006(11224)
- 2005(10232)
- 学科
- 济(85437)
- 经济(85381)
- 管理(36255)
- 业(32708)
- 方法(31680)
- 数学(28276)
- 数学方法(28083)
- 企(24897)
- 企业(24897)
- 地方(21945)
- 中国(18260)
- 农(17624)
- 学(16060)
- 财(15200)
- 地方经济(14763)
- 业经(14626)
- 贸(12239)
- 贸易(12235)
- 农业(12042)
- 制(11777)
- 易(11726)
- 环境(11221)
- 和(10870)
- 融(10652)
- 金融(10650)
- 银(9960)
- 银行(9937)
- 行(9542)
- 发(8886)
- 经济学(8804)
- 机构
- 大学(215415)
- 学院(215040)
- 济(102535)
- 经济(100550)
- 研究(79668)
- 管理(78698)
- 理学(67155)
- 理学院(66303)
- 管理学(65254)
- 管理学院(64830)
- 中国(59207)
- 科学(47536)
- 京(45373)
- 财(42933)
- 所(41803)
- 研究所(37897)
- 农(36269)
- 中心(35536)
- 财经(34411)
- 经济学(33412)
- 江(33060)
- 经(30965)
- 业大(30362)
- 经济学院(29968)
- 北京(28856)
- 农业(28564)
- 范(28425)
- 师范(28198)
- 院(27932)
- 州(25770)
- 基金
- 项目(136503)
- 科学(107195)
- 研究(99586)
- 基金(98826)
- 家(85928)
- 国家(85267)
- 科学基金(71950)
- 社会(64882)
- 社会科(61504)
- 社会科学(61484)
- 省(53217)
- 基金项目(52139)
- 划(44763)
- 教育(44648)
- 自然(44345)
- 自然科(43237)
- 自然科学(43223)
- 自然科学基金(42454)
- 资助(40531)
- 编号(39813)
- 成果(32730)
- 发(32036)
- 重点(31481)
- 部(30582)
- 课题(27774)
- 创(27634)
- 国家社会(27324)
- 发展(26311)
- 创新(26043)
- 教育部(25955)
- 期刊
- 济(119532)
- 经济(119532)
- 研究(66456)
- 中国(39425)
- 财(32919)
- 农(32531)
- 学报(32433)
- 科学(30128)
- 管理(27945)
- 大学(23980)
- 学学(22780)
- 农业(21691)
- 经济研究(20259)
- 融(19449)
- 金融(19449)
- 技术(18934)
- 财经(18089)
- 教育(17577)
- 业经(16928)
- 问题(15824)
- 经(15766)
- 技术经济(13225)
- 贸(12626)
- 统计(12361)
- 业(11631)
- 世界(11202)
- 商业(10941)
- 国际(10866)
- 策(10787)
- 资源(10320)
共检索到3272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盛松成 石春华
地区间经济差距是中国整体经济差距的主要来源。政策倾向、对外开放程度、市场化深度、要素市场扭曲等因素是形成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直颇受关注。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随着改革的深化不断拉大。为了统计需要,本文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分为四个地区。东部地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笳旭
通过对全国及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四大经济区域的经济差距变动测度,发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差距的变动呈现"缩小—扩大—再缩小"的三阶段变化趋势,地区差距在2003年以后趋于缩小。全国经济发展表现出趋同趋势,且东部地区内部和中部地区内部存在"俱乐部"收敛趋势。进一步,通过对地区差距变动成因的实证分析,揭示出了市场化进程和区域政策从空间范围对差距变动的影响。研究表明,对外开放度、市场容量和市场化程度对2003—2011的地区差距趋同起正向作用,而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劳动参与率对差距趋同起负向作用。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距 变动趋势 趋同 成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廖功磊 夏青
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文章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地域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全国相似经济水平的省际间的空间集聚效应和空间依赖性日益增强,并且这种发展趋势自1992年以后表现的更为突出,从而加速了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收敛趋势;东部沿海发达省区空间集聚特征比较明显,同时对近距离的经济扩散作用同样显著;2005年以后受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影响,中部省际间的空间集聚效应被削弱,空间分异的发展趋势开始显现。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卫东 罗怀芳
本文运用环境约束下的SBM-Undesirable模型和GML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测算分析了2006—2014年中国30个省(市、区)及八大经济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变动趋势,研究了地区产业结构特征与经济增长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及TFP变化的技术和规模特征,进而寻求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途径。研究结果显示:纯技术进步指数与TFP的变化方向具有较强的趋同性,技术进步是提升TFP最有效的途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导致经济效率低下,以绿色产业为主的地区在考虑环境因素后TFP不降反升。环境、技术创新协同发展是实现TFP增长的关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卫东 罗怀芳
本文运用环境约束下的SBM-Undesirable模型和GML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测算分析了2006—2014年中国30个省(市、区)及八大经济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变动趋势,研究了地区产业结构特征与经济增长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及TFP变化的技术和规模特征,进而寻求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对策途径。研究结果显示:纯技术进步指数与TFP的变化方向具有较强的趋同性,技术进步是提升TFP最有效的途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导致经济效率低下,以绿色产业为主的地区在考虑环境因素后TFP不降反升。环境、技术创新协同发展是实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金相郁 武鹏
本文主要利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所提供的各区域GDP资料,研究了1952—2008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趋势及收敛状况。根据实证结果,本文发现:利用修正后GDP计算的变异系数要低于修正之前的;改革开放以后的区域差距要低于改革开放之前;1952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呈现"Amos假说"的周期性变化过程;较低经济发展水平和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分别在区域差距缩小和扩大的过程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差距符合"收敛假说"。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唐兆涵 陈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也在不断增大;另一方面,1992年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技术进步来源有着鲜明的引进特征。基于此,本文以技术引进为视角,探究了区域经济差距的形成动因与演变的路径趋势。通过理论分析认为,包括劳动和资本在内的要素在利润驱动下的单向流动是区域差距形成的动因,而以产业为载体的技术转移与扩散使不同区域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发展循环模式,导致了区域差距的形成和固化;实证检验部分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的技术引进程度和相关产业的转移路径,验证了各地区存在的不同发展模式;同时文章还探讨了我国技术进步方式转型阶段区域差距可能的变化趋势,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思考。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段会娟 刘军
1985~2013年我国的区域收入差距先逐渐扩大2006年后开始缩小。分解分析发现,东部地区内部的省际差异对全国的地区差异贡献份额很大但2005年之后开始缩小,西部地区内部省际差异2002年之后出现了明显扩大的趋势,四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对全国地区差异的贡献份额最大但2002年后轻微下降。除了发展战略、要素投入等各种传统因素外,产业集聚效应也是导致区域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金相郁 郝寿义
本文利用CV、HHCI、TEC、MLD分析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的趋势,包括省际发展差距和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发现1990—2003年期间省际发展差距和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呈现不断扩大趋势,而2004年出现下降趋势;利用回归模型、相关系数等方法分析造成区域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发现1990年以来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是由第二产业所造成的。最后,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几点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钊 王舒健
基于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文章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经济差距互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三大区域的经济差距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和因果关系,东部经济差距下降不仅有利于本区域经济平衡,而且有利于中部、西部和全国地区经济平衡发展。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经济差距 互动关系 协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石志恒 李世平
省域内经济差距的过分扩大影响了省内各区域以及国家整体宏观经济运行的效率,要求地方政府从更高更宏观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和处理区域内的经济问题。陕西省是我国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陕西省区域经济差距的形成演化机理及其合理性对该省及全国经济影响巨大。
关键词:
陕西省 区域经济 差距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门洪亮 李舒
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诸要素中,资本要素尤为重要。它不仅带动其它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并且涉及到政府如何适时地采取有效的地区发展政策来促进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以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
资本流动 区域经济 经济差距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彭文斌 邝嫦娥
文章运用1990~2008年中国各省的时间序列数据,选取13个具体指标,并通过主因子分析法,从中提取了4个主要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最主要因子是资本流动。文章最后从资本流动的角度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距 资本流动 因子分析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葛兆强
区域经济差距的金融成因分析与政策选择□葛兆强贵成本代价具体表现在中西部地区储蓄能力进一步削弱,资本短缺和储蓄率的下降加剧,以至于妨碍资本形成,最终导致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其一,统一的货币制度在区域经济差距客观存在的前提下,必然会产生货币币值和通货膨胀...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申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