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39)
2023(8570)
2022(7246)
2021(6534)
2020(5396)
2019(12116)
2018(11847)
2017(22266)
2016(11703)
2015(13179)
2014(13018)
2013(12721)
2012(12177)
2011(11191)
2010(11268)
2009(10386)
2008(9898)
2007(8903)
2006(8069)
2005(7334)
作者
(35317)
(29721)
(29364)
(28160)
(18966)
(14153)
(13572)
(11528)
(11286)
(10344)
(10237)
(10079)
(9660)
(9320)
(9264)
(8908)
(8817)
(8537)
(8531)
(8429)
(7453)
(7097)
(7078)
(6884)
(6735)
(6660)
(6363)
(6303)
(5959)
(5770)
学科
(74311)
经济(74261)
管理(31598)
(24226)
方法(24014)
地方(22279)
数学(20653)
数学方法(20269)
(19583)
企业(19583)
(15134)
地方经济(14408)
业经(13722)
中国(13704)
(13006)
环境(10067)
(9512)
农业(9415)
理论(9131)
(8336)
(8317)
经济学(8257)
(7858)
(7719)
金融(7716)
产业(7704)
(7696)
贸易(7687)
资源(7540)
(7334)
机构
学院(176363)
大学(175887)
(77973)
经济(76303)
管理(65932)
研究(63333)
理学(56516)
理学院(55701)
管理学(54495)
管理学院(54146)
中国(47210)
科学(39822)
(38008)
(31675)
(31411)
中心(29054)
研究所(28841)
(26712)
财经(25450)
(25320)
师范(25126)
(24758)
经济学(24637)
北京(23882)
业大(23759)
(23356)
(22804)
(22250)
经济学院(21766)
师范大学(20474)
基金
项目(118122)
科学(94354)
基金(86135)
研究(85039)
(75025)
国家(74499)
科学基金(65011)
社会(55694)
社会科(52876)
社会科学(52862)
(46748)
基金项目(45787)
自然(42053)
自然科(41090)
自然科学(41082)
自然科学基金(40284)
(38834)
教育(37681)
资助(34904)
编号(33534)
(27144)
重点(26673)
成果(26618)
(24769)
(23859)
国家社会(23492)
课题(23278)
创新(22466)
科研(21984)
发展(21810)
期刊
(94125)
经济(94125)
研究(52848)
中国(33436)
管理(25413)
学报(24858)
科学(24703)
(23310)
(21475)
大学(18582)
学学(17516)
技术(17398)
经济研究(15492)
教育(15335)
农业(14820)
(12892)
金融(12892)
业经(12888)
财经(12663)
问题(11889)
统计(11744)
(11148)
技术经济(10884)
资源(10800)
(10391)
图书(10325)
决策(9309)
(8534)
现代(8384)
(8026)
共检索到2676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覃成林  黄丹  
基于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的特征,从空间经济网络发育、多个增长极共存、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的共生关系等方面,构建了多极网络空间组织识别方法。除借鉴已有的空间经济网络、增长极分析方法之外,建立了能综合反映增长极经济属性和关系属性的测度指标,并根据位序-规模法则筛选出备选增长极,从而构建了多增长极共存识别方法;通过引入生态学的共生思想和理论,首次分析了多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的共生关系。运用这套方法,揭示了广东的多极网络空间组织现象。其一,广东空间经济网络的规模和连通度在持续增大,网络密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整体发展水平与理想状态存在差距,且空间上偏集于珠三角。其二,已经形成了深圳、广州两个增长极共存的格局,而且,佛山和东莞有发展成为增长极的潜质。其三,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之间形成了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这说明所建立的多极网络空间组织识别方法是有效的,可以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麻清源  马金辉  张超  陈正华  
在区域经济中,交通是联系地理空间和区域经济活动的纽带,交通的发达程度决定了各地理单元空间相互作用的广度与深度。针对不同交通模式赋以不同的权重,基于最短加权交通网络,提出新的空间权重矩阵构建方法,构建了交通网络空间权重,与各种传统空间权重一起,对比研究甘肃省各县域单元之间的区域经济的空间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交通网络空间权重生成的空间权重矩阵,能更真实地反映区域间实际的空间过程;甘肃省的区域经济具有空间相关性但不显著,核心城市经济外溢现象不明显。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孙斌栋  冯卓琛  胥建华  
沈阳和大连是辽宁省一级中心城市,并分别是辽中经济区和辽东经济区的核心,但大连与辽东经济区的其它城市经济联系不强。锦州虽然是辽西地区中心性最强的城市,但受制于实力所限,还难以承担辽西中心城市的职能,并进而导致辽西经济区的构成不确定。沈阳-大连发展带发育程度较高,但沈阳-锦州、大连-锦州发展带还远远不成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纯凤  杨晴青  朱媛媛  曾菊新  涂蕾  
通过引力模型的修正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应用,对湖南100个区域经济的空间联系和空间组织进行测算分析。根据测算结果,发现湖南区域经济空间联系具有以下特征:湖南省经济整体网络密度偏小,经济联系总量差距大;区域经济联系的空间差异较大;区域经济联系不平衡,经济联系等级明显;省际相邻区域经济联系程度不均。进一步对空间组织结构进行圈层分析,根据凝聚子群分析结果进行经济区划,结合湖南主要经济联系通道确定主要、次要发展轴,从而得到完整的空间结构,最后对湖南经济空间联系和空间组织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湖南经济空间联系和空间组织的研究对湖南优化空间经济结构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率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国,赵群毅  
首先通过对山东既有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思路的评述,结合目前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提出了以城市经济区为基础进行山东省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的基本思路。然后通过对山东省城市中心性的分析确定了6个省域中心城市,并对6个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了提出了山东省城市经济区划分方案。最后文章提出了山东省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框架,并对各城市经济区的区内组织和以四条主要联系通道进行区际协调进行了论述。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覃成林  唐雅岚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空间极化与空间经济网络发育共进,多个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有机结合和共生形成多极网络空间组织。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要把构建和优化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作为一个重点。基于“经济网络—多增长极—共生关系”的分析框架,利用2000—2017年A股上市公司的总部—分支数据构建长江经济带空间经济网络,通过节点度、网络密度、点度中心度、网络连通度等分析其发育水平,并根据城市综合指数(标准化后的节点度与规模加权经济增长率之和)判定增长极范围及其核心城市,进而运用共生度模型检验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之间的共生关系,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的空间经济网络发育水平稳步上升并趋于成熟,同时已形成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增长极;三大增长极之间的经济联系持续增强,其中,长三角增长极与长江中游增长极的联系强度最大,长三角增长极与成渝增长极次之,而长江中游增长极与成渝增长极的联系强度较小;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之间存在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增长极对空间经济网络的促进大于空间经济网络对增长极的促进,空间经济网络对增长极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而增长极对空间经济网络的促进作用呈现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可见,多极网络空间组织在长江经济带已初步形成,应在进一步推动三大增长极加快发展的同时,加强增长极之间的互动,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更加紧密的空间经济联系,提升空间经济网络的现代化水平,促进长江经济带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的持续优化。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覃成林  唐雅岚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空间极化与空间经济网络发育共进,多个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有机结合和共生形成多极网络空间组织。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要把构建和优化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作为一个重点。基于“经济网络—多增长极—共生关系”的分析框架,利用2000—2017年A股上市公司的总部—分支数据构建长江经济带空间经济网络,通过节点度、网络密度、点度中心度、网络连通度等分析其发育水平,并根据城市综合指数(标准化后的节点度与规模加权经济增长率之和)判定增长极范围及其核心城市,进而运用共生度模型检验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之间的共生关系,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的空间经济网络发育水平稳步上升并趋于成熟,同时已形成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增长极;三大增长极之间的经济联系持续增强,其中,长三角增长极与长江中游增长极的联系强度最大,长三角增长极与成渝增长极次之,而长江中游增长极与成渝增长极的联系强度较小;增长极与空间经济网络之间存在正向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增长极对空间经济网络的促进大于空间经济网络对增长极的促进,空间经济网络对增长极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而增长极对空间经济网络的促进作用呈现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可见,多极网络空间组织在长江经济带已初步形成,应在进一步推动三大增长极加快发展的同时,加强增长极之间的互动,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更加紧密的空间经济联系,提升空间经济网络的现代化水平,促进长江经济带多极网络空间发展格局的持续优化。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李莉  
公共图书馆发展与区域经济间相互影响。文章在分析二者相关性的基础上,采用熵值赋权法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2000-2010年广东省统计数据,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公共图书馆事业与经济增长上升趋势显著。虽然二者的协调度稳步增长,但增长过缓,仍处于低度协调状态。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提出增加财政投入力度、增加知识的转化力度和以公共图书馆为基础转变经济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促进广东省经济及公共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马浩  
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就非常重要。首先在分析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构建原则的基础上,依据Delphi法,通过问卷调查构建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然后建立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最后以山东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维光  古惠冬  陈文捷  李英华  
文章基于我国省际跨区域专利转移数据构建技术转移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通过增强跨区域技术关联网络中影响力的技术集聚与扩散的空间互动关系,以及其促进技术与创新要素流动,进而驱动区域经济效率正向提升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2001—2018年,我国跨区域技术转移网络紧密程度明显提高,跨区域技术转移网络基本架构已然形成,两极分化下涌现出显著的等级层次性的“核心—边缘”格局;基于技术转移网络邻近性下我国区域间经济效率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核心区域的度中心性等网络影响力与区域经济效率存在显著正向关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惠斌  李贵才  
城市网络体系可分为全球城市网络、国家级城市网络和区域级城市网络的纵向层级,网络联系模式包括形态、功能和管治层面。在回顾国内外城市网络理论基础上,构筑珠三角区域经济功能的有向权重网络。将珠三角分为58个功能性城市区域(FURs),对金融产业中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期货公司等部分进行定量测度。研究表明珠三角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呈现显著的极化趋势,形成以深圳福田和广州天河为中心,深圳罗湖和广州越秀为次中心,各城市中心为空间节点的经济空间格局。深圳前海、横琴新区、东莞松山湖等新型功能区建设将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形成潜在影响。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贾思琪  王宁宁  
遵循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区域性原则,在已有文献研究基础上,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物流发展水平、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信息化水平等四个方面构建了区域物流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Topsis法计算指标权重,基于引力模型建立京津冀预期物流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的物流网络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两极分化较为严重;京津冀物流网络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关联性,小世界特征明显;网络中节点层级明显,呈现核心-边缘空间分异特征,存在多数交叠的区域子网,同时识别出保定、唐山、邢台等城市在网络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研究结果对于指导未来京津冀区域物流协同发展,提升城市物流水平,推动区域物流建设等具有重要的决策支撑意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达禹  徐斌  
域观视角下的经济增长传递机制与增长协调性是近年来经济增长研究领域内的重要议题。本文使用非线性Granger因果检验配合修正的C-M相关指数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传递顺序和相依机制进行研究,主要得出如下几点结论:第一,从大地理分区来看,中国整体增长已实现东部率先引领、全国仿射三区的新型雁阵结构,这说明全国增长版图已初步实现互联互通;第二,就更加细化的城市群而言,增长的传递机制明显复杂,既包括京津冀鲁城市群内的类雁阵传递,又包括珠三角城市群内的线性链条传递,同时也有中部和远西部城市群内几乎不存在传导网络的局面,这说明不平衡不充分和不连通的发展仍广泛存在于小型城市群之间。第三,就各大地理分区和城市群内的增长相依性而言,区域协同是各地增长关联机制的主基调。2013年后各大分区内的增长协同性显著上升,这说明城市群内的增长协同性有了实质性提高。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敬  陈澍  万广华  付陈梅  
本文测度了1978-2012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关系,并运用网络分析法和QAP方法,全新解构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影响因素。主要发现有:(1)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网络具有稳定性和多重叠加性,共存在179个空间关联关系。(2)中国区域经济可分四个功能板块。第一板块是"双向溢出板块",主要由东部发达地区组成;第二板块是"经纪人板块",由具有较强经济增长活力的省份组成;第三板块是"主受益板块",由中西部发展较快的地区组成;第四板块是"净受益板块",由中西部落后地区组成。(3)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溢出效应具有明显梯度特征。第一板块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它将经济增长的动能传给第二板块,第二板块...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潘文卿,刘起运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methodology and measurements of the spatial linkage of interregional economy. Firstly, the backward linkage and forward linkage of sectors are deeply interpreted,especially on the view of the forward linkage based on the Ghosh Input-output model. Then the paper turns its viewpoint to the interregional linkage analysis and its methodology and measurements.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