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92)
2023(15070)
2022(12939)
2021(12226)
2020(9924)
2019(22980)
2018(22696)
2017(43061)
2016(23225)
2015(26281)
2014(26254)
2013(26297)
2012(24414)
2011(22410)
2010(22319)
2009(20678)
2008(19916)
2007(17294)
2006(15346)
2005(13823)
作者
(67809)
(56238)
(55787)
(53305)
(36050)
(26745)
(25380)
(22188)
(21458)
(19894)
(19320)
(19069)
(17832)
(17825)
(17372)
(17251)
(16695)
(16190)
(16099)
(15954)
(14069)
(13777)
(13379)
(12805)
(12645)
(12497)
(12276)
(12054)
(11321)
(10987)
学科
(115810)
经济(115693)
管理(63161)
(57199)
(46109)
企业(46109)
方法(45367)
数学(39639)
数学方法(39302)
中国(29518)
(26713)
地方(26366)
业经(23644)
(22731)
(21064)
(19616)
贸易(19602)
(19010)
农业(18380)
(17394)
环境(17160)
(16639)
地方经济(16010)
(15686)
金融(15684)
理论(15100)
(15067)
银行(15029)
(14527)
(14212)
机构
大学(342964)
学院(338761)
(149718)
经济(146849)
管理(132595)
研究(122941)
理学(114599)
理学院(113262)
管理学(111565)
管理学院(110953)
中国(92008)
(73855)
科学(73324)
(63658)
(61818)
研究所(56438)
中心(53363)
财经(51496)
(50419)
北京(47586)
(47460)
业大(47090)
(46982)
经济学(46699)
(45701)
师范(45373)
(44629)
经济学院(41844)
农业(39320)
财经大学(38342)
基金
项目(229697)
科学(181346)
研究(170295)
基金(168130)
(146159)
国家(145016)
科学基金(123851)
社会(109710)
社会科(104026)
社会科学(103999)
基金项目(88683)
(86254)
自然(77937)
教育(76551)
自然科(76071)
自然科学(76055)
自然科学基金(74699)
(73430)
资助(69160)
编号(68135)
成果(55996)
(51831)
重点(51488)
(50498)
课题(47054)
(46950)
国家社会(46086)
教育部(44594)
创新(43889)
人文(43292)
期刊
(167663)
经济(167663)
研究(106063)
中国(63244)
学报(50532)
管理(49906)
科学(49017)
(46406)
(44904)
大学(38467)
学学(36064)
教育(35467)
农业(33092)
技术(28962)
(28920)
金融(28920)
经济研究(27689)
财经(25609)
业经(24186)
(22082)
问题(21845)
(18303)
技术经济(17993)
世界(17747)
(17562)
图书(17322)
国际(16411)
理论(16134)
资源(15809)
科技(15668)
共检索到5057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廖敬文  张可云  
为确保受冲击后区域经济及时恢复和良好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复原力逐渐成为新的区域政策目标。尤其对老工业基地而言,复原力为其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由于当前区域经济复原力理论研究落后于政策需要,该目标和思路超前于对区域经济复原力基本概念的理解。国外已有研究成果倾向于从演化的角度界定区域经济复原力,并随着区域经济复原力理论框架和经验研究的完善,充分探讨了复原力差异的主要来源。除内部分异外,外部环境也是复原力区域差异的重要成因。将区域经济复原力理论运用于政策分析时,国外政策导向强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复原力培育中的积极作用,中国应将国外复原力政策经验与复原力差异来源相结合,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工业基地振兴路径。
[期刊] 改革  [作者] 廖敬文  张可云  
运用包括抵抗力、复原速度、经济结构变化和复原路径变化的四维复原力框架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东北老工业基地抗冲击能力较弱,经济结构较敏感,复原速度较慢,并已陷入有偏负复原路径;整体来看,东北老工业基地复原力欠佳,振兴之路任重道远;工业及以其为核心的产业体系陷入路径依赖的负锁定困境是造成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复原力不足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复原力,既要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削弱以往路径依赖和负锁定对复原力的消极影响,又要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保留作为复原力源泉的人力资本,更要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助力地方与企业把握外部发展机遇并增强内部自主创新能力。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李靖宇  杨健  
党和国家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目标出发,已经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到日程。面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新态势,加大环渤海与图们江地区开发力度,以市场经济先导区拉动“大大连”建设,注重在内部与外部的结合上培育出中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成长因素和良好氛围,才能有效地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进程,使之成长为东北亚区域的新兴工业基地、现代装备基地、生态农业基地和农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
[期刊] 改革  [作者] 《振兴老工业基地研究》课题组  林凌  荣剑英  沈鸿生  刘世庆  董德歧  陈唯  刘红儒  阎俊  张承耀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荣  王东  
发挥区域优势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张荣,王东一、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与潜力东北区域包括辽、吉、黑三省和内蒙东四盟(市),全区土地面积12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9%;1995年底,城乡人口1.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6%;国民生产总值6...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郝春禄  
本文从区域创新系统的要素入手,阐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创新系统的对策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秦雪丽  
振兴东北是从传统到现代、从计划到市场的经济制度变迁过程。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使银行业在东北这一特定区域市场化进程中有了采取区域性策略的可能。在分析东北的区域性经济特点的基础上,针对银行业自身改制和振兴东北的企业问题,本文提出了在东北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区域性银行业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林  曹阳  赵英才  
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组成的东北经济区,是我国最早形成并在结构上相对完整的大经济区,有着区域经济协作的天然条件和深厚基础。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规划和实施中,要以区域经济一体化思想为指导,站在地区分工与协作的高度,分析和研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内蒙古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区域协作的阻滞性因素、协作的主体领域以及推进三省一区区域经济协作的总体措施,以实现要素区域间优化配置,从而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进程,使东北大经济区成为我国第四经济增长极。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关立新  
实施振兴战略6年以来,东北地区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新时期,东北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国务院33号文件提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新的跨越,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为此,东北老工业基地要从振兴农业做起,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东北地区四省区行政首长协调机制,保护好生态环境,做好与俄远东地区合作大文章。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铁瑛  
一、老工业基地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及问题 近年来,民营经济不断刷新各项经济指标,在各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构筑着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和新亮点。据初步估算,吉林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已达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28.2%;实缴税金占全省财政收入的19%;从业人员为全省社会从业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凤华  张镛  栾贵勤  
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成分比重过大的客观现实 ,文章指出 ,在调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所有制结构过程中 ,应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项重要战略。文章在简要分析了东北民营经济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加速发展东北民营经济的若干对策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康秀华  张方高  
发展渔业经济能缓解资源压力,扩大生存和发展空间,是全省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致富的重要拉动力量。辽宁老工业基地实施海洋渔业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利用我国及辽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争取国内、外市场份额,抓住振兴老工业基地时机,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渔业现代化。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珏  
1999年,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重心的一次重大调整,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局面的重要举措。然而5年以来,不仅各个省市区的GDP规模和排序未发生大的改变,而且综观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状况,西部地区在全国所占的份额也非但没有提高反而连续下降。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3个方面:一是国际直接投资惯性因素;二是比较优势的演变;三是地区调试的压力。 (一)改善投资环境:国际直接投资惯性 一般而言,国际直接投资存在一种“惯性”,这种惯性从两个层面上得以呈现:一是国际直接投资“零惯性”,一是国际直接投资“正惯性”。“零...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平  
文章提出从区域智力资本的理论框架出发研究东北问题。在对区域智力资本的涵义进行介绍之后,实证分析了东北地区的智力资本现状,提出了区域智力资本开发的基本原则,最后从区域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三方面具体阐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