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31)
- 2023(14032)
- 2022(11531)
- 2021(10379)
- 2020(8139)
- 2019(18259)
- 2018(17666)
- 2017(33567)
- 2016(17978)
- 2015(19948)
- 2014(20341)
- 2013(20232)
- 2012(19306)
- 2011(17747)
- 2010(18283)
- 2009(16719)
- 2008(16394)
- 2007(14977)
- 2006(13831)
- 2005(13101)
- 学科
- 济(102256)
- 经济(102167)
- 管理(47017)
- 业(42958)
- 地方(31502)
- 企(31445)
- 企业(31445)
- 中国(30948)
- 方法(28920)
- 农(25117)
- 数学(24518)
- 数学方法(24327)
- 业经(22254)
- 地方经济(18431)
- 学(18101)
- 农业(17823)
- 财(16551)
- 制(15877)
- 环境(15551)
- 发(15446)
- 融(14839)
- 金融(14836)
- 产业(14606)
- 银(14386)
- 银行(14369)
- 贸(14308)
- 贸易(14294)
- 行(13959)
- 易(13622)
- 理论(13020)
- 机构
- 学院(268432)
- 大学(263320)
- 济(122124)
- 经济(119467)
- 研究(100552)
- 管理(94790)
- 理学(78871)
- 理学院(77806)
- 管理学(76653)
- 中国(76469)
- 管理学院(76120)
- 科学(58364)
- 京(57710)
- 财(54641)
- 所(51083)
- 研究所(45435)
- 中心(44630)
- 江(44193)
- 财经(41902)
- 农(40143)
- 经济学(39109)
- 范(38644)
- 师范(38320)
- 经(37704)
- 北京(37297)
- 院(36666)
- 州(35493)
- 经济学院(34896)
- 业大(33714)
- 省(31289)
- 基金
- 项目(166631)
- 科学(131834)
- 研究(127811)
- 基金(117620)
- 家(101305)
- 国家(100416)
- 科学基金(85784)
- 社会(83437)
- 社会科(79212)
- 社会科学(79198)
- 省(67043)
- 基金项目(61525)
- 教育(57107)
- 划(55176)
- 编号(52166)
- 自然(50245)
- 自然科(49015)
- 自然科学(49009)
- 自然科学基金(48102)
- 资助(46589)
- 发(44026)
- 成果(42583)
- 重点(38348)
- 课题(38151)
- 发展(36509)
- 展(35914)
- 部(35771)
- 国家社会(35029)
- 创(34640)
- 创新(32446)
- 期刊
- 济(154897)
- 经济(154897)
- 研究(92289)
- 中国(61830)
- 财(41106)
- 农(38402)
- 管理(37618)
- 学报(35474)
- 科学(35305)
- 教育(33445)
- 融(28645)
- 金融(28645)
- 大学(27241)
- 技术(25737)
- 农业(25729)
- 学学(25298)
- 经济研究(25253)
- 业经(24880)
- 财经(21342)
- 问题(21299)
- 经(18879)
- 贸(15112)
- 技术经济(15066)
- 商业(13627)
- 世界(13527)
- 现代(13329)
- 图书(13130)
- 国际(13036)
- 坛(12954)
- 论坛(12954)
共检索到4398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晓红,李国平
本文从城市化和产业化角度,对东、西部现状差距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了政府宏观引导对西部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提出了西部经济增长的城市化、产业化发展对策。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城市效应 产业效应 西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宗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致力探索出一条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实现了公平和效率的高度统一,使"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完美结合,构建起以企业为主的区域经济主体,带动区域经济效率的整体提升,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三中全会彪炳史册的又一巨大贡献。
关键词:
非均衡 协调 区域经济 路径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赵奇伟 张诚
本文首先阐述了东道国要素市场发展程度如何对FDI溢出效应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三部门的内生增长模型,其中,要素市场发展水平通过制约本地研发部门获取生产要素的便利程度,影响本地企业获取FDI净溢出效应的大小。分析发现,东道国要素市场的发展有利于本地企业获取正向的FDI溢出效应,从而加速促进区域经济增长。采用我国1997~2004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随着外资大规模涌入,我国要素市场已难以为当地企业提供足够的资金和人才支持,从而造成FDI净溢出效应为负。而且,要素市场发展水平滞后也是造成我国FDI溢出效应跨区域差异和阶段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文章最后针对如何促进生产要素市...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迅 陈军
制造业是集聚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文章采用区位熵对重庆市制造业的集聚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具有代表性的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然后以此产业为例,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重庆市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提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可以提升区域经济增长水平。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区域经济增长 实证分析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先锋 陈琦
本文利用我国2000—2009年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运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我国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采取宽严适度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措施。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有鸿 费威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金融集聚是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金融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以本文金融集聚的内涵和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为研究对象,通过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金融相关比率和国内生产总值数据为实证分析对象,利用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金融集聚效应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金融集聚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原因之一,但反之并不成立。最后提出了发挥金融集聚效应的建议以期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
金融集聚效应 经济增长 计量分析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星匀
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均衡、非均衡、协调以及多极化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每一个区域发展阶段都存在区域发展不协调、区域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吴建新
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职业院校要围绕区域产业规划调整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文化建设,完善专业建设保障机制,打造特色专业品牌,增强学校竞争力,以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郑鑫
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学会2011年年会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了综述,本届年会的议题以资源型城市转型为重点,同时涉及区际产业转移与承接、区域工业化与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区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热点问题,反映了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郝大江 黎映宸
基于经济空间本质属性的分析,并将要素流动纳入规模报酬递增和非完全竞争研究框架,要素禀赋的区域性和非区域性划分可以有效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问题。非区域性要素的空间流动形成了经济活动的集聚过程,而区域性要素与非区域性要素在生产过程的相互匹配则决定了经济集聚及其外部效应的性质、特征及其内在经济联系。借助固定效应面板数据以及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我国配置效率、经济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动态关系进行的经验检验,其结果也进一步表明了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制约,为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供了空间规划布局的新思路。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袁连升 傅鹏
新时期重新认识文化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以更科学合理地分析文化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作用形式和贡献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0-201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文化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文化产业发展对GDP和人均GDP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体现出加速效应。在非线性模型的设定下,文化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呈现出"U"型特征。这意味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会逐渐增大。其次,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即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对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西贝 王群勇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本文从微观理论着手将面板模型拓展至空间维度讨论了中国产业协同集聚的规模效应和拥堵效应,并深入探讨了产业协同集聚的作用途径。研究发现,中国产业协同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并且与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间也存在先促进后阻碍的非线性关系。机制研究证实了产业协同集聚能够通过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市场潜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因地区间差异明显,东、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呈倒“U”型关系,而中部地区则呈线性关系。基于上述结果,本文给出了推动中国产业协同集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对进一步优化中国产业结构布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盛翔
高新区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深刻地改变着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和增长的方式,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发挥高新区增长极的带动和辐射功能。未来时期,高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需要做到增长极带动功能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互兼顾,重点是要构建多元化网络体系、正确处理好高新区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创新高新区对区域经济增长拉动方式并提高其质量。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蔡之兵 满舰远
经典区域发展理论把大城市当作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该文以超大城市北京和上海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京、沪与周边区域发展的首位度指标和市场潜能结构指标,揭示了京、沪与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然后,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对京沪两市对周边区域的经济增长带动能力进行检验,发现上海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有正向的带动作用,而北京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负向的空吸作用。最后,该文从城市自身因素、区域联系因素和周边区域自身因素等三个方面,对超大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带动能力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超大城市 周边区域 带动能力 因素分析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徐勇 关佳音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流通产业与经济发展出现增速下降的趋势,且三地在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参差不齐。为了充分发挥流通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京津冀地区流通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基于我国京津冀地区2005-2017年间区域内流通产业发展数据和经济发展数据,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流通产业与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内流通产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区域经济发展有效促进了区域内流通产业的发展;流通产业对于区域经济的作用并不明显,但不能否定其对于区域经济潜在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流通产业 经济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