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64)
- 2023(9245)
- 2022(7958)
- 2021(6891)
- 2020(6069)
- 2019(13834)
- 2018(13487)
- 2017(26431)
- 2016(14421)
- 2015(16418)
- 2014(16759)
- 2013(16985)
- 2012(16268)
- 2011(14972)
- 2010(15195)
- 2009(14483)
- 2008(14210)
- 2007(13089)
- 2006(11619)
- 2005(10583)
- 学科
- 济(87849)
- 经济(87790)
- 管理(37979)
- 业(34614)
- 方法(34080)
- 数学(30572)
- 数学方法(30229)
- 企(26112)
- 企业(26112)
- 地方(21950)
- 农(18250)
- 中国(18013)
- 学(17536)
- 财(15329)
- 地方经济(14697)
- 业经(14503)
- 农业(12732)
- 贸(11902)
- 贸易(11897)
- 制(11673)
- 环境(11599)
- 易(11417)
- 和(11121)
- 融(10347)
- 金融(10345)
- 银(9701)
- 银行(9674)
- 行(9225)
- 经济学(9165)
- 理论(9094)
- 机构
- 大学(224232)
- 学院(223480)
- 济(104314)
- 经济(102244)
- 管理(81988)
- 研究(81780)
- 理学(70082)
- 理学院(69192)
- 管理学(67901)
- 管理学院(67472)
- 中国(61340)
- 科学(50147)
- 京(47389)
- 财(44363)
- 所(43021)
- 研究所(39048)
- 农(38590)
- 中心(36767)
- 财经(35461)
- 江(34482)
- 经济学(33946)
- 业大(32634)
- 经(31926)
- 经济学院(30421)
- 农业(30411)
- 北京(30023)
- 范(29040)
- 院(28820)
- 师范(28791)
- 州(26849)
- 基金
- 项目(143095)
- 科学(112257)
- 基金(103843)
- 研究(102523)
- 家(90801)
- 国家(90128)
- 科学基金(76204)
- 社会(66420)
- 社会科(63020)
- 社会科学(62999)
- 省(55772)
- 基金项目(54232)
- 自然(48114)
- 划(47056)
- 自然科(46930)
- 自然科学(46915)
- 自然科学基金(46061)
- 教育(46030)
- 资助(43499)
- 编号(40714)
- 成果(33445)
- 发(33067)
- 重点(32971)
- 部(31876)
- 创(28573)
- 课题(28422)
- 国家社会(28006)
- 科研(27490)
- 创新(26974)
- 教育部(26829)
- 期刊
- 济(120007)
- 经济(120007)
- 研究(68353)
- 中国(41041)
- 学报(35267)
- 财(34659)
- 农(34285)
- 科学(32025)
- 管理(29024)
- 大学(25869)
- 学学(24714)
- 农业(22874)
- 经济研究(20457)
- 技术(20159)
- 融(19388)
- 金融(19388)
- 财经(18401)
- 教育(17600)
- 业经(16756)
- 经(15988)
- 问题(15745)
- 统计(14818)
- 技术经济(14073)
- 策(12672)
- 贸(12145)
- 业(12026)
- 决策(11871)
- 世界(10781)
- 资源(10717)
- 商业(10669)
共检索到3388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金相郁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必然现象。本文认为,不同的分析方法很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从而,分析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理论问题。本文将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分析方法总结为β收敛、σ收敛、概率收敛,并加以说明和评价。本文认为,不同的分析方法都具有各自的优点和弱点。β收敛是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与β收敛和σ收敛不同,概率收敛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它能够表明收敛的长期稳定性。本文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分析应该利用多种分析方法,才能得出较正确的结果。
关键词:
区域收敛 β收敛 σ收敛 概率收敛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程建 连玉君
本文根据1952-2003年各省的人均实际GDP数据,运用协整检验方法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除上海与贵州外,按照分省配对协整检验划分的三大区域中,西部地区具有收敛特征而东部地区不存在收敛但受到三个随机增长因素的共同作用。此外,三大地区间不存在收敛,但中西部地区具有共同的增长趋势而与东部地区则不存在这种关系,东部与中西部的经济差距在1990年以后呈现明显扩大的趋势,西部大开发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
收敛 共同趋势 协整 经济增长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尹伟华 张焕明
本文利用区域面板数据,对1979—2006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收敛趋势,但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基本上存在收敛趋势,形成了所谓的"收敛俱乐部"现象;在条件收敛回归中,如果控制了投资率、人力资本水平、非国有化水平、对外开放度、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结构等经济变量,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则呈现显著的条件收敛。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经济收敛 面板数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成 蔡万焕 于同申
本文以中国1995—2011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考察了人均GDP和碳生产率的趋同效应和脱钩状态,结果表明:①基于泰尔指数的σ收敛显示,全国整体在两变量上分别呈现倒"U"型和"U"型收敛趋势,但东中西内部和组间的差距形态各异,且东部和组间差距均是两变量总体差距的主要成因;②β收敛结果显示,由于各省份在技术进步率、国际竞争程度、产业结构偏好和能源结构等因素上的差异,导致两变量更多地呈现条件β收敛而非绝对β收敛趋势,即向各自的稳态水平而非统一水平趋近;③Tapio脱钩指数和追赶脱钩指数模型显示,中国各省份在实现人均GDP的不断增长,但碳生产率的增长速度相对滞后,说明碳生产率在向着一个相对较...
关键词:
人均GDP 碳生产率 收敛 脱钩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牛冲槐 田莉 郭丽芳
已有研究关于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方面的文献发现,目前学者们对拥有高新知识、掌握先进技能的科技型人才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缺乏系统的分析。本文在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分析和卢卡斯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科技型人才概念和科技型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模型,通过样本数据分析了1978~2006年科技型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得出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型人才聚集既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关键性因素,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科技型人才 经济增长收敛 科技型人力资本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尹伟华 张焕明
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解释经济增长收敛,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从短期性和长期性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呈先扩大后减小的过程即倒U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短期内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趋于发散,但只要采取合适的政策措施,在长期内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将趋于收敛;并给出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曲线的模型形式及预测结果。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经济收敛 倒U形假说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远林 杨竹莘
以经济增长中的收敛性理论为基础,借鉴FarhadRassekh、MichaelJ.Panik和BharatR.Kolluri的研究方法,通过使用固定影响的panel模型,就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区域经济之间的收敛性存在着阶段性;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大;在中国的不同区域之间,投资、出口和劳动力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不同,同样水平的投资、出口和劳动力,在西部地区比东部、中部的效率更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杜家廷 冉茂盛 罗富碧
借鉴Martin β收敛模型的构建思路,文章建立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方式收敛度的实证检验模型,并以此模型为依据,运用Panel data固定效应估计技术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收敛度进行实证检验,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卫东 冯雨佳 陈镜宇
共享型经济的发展对落后地区经济增长和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2013~2022年长江经济带的110个城市为研究样本,将数字经济纳入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框架,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城市的经济增长总体上呈明显的收敛态势,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增长收敛,且这一结论在替换空间权重矩阵及解释变量后依然成立;(2)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存在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且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收敛的促进作用也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3)从空间维度来看,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收敛的促进作用在长江经济带上游城市影响最大,中游城市次之,下游城市最小;(4)从时间维度来看,2013~2022年期间长江经济带的收敛速度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且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缓冲期,2016年以后其促进作用才显现出来。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雷 李坤望
本文以三个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为例,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长期增长效应——对区域内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成员国人均收入的收敛趋势的检验,本文发现不同的一体化组织的成员结构对其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各不相同。“北-北”模式的区域组织,其成员国的人均收入呈收敛趋势;“南-南”型区域组织建立之后,成员国的人均收入呈发散趋势;而“南-北”型一体化组织对增长收敛性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考察。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分析各类一体化组织的增长效应, 还有助于预测不同一体化组织的发展前景,并对一体化政策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增长 收敛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启仿
区域经济增长收敛假说自提出以来在经济学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并存在争议 ,经济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 ,但这一理论假说并没有因此失去其生命力 ,而是获得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表明 :1978~ 1990年 ,存在σ收敛格局 ,而 1990年以后不存在σ收敛 ;1978~ 2 0 0 0年 ,存在条件 β收敛趋势 ,但在收敛速度的测算上存在较大差距 ,且与发达国家的收敛速度相差甚远 ;绝对 β收敛趋势存在与否也存在着争议 ;普遍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现象在我国开始显现 ,但在其产生的原因上 ,观点有所不同。
关键词:
区域经济 收敛 假说 论争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家章 宗晓华
本文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并对其收敛性进行分析。通过采用Malquist生产率指数对1978~2005年省区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近30年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因素,技术效率改善并不明显。但是技术效率变动的差异却导致了区域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出显著的发散趋势,而后者是造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效率 技术进步 收敛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静 徐海龙 王宏伟
中国区域创新呈现出明显的梯次分布特征,东部区域科技资源相对集聚,中西部地区劣势明显,创新资源与东部地区差异较大。在这一过程中,是推动遍地开花式的创新创业,还是发挥区域优势、利用科技创新活动本身存在的知识溢出效应和空间关联,实现区域创新和经济的协同增长,是两种不同的政策思路。深入研究知识溢出影响下,中国各区域创新活动和经济增长的收敛特征,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分析中国知识资本存量的空间分布和空间关联特征入手,根据知识资本空间溢出的特征,构建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动态空间面板模型,检验知识的空间溢出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结果认为:(1)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无条件的单一稳态趋同,经济倾向在空间邻近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形成多稳态的俱乐部趋同。其中伴随资本和人员流动的知识跨越区域溢出,是地理邻近或经济社会水平相似地区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的重要机制。(2)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创新活动的空间关联强度存在较大差异,知识溢出影响下的三大地区经济增长也呈现明显的俱乐部趋同,其中东部地区的经济收敛速度最快,趋同半生命周期最短,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内部的经济趋同相对较慢。
关键词:
知识溢出 区域经济 经济增长收敛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齐绍洲 李锴
本文通过分析1997—2006年我国西部和东部省区之间的能源强度差异与劳均GDP差异之间的关系,在使用滞后调整的面板数据模型基础上,分别对省区及其六个产业部门的劳均GDP收敛性及其能源强度随劳均GDP变化的收敛性进行实证估计,得到以下结论:第一,六个产业部门和省区都存在劳均GDP收敛,其中,建筑业的收敛速度最快、工业最慢。第二,东西部省区之间总体的能源强度差异是收敛的,即随着东西部省区之间劳均GDP差异的缩小,其能源强度差异也在缩小,但收敛的速度慢于劳均GDP的收敛速度。第三,西部各个产业部门相对于东部其能源强度差异收敛性存在差距,东西部省区之间在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和工业上的能源强度差距是收敛...
关键词:
收敛 部门 能源强度 面板数据分析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郑月明 曾丹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FDI)不断涌入我国,并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制度变迁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外资并没有均衡地进入到我国各地区。从东、中、西三大地带看,东部地区占据绝对优势,外资的区域分布差异异常悬殊。FDI在地理空间上的这种非均衡分布及其变动趋势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和持续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FDI 区域经济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