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408)
- 2023(20158)
- 2022(16614)
- 2021(15022)
- 2020(12606)
- 2019(28200)
- 2018(27832)
- 2017(53063)
- 2016(28575)
- 2015(32095)
- 2014(31999)
- 2013(31546)
- 2012(29375)
- 2011(26675)
- 2010(27343)
- 2009(25920)
- 2008(25643)
- 2007(23553)
- 2006(21369)
- 2005(20013)
- 学科
- 济(140428)
- 经济(140256)
- 业(101675)
- 管理(97960)
- 企(89988)
- 企业(89988)
- 方法(50490)
- 数学(40273)
- 数学方法(39959)
- 中国(39552)
- 业经(38094)
- 财(37814)
- 农(36910)
- 地方(32636)
- 制(30006)
- 农业(25713)
- 务(24791)
- 财务(24741)
- 财务管理(24695)
- 技术(24194)
- 学(24183)
- 企业财务(23472)
- 银(22784)
- 银行(22752)
- 理论(22635)
- 融(22437)
- 金融(22429)
- 体(22411)
- 行(21957)
- 和(21252)
- 机构
- 学院(416004)
- 大学(412735)
- 济(182013)
- 经济(178388)
- 管理(159030)
- 研究(144206)
- 理学(134270)
- 理学院(132823)
- 管理学(130922)
- 管理学院(130121)
- 中国(114346)
- 财(88553)
- 京(88364)
- 科学(82161)
- 所(72367)
- 财经(67988)
- 江(67233)
- 中心(65369)
- 农(65252)
- 研究所(64204)
- 经(61390)
- 北京(56352)
- 经济学(56302)
- 业大(54817)
- 范(53506)
- 师范(52973)
- 州(52865)
- 院(52128)
- 农业(50375)
- 经济学院(50338)
- 基金
- 项目(260425)
- 科学(207505)
- 研究(196702)
- 基金(188941)
- 家(162217)
- 国家(160744)
- 科学基金(139510)
- 社会(128355)
- 社会科(121657)
- 社会科学(121631)
- 省(103207)
- 基金项目(98526)
- 教育(90391)
- 自然(85728)
- 划(85004)
- 自然科(83757)
- 自然科学(83736)
- 自然科学基金(82313)
- 编号(78986)
- 资助(76412)
- 成果(65619)
- 发(60256)
- 重点(58897)
- 部(58050)
- 创(58048)
- 课题(56424)
- 创新(53574)
- 国家社会(53509)
- 制(52302)
- 教育部(50583)
- 期刊
- 济(221000)
- 经济(221000)
- 研究(133925)
- 中国(95778)
- 财(72556)
- 管理(68434)
- 农(61563)
- 学报(57971)
- 科学(56199)
- 教育(48814)
- 融(46698)
- 金融(46698)
- 大学(45773)
- 学学(42853)
- 农业(41247)
- 技术(39711)
- 财经(36000)
- 业经(35624)
- 经济研究(35286)
- 经(31186)
- 问题(28122)
- 业(23979)
- 技术经济(23480)
- 贸(22585)
- 世界(20745)
- 商业(19940)
- 国际(19903)
- 现代(19862)
- 统计(18909)
- 经济管理(18814)
共检索到6684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漆婉霞 林雁 李梦韩
成渝经济圈是我国区域经济圈建设的重要环节。文章基于成渝经济圈构建的制度背景,以2006—2020年成渝地区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是否能够促进成渝地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研究发现,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能够促进当地制造业企业创新,具体表现为创新投入和创新绩效的双重增长;区分产权性质后发现,该效应在民营企业中更为显著。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促进产业集聚、缓解融资约束是成渝经济圈一体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机制。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于斌斌 金刚
以杭州都市经济圈为例,通过测算一系列衡量产业结构差异、地区专业化水平、产业竞争绩效的指标,证实了区域一体化对制造业空间转移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杭州转移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专业化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信息都市型的少数产业;绍兴和嘉兴进一步推进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并积极发展通用设备制造业等重工业,从而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和高级化;湖州积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更明显,从而使其制造业的市场份额在杭州都市圈中的比重逐年增加。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中华经济圈一体化与大陆区域经济新格局本刊评论员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澳门的经济高速增长,并在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中,以"中华经济圈"的崛起而令世人瞩目。"中华经济圈"的一体化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上的一体化是大陆和台、港、澳地区资金、...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任晓红 冯知滔 沈佳 潘颖
了解公路基础设施对城市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影响可以为城市规划和交通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本文基于201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1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耦合协调模型测度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研究公路基础设施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重庆和成都远高于其他城市,其余协调发展水平较好的城市主要集中于“双核”周围;公路密度与城市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人口密度为负相关,而私营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科技创新能力以及教育水平等都呈正相关;长期来看,公路密度的增加对城市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依然显著,且呈现边际效用递增的趋势;当公路密度小于2.043时,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影响系数为0.118,而公路密度超过2.043时,影响系数则增加到0.144,说明公路密度对城市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呈现出逐渐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当地应长期重视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响应国家路网建设,差异化制定投资发展规划,推动交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初钊鹏
根据大都市区"区域管治"的思想,探讨环首都经济圈构建中的区域管治问题。从空间一体化演变、经济一体化整合和制度一体化保障三个层面深入解析环首都经济圈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管治模式和管治重点。研究表明,围绕河北周边地区融入区域一体化进程的路径,环首都经济圈应构建由多元利益主体协同参与区域协作性公共管理事务的区域管治模式。在此基础上,区域管治的重点要落实在城市空间分异格局的统一规划,基础设施空间网络化布局与建设,产业链对接的区域分工与协作,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区域软环境建设,省直管县到撤县设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区域协调管理创新与培育共同市场等方面。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国际部课题组 罗扬
我国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地区功能组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分工合作体系构建尚未优化和到位的障碍。为此,本文介绍了东京城市经济圈的发展经验、措施,并阐述了其对推动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城市经济圈 东京都市圈 长三角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霄 毛冬焰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杜爽 冯晶 杜传忠
产业集聚和市场集中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本文考察了京津冀、长三角两大经济圈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市场集中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大经济圈制造业集聚与市场集中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但由于两大区域体制机制条件、创新环境、产业组织形态等不同,制造业产业集聚影响区域技术创新的程度、特征与路径也存在一定差别。两大经济圈应采取差异化集群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制造业集群升级,特别是应抢抓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机遇,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水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国华 王永强
文章针对太原经济圈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太原经济圈的城乡互促发展战略:转变太原市工业发展战略,加大太原、晋中同城化步伐,突出小城镇城市功能建设,构建不同的城乡一体化机制。为保证太原经济圈内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从观念、组织、制度三方面提出机制创新。
关键词:
太原经济圈 一体化 发展战略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郭新力 李焯章 李磊
本文论述了在新一轮国际产业大转移、经济结构大调整中,武汉经济圈面临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要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必须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文中认真分析了武汉经济圈的中心城市—武汉的综合竞争力、创新能力和各单项竞争力的优势和不足,并指出要使武汉经济圈不断发展,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圈内其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创新能力刻不容缓。
关键词:
武汉经济圈 综合竞争力 创新能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焯章 郭新力 李磊
本文论述了在新一轮国际产业大转移、经济结构大调整中,武汉经济圈面临的难得机遇和严峻的挑战,要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必须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文中认真分析了武汉经济圈的中心城市—武汉的综合竞争力、创新能力和各单项竞争力的优势和不足,并指出要使武汉经济圈不断发展,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圈内其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创新能力刻不容缓。
关键词:
武汉经济圈 综合竞争力 创新能力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蒋永穆 李想
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定位,如何尽快构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既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面临的重要现实议题。成渝地区战略互补区的选取对于耦合动力机制、破解现实困局意义重大,本文通过改进的城市经济联系空间引力模型、经济联系隶属度与网络空间结构分析成渝地区城市与临省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发现川渝黔经济一体化对于双城经济圈的支撑作用强于西三角经济区,贵州对于成渝地区协调发展至关重要。根据上述结论,从政策机制、产业发展、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苏红键 赵坚
本文基于长三角经济圈地级单位两位数制造业2001—2008年面板数据,考察了经济圈内部制造业增长的空间结构效应。结果发现:在经济圈内部,两位数制造业绝对地理集中度与产业增长显著负相关,表明经济圈范围内存在广域集聚经济,经济圈范围内制造业结构趋同是合意的;长三角经济圈制造业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但经济圈内部城市制造业专业化程度与产业增长显著负相关,表明经济圈内部城市可以围绕圈域主要制造业实现相对多样化发展,以更好地促进和利用广域集聚经济。由于分析结果不同于广泛接受的观点,本文进一步从区域研究单元和细分产业角度说明了研究结果差异性的原因,并基于职能分工观点解释了经济圈制造业广域集聚经济。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夏婷婷 金熙悦
四川汇鑫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鑫公司)成立于2016年,由泸州老窖集团控股。公司现有注册资本金14亿元,以成为“西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型金融服务企业”为企业发展愿景,已构建“租赁+保理+典当+供应链贸易+资产管理”多元化生态发展模式,目前在上海、成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多地设立7家分子公司。汇鑫公司通过产品组合拳模式,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熊微
本文以2010—2019年中国A股公司为研究样本,结合外部区域经济一体化化和内部公司治理探究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通过实证检验发现:第一,外部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企业创新提高。第二,从机构投资者治理角度出发,发现当投资者持股比例更高时,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企业创新的提升更显著。第三,从股东治理角度出发,发现在两权分离度低时,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企业创新的提升更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