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05)
2023(11015)
2022(9223)
2021(8251)
2020(6664)
2019(14754)
2018(14579)
2017(26835)
2016(14885)
2015(16622)
2014(17158)
2013(16801)
2012(16186)
2011(15211)
2010(15585)
2009(14481)
2008(13910)
2007(12731)
2006(11709)
2005(11080)
作者
(47007)
(39098)
(38987)
(36929)
(25008)
(18748)
(17681)
(15341)
(15059)
(14146)
(13589)
(13108)
(12957)
(12770)
(12415)
(12029)
(11572)
(11404)
(11252)
(11206)
(10392)
(9834)
(9642)
(9167)
(8880)
(8804)
(8746)
(8688)
(8237)
(7955)
学科
(84152)
经济(84074)
管理(37490)
(32271)
地方(27313)
中国(24468)
(23786)
企业(23786)
方法(22790)
数学(19595)
(19405)
数学方法(19387)
(17655)
业经(17307)
地方经济(16688)
(13803)
农业(13510)
(13483)
金融(13475)
(12883)
银行(12857)
环境(12831)
(12820)
(12606)
(12398)
(10934)
(10906)
理论(10432)
(10223)
贸易(10213)
机构
学院(221342)
大学(218743)
(96640)
经济(94473)
研究(89635)
管理(76044)
中国(67489)
理学(62801)
理学院(61922)
管理学(60827)
管理学院(60412)
科学(55229)
(49238)
(47749)
研究所(43039)
(42815)
(40533)
中心(39110)
(36723)
(32828)
(32421)
财经(32360)
师范(32047)
北京(32034)
业大(31805)
农业(31441)
经济学(29786)
(29308)
(29226)
(28984)
基金
项目(139644)
科学(108133)
研究(103493)
基金(96092)
(84925)
国家(84183)
科学基金(69653)
社会(64907)
社会科(61420)
社会科学(61404)
(57698)
基金项目(49760)
(48037)
教育(46183)
自然(42086)
编号(42061)
自然科(40978)
自然科学(40961)
自然科学基金(40150)
资助(39344)
(37584)
成果(35184)
重点(32704)
课题(31958)
发展(30345)
(29842)
(29297)
(28274)
国家社会(26678)
创新(26644)
期刊
(125736)
经济(125736)
研究(74020)
中国(55269)
(38389)
学报(35995)
科学(33122)
(31472)
管理(30699)
教育(28914)
大学(26430)
农业(26129)
学学(24838)
(23766)
金融(23766)
技术(21832)
经济研究(20558)
业经(19892)
财经(16675)
问题(15700)
(14651)
(13585)
技术经济(12421)
统计(11664)
资源(11553)
世界(11431)
(11310)
商业(10712)
科技(10709)
(10629)
共检索到3682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蔡国梁,廖为鲲,涂文涛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马茹  罗晖  王宏伟  王铁成  
本文在深入剖析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对比分析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体态势及其在高质量供给、高质量需求、发展效率、经济运行和对外开放五大分维度表现。结果表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大致呈现东部、中部和东北部、西部依次递减的区域非均衡态势。北京和上海组成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从供给、需求、效率、运行和开放五大方面全方位推进地区高质量发展。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大省构成"第二梯队",五大分指数跻身全国前列。绝大多数中部、东北部省份组成"第三梯队",在一些分维度存在明显短板。广大西部省份组成"第四梯队",五大分指数位于全国中部或中部靠后位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水根  
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是客观衡量经济发展的进程、为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制定科学规划和正确决策的重要参考。但是现有的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并不统一,甚至各说各话。没有一个公认的评判。因此本文就是基于这种思考,对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和评价,探讨各种指标体系的优劣点。以期能给那些对区域经济研究感兴趣的研究者,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分析方法提供参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郑海燕  崔春山  
当前,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逐步回升,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在发展中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本文在研究中针对我国实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采用了综合分析、归纳演绎以及实证分析的方法,以我国最大的区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为例,分析了我国区域协调的宏稳发展,对进一步分析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永芳   王秦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一级指标,构建了涵盖创新投入、城乡协调、资源消耗、贸易开放、民生改善等10个二级指标,R&D经费投入强度、城镇化率、单位GDP能耗、对外直接投资、城乡居民收入比等30个三级指标的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测算分析了2015—2022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表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区域非均衡态势,大致呈现东部、中部和东北部、西部依次递减态势;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结构协调性经历了从初期的极不耦合到后期中度耦合的变化,协调性则保持在中度协调的范围内,水平略有提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郑仕华  
在吸收和借鉴有关低碳经济社会和低碳评价指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构建评价体系的要求,从经济、社会、技术、环境、动态发展等几方面建立了我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法对我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并运用聚类分析法将我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低碳区、次低碳区、相对高碳区和高碳区等四个层次。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钟太洋  黄贤金  李璐璐  王晨  
本文回顾了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研究进展情况。本文设计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总体框架: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目标是获得一个具有可比性、敏感性、综合性等特点的综合指数;在评价思路,以“活动—压力—反应—绩效”为分析框架,描述性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并以此为依据选择确定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指标标准化方法等进行探讨。根据本文设计的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框架与思路,对江苏省循环经济进行了描述评价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的循环经济发展程度在逐步提高,并且江苏省的循环经济发展经有明显的阶段性;对分项指...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赵波  严立冬  
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循环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考察循环经济运行模式,找出设计指标体系的逻辑思路,同时结合指标体系设计的系统性与层次性、动态性与稳定性、可测性与可比性、完备性与简明性、效率与效益性原则,构建出符合循环经济特定内涵和实质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资源减量投入指标;资源循环利用指标;生态环境质量指标。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正发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脚点和切入口。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需要配套标准,构筑这套标准,建立相对健全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余丹林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理念自提出以来,立即受到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响应。但各个团体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理解又各自不同。本文论述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其构建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大致框架进行了设计,并就指标体系构建中应注意的一系列问题及指标选取中定性与定量的关系问题作了扼要的论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乃明  张丽  卢维宏  张敏  李洋  秦太峰  
采用文献查阅与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从生态空间优化、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生活满意四个维度,初步构建了包括12个具体指标的区域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各指标赋权方法,在此基础上以云南11个县(市、区)2017年的数据为样本,应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区域绿色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云南11个县(市、区)中景谷县的区域绿色发展状况最好,贡山县的区域绿色发展状况稍差,其他9个县(市、区)绿色发展状况均较为平稳,评价结果总体符合实际,说明该评价指标体系适于对不同区域绿色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价。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赵保佑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基础上,运用网络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套用以反映区域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用此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值——城乡经济融合度对我国31个省区2005年城乡经济关系发展状态进行了静态评价。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贾国柱,倪春燕,程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星星  
互联网经济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的一种新型经济现象,已成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文章利用2017年中国东、中、西部8省份无量纲化标准统一后的原始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了各类指标的权重。从网络基础水平、整合发展能力、新生经济效益和协调创新潜力四个维度构建了互联网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我国互联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以江浙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水平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北京、上海成为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领航者。8省份互联网经济发展综合测定结果与实际高度吻合,验证了东、中、西部8省份指标体系符合原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徐萌  陈文汇  刘俊昌  
在现有绿色经济和林业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包括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林业经济增长的绿化度、林业社会效益、森林生态效益和林业社会服务体系共5个系统层,10个准则层,51个基础指标的林业绿色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体系的权重。最后,对我国2012年林业绿色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我国林业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为1.17,比2009年增加了17%,说明我国林业绿色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进步。从基本构成看,除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的综合评价得分较2009年减少了37.5%,林业经济增长的绿色度、林业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等评价得分都高于2009年,其中林业经济增长的绿色度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