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03)
- 2023(17411)
- 2022(15055)
- 2021(14054)
- 2020(11669)
- 2019(26540)
- 2018(26538)
- 2017(50238)
- 2016(27485)
- 2015(30893)
- 2014(30953)
- 2013(30751)
- 2012(28915)
- 2011(26419)
- 2010(26688)
- 2009(24418)
- 2008(23796)
- 2007(20995)
- 2006(18829)
- 2005(17018)
- 学科
- 济(127411)
- 经济(127282)
- 管理(74161)
- 业(69710)
- 企(55513)
- 企业(55513)
- 方法(47641)
- 数学(40673)
- 数学方法(40183)
- 中国(34196)
- 地方(33355)
- 农(32954)
- 学(27905)
- 业经(27681)
- 财(25036)
- 农业(22694)
- 制(20982)
- 贸(19755)
- 贸易(19739)
- 理论(19283)
- 环境(19151)
- 易(18959)
- 和(18737)
- 融(18614)
- 金融(18610)
- 银(18315)
- 地方经济(18276)
- 银行(18266)
- 行(17621)
- 技术(17098)
- 机构
- 大学(394698)
- 学院(393012)
- 济(160060)
- 经济(156456)
- 管理(149760)
- 研究(142057)
- 理学(128282)
- 理学院(126683)
- 管理学(124429)
- 管理学院(123710)
- 中国(105821)
- 科学(88535)
- 京(86286)
- 所(73137)
- 财(71649)
- 研究所(66406)
- 农(66330)
- 中心(63025)
- 江(60259)
- 业大(58273)
- 财经(56354)
- 范(55950)
- 师范(55445)
- 北京(55246)
- 院(51567)
- 农业(51363)
- 经(50946)
- 州(48576)
- 经济学(47610)
- 师范大学(45013)
- 基金
- 项目(262927)
- 科学(205658)
- 研究(193364)
- 基金(187817)
- 家(164076)
- 国家(162644)
- 科学基金(138235)
- 社会(120489)
- 社会科(113909)
- 社会科学(113876)
- 省(104262)
- 基金项目(99840)
- 自然(89027)
- 教育(88315)
- 划(87529)
- 自然科(86863)
- 自然科学(86842)
- 自然科学基金(85251)
- 编号(79507)
- 资助(77016)
- 成果(65389)
- 发(60237)
- 重点(59543)
- 部(57231)
- 课题(56076)
- 创(53889)
- 创新(50350)
- 科研(49519)
- 国家社会(48844)
- 教育部(48564)
- 期刊
- 济(189699)
- 经济(189699)
- 研究(122473)
- 中国(82859)
- 学报(62795)
- 农(61210)
- 科学(58908)
- 管理(56574)
- 财(52617)
- 教育(48043)
- 大学(47091)
- 学学(43930)
- 农业(42220)
- 融(35907)
- 金融(35907)
- 技术(35820)
- 业经(30236)
- 经济研究(29636)
- 财经(27376)
- 问题(24368)
- 经(23490)
- 图书(22278)
- 业(21714)
- 技术经济(20246)
- 资源(19525)
- 科技(19026)
- 理论(18539)
- 版(18274)
- 现代(18051)
- 贸(17521)
共检索到6045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慧
本文提出“综合效益协调度”和“综合效益协同度”两个新指数。分别用来衡量综合效益发展水平及发展过程的协调程度。同时,选取具有较好代表性的指标群,对陕西省各地市“八五”期间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水平、综合效益协调程度、综合效益递增幅度及递增过程中的协同程度等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对策。
关键词:
综合效益 综合效益协调度 综合效益协同度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谢彦龙 李同昇 李梦雪 陈云莎 王昭 赵新政
探讨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作用机理,构建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区域创新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2009—2014年,西安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水平均处于陕西省首位,其他地市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水平较西安有较大的差距,且区域创新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陕西省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整体耦合处于磨合阶段,耦合协调水平为中度协调耦合,区域差异明显;陕西省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由2009年的"一极两强"空间格局发展
关键词:
区域创新 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度 陕西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馨 吴文恒
低碳经济是绿色发展的重要体现,陕西作为低碳试点省份之一,更需要积极承担相应的减排责任和义务。通过5个维度构建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多角度评价陕西10个地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对城市低碳经济的驱动因素及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陕西10个地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城市分布格局,西安与其他城市的低碳经济水平差距很大;各个驱动因素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经济子系统的得分极差最大,充分反映了陕西三大区域的经济差距较为明显;通过聚类分析,将陕西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三类,在协调度的综合影响下,城市分布呈现四个组团。在未来发展中,应当依据三大区域的特点,实行差异化的低碳发展道路。
关键词:
低碳经济 评价指标体系 协调度 陕西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馨 吴文恒
低碳经济是绿色发展的重要体现,陕西作为低碳试点省份之一,更需要积极承担相应的减排责任和义务。通过5个维度构建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多角度评价陕西10个地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对城市低碳经济的驱动因素及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陕西10个地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城市分布格局,西安与其他城市的低碳经济水平差距很大;各个驱动因素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经济子系统的得分极差最大,充分反映了陕西三大区域的经济差距较为明显;通过聚类分析,将陕西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三类,在协调度的综合影响下
关键词:
低碳经济 评价指标体系 协调度 陕西省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胡春春
人口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本文通过构建人口与区域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协调度及协调发展水平模型,以广东省四大区域为例,对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广东省四大区域中珠江三角洲处于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类,东翼和山区处于过渡发展类,西翼则为不协调发展类。
关键词:
人口 区域经济 协调度与协调发展水平模型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李永飞 高华
基于前景理论、产业关联理论,研究了大数据时代陕西省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依据大数据对物流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结合大数据时代陕西省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物流共享平台尚不完善、云计算等大数据系统建设滞后等现状问题,得出了发展云物流等大数据物流体系,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整合现有资源、调整运输结构,优化和协同发展物流网络体系和区域经济资源配置等针对性对策及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仪华 王园
文章以福建省内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为研究对象,选取各地2016-2017年度区域经济数据和旅游全域化的指标数据,实证分析区域经济系统与全域旅游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全域旅游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程度属于中等水平,区域经济水平越高,地方产业越具延展性、可持续性,发展全域旅游的成效越明显,两个系统的协调也越趋于良性。
关键词:
全域旅游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地方产业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党晶晶 姚顺波 黄华
县域生态环境系统、经济及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和系统理论,依据DPSIR概念框架构建了县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志丹县为实证对象,对其1997-2010年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在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过程中,志丹县生态指数、经济指数及社会指数均迅速增加,且生态指数均不同程度高于经济指数和社会指数;植被恢复阶段生态、经济及社会指数增幅减缓并趋于稳定。协调度、发展度及协调-发展度均表现为相同的变化趋势,且协调度明显高于发展度和协调-发展度。总体而言,由于社会进步、经济结构的调整及植被恢复措施的实施,志丹县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者间的...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盛亚 郑书莉
流通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承担着商品流通和物资交换的功能,我国流通产业长期受被动成长路径的影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程度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以浙江省为例,构建耦合度和耦合发展度指标,研究发现:(1)两系统耦合度呈现短期波动、长期平稳的状态,区域经济发展指数明显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滞后于流通产业发展指数;(2)耦合发展度在2005-2013年期间可划分为过渡阶段和协调发展阶段,随着产业集群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初现成效,流通业内生增长机制逐步形成;(3)预测期内两系统耦合度为优,耦合发展度快速提高,预计在新常态背景下表现更为稳定;(4)依然需要通过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发...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李红娟 方梅
为考察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相互影响程度在不同时期的状态及变化趋势,在对物流业和区域经济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首先,构建了物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次,采用熵权法计算物流业与区域经济指标权重,得到综合指标,进而建立耦合协调模型,得到物流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情况;借鉴已有研究,构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共生模型。再次,以浙江省为例,根据建立的物流业和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1-2021年的数据,共计315个样本,从耦合协调、共生两个视角分析了浙江省物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算例结果提出了浙江省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物流业 区域经济 耦合协调 共生 浙江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海楠 王德起
土地一直以来都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其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等理论问题的研究势必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本文主要探索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实现机制,并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阳 苏兵 张荔 张多加
以陕西省的区域经济和交通运输体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作为综合评价模型,对陕西省区域经济和交通运输体系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弹性分析,对两者间的适应度进行测度。较好地解决了区域经济和交通运输体系两大多指标复合系统的评价问题,从而为实现区域经济和交通运输体系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军
本文以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协调发展度模型实证研究了2006~2015年度我国省级区域的协调发展度。研究结果表明: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我国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度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从经济区划的角度,三大经济区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其中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显著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快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促进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匹配国家战略发展现代物流、建立多层级物流体系结构、强化经济落后地区物流建设投资以及丰富物流产业发展的金融渠道。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军
本文以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协调发展度模型实证研究了20062015年度我国省级区域的协调发展度。研究结果表明: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我国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度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从经济区划的角度,三大经济区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其中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显著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快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促进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匹配国家战略发展现代物流、建立多层级物流体系结构、强化经济落后地区物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原云霄 渠美
开展山东省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性研究,是对其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全面摸底,更是实现人口规模质量与经济转型匹配的必然要求。文章构建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并剖析其空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山东省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对应技术适宜性自西向东降低;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显著;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偏低,人口素质亟待提高;人口红利丧失,老龄化问题严重。由此提出以青岛为中心城打造东部区域协同创新城市群、加速产业梯度转移促进中西部地区人口与经济提质增效、加速推进“人才红利”转变并强化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加速推进银色产业建设并树立积极向上老年观的改进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