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87)
2023(10824)
2022(9070)
2021(8056)
2020(6434)
2019(14558)
2018(14152)
2017(26642)
2016(14409)
2015(16032)
2014(16158)
2013(16134)
2012(15491)
2011(14483)
2010(14772)
2009(13628)
2008(13115)
2007(11750)
2006(10852)
2005(10106)
作者
(44640)
(37266)
(37176)
(35047)
(23638)
(17943)
(16840)
(14566)
(14279)
(13343)
(12879)
(12476)
(12092)
(11932)
(11552)
(11474)
(11014)
(10824)
(10707)
(10558)
(9668)
(9258)
(9016)
(8591)
(8504)
(8328)
(8231)
(8203)
(7777)
(7371)
学科
(88460)
经济(88400)
管理(35380)
(32803)
方法(27327)
地方(27286)
数学(24288)
数学方法(24079)
中国(23736)
(23430)
企业(23430)
(19854)
业经(17473)
地方经济(16769)
(15770)
农业(14225)
环境(13400)
(13129)
(12161)
金融(12160)
(11451)
(11393)
(11393)
银行(11367)
(11252)
贸易(11240)
(11165)
(10682)
(10409)
产业(9812)
机构
学院(217189)
大学(215041)
(100451)
经济(98499)
研究(84990)
管理(78314)
理学(66010)
理学院(65116)
管理学(64101)
管理学院(63687)
中国(63133)
科学(51471)
(47041)
(44147)
(41359)
研究所(39989)
(38216)
中心(37126)
(34399)
财经(32281)
经济学(31453)
业大(31443)
(31261)
师范(30975)
(30443)
北京(30299)
农业(29583)
(29088)
经济学院(27942)
(27027)
基金
项目(140484)
科学(110687)
研究(103384)
基金(99440)
(86890)
国家(86167)
科学基金(72844)
社会(67597)
社会科(64269)
社会科学(64251)
(57200)
基金项目(52255)
(47413)
教育(46061)
自然(43990)
自然科(42886)
自然科学(42875)
自然科学基金(42077)
编号(40871)
资助(40195)
(37865)
成果(33034)
重点(32575)
发展(30810)
(30315)
(30177)
课题(30096)
(28731)
国家社会(28372)
创新(27053)
期刊
(123956)
经济(123956)
研究(70762)
中国(49544)
(35270)
学报(32437)
科学(31407)
管理(29721)
(29259)
农业(24522)
教育(24499)
大学(24388)
学学(22979)
(21557)
金融(21557)
技术(20774)
经济研究(20683)
业经(19306)
财经(16363)
问题(15777)
(14377)
技术经济(13186)
(12965)
统计(12509)
资源(12068)
(11364)
世界(11311)
(11261)
商业(10957)
决策(10280)
共检索到3476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军华  李心  
文章结合区域经济的时代内涵,将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归为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经济制度、经济协调4个方面的因素,根据动态数据分析其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甄江红,赵明,周瑞平,成舜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范畴,文章从经济规模、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和生活质量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内蒙古101个旗县市区及12个盟市两个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判,分析其区域差异的空间特征及成因,初步划分区域经济类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立人,张剑平  
为了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可以选取若干反映经济水平的指标作为评价依据,如人口密度,人均耕地、人均国民收入、人均工农业总产值等。但人为地选择、确定指标难免存在片面性,或把某些有一定相关程度的指标同时引入,从而影响评价的客观性。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对所考虑的众多指标进行数学处理,变成某些相互独立、为数较少的综合指标——主成份,以这些综合指标作为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新的数值依据,数值大小的顺序排列即代表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差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璐  李成标  
选取经济总量、对外经济开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和基础设施4个系统共24个区域经济指标,构建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回归分析法和KMO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因子分析法对评价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合理有效的。依据2012年的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将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为4类,进而提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秀洁,代合治  
本文选取35项指标定量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我国发达型和较发达型省域少,欠发达型和落后型省域多,城市型政区发展水平高,民族型政区和少数民族集聚的省份发展水平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高居全国前列。三大地带经济发展水平虽呈梯次展布,但反梯度现象同时存在,且东、中、西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与中西部的差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第三产业与外向型经济、居民生活质量表现更为突出。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娟娟  佘干军  
数字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权重逐渐加大,已经成为经济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立足已有研究,融入兼顾衡量区域发展差异的新指标,构建由数字基础、数字产业和数字环境构成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截取2015—201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多聚焦于短期竞争力的培育,对潜在竞争力的关注度较低,立足当前数字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强化数字环境建设是当务之急。第二,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为标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三大梯队,依城市群分布形成梯队布局,其中位于第一梯队的北京、上海和广东等三省份分别是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第二梯队的省份多为第一梯队三个核心城市的辐射地区。数字经济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发生重大变化,但依城市群的发展分布为数字经济内循环提供了可能性。第三,数字经济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和主导产业高度关联。数字经济在产业发展基础和综合发展实力较强的区域发展结果与势头均良好;反之则出现较为严重的投入冗余,与区域产业难以联动发展,这一问题在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均存在。第四,在我国畅通数字经济的内循环存在可行性,但是需要逐步实现。可在畅通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各自内循环的基础上,畅通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之间的数字经济循环,依城市群之间的产业链不断扩大内循环半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景博  
评价经济发展水平应重视环境要素改革新思维周景博提出评价经济发展水平应重视环境要素,是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的,更因为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证,这一点毋庸置疑。一国的环境容量决定了一国经济发展可能达到的水平.尤其...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定平  
本文基于“中国中小企业发展问题”调查数据 ,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小企业发达程度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采用顺逆两条主线 ,首先 ,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参数进行总体描述 ,观察中小企业的数量扩张速度、盈利水平、技术等级、产业层次、创新能力、融资形式、经营外向度以及资本多元化程度等 ,是否与企业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关系 ;然后 ,再以中小企业的发达程度为参数利用个案详细数据进行推断 ,观察各层次的中小企业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正确地判别到经济发展水平对应的区域。最终得出的结论是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小企业发达程度之间存在着较显著的关系 ,中小企业发达程度对其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林维柏  赵杰  
随着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我国快速发展,如何客观、准确地综合评价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综合评价指标的方法选用、指标权重的确定、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及评价结果分析等方面,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进行了研究。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孙华  何健敏  
提出了协调发展水平测度新体系,其内容包括量化定义的完善、表示系统的完善、定量与定性的结合,并结合协同理论提出了"协调的层次性"概念,即从"静态空间协调度"和"动态时空协调度"两个层次理解协调的内涵。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娟  段军山  
文章基于对新时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解,从经济规模、经济质量、要素流动和制度环境共四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2007—2020年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对其空间差异、分布动态和演进趋势展开分析。结果显示:(1)2007—2020年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呈现“东高西低”的非均衡状态。(2)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并由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异所带动。(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水平的分布曲线有右移现象,主峰高度下降,宽度扩大,存在右拖尾现象,单峰特征明显。(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稳态性较强,存在“俱乐部趋同”和“马太效应”。考虑空间因素以后,该稳定性出现下降,“跳跃式转移”在部分地区成为可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思薇   陈西坤  
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科学测度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演化趋势,对持续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测算中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后通过标准差椭圆技术分析其空间区位分布特征,并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揭示全国及四大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部差异及演进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表现出“东高、东北次之、中平、西低”的梯度分布特征;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分布重心向西和向南移动,空间集聚性表现为先扩散后集聚;东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两极分化趋势,其余区域均稳步上升且无极化现象。
[期刊] 改革  [作者] 万晓榆  罗焱卿  
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数字融合三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基于2015—2018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通过计量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并引入技术进步作为两者的中介变量。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数字基础设施分指数、数字产业分指数、数字融合分指数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系数分别为0.554、0.314、0.250、0.477,其中技术进步发挥的中介效应为31.32%。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更高的边际贡献率,该优势集中体现在东部地区具有更加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分维度来看,在区域异质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中,数字基础设施分指数的影响系数最大,数字融合分指数的影响系数最小,表明东部地区与非东部地区之间存在较明显的"数字接入鸿沟"。为更好发挥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应重视数字底层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缩小区域间"数字经济鸿沟",完善政府数字治理与服务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