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98)
- 2023(17134)
- 2022(14642)
- 2021(13493)
- 2020(11432)
- 2019(26112)
- 2018(25508)
- 2017(48602)
- 2016(26618)
- 2015(30021)
- 2014(30386)
- 2013(30038)
- 2012(28845)
- 2011(26520)
- 2010(27515)
- 2009(25679)
- 2008(25800)
- 2007(23884)
- 2006(21557)
- 2005(20112)
- 学科
- 济(126854)
- 经济(126730)
- 管理(74986)
- 业(69790)
- 企(55523)
- 企业(55523)
- 方法(45173)
- 数学(38513)
- 数学方法(37967)
- 中国(36097)
- 农(33801)
- 地方(32855)
- 财(29186)
- 学(27094)
- 业经(26688)
- 制(23661)
- 农业(22506)
- 贸(21990)
- 贸易(21973)
- 易(21165)
- 银(20519)
- 银行(20472)
- 融(20319)
- 金融(20316)
- 行(19790)
- 地方经济(18370)
- 环境(18236)
- 理论(18217)
- 策(17986)
- 和(17973)
- 机构
- 大学(394782)
- 学院(393619)
- 济(168121)
- 经济(164382)
- 研究(146368)
- 管理(143463)
- 理学(120635)
- 理学院(119087)
- 管理学(116865)
- 管理学院(116074)
- 中国(112128)
- 科学(88508)
- 京(86381)
- 财(80271)
- 所(76818)
- 研究所(68878)
- 农(68030)
- 中心(65543)
- 江(64215)
- 财经(61152)
- 范(55739)
- 北京(55546)
- 业大(55300)
- 师范(55232)
- 经(55066)
- 农业(53017)
- 院(52029)
- 经济学(51742)
- 州(50596)
- 经济学院(46105)
- 基金
- 项目(245321)
- 科学(192153)
- 研究(181019)
- 基金(175594)
- 家(153008)
- 国家(151711)
- 科学基金(127984)
- 社会(114270)
- 社会科(108197)
- 社会科学(108162)
- 省(96068)
- 基金项目(91068)
- 教育(82962)
- 划(81539)
- 自然(80340)
- 自然科(78436)
- 自然科学(78407)
- 自然科学基金(77005)
- 编号(73820)
- 资助(72976)
- 成果(63390)
- 发(57816)
- 重点(56330)
- 部(54174)
- 课题(53247)
- 创(49911)
- 国家社会(46929)
- 创新(46815)
- 发展(46673)
- 科研(46104)
- 期刊
- 济(204221)
- 经济(204221)
- 研究(127121)
- 中国(89151)
- 农(63516)
- 财(62230)
- 学报(61812)
- 科学(57368)
- 管理(56186)
- 教育(48213)
- 大学(46520)
- 学学(43282)
- 农业(42636)
- 融(42381)
- 金融(42381)
- 技术(35191)
- 经济研究(32714)
- 业经(31341)
- 财经(31082)
- 经(26908)
- 问题(26306)
- 业(23138)
- 贸(22574)
- 技术经济(20941)
- 图书(20499)
- 国际(20382)
- 世界(19721)
- 统计(19642)
- 版(18990)
- 理论(18024)
共检索到6345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谢思全 张熇铭 李泰宏
本文通过一个协调博弈的分析框架,对区域内参与协调博弈的地方政府主体的偏好、相互间的策略互动和一致性行为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区域内地方政府之间协调博弈的均衡条件以及协调失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解决协调失败的对策,如建立基于地方收益增大的合作动力机制,加强地方主体之间协调互动的互惠机制,以及中央政府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机制等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厉敏萍 熊璋琳
地方政府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应对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和职能进行正确的定位:地方政府是本地区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公共物品的提供者、产权的界定和保护者、区域经济的协调者及市场运行的监管者。文章认为,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地方政府必须在观念、制度、机制及组织等多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地方政府 协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余亮亮 蔡银莺
厘清国土空间规划管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管制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论文主要结合国内外最新的实证研究文献,在国土空间规划管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影响的"表现形式—作用机理—协调机制"这一逻辑框架下,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管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国土空间规划管制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发展受限制区域的土地产权受到抑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外部性未能有效地内在化;2)国土空间规划管制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在于保护型区域生产的生态产品可贸易性较差,使其落入比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余亮亮 蔡银莺
厘清国土空间规划管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管制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论文主要结合国内外最新的实证研究文献,在国土空间规划管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影响的"表现形式—作用机理—协调机制"这一逻辑框架下,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管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国土空间规划管制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发展受限制区域的土地产权受到抑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外部性未能有效地内在化;2)国土空间规划管制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在于保护型区域生产的生态产品可贸易性较差,使其落入比较优势陷阱;3)国土空间规划管制下的区域经济协调机制主要包括土地发展权漂移、税费调节和地役权保护。从理论和实践上来看,空间规划管制从诞生起,就面临效率的争议,但在资源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之下,国土空间规划管制在实践层面又非不可调和,关键在于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的设计。这对我国在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时代背景下,为避免新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曹文超
运用非动态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在考虑市场化程度差异的情况下,分析了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竞争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作用强弱会由于区域市场化程度的高低而呈现出显著的区间效应,表现出随着区域市场化程度的深化,政府竞争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在市场化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政府竞争行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相对较弱;而在市场化发展较不成熟的区域,政府竞争行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相对较强。因此,在区域市场化程度未达到门槛值之前,须充分发挥政府竞争的积极作用,通过改善区域基础设施及产业配套设施、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等方式促进区域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地区间联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区域市场化程度达到门槛值之后,应适当降低政府竞争的力度,使政府更多地让位于市场,防止过度竞争导致的效率损失,加强行政制度建设,不断消除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行政性障碍,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好服务。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贺显南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发达国家在解决其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包括注重立法、设立机构,采取倾斜的财政、金融政策,重点投资基础设施等,值得我国认真研究和汲取。我国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也采取了国外的一些办法和措施,但在原有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下,其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完善政府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行为,还需要在规范政府行为、加大财政支持、加快金融创新等方面加大力度。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协调 中外政府 比较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林雪霏 邵梓捷
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基层实践遵循的是嵌入式的生长路径,高度仰赖地方政府的制度性供给,也就必然受其目标理念、组织结构以及政治环境等要素的影响。在体制性塑造下,基层协商民主实践整体呈现出民主与治理间的徘徊与整合,表现为当前各地以"协商民主"为名的基层实践存在回应型、自治型和咨询型协商三种不同类型;协商制度设计和运行中更多地"利用"体制内资源和手段而非"探索"科学的协商技术;在协商参与者的选择上沿袭着以群体为本位的代表逻辑,在代表类型和范围上有所拓展;推动实践的主导力量由政治精英扩展到例如人大、政协等体制内组织,它们由此激活了原本被"虚置"的政治权力。当前的基层协商实践呈现出本土性特色,但仍需完善与拓展才可能实现国家与社会相互依赖的"双向民主化"转型。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林雪霏 邵梓捷
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基层实践遵循的是嵌入式的生长路径,高度仰赖地方政府的制度性供给,也就必然受其目标理念、组织结构以及政治环境等要素的影响。在体制性塑造下,基层协商民主实践整体呈现出民主与治理间的徘徊与整合,表现为当前各地以"协商民主"为名的基层实践存在回应型、自治型和咨询型协商三种不同类型;协商制度设计和运行中更多地"利用"体制内资源和手段而非"探索"科学的协商技术;在协商参与者的选择上沿袭着以群体为本位的代表逻辑,在代表类型和范围上有所拓展;推动实践的主导力量由政治精英扩展到例如人大、政协等体制内组织,它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冯秀清
区域经济发展思想和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制度供给问题,分析了制度供给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结合转型期的时代背景,阐释了我国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制度供给的基本思路,并就构建有利于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体系提供了系统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和实践思路的创新有所助益。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制度供给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郭丽
政府的公共经济职能之一是处理好区域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央政府、先发区域地方政府和后发区域地方政府不断在为自身利益进行着博弈,而这种利益博弈对后发区域发展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关键词:
政府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利益博弈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厉敏萍 陈剑林
制度是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第三个因素"。依靠制度变迁吸纳域外生产要素是地方政府竞争实质所在。由于宏观失控的后果人人有份,地方政府为追逐本体利益与其他区域政府展开有利于己的竞争博弈,而无需负担宏观失控的全部成本。要正确发挥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需要对地方政府行为和激励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其制度转型方式。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地方政府 制度竞争 制度转型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薛艳丽
在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基础上,河南省制订了"大中原经济区"规划,该规划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地方政府投资有利于缩小省间经济增长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文章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的战略意图及大中原经济区的比较优势,提出了指导性、预测性的中长期地方政府区域投资发展规划,希冀为解决"中国难题"提供思路和样本。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包健
区域发展不协调是各国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特别是对经济转型或经济起飞的国家更是如此。中国的区域不协调由来已久,但是近些年有不断扩大的态势。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提上议事内容。本文揭示了我国区域不协调的现状,并从政府的角度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深刻原因,在借鉴国外经验和立足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在区域协调发展要坚持四项目标,处理三对关系,实施五项措施。
关键词:
区域协调 政府作用 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景华 刘炼
地方政府竞争促进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增长,也带来了区域增长的差异。地方政府竞争理论成为研究地区经济差距变动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个新视角。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深入研究地方政府竞争的区域经济效应,既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积极性,又及时弥补地方政府竞争中的制度缺陷,规范地方政府竞争行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政府竞争 区域经济 区域差距 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罗富政 罗能生
运用古诺博弈模型和系统GMM估计方法,本文分析了非正式制度歧视路径下地方政府行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正式制度歧视引致的交易成本差异是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外部性的作用下地方政府行为影响着非正式制度的变化轨迹,正外部性的地方政府行为,削弱非正式制度歧视,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负外部性的地方政府行为,会加剧非正式制度歧视,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另外,非正式制度复杂度在短期内加剧非正式制度歧视,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