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81)
- 2023(18289)
- 2022(15437)
- 2021(14129)
- 2020(11661)
- 2019(26571)
- 2018(25816)
- 2017(48887)
- 2016(26923)
- 2015(29967)
- 2014(29862)
- 2013(29455)
- 2012(28014)
- 2011(25852)
- 2010(26004)
- 2009(23911)
- 2008(23648)
- 2007(21311)
- 2006(19063)
- 2005(17474)
- 学科
- 济(126288)
- 经济(126166)
- 管理(71140)
- 业(67551)
- 企(52022)
- 企业(52022)
- 方法(45669)
- 数学(39716)
- 数学方法(39339)
- 中国(34238)
- 农(34067)
- 地方(32918)
- 学(28165)
- 业经(26776)
- 财(26128)
- 农业(23288)
- 制(22175)
- 贸(22128)
- 贸易(22112)
- 易(21300)
- 环境(19322)
- 融(18540)
- 金融(18537)
- 银(18378)
- 银行(18302)
- 地方经济(18229)
- 行(17609)
- 和(17349)
- 技术(16584)
- 发(16425)
- 机构
- 学院(390848)
- 大学(390480)
- 济(164149)
- 经济(160667)
- 研究(147351)
- 管理(140179)
- 理学(119632)
- 理学院(118029)
- 管理学(115940)
- 管理学院(115196)
- 中国(109528)
- 科学(93712)
- 京(84809)
- 农(79274)
- 所(78036)
- 财(72271)
- 研究所(71051)
- 中心(65875)
- 业大(63512)
- 农业(62522)
- 江(61463)
- 财经(56851)
- 北京(53716)
- 范(53396)
- 院(53068)
- 师范(52725)
- 经(51397)
- 经济学(50540)
- 州(48499)
- 省(46851)
- 基金
- 项目(259526)
- 科学(201646)
- 基金(185467)
- 研究(183365)
- 家(166043)
- 国家(164612)
- 科学基金(137296)
- 社会(115989)
- 社会科(109702)
- 社会科学(109671)
- 省(103083)
- 基金项目(98142)
- 自然(89558)
- 划(87787)
- 自然科(87328)
- 自然科学(87298)
- 自然科学基金(85714)
- 教育(83189)
- 资助(74974)
- 编号(72759)
- 发(61481)
- 重点(60102)
- 成果(59389)
- 部(56094)
- 创(53605)
- 课题(52426)
- 创新(50307)
- 科研(49971)
- 计划(49573)
- 国家社会(48106)
- 期刊
- 济(191936)
- 经济(191936)
- 研究(117012)
- 中国(83969)
- 农(72785)
- 学报(71694)
- 科学(63431)
- 财(55219)
- 大学(52346)
- 管理(51068)
- 学学(49536)
- 农业(49196)
- 教育(41854)
- 融(37237)
- 金融(37237)
- 技术(32852)
- 经济研究(31119)
- 业经(30446)
- 财经(28522)
- 业(26451)
- 问题(25253)
- 经(24757)
- 版(20522)
- 贸(20154)
- 技术经济(19973)
- 资源(19121)
- 科技(18748)
- 世界(18539)
- 业大(18392)
- 国际(18200)
共检索到6029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罗若愚 邹玲
区域经济的规划与发展通常被认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资源配置的纯经济问题,事实上,它的发展也伴随着国家公共管理体制的演进。国际产业转移的深化极大的推动了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区域的区域治理模式的变革,那么,当前日益深入的由东向西的区际产业转移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区域管理制度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间合作治理的形成,并运用三圈理论,以长株潭和成渝经济区为例对区域合作治理战略进行分析,找出区域治理中价值、能力、支持因素的变化对合作成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唐代芬
[目的]区域经济发展反映经济各个方面的综合发展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规划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先构建生态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再采用层析分析法确定权重,结合线性加权和函数计算生态农业评价指数,通过相关分析法分析生态农业各个指标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最终确定生态农业对成渝经济区经济的影响程度。[结果]生态农业指标中评价指数大于0.9是森林覆盖率,介于0.8~0.7的包括投入产出比、土地生产率、农业科技贡献率、万人拥有的科技人员、劳动生产率、化肥施用量。且生态农业中各个指标与GDP都正相关,其中森林覆盖率、人均收入增长率、农业科技贡献率和万人拥有的科技人员与GDP显著相关,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最大。[结论]成渝经济区经济受生态农业的影响,进一步选取更多生态农业相关因素,对于全面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的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霞 王明杰
本文选取成渝经济区为案例区,以新经济地理的理论视角,从密度、距离、分割三个空间维度,选取相应度量指标和模型,构建了区域空间组织结构特征评判体系,并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对成渝经济区进行实证研究,进而诠释案例区区域合作的空间发展机理,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成渝经济区的"4+4+4+4"区域合作层次:第一层次(成都、重庆、德阳、绵阳)、第二层次(资阳、眉山、内江、泸州)、第三层次(自贡、南充、遂宁、宜宾)、第四层次(乐山、雅安、广安、达州),最后,提出了成渝经济区合作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 成渝经济区 区域合作 GIS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方登科 杨林
新的"十四五"规划,提出了诸多发展的目标。尤其是关于区域发展和区域发展的空间格局相关政策让人重点关注。我国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主要矛盾,如何实现解决这个问题,摆脱"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成渝地区做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4个主要地区,其经济的发展对于实现我国的战略目标至关重要。然而,在现实中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基于此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区域发展 新格局 成渝经济区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刘世庆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群的发展进入加速阶段;同时,未来五年,西部总体将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的发展阶段。在上述背景下,西部大开发“十一五”深化方向之一(西部大开发区域发展政策的深化方向),应是借鉴东部的重点推进战略,集中力量培育西部地区的增长极,对“十五”提出的西部大开发“三大地带”战略,进一步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区分功能,结合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建设等要求,划分“三大战略重点区域”(优势地区、生态脆弱地区、沿边开放地区)重点推进。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发展条件和已有基础均较好的地区,应在国家层面关注和川渝合作中,共建成渝经济区的繁荣...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齐亚伟 陶长琪
文章构建合作博弈模型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合作效用的分配问题和合作机制的形成。参与合作的各地方政府给联盟带来经济效用增量和环境效用损失,两者的差值是参与合作的各地方政府给联盟带来的净效用,根据此比例分配地方政府合作过程中获得的效用;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合作机制形成的充分条件是各地方政府参与合作带来的效用大于不合作时所能获得的效用;各地区要素的互补性是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合作的必要条件。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婉君
为了考察"十一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文章采用TOPSIS方法对八大综合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以农业和矿产采掘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区域经济发展缓慢,而以出口贸易和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区域经济发展则相对较快。最后根据测度结果进一步将八大经济区归类为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关键词:
区域经济差异 八大经济区 协调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龙 吴鑫
从2004年全国“两会”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以来,中部经济快速启动和爬越的局面初现端倪。与“中部崛起相呼应”,“长株潭一体化”进程明显加速。位于江西省的萍乡市紧邻长株潭,与长株潭地区交通便利,经济高度关联。萍乡市融入长株潭一体化进程有利于增强长株潭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有利于提高整个经济区域的综合竞争能力,也有利于推动赣西经济的发展。双方加强区域经济合作,需要观念的更新,需要协调机制体系化,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体系、产业政策、能源环保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如果萍乡市能融入长株潭一体化进程,形成的长株潭萍经济区必将成为湘赣两省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的经济增长极。
关键词:
长株潭萍 经济合作前景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薛昶 李嵩然
区域金融中心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汇聚优化金融资源、提高区域经济运行效率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在梳理区域金融中心理论,总结国内外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成渝经济区区域金融中心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定位分析,提出在金融条件欠成熟的情况下,成渝金融中心建设应突出特色走专业化金融中心之路,模式宜选择"双核"推动下的区域金融协作。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寻立祥
本文认为,长株潭区域物流产业集群体系的构建是以长沙、湘潭、株洲三市为活动范围,以交通区位为轴线,通过分工合作来构筑合理化区域物流系统,是对区域范围内的物流活动进行有效的集成。因此研究的切入点是长株潭区域物流的战略规划,重点是区域物流设施与产业布局、物流资源的优化整合和物流信息的共享,以及区域物流协同管理方法体系的构建,难点是根据区域产业分工、区位优势和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与作用,对物流系统如何分工合作,如何在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分别建立一个区域物流协同机制。
关键词:
长株潭区域 物流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新颖 邓子纲
长株潭城市群在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应该着力探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逐步消除城乡和区域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实现长株潭新特区的资源整合。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框架内,以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和谐城市群来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国家战略并形成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关键词:
长株潭 新特区 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邹博宇 韩鹏 黄一鸣
本文通过对成渝经济区1978-2012年反映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影响的5个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工业化进程、城镇化水平对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通过分区的模型估计则发现,各变量对重庆和四川分区的影响不尽相同,这说明成渝经济区中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依旧不够,重庆和四川相关地区没有能够有效打破省域界限,实现优势互补和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左继宏,胡树华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田华茂
金融与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作为我国金融主力军的商业银行,应在货币总量供给及资金配置方面发挥正向作用;而地方商业银行则应积极主动,发挥承担区域战略执行、优化配置资源方面的优势。成都银行作为一家地方商业银行要加强金融创新,努力提升辐射能力,助推成渝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
区域经济 金融创新 资源配置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伟
以成渝经济区8所高职院校为例,对人才培养质量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成渝经济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和不均衡现象。对此,应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制度,组建高职教育战略联盟,优化职教资源配置,实施区域倾斜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