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76)
- 2023(10194)
- 2022(8613)
- 2021(7713)
- 2020(6228)
- 2019(14010)
- 2018(13983)
- 2017(27168)
- 2016(14340)
- 2015(16207)
- 2014(16371)
- 2013(16699)
- 2012(16312)
- 2011(15317)
- 2010(15798)
- 2009(15030)
- 2008(14604)
- 2007(13142)
- 2006(12393)
- 2005(11823)
- 学科
- 济(88931)
- 经济(88864)
- 管理(36447)
- 业(33510)
- 地方(27799)
- 中国(26818)
- 方法(25606)
- 企(22868)
- 企业(22868)
- 数学(22797)
- 数学方法(22677)
- 农(21159)
- 业经(17211)
- 地方经济(17178)
- 学(14820)
- 制(14774)
- 农业(14610)
- 融(14313)
- 金融(14311)
- 银(14296)
- 银行(14284)
- 行(14034)
- 贸(13665)
- 贸易(13651)
- 发(13260)
- 环境(13236)
- 易(13080)
- 财(12977)
- 和(10355)
- 体(10189)
- 机构
- 学院(223368)
- 大学(222070)
- 济(106673)
- 经济(104555)
- 研究(86767)
- 管理(78849)
- 中国(67555)
- 理学(65583)
- 理学院(64686)
- 管理学(63851)
- 管理学院(63405)
- 科学(49288)
- 京(48738)
- 财(48245)
- 所(44935)
- 研究所(39994)
- 中心(37532)
- 财经(37152)
- 江(34855)
- 经济学(34397)
- 经(33371)
- 农(33135)
- 北京(32243)
- 范(31819)
- 师范(31580)
- 院(30737)
- 经济学院(30642)
- 州(28519)
- 业大(27200)
- 财经大学(27132)
- 基金
- 项目(133685)
- 科学(105026)
- 研究(102292)
- 基金(94828)
- 家(81508)
- 国家(80841)
- 科学基金(67728)
- 社会(66949)
- 社会科(63526)
- 社会科学(63514)
- 省(52226)
- 基金项目(49418)
- 教育(45118)
- 划(44000)
- 编号(41537)
- 自然(38982)
- 资助(38561)
- 自然科(37928)
- 自然科学(37918)
- 自然科学基金(37194)
- 发(36730)
- 成果(35016)
- 重点(30926)
- 发展(30572)
- 课题(30220)
- 展(30092)
- 部(29651)
- 国家社会(27993)
- 创(27269)
- 创新(25777)
- 期刊
- 济(135258)
- 经济(135258)
- 研究(79145)
- 中国(49599)
- 财(33210)
- 农(32033)
- 管理(31694)
- 科学(29004)
- 学报(28890)
- 融(27307)
- 金融(27307)
- 教育(24218)
- 经济研究(22712)
- 大学(22122)
- 农业(21930)
- 业经(21053)
- 学学(20719)
- 技术(20222)
- 财经(19251)
- 问题(18124)
- 经(16790)
- 贸(14853)
- 国际(13584)
- 技术经济(13029)
- 商业(11975)
- 世界(11971)
- 经济问题(11431)
- 统计(11281)
- 资源(11003)
- 经济管理(10868)
共检索到3696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夏兴园 胡俊超
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来已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历史变迁显示,中部地区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中部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较强的后发优势以及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都使得加快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为此,根据“统筹区域发展”的新的发展观的要求,政府必须加大对中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何丹 程伟 龚鹏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关系是目前国内学术界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采用因子评价模型对中部地区长江沿线城市群高等教育和区域经济两大系统进行发展差异评价,采用协调度函数和系统聚类分析进行了协调区划分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地区长江沿线城市群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在城市群层面和城市圈内部都具有显著差异,部分区域有两极分化趋势;按照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匹配程度,在空间上划分为强协调(0.81.0)、较协调(0.60.8)、弱协调(0.50.6)、较不协调(0.20.5)和极不协调区(00.2),根据协调组合情况划分了5
[期刊] 改革
[作者]
杨朝继
基于耦合协调模型测算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值,并基于灰色关联模型测算分析二者的协调发展状况、水平及系统内部因素的协调水平。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度不够,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应通过加大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力度,提高产业聚集水平,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注入活力和能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洋 罗建敏 王健康
中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需要。目前,中部地区经济"塌陷",通过分析发现,这与中部地区缺乏合适区域政策、产业结构不合理及趋同、城市群的发展滞后等因素有关。因此,中部地区应确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意识,积极引导产业集群和城市群的形成,进而促使该地区经济崛起。
关键词:
中部地区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耀彬 陈志
以经济增长极理论为基础,建立相应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机制和空间极化差异进行分析。研究显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极化机制在于经济发展成果、经济投入和城市化发展,它们对区域经济极化贡献程度依次降低,进一步的评价指标变化度揭示,不同指标对关键因子变动的贡献也不一样,由此得出10项重点控制指标;通过对前两个全局主成分投影的组合分析,发现中部省份的经济投入与经济产出效果差,着力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是该地区极化系统得以完善的根本。进一步的综合变动轨迹分析显示,中部地区经济极化程度不强,但经济极化强度随时间正逐步加强,因此,加大对极化程度较强的湖北、湖南和江西的扶持有...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宋伟
与刘易斯提出的工业化驱动下的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的标准模型相比,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不同步的,突出表现为劳动者就业空间与家庭永久居住空间相异,并由此而导致城镇建设用地供应不足、内需不足、农村劳动力利用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一系列矛盾在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的中部省份表现得尤其突出。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实现"三化"协调应该以工业发展为动力,统筹产业、城镇与人口的空间布局,并适度推进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
县域经济 三化协调 扩大内需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居照 杨文悦 李海平 张婷婷
本文对我国市场化改革以来东、中部地区产业发展及其发展差距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转移与经济收敛的关系,即产业结构转移是否会导致地区间经济差距的扩大与缩小及其影响程度如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产业转移对缩小东、中部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产业转移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β收敛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刘亦农 罗正齐
流域、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态势与我国中部战略地位的新变化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刘亦农,罗正齐(一)与世界经济紧密接轨和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需要,推动沿海开放向沿江、沿边拓展。国外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治理江河有两条重要经验值得注意:一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动员...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俐波 席元凯
本文利用物理学中的"耦合度",构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采用地区生产总值、货运量等19个指标构建区域经济和物流业两个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利用2008-2017年江西省面板数据,对中部地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两者耦合度不高,但耦合协调度较高的结论,最后提出促进中部地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江西 物流产业 区域经济 耦合协调度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丁谦 曾庆均 郭韬
区域经济不协调发展作为一种客观现实而存在,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主要源于各区域不同的自然、历史、社会、政治、文化和人们自身的思想意识形态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在中国,这种区域发展不协调的诱因包括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经济意识的差别、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行政区经济"的导向、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等。正是这些诱因导致的区域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宏观经济顺畅运行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现状 原因 危害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于鸿君 马庆林
数据显示2002年以来我国地区差距显著缩小,到2007年地区差距基本处于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但同欧盟成员国相比,我国的地区差距仍然偏高。本文认为,各省的资源承载力和发展潜力不同,按照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地区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当前要做的是,确定合理的地区差距水平。我国各个省区情况千差万别,当外部冲击产生时,各省面临不同的"失业—通货膨胀压力"组合,对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需求各不相同,但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是统一的,这种差异化需求和统一供给之间的矛盾,加大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拉大了地区差距。本文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罗芳 张文斌 栾贵勤
文章指出了三大地带的协调发展 ,离不开中部地区中坚作用的发挥 ,同时阐明了目前影响中部地区发挥“承东启西”作用的主要因素及其解决方案。
关键词:
中部地区 中坚作用 协调发展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魏丽华 冷宣荣
区域性战略投资者,具有不同于一般招商引资的显著特点,其在地方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面临产业升级、资金瓶颈和技术与创新压力的中部地区尤其如此。深入剖析引进区域性战略投资者在中部地区崛起中的重要性,并据此分析在引进区域性战略投资者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对于中部地区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规划,实现区域性战略投资者与地区经济的双赢,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区域性战略投资者 区域经济 中部地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圣云 罗玉婷 许双喜
提高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能力,是中部地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事关中部崛起大计。在系统阐释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中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和组合模型,对1990-2011年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度进行定量测评与动态演变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11年,中部六省经济发展得分除2000年略有下降外,整体呈现增长态势,东中部经济差距较之中西部更为明显。(2)1990-2011年中部地区社会发展得分稳步提升。1990-1995年发展较为平缓,1995年之后提升较快,尤其是2006年之后社会发展进程大大加快。(3)1990-2011...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洪开荣 浣晓旭 孙倩
通过结合中部地区实际情况,构建中部地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系统协调发展度模型,定量测算了1999—2010年中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度,依据测算结果对中部地区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整体区域的综合分析与六省之间的对比分析,并针对协调发展中所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整体中部地区处于基本协调发展阶段,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六省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形成明显的两大等级板块,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是中部地区协调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关键词:
经济社会 资源环境 协调发展度 中部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