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44)
- 2023(17158)
- 2022(14661)
- 2021(13655)
- 2020(11293)
- 2019(25514)
- 2018(25480)
- 2017(47944)
- 2016(26439)
- 2015(29731)
- 2014(30182)
- 2013(29722)
- 2012(27747)
- 2011(25361)
- 2010(25586)
- 2009(23610)
- 2008(22836)
- 2007(20191)
- 2006(18090)
- 2005(16429)
- 学科
- 济(122463)
- 经济(122340)
- 管理(73202)
- 业(67293)
- 企(54184)
- 企业(54184)
- 方法(45629)
- 数学(39161)
- 数学方法(38716)
- 中国(34023)
- 地方(31563)
- 农(30141)
- 学(27203)
- 业经(26025)
- 财(24374)
- 制(20921)
- 农业(20652)
- 银(18658)
- 银行(18605)
- 融(18550)
- 金融(18541)
- 理论(18518)
- 环境(18462)
- 贸(18323)
- 贸易(18308)
- 和(18183)
- 行(17976)
- 地方经济(17926)
- 技术(17808)
- 易(17590)
- 机构
- 大学(379961)
- 学院(378988)
- 济(153959)
- 经济(150485)
- 管理(144440)
- 研究(138528)
- 理学(123222)
- 理学院(121727)
- 管理学(119636)
- 管理学院(118952)
- 中国(102998)
- 科学(86987)
- 京(83530)
- 所(71739)
- 财(69140)
- 研究所(65169)
- 农(65012)
- 中心(61152)
- 江(57871)
- 业大(56847)
- 财经(54216)
- 北京(53626)
- 范(52714)
- 师范(52168)
- 院(50792)
- 农业(50628)
- 经(49050)
- 州(46749)
- 经济学(45663)
- 师范大学(42140)
- 基金
- 项目(253990)
- 科学(198025)
- 研究(185957)
- 基金(180180)
- 家(158138)
- 国家(156794)
- 科学基金(132617)
- 社会(115385)
- 社会科(109178)
- 社会科学(109148)
- 省(101078)
- 基金项目(95080)
- 自然(85267)
- 划(85103)
- 教育(84799)
- 自然科(83193)
- 自然科学(83169)
- 自然科学基金(81605)
- 编号(76088)
- 资助(74445)
- 成果(62695)
- 发(58205)
- 重点(57488)
- 部(54869)
- 课题(54243)
- 创(52288)
- 创新(48853)
- 科研(47905)
- 国家社会(46863)
- 发展(46306)
- 期刊
- 济(181272)
- 经济(181272)
- 研究(117724)
- 中国(82436)
- 学报(62086)
- 农(59349)
- 科学(57088)
- 管理(55216)
- 财(50747)
- 教育(47505)
- 大学(45964)
- 学学(43052)
- 农业(41111)
- 技术(34970)
- 融(34650)
- 金融(34650)
- 业经(29014)
- 经济研究(28957)
- 财经(26431)
- 问题(22962)
- 经(22722)
- 业(21273)
- 图书(20751)
- 科技(19962)
- 技术经济(19625)
- 理论(17973)
- 资源(17608)
- 版(17075)
- 统计(17075)
- 现代(17032)
共检索到5851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朱李鸣
一、建立区域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 科技与经济的协调,就是指它们在各自内部和对外开放条件下,两者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和过程,并且形成决定这种状态和过程的内在稳定的运行机制。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即科技进步对经济系统内部协调的促进,经济发展对科技系统内部协调的促进,科技经济系统外部的协调。 (1)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②科技进步促进产业技术结构高度化;③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开放度的提高和贸易结构的合理化;④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组织结构优化;⑤科技进步促进消费结构的合理化;⑥科技进步促进空间经济结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曙光 梁伟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但理论和实践上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测度指标体系尚无统一的认识和标准。本文通过构建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46个三级指标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ISSP测度指标体系,以评价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及其发展差距,并对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区域差异 协调发展 测度指标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曙光 梁伟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但理论和实践上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测度指标体系尚无统一的认识和标准。本文通过构建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46个三级指标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ISSP测度指标体系,以评价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水平及其发展差距,并对东北和中西部地区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区域差异 协调发展 测度指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郑海燕 崔春山
当前,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逐步回升,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在发展中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本文在研究中针对我国实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采用了综合分析、归纳演绎以及实证分析的方法,以我国最大的区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为例,分析了我国区域协调的宏稳发展,对进一步分析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发展评价 指标体系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覃成林 郑云峰
在2001—2010年期间,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良好趋势,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协调状态。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大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都比较高,并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过程。广东所实施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总体效果,但是对四大区域的影响差异明显。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广东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朱李鸣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庄亚明 李晏墅 李金生 杨浩巍
本文在回溯现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理论的基础上,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关联性出发,基于增长、依附、和谐的内在机理,建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GAH评价要素,构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GAH-S评价体系,形成其内涵分析、强度测评、效果分析和结构测评的评价流程。一并运用江苏的数据实证检验该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分析江苏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南北梯度成因,影响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短板,根据苏南作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样板区的成功经验,提出进一步提升江苏乃至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孙华 何健敏
提出了协调发展水平测度新体系,其内容包括量化定义的完善、表示系统的完善、定量与定性的结合,并结合协同理论提出了"协调的层次性"概念,即从"静态空间协调度"和"动态时空协调度"两个层次理解协调的内涵。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娟 段军山
文章基于对新时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解,从经济规模、经济质量、要素流动和制度环境共四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2007—2020年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和Markov链对其空间差异、分布动态和演进趋势展开分析。结果显示:(1)2007—2020年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呈现“东高西低”的非均衡状态。(2)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并由东部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异所带动。(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水平的分布曲线有右移现象,主峰高度下降,宽度扩大,存在右拖尾现象,单峰特征明显。(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稳态性较强,存在“俱乐部趋同”和“马太效应”。考虑空间因素以后,该稳定性出现下降,“跳跃式转移”在部分地区成为可能。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海军 黄峰
基于2012—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混合回归模型分析金融科技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驱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检验经济运行效率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机制作用。实证结果表明:(1)金融科技推动经济协调发展的直接作用不显著,但存在较强的间接效应;(2)金融科技发展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存在区域差异,西部地区效应最大,金融科技发展能有效推动欠发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3)警惕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负效应,如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等问题。数字经济时代发展金融科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应利用金融科技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祥
合理的城市体系不仅是中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力的保证,而且也是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条件,构建合理的城市体系有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但目前这两方面的研究还处于相互割裂的状态。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失衡与城市体系结构不合理并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城市体系优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现实路径是"抓中间、促两头",即通过加强次中心城市的发展来带动区域性城市群的发展,促进不同类型要素资源的分层流动和落后地区的经济集中。同时,通过促进大中小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和互动来优化资源的空间配置,从而实现大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晓亮 王英
在详细阐述开放型经济内涵的基础上,从开放基础、开放规模、开放结构和开放效益4个方面构建了包含24个指标的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囊括了前人研究的大部分成果,并主要在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质量与效益方面进行了补充与拓展研究。以东部沿海开放程度较高的七省市为例,运用改进的熵值法测度2010年七省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并排序,结果显示,七省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上海、广东、江苏、北京、浙江、福建和山东,印证了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与实用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吉宏
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多目标的可持续发展。从协调发展目标出发,在阐述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理论基础和设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县域经济发展协调程度实际评价的指标体系,并构建起相应的预警系统。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协调发展 指标体系 预警系统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贺 刘金平 蒋正举
根据区域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涵义,通过构建评价县域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文章对长三角地区76个县域的社会经济数据运用主成分和协调发展函数等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级层次体系呈现圈层结构;空间分布区位优势明显,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均衡,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存在核心圈层发展度高但协调度不高、内圈层带动作用有限、中圈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等问题。最后,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圈层结构提出相应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