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02)
- 2023(12561)
- 2022(10906)
- 2021(10127)
- 2020(8390)
- 2019(19087)
- 2018(19043)
- 2017(36917)
- 2016(19752)
- 2015(22233)
- 2014(22341)
- 2013(22188)
- 2012(20467)
- 2011(18672)
- 2010(18749)
- 2009(17061)
- 2008(16218)
- 2007(14119)
- 2006(12505)
- 2005(10974)
- 学科
- 济(102227)
- 经济(102141)
- 管理(57021)
- 业(50305)
- 企(41799)
- 企业(41799)
- 方法(38853)
- 数学(33773)
- 数学方法(33452)
- 地方(24892)
- 中国(22517)
- 农(21196)
- 学(20447)
- 业经(19865)
- 财(17652)
- 地方经济(15489)
- 农业(14702)
- 环境(14657)
- 和(14284)
- 制(14255)
- 理论(13729)
- 贸(13502)
- 贸易(13492)
- 易(12923)
- 技术(12501)
- 融(12032)
- 金融(12030)
- 划(11800)
- 体(11644)
- 银(11410)
- 机构
- 大学(288783)
- 学院(287316)
- 济(122235)
- 经济(119641)
- 管理(115559)
- 理学(100661)
- 理学院(99489)
- 研究(99339)
- 管理学(97846)
- 管理学院(97338)
- 中国(71456)
- 科学(61419)
- 京(61259)
- 财(51265)
- 所(49678)
- 研究所(45447)
- 中心(43449)
- 农(42973)
- 财经(41760)
- 业大(41532)
- 江(40625)
- 北京(38819)
- 范(38281)
- 师范(37990)
- 经(37907)
- 经济学(36736)
- 院(36216)
- 农业(33279)
- 州(33262)
- 经济学院(32768)
- 基金
- 项目(198623)
- 科学(156798)
- 研究(145942)
- 基金(144407)
- 家(125302)
- 国家(124288)
- 科学基金(107062)
- 社会(92868)
- 社会科(87951)
- 社会科学(87926)
- 省(77344)
- 基金项目(77302)
- 自然(69139)
- 自然科(67468)
- 自然科学(67455)
- 自然科学基金(66228)
- 教育(65961)
- 划(64875)
- 编号(59184)
- 资助(58906)
- 成果(47345)
- 重点(44265)
- 发(43572)
- 部(43465)
- 创(41057)
- 课题(40632)
- 创新(38301)
- 国家社会(37978)
- 科研(37399)
- 教育部(37355)
- 期刊
- 济(139098)
- 经济(139098)
- 研究(86983)
- 中国(50902)
- 学报(43316)
- 管理(42682)
- 科学(41369)
- 农(38917)
- 财(36305)
- 大学(32715)
- 学学(30891)
- 教育(29875)
- 农业(27341)
- 技术(25728)
- 经济研究(22513)
- 融(22234)
- 金融(22234)
- 业经(21079)
- 财经(20515)
- 问题(17606)
- 经(17553)
- 技术经济(15699)
- 图书(14672)
- 理论(14273)
- 科技(14145)
- 资源(13256)
- 现代(13236)
- 业(13029)
- 实践(12907)
- 践(12907)
共检索到4183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天悦
经济联系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区域间因经济发展而形成的摩擦和趋同现象,而运输联系通过各类运输方式的有效承载,可以降低这一空间差异、实现区域间的一体化。作为实现运输联系的唯一方式,区际交通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序参量。文章基于耦合与耦合度的基本概念,构建区域经济-区际交通耦合系统。围绕经济与交通两大子系统,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欧盟为例,实现对区域经济与区际交通耦合发展过程的定量测算。研究结果发现,在泛欧交通网的作用下,欧盟经济及其交通的相互影响程度和协调程度在逐年提高。积极的交通政策,不仅
关键词:
耦合作用 区域经济 区际交通 泛欧交通网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晓科
文章首先基于对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互动机制、相互关系的分析,对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耦合作用机理进行了梳理。研究结果表明:以临空产业为主导的临空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其增长效应将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崛起和发展;此外,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扩大了所在区域的对外贸易往来,增强了区域经济的"输出基础";同时,临空经济区的产业空间组织架构也重塑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提高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效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对郑州航空港的现实条件和比较优势、郑州航空港对周边区域经济的影响、郑州航空港与中原经济区
关键词:
临空经济 区域经济 增长极 航空港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赵文
文章从临空经济的增长极作用以及区域空间再结构效应出发,讨论了临空经济发展与周边区域经济互动的耦合作用机理,并以首都第二国际机场兴建为例,对北京南部临空经济区与河北"环首都经济圈"对接的促成机制以及战略实现路径等给出框架性建议,以寻求对京冀区域合作关系新的理解。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晓科
文章首先基于对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互动机制、相互关系的分析,对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耦合作用机理进行了梳理。研究结果表明:以临空产业为主导的临空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其增长效应将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崛起和发展;此外,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扩大了所在区域的对外贸易往来,增强了区域经济的"输出基础";同时,临空经济区的产业空间组织架构也重塑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提高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效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对郑州航空港的现实条件和比较优势、郑州航空港对周边区域经济的影响、郑州航空港与中原经济区耦合的实现路径等问题展开了研究,对郑州航空港与中原经济区对接的促成机制以及战略实现路径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以期寻求对中原经济发展新的理解。
关键词:
临空经济 区域经济 增长极 航空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晓科
文章首先基于对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互动机制、相互关系的分析,对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耦合作用机理进行了梳理。研究结果表明:以临空产业为主导的临空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其增长效应将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崛起和发展;此外,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扩大了所在区域的对外贸易往来,增强了区域经济的"输出基础";同时,临空经济区的产业空间组织架构也重塑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提高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效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对郑州航空港的现实条件和比较优势、郑州航空港对周边区域经济的影响、郑州航空港与中原经济区
关键词:
临空经济 区域经济 增长极 航空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孟德友 沈惊宏 陆玉麒
从路网密度、可达性和区位优势度三方面构建交通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原经济区2008年县域交通优势度进行评价与比较;并在中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基础上,对交通优势度与县域经济的耦合及协调度进行测度,并进行耦合—协调类型区划分。中原经济区交通优势度区域差异突出,呈现出以郑州为中心向外围递减的圈层状空间格局;县域经济水平西北部高于东南部,山区资源县高于平原农业县;虽然各县市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度均较高,但大多数县市处于中度协调或勉强协调状态;绝大多数县市交通超前发展,仅西北部边缘县市交通对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中原经济区应充分依托现有的交通支撑优势,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与交通的协调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梁雯 陈广强 柴亚丽 孙红
文章在理论分析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基于系统演化的思想,建立皖江城市带区域物流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二者的动态耦合模型,用以分析皖江城市带2000-2015年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耦合协调状态及其发展趋势,研究表明:皖江城市带经济与区域物流耦合协调状态可以分为低度协调(2000-2007年)、中度协调(2008-2014年)和高度协调(2015年至今)三个发展阶段。此外,2015年皖江城市带经济与区域物流的耦合协调度首次达到高度协调状态,随着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区域经济 区域物流 耦合协调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李丽杰 沈杰 李昌明
首先对河北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二者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其次在综合分析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构建并改进了耦合协调度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北省2009-2014年的相关经济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由勉强协调逐渐达到了中级协调;最后根据分析结果,从战略部署、资源整合、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区域物流 区域经济 耦合协调度 河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勇 骆琳 李禹锋 王沁
文章从规模性、结构性、效益性三个维度构建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基于DEA交叉效率,构建了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08—2018年我国七大地区耦合协调度,分析了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从时间维度看,我国总体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从空间维度看,七大地区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3)华东和华北地区实现高度耦合协调发展。西北和西南地区耦合协调度正从低度协调向中度协调发展。华南、华中和东北地区处于中度协调发展区间,跃迁趋势不明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陆远权 张源
汉江生态经济带是长江流域横贯东西的新兴经济带,在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具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基于汉江生态经济带13个地级市2009—2019年的面板数据,引入耦合协调模型,在建立汉江生态经济带交通状况-区域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汉江生态经济带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进行综合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汉江生态经济带交通状况-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整体耦合协调性呈波动上升趋势,交通状况综合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滞后于生态环境综合保护水平。(2)各地级市三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武汉交通状况和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其次为洛阳、襄阳和南阳,其余城市相对落后;各城市生态环境综合保护水平波动较大,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态势。(3)各地级市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变动以保持稳定和波动上升为主,总体向良性协调方向发展,区域差异有所缓和。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郑凌霄 周敏
通过选取多项指标构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2年度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耦合作用水平,结果发现:1两者的协调度还处于中低水平,除个别发达省份以外,大多数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滞后于区域经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刺激;2从空间分布上看,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表现为从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不断下降的趋势。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区域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度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原云霄 渠美
开展山东省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性研究,是对其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全面摸底,更是实现人口规模质量与经济转型匹配的必然要求。文章构建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并剖析其空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山东省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对应技术适宜性自西向东降低;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显著;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偏低,人口素质亟待提高;人口红利丧失,老龄化问题严重。由此提出以青岛为中心城打造东部区域协同创新城市群、加速产业梯度转移促进中西部地区人口与经济提质增效、加速推进“人才红利”转变并强化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加速推进银色产业建设并树立积极向上老年观的改进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博 方虹 李静 尤怀墨 方思然
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于区域系统各方面的众多因子相互动态耦合过程中,存在一定可遵循的演变规律。耦合协调度作用机理对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将耦合协调理论引入经济、社会、环境区域发展这一研究领域,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通过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中国各省份2008—2014年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的协调状态进行测度和评价,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韩立
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物流网络建设和发展情况为例,基于耦合协调理论构建物流网络建设与区域经济耦合关系的评价模型。结果显示,宁夏地区物流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提出建立宁夏物流网络体系的措施及相关建议,为如何在物流网络下更好地进行该区域的经济耦合发展指明了方向。研究结果对物流网络建设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机制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物流网络建设 区域经济 耦合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细归 吴清 廖天
文章基于武汉城市圈1982~2010年的人口和GDP数据,运用人口经济耦合指数、空间自相关和区域重心方法,分析了武汉城市圈人口与经济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人口经济耦合程度呈现"圈层式"的分布特征,区县人口与经济呈集中化态势,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趋于一致;其人口与经济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不断向以武汉为核心区的"内圈"方向集聚,这种空间趋同和集聚趋势在不断增强;研究阶段内其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均位于武汉主城区内,并整体往东南方向移动的趋势。武汉城市圈人口与经济的空间耦合关系及其变化是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区域交通条件、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发展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人口 经济 空间耦合 武汉城市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