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159)
2023(20330)
2022(16737)
2021(15246)
2020(12753)
2019(28761)
2018(28207)
2017(53388)
2016(28787)
2015(31960)
2014(31857)
2013(31058)
2012(28623)
2011(25971)
2010(26055)
2009(24132)
2008(23144)
2007(20673)
2006(18453)
2005(17115)
作者
(82061)
(68825)
(68071)
(65029)
(43665)
(32481)
(30843)
(26609)
(26189)
(24206)
(23522)
(23079)
(22203)
(21877)
(21323)
(21281)
(20363)
(19791)
(19694)
(19586)
(17351)
(16786)
(16703)
(15883)
(15450)
(15304)
(15093)
(14914)
(13834)
(13567)
学科
(132991)
经济(132834)
管理(82570)
(75372)
(60556)
企业(60556)
方法(48109)
数学(41768)
数学方法(41237)
中国(38358)
(34261)
地方(32457)
(30920)
业经(29441)
(26462)
(26287)
农业(23094)
(21156)
银行(21124)
(21039)
金融(21031)
(20373)
(20329)
贸易(20314)
环境(19915)
(19560)
(19451)
理论(18745)
地方经济(17980)
技术(17959)
机构
大学(405286)
学院(405257)
(173919)
经济(170375)
管理(151042)
研究(144357)
理学(128845)
理学院(127349)
管理学(124929)
管理学院(124194)
中国(110173)
(86695)
科学(85710)
(81775)
(72081)
中心(65825)
(65455)
研究所(64906)
财经(63688)
(62974)
(57741)
业大(57031)
(54907)
经济学(54766)
北京(54656)
师范(54317)
(52950)
农业(50656)
(49350)
经济学院(48928)
基金
项目(269940)
科学(214353)
研究(198410)
基金(196764)
(171814)
国家(170429)
科学基金(146616)
社会(129076)
社会科(122433)
社会科学(122409)
(105479)
基金项目(103037)
自然(92436)
教育(91309)
自然科(90338)
自然科学(90316)
(88783)
自然科学基金(88680)
资助(79432)
编号(79021)
成果(64569)
(61987)
重点(61732)
(59541)
课题(56179)
(56053)
国家社会(54531)
创新(52572)
(51785)
教育部(51452)
期刊
(202259)
经济(202259)
研究(126331)
中国(88741)
(63406)
学报(61877)
(60824)
管理(59946)
科学(58192)
大学(48291)
教育(46358)
学学(45405)
(41238)
金融(41238)
农业(41001)
技术(37688)
经济研究(33036)
财经(32476)
业经(31869)
(28091)
问题(26136)
(21640)
技术经济(20298)
(20098)
统计(19453)
(18771)
世界(18609)
科技(18107)
现代(18083)
(17959)
共检索到6294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雨  张京祥  
面对后疫情时代、逆全球化的复杂环境以及"双循环"国家发展战略新要求,消除阻碍要素流动与配置壁垒、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更为迫切。但是如何深刻地观察和衡量制度壁垒的空间效应在实践中是一个难题,也缺乏相应的有效理论支撑。经济地理学的制度转向带来了研究焦点从"物与结构"向"制度"转变,文章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距离"概念引入区域空间经济研究中,认为由于地方之间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差异所导致的"制度距离",为区域空间经济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测度方法。文章揭示了区域空间发展中制度距离的作用机制,初步构建了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经济分析解释框架,基于制度距离与空间距离建立了二维分析象限,分析了三种典型的区域空间效应表征类型。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吉富星  樊轶侠  
财政制度安排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一体化实践看,财政制度安排主要着力于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区域税收征管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生态环境治理一体化等方面。现行的行政体制与财政体制、区域规划与财税政策、要素市场与财政支持、传统税制与税收利益、资源环境与生态补偿等综合性因素相互交织,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域一体化发展。在新发展格局下,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财政制度应调动各地方政府积极性,引导地方行为模式转变,着力推动财政总量、财政结构、财政工具、支撑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创新。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高乐咏  李瑞琴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出现是否有利于推动多边自由贸易的实现,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先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道路,然后再进行区域经济组织的自由贸易合作,从而最终实现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能够比“一味地”等待世界所有国家同时实现贸易的自由化给各利益主体带来更大的现期净收益。因此,相比WTO所推行的多边贸易自由化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更多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它将为世界自由贸易的实现做阶段性准备。当然在此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加强WTO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监督和协调,以引导它向更有利于提高世界福利和贸易自由化的方向发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孙烽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均是因市场制度内在缺陷而引致的制度变迁过 程。所不同的是制度变迁的方式,前者是由区域体内各国政府起着主导作用的强制性变迁,而 后者主要是由各市场主体出于趋利动机自发推动的诱致性变迁;并由此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迥 异的制度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洪庆  朱荣林  
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是市场一体化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区域制度不断创新的过程 ,制度创新的目的就是为加速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纵观各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过程以及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可知 :经济一体化是在制度创新的条件下逐渐发展的。本文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的借鉴 ,从制度创新的角度论述了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所必须的制度安排 ,即从宏观 (国家 )层面要建立有权威的组织保障体系 ;中观 (行业 )层面要建立跨行政区的行业协会 ;微观 (企业 )层面要加快不同地区间企业的制度整合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安筱鹏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滞后已经成为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表现在统一的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体系的建立、跨区域的公共事务管理及区域基础设施的供给等方面。制度因素是制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区域资源的配置方式、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及基础设施的供给制度等,而制度变迁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瑛  
当今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政府协调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制度保障,但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还必须以区域之间形成紧密的经济关系为基础。本文主要从市场视角分析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机理,为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参考。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胡超  王新哲  
通过关税的不断减让,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伴随关税的持续降低,其对贸易的促进作用终究有限。后自贸区时代实现中国-东盟区域经济的深度一体化需要寻求新的突破口。基于一国制度环境及国家间的制度距离会对贸易成本尤其是交易成本产生影响的理论分析,以2002~2009年中国-东盟七国双边贸易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制度环境及双边国家间的制度距离对中国-东盟七国间的贸易的确具有显著影响。当前各国间较大的商务制度环境差异意味着后自贸区时代通过加强国家间的双边合作和政策协调,以及自身市场化改革、转型,通过缩小国家间的制度距离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向深度一体化迈进具有较大的空间。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唐勇  
当前,在我国一体化市场制度的构建中,地方政府成为制度变迁的“中间抵制”力量。文章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探寻突破地方政府“中间抵制”的可行途径,并对实现我国经济运行模式从“行政区经济”向“区域经济一体化”转变提出作者的见解。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陈富永  周兵  
地区信任作为企业外部非正式制度环境,其是否会对企业内部治理产生影响。本文选取2007—2020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地区信任如何影响企业避税行为。研究发现地区信任能显著抑制企业的避税行为。该结论在替换避税度量指标、替换地区信任指标、两阶段工具变量法、考虑其他控制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本文重点分析地区信任影响企业避税的具体机制:基于融资约束视角检验,发现地区信任可以通过降低债务融资成本和缓解融资约束来发挥企业避税的抑制作用;基于道德约束视角检验,发现地区信任能基于声誉机制和道德约束,通过降低企业的财务重述和关联交易来发挥企业避税的抑制作用。同时,结合企业所处地区的区域一体化政策,研究发现地区信任作为一种软文化的非正式制度与区域一体化的正式制度相辅相成。地区信任程度越低时,政府推动实践下的区域一体化政策能够很好地发挥弥补作用,共同实现避税效应的抑制作用。本文基于避税视角首次系统性地提出并验证地区信任发挥积极公司治理作用的途径和渠道,同时将区域一体化政策融入地区信任的研究框架,拓展了地区信任和区域一体化的研究视角。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赵莉  宋国宇  
在分析我国物流业发展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数据,通过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实证研究了我国省级物流业的发展水平,检验了物流业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实证结果表明:物流业的发展水平与省际贸易壁垒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区域经济一体化能促进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的发展有助于降低我国省际贸易壁垒、缓解国内市场分割状况、推进省际贸易发展和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东南沿海地区省份与中、西部地区省份在物流基础设施与贸易依存度方面存在明显差别。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金龙  王宝元  
随着我国地区间经济交往的不断加深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区域经济一体化得到了较快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衍生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我国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在行政区划、职能定位、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不适应性,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制度瓶颈因素。只有创新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即调整行政区划、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机构、重塑府际关系、创新区域管理运作机制等,才能解决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制度瓶颈问题,促进地方政府管理体制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之间的和谐互动。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杨云母  高成香  
80年代中期以来 ,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 ,在其发展过程中 ,蕴含着某些特殊的规律 ,是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于是 ,新区域一体化理论相继问世。而欧盟的诞生及随之采取的重大决策 ,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前进的步伐 ,并对新区域一体化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建民  
WTO建立和运作以来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呈现出速度迅猛、范围扩展、涉及的国家增加以及作用增强等态势 ,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本文总结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特点 ,提出了中国应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若干对策和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庞毓芳  钱伯骏  高国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