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93)
2023(12904)
2022(10289)
2021(8963)
2020(7453)
2019(16289)
2018(15860)
2017(30181)
2016(15845)
2015(17717)
2014(17883)
2013(17358)
2012(15998)
2011(14538)
2010(14612)
2009(13571)
2008(12912)
2007(11677)
2006(10707)
2005(9802)
作者
(46467)
(38938)
(38536)
(36912)
(24620)
(18071)
(17508)
(15039)
(14723)
(13653)
(13297)
(12839)
(12658)
(12447)
(12026)
(12002)
(11611)
(11245)
(10889)
(10836)
(9978)
(9534)
(9408)
(8994)
(8782)
(8650)
(8425)
(8187)
(7831)
(7687)
学科
(89996)
经济(89918)
管理(42361)
(36986)
(28833)
企业(28833)
地方(25487)
方法(25272)
中国(23626)
数学(21213)
数学方法(21022)
(20041)
业经(19873)
(17503)
地方经济(16326)
产业(14547)
(14064)
(13969)
农业(13815)
(12345)
金融(12337)
(12241)
环境(12105)
(12030)
理论(11569)
(11431)
银行(11411)
(11095)
(10911)
(10493)
机构
学院(232246)
大学(230897)
(107009)
经济(105027)
研究(87485)
管理(83677)
理学(71355)
理学院(70475)
管理学(69196)
管理学院(68750)
中国(64631)
科学(51155)
(49323)
(46134)
(43844)
研究所(39685)
中心(38511)
财经(36301)
(36216)
(36168)
经济学(34747)
(32791)
(32191)
(31884)
师范(31867)
业大(31076)
经济学院(30968)
北京(30939)
(28526)
农业(27990)
基金
项目(153963)
科学(122725)
研究(115808)
基金(111274)
(96912)
国家(96151)
科学基金(82288)
社会(76841)
社会科(72949)
社会科学(72933)
(61116)
基金项目(57994)
教育(51013)
(50374)
自然(48917)
自然科(47801)
自然科学(47787)
自然科学基金(46911)
编号(45686)
资助(43222)
成果(37417)
(37096)
重点(35575)
国家社会(33174)
(33078)
课题(32947)
(32280)
发展(31005)
(30549)
创新(30265)
期刊
(129688)
经济(129688)
研究(75035)
中国(49835)
学报(34816)
(34554)
(34373)
管理(33937)
科学(33047)
大学(26861)
教育(25600)
学学(25265)
农业(23095)
经济研究(22413)
技术(21229)
(21180)
金融(21180)
业经(20232)
财经(19046)
(16909)
问题(16883)
技术经济(12884)
(12543)
(11890)
世界(11492)
统计(11487)
商业(11309)
现代(11023)
国际(10906)
(10722)
共检索到3637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瑞林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产业集聚和扩散取决于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的共同作用。随着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三种效应之间的权衡会发生变化,从而使产业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但是,由于企业区位选择的路径依赖、产业区位的粘性、集聚经济利益等的作用,一体化水平提高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和分散,但并不必然能伴随产业在区际间的合理分工。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杜贵阳  
市场容量的增加包括市场范围的增加和市场深度的增加。产业集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市场深度的增加 ,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市场范围的增加。二者能够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 ,从而共同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随着,各种区域经济集团的成立,成员国企业间的交易成本逐渐降低,这必然引起产业在成员国之间的重新集聚和扩散,从而导致将产业在成员国之间的转移。而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由交易成本降低原因,产业经历了一个从集聚到扩散的过程。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季赛卫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区域差距依然过大的背景下,从理论上了解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新经济地理模型为理论基础来解释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的变化规律。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文强  罗守贵  
上海都市圈内部各个城市近年来在产业结构、吸引外资等方面的冲突屡屡发生。这种不必要的竞争降低了区域的整体效率。要想增强整体竞争力,实现经济高效、持续的增长,上海都市圈必须进行合理的产业分工,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了能够准确地反映上海都市圈分工现状,本文采用区域专业系数和区域配置系数对目前都市圈二、三产业专业化优势进行测算,根据结果将其归纳为四类:专业化支柱行业、移出型行业、潜力型行业和竞争型行业。在此基础上,基于生态仿生学原理提出了上海都市圈经济一体化构想。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朝臣  
新经济地理学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领域中继新产业组织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之后出现的第四次"新经济学"研究浪潮(Krugman,1998)。它采用了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模型的建模技巧对空间经济结构与变化过程进行重新考察,其目的在于将经济地理分析纳入主流经济学的范畴之中。新经济地理学除了构建反映经济活动地理集中现象的理论模型外,还特别强调运用所构建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对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本文主要介绍新经济地理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保罗·克鲁格曼有关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典型案例所做的论述,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学术界的若干争论。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尹正  倪志伟  
区域博弈和经济一体化是影响地区产业分工的重要因素,本文以2010—2016年我国31个省市区25个行业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产业分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区域保护行为阻滞了产品在省际的自由流动,同时也迟滞了地区专业化的进步,并且使得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对内经济一体化对地区专业化的影响不显著,较低的对内一体化程度并没有起到促进产业分工的应有效果;对外一体化能够积极推进地区专业化,并且呈显著的正效应;我国各省市区专业化的形成更多地与对外贸易有关,而与区际间贸易关系不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丽萍  刘家树  
从生产函数和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建立理论和计量模型,运用空间计量探讨安徽省及其临近三大城市在2010—2016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城市创新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追赶型省域城市创新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与增长,承受临近省域大都市的显著性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城市规模、FDI和财政科技拨款促进城市创新经济集聚增长,而电信网络有多样化溢出效用。为促进城市创新经济稳健增长,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结构、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适度提升城市规模和质量、积极发挥政府财政引导作用和构筑城市创新经济错位发展,是较为合理的政策安排。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王瑛  
产业集聚超强的竞争力来源于产业集聚特质形成的集聚效益,确立产业集聚竞争优势是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在面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机遇下,广西要转变依赖资源的竞争方式,实施产业集聚战略。加强区域协调,是实施产业集聚战略的重要保障,为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曹吉云  佟家栋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影响两经济体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地理因素包括两经济体经济规模、经济规模相似程度、要素禀赋差异、两经济体之间的距离、与世界的平均距离和是否是内陆经济体;社会政治因素则包括两经济体是否有相同语言、贸易壁垒水平、经济自由度、政治稳定程度、民主程度及其差异、邻近经济体区域经济一体化伙伴数量及其差异。并且,通过对仅以经济地理因素和仅以社会政治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分别进行回归的拟合值的比较,以及对经济地理因素和社会政治因素对两经济体区域经济一体化概率的局部效应的比较,结果表明社会政治因素对两经济体区域经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何雄浪  
地方优势产业的形成是专业化劳动分工本身的产物,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有利于促进地区分工水平的演进,从而进一步增强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促进地方优势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文章由此对我国的地区分工水平、区域间贸易成本的变化以及地方优势的形成作了详尽的实证分析,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趋于加快,从而各地区的专业化分工水平有所上升,地方优势产业已初步形成。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欣广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新的特点:成员国的自愿性大大超过全球性的多边贸易体制;将安排更多的经济合作内容;促进成员国之间开展“产业内贸易”;促进成员国之间开展“产业内投资”。中国—东盟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产业转移的推动体现在:经济资源配置进入更广阔的空间,贸易自由将推动投资自由,中国市场拓展有利于东盟的经济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之下的产业转移给中国与东盟都带来发展效应。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金载映  
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形成的背景和前景 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以区域经济合作为核心内容,同一地区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条约实行经济联合,在成员国之间实行经济优惠,对非成员国则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的联合体,这种排他性优惠的宗旨是实现成员国共同的经济利益和经济目标。进入到80年代以后,在关贸总协定主持下的全球性自由贸易主义,由于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冲突越来越加剧,开始动摇。从欧洲起源的区域主义,以局部地区内实现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沈在宏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使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核心理念。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使地理相邻地区外化为一个发展整体,以取得较明显的规模经济和降低过高拥挤成本的"双赢"。目前江苏产业的空间发展正处于倒U形曲线的后半段,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有利于实现苏南、苏中、苏北的协调发展与共同发展。该文以经济地理的研究为视角,探讨了江苏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如何实现空间效率与公平的双赢。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许钊  高煜  霍治方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间的作用机理,选取省际面板数据并利用中介效用模型、建立静态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理论假说进行检验与测量。研究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既能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直接影响,还能作用于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间接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缓解要素错配、提高技术水平,促进制造业高级化发展;但也会由于"盲目效仿"而不利于制造业合理化。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制造业高级化的过程中发挥知识溢出效应,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但会与制造业争夺劳动力资源,在影响制造业合理化的过程中产生遮掩效应;而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未发挥出规模效应,所以中介效应不显著。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直接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中介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