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149)
2023(15974)
2022(13761)
2021(12476)
2020(10603)
2019(23700)
2018(23338)
2017(44501)
2016(24483)
2015(27164)
2014(26923)
2013(26765)
2012(24572)
2011(22444)
2010(22344)
2009(20376)
2008(19643)
2007(17168)
2006(15144)
2005(13346)
作者
(74220)
(61795)
(61468)
(58566)
(39300)
(29777)
(27814)
(24482)
(23599)
(21894)
(21085)
(20879)
(19862)
(19494)
(19121)
(19013)
(18741)
(18431)
(17623)
(17597)
(15697)
(15128)
(14932)
(14165)
(14015)
(13593)
(13563)
(13544)
(12555)
(12322)
学科
(113613)
经济(113510)
管理(67384)
(61839)
(49776)
企业(49776)
方法(45829)
数学(40183)
数学方法(39803)
中国(27154)
(26590)
地方(26428)
(25381)
业经(22876)
(22080)
农业(18393)
(18234)
贸易(18227)
(17597)
环境(17238)
(16759)
地方经济(16006)
(15817)
理论(15465)
技术(14831)
(14136)
金融(14134)
(13989)
银行(13919)
(13666)
机构
大学(354511)
学院(352575)
(145712)
经济(142733)
管理(136243)
研究(125780)
理学(118941)
理学院(117529)
管理学(115426)
管理学院(114807)
中国(89983)
科学(81028)
(75294)
(65469)
(65054)
(61082)
研究所(60342)
业大(58006)
中心(55156)
农业(51493)
(50515)
财经(50114)
北京(47262)
(46248)
师范(45694)
(45579)
(45163)
经济学(44241)
(40737)
经济学院(39698)
基金
项目(248091)
科学(193450)
基金(179169)
研究(174703)
(159505)
国家(158204)
科学基金(133773)
社会(110767)
社会科(104920)
社会科学(104891)
(97706)
基金项目(95584)
自然(88546)
自然科(86444)
自然科学(86419)
自然科学基金(84861)
(82894)
教育(79159)
资助(73152)
编号(69429)
重点(56212)
成果(55110)
(54304)
(53459)
(51400)
课题(48420)
创新(48091)
科研(47680)
计划(47067)
国家社会(45645)
期刊
(159522)
经济(159522)
研究(102879)
学报(64136)
中国(63985)
(58204)
科学(56740)
管理(48683)
大学(46852)
学学(44600)
(43387)
农业(40377)
教育(34493)
技术(29012)
经济研究(26657)
(26536)
金融(26536)
业经(24942)
财经(24439)
(21009)
问题(20601)
(20503)
科技(18227)
技术经济(18050)
(17019)
图书(17018)
业大(16931)
资源(16235)
理论(16014)
商业(15819)
共检索到5087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栾贵勤  齐浩良  
解决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相协调是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所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由于我国各地区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口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人口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发生很大背离。通过构建反映某地区经济集聚和人口分布状况模型(GPR),对影响美国区域经济—人口协调状况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了各因素影响的强弱顺序和程度。这将对我国根据各因素作用强度的大小来综合制定措施,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继英  赵喜仓  
本文探讨了江苏区域的划分及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 ,运用传统数量分析技术评价了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研究表明 ,经过多年的努力 ,江苏省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已取得明显成效 ,但苏南、苏中和苏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仍然突出。对此 ,必须处理好增强江苏整体实力与缩小江苏内部区域经济差异的关系 ,处理好江苏发达区域的进一步发展与支持落后区域加快发展的关系 ,处理好市场导向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 ,处理好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社会发展的关系 ,在发展中求双赢 ,在发展中求协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陆远权  张源  
汉江生态经济带是长江流域横贯东西的新兴经济带,在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具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基于汉江生态经济带13个地级市2009—2019年的面板数据,引入耦合协调模型,在建立汉江生态经济带交通状况-区域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汉江生态经济带三大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进行综合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汉江生态经济带交通状况-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整体耦合协调性呈波动上升趋势,交通状况综合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滞后于生态环境综合保护水平。(2)各地级市三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武汉交通状况和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其次为洛阳、襄阳和南阳,其余城市相对落后;各城市生态环境综合保护水平波动较大,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态势。(3)各地级市三大系统耦合协调度变动以保持稳定和波动上升为主,总体向良性协调方向发展,区域差异有所缓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忍  任志远  
文章基于人口-经济系统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西北五省各市(区、州)2000年和2005年的人口经济协调状况进行分析,得到人口-经济协调综合得分,进一步进行极差标准化,将西北地区各个地市的人口经济协调状况分为四类,整体上西北地区的人口经济协调度较差,青海省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等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在Geo-da095i软件平台的支持下,进行西北地区人口经济协调度的空间相关分析,得到Moran散点图,大部分点落在第三象限,进一步说明西北地区人口经济协调度呈低协调度的区域大多被低协调度的区域包围的空间联系形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原云霄   渠美  
开展山东省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性研究,是对其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全面摸底,更是实现人口规模质量与经济转型匹配的必然要求。文章构建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并剖析其空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山东省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对应技术适宜性自西向东降低;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显著;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偏低,人口素质亟待提高;人口红利丧失,老龄化问题严重。由此提出以青岛为中心城打造东部区域协同创新城市群、加速产业梯度转移促进中西部地区人口与经济提质增效、加速推进“人才红利”转变并强化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加速推进银色产业建设并树立积极向上老年观的改进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文炯,安祥生,王尚义  
不均衡性是人口与经济分布的最基本属性,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中化是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对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在中、东、西三大地带及分市县层次上的相关关系及动态演进的多侧面分析,表明: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均衡性明显,人口经济活力中部强,而东西部山区弱;动态演化总体上具有向中部地带集聚的趋势,符合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1990年以来又有分散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西部丘陵山区人口与经济动态呈逆向演化态势,是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21世纪初,应进一步实施人口与经济空间集中化战略,建立起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侯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区域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内陆城市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周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还很滞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低,发展不均衡,农村与城市之间生产要素流通不畅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此,我们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略,加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顶层设计,畅通城市与农村之间生产要素流通渠道,为顺利实现2018年全面脱贫奠定基础,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活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侯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区域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内陆城市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周边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还很滞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低,发展不均衡,农村与城市之间生产要素流通不畅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此,我们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略,加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顶层设计,畅通城市与农村之间生产要素流通渠道,为顺利实现2018年全面脱贫奠定基础,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活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齐晓娟  童玉芬  
中国西北地区(陕、宁、甘、青、新)地处中国内陆,自然环境条件严酷,经济发展落后,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矛盾使西北地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问题备受关注。利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概念和隶属度函数对西北五省区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为中级协调水平,宁夏、甘肃和青海三省区处于轻度失调状态,新疆处于初级协调。西北五省区要继续推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加强生态保护区建设;降低人口生育率,减轻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附加值。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倩  
通过对国内区域协调发展定量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梳理,本文认为相关研究遵循指标选择-模型设定-权重设定的研究范式。在此框架下,本文对学者针对区域协调发展在概念理解、研究目标、方法设计及情境选择等方面的研究进行对照和总结,指出国内学者针对该主题的研究呈现出较强的演化特征,研究维度向多维化、深入化演进,研究指标向全面化、综合化演进,研究方法向客观化、科学化演进。同时本文还认为对区域协调发展状况的定量研究尚存在一定的难点,主要表现在:缺少对模型效度的检验;定量评价过多注重方法,忽略方法为区域建设服务的理念;数据采集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程云洁  王佩佩  
数字新基建赋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选取全国31个省份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分析数字新基建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通过一系列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新基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数字新基建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均显著为正,贡献度为“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第二,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新基建赋能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机制。第三,数字新基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数字新基建显著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程云洁  王佩佩  
数字新基建赋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选取全国31个省份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分析数字新基建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通过一系列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新基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数字新基建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均显著为正,贡献度为“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第二,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新基建赋能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机制。第三,数字新基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数字新基建显著促进了东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王娟   张翔  
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推动双向FDI高效互动与协调发展,是提升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的重要路径。基于2003-2021年中国30个省市区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中介效应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双向FDI协调发展对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双向FDI协调发展显著促进了区域经济韧性提升,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区域经济韧性存在空间依赖性,双向FDI协调发展对邻近地区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面溢出效应;机制检验表明,双向FDI协调发展通过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创新水平间接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拓展性分析发现,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韧性的提升效应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依次减弱,考虑税赋冲击、金融危机以及人口结构冲击后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韧性仍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文章澄清了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对如何通过双向FDI政策赋能区域经济韧性提升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思路。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范乐乐  
商贸流通业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主要通过经济增长效应和协同功能效应实现。但商贸流通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发展不均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挖掘不够以及商贸流通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等问题都显著降低了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本文着重分析了商贸流通业的经济增长效应和协同功能效应,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完善商贸流通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费洪平  
以往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在很大程度只评价表现为潜在形态的资源优势,而忽视现实的生产力方面存在的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障碍和制约因素。特别是对其中的大中型骨干企业是发展区域经济可以直接依靠的现实优势有所忽视。实际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与资源优势相比,大中型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更为重要,为此需要从企业地理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