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34)
- 2023(13692)
- 2022(12074)
- 2021(11313)
- 2020(9228)
- 2019(21063)
- 2018(20902)
- 2017(40909)
- 2016(22435)
- 2015(24990)
- 2014(25373)
- 2013(24844)
- 2012(22912)
- 2011(20732)
- 2010(20745)
- 2009(18802)
- 2008(18132)
- 2007(15798)
- 2006(14009)
- 2005(12233)
- 学科
- 济(90221)
- 经济(90134)
- 管理(69684)
- 业(61609)
- 企(51772)
- 企业(51772)
- 方法(38521)
- 数学(33204)
- 数学方法(32750)
- 农(24129)
- 财(24072)
- 中国(22648)
- 学(21944)
- 地方(20979)
- 业经(19451)
- 环境(18540)
- 农业(16008)
- 制(15980)
- 务(15710)
- 财务(15640)
- 财务管理(15611)
- 和(15591)
- 贸(15149)
- 贸易(15141)
- 企业财务(14809)
- 易(14658)
- 理论(14549)
- 划(13999)
- 策(13762)
- 银(13555)
- 机构
- 学院(313891)
- 大学(313825)
- 管理(127723)
- 济(122003)
- 经济(119138)
- 理学(110430)
- 理学院(109204)
- 管理学(107343)
- 管理学院(106789)
- 研究(105238)
- 中国(79032)
- 京(67712)
- 科学(66489)
- 财(56844)
- 所(52406)
- 农(49314)
- 中心(48411)
- 研究所(47789)
- 业大(47195)
- 江(46171)
- 财经(45204)
- 北京(42682)
- 范(42139)
- 师范(41771)
- 经(41023)
- 院(39206)
- 农业(38575)
- 州(37554)
- 经济学(35169)
- 师范大学(33656)
- 基金
- 项目(218427)
- 科学(172178)
- 研究(160806)
- 基金(158017)
- 家(137383)
- 国家(136240)
- 科学基金(117270)
- 社会(99740)
- 社会科(94495)
- 社会科学(94473)
- 省(85522)
- 基金项目(84309)
- 自然(77274)
- 自然科(75368)
- 自然科学(75354)
- 自然科学基金(73957)
- 教育(73150)
- 划(72386)
- 编号(66659)
- 资助(64768)
- 成果(53773)
- 重点(49019)
- 部(47775)
- 发(47074)
- 课题(45609)
- 创(44963)
- 创新(41904)
- 科研(41559)
- 项目编号(40678)
- 教育部(40579)
- 期刊
- 济(133877)
- 经济(133877)
- 研究(91141)
- 中国(59311)
- 学报(47781)
- 管理(45741)
- 科学(45617)
- 农(44159)
- 财(42498)
- 大学(36047)
- 教育(34681)
- 学学(33827)
- 农业(30991)
- 技术(27396)
- 融(27384)
- 金融(27384)
- 业经(22641)
- 财经(20727)
- 经济研究(20601)
- 经(17575)
- 问题(17073)
- 图书(17063)
- 理论(15649)
- 资源(15634)
- 科技(15427)
- 业(15210)
- 技术经济(14778)
- 实践(14548)
- 践(14548)
- 现代(14300)
共检索到4563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荣钦 黄贤金 刘英 丁明磊
土地利用活动是区域碳循环的重要影响因素,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组合格局的改变会影响区域碳循环的规模和强度。开展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土地调控研究,有助于从区域开发、产业调整、土地规划、城镇布局及城市发展模式等方面促进区域低碳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土地利用对区域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机理,探讨了土地利用活动对区域自然和人为碳循环过程的影响;从土地利用方式、结构、规模和强度等方面分析了区域土地利用碳循环的土地调控机理,并提出了从价格、规划、税收和供地计划入手选择调控手段、确定调控对象,从而改变区域系统运行状况,以实现对区域碳循环进行调控的总体思路;最后从低碳土地利用技术、规划、模...
关键词:
区域系统 碳循环 土地调控 政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金碧 金晓斌
由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温室效应是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了解区域碳排放强度及其压力对于区域碳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分析,分别构建了区域人类活动碳排放估算模型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估算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碳循环压力的概念,建立了碳循环压力指数模型,并对碳循环压力指数及其与碳循环有关的人类活动的调控机制进行分析。
关键词:
碳循环 碳循环压力指数 碳源/汇 调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荣钦 黄贤金 徐慧 高珊
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化石燃料燃烧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了解不同区域城市系统碳循环的过程、途径、方向和机制,有助于更好地进行未来大气温室气体的情景预测,并提出相应的碳管理措施。论文在国内外城市系统碳循环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系统的特征、空间范围和碳过程特征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从城市能源使用碳排放、城市植被和土壤碳研究、城市扩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城市代谢与碳过程、城市系统碳循环模拟等方面对目前城市系统碳循环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结合城市与区域碳管理(URCM)研究计划,对城市碳管理的理论框架、科学问题和主要措施及目标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彦随
本文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组成要素、层次结构及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系统优化原理与目标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区域土地利用系统优化调控的效益主导型、持续协调型、主体互动型和适宜匹配等类型模式。并以乐清市为例,着眼于土地利用系统的经济效益目标与可持续发展准则,开展了土地利用系统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
区域土地利用系统 优化调控 机理与模式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薛冰 陈兴鹏 张伟伟 耿涌
从理论推演和实践应用的角度入手,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调控机制进行理论探析。阐释了调控作用的机理、形态以及模块组成;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调控的一般应用检验模型,并从调控目标的科学性检验、调控指令的社会成本预检验等方面提出并解释了应用检验过程。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浩 李子彪 余迎新 胡宝民
文章结合工业经济发展历程从时间纬度对创新概念的提出、创新理论的深化、国家和区域创新系统的提出与发展进行分析。认为创新理论的认识和研究依赖工业经济发展的实践,创新系统是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进一步认为"从研究对象到政策制定的理论框架"是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工业经济 区域创新系统 企业创新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俞树毅 袁治伟
本文在大致阐释金融风险监测与评估内在逻辑关系及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体现系统性风险特点及与金融监管不同层次分工的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并从三个层次就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度方法进行探讨,最后尝试运用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就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些关键变量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
系统性金融风险 风险监测 VAR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侯宁 何继新 朱学群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因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关系到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可能的应对措施,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核心。本文回顾了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动态,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机理和研究方法做了概述,对未来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进行了展望。我们认为复杂科学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具有很广的前景。陆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内部作用是生态系统复杂化,有序化及自组织的主要推动力。运用复杂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探讨生态系统复杂性的机理及发展规律,为认识生态与进化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齐玉春,董云社,耿元波,杨小红,耿会立
文中首先分析了草地生态系统在碳循环研究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进而对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现状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包括植物、凋落物、土壤三大碳库以及主要含碳温室气体通量等,对其主要研究结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同时提出了今后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点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
关键词:
草地 碳循环 碳库 温室气体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耿元波,董云社,齐玉春
本文就目前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综述,重点阐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1、草地生态系统碳贮量,包括植被及土壤碳贮量,草地NPP及生物量的分布特征和测定;2、草地土壤呼吸,认为其是草地碳循环中最主要的环节,是目前研究的重点;3、气候及人类活动(开垦和放牧等)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4、二氧化碳增加对草地碳循环的可能影响,并对研究工作中的难点做了简要评述。
关键词:
草地生态系统 碳循环 土壤呼吸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庆媛
研究目的: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之间的关系,提出减少碳排放、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土地资源管理建议。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1)土地利用变化与碳循环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利用变化会增加碳排放,如土地利用非农化、土地开发、农地利用集约化等;二是土地利用变化会减少碳排放、增加碳汇,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农地利用粗放化等;(2)土地利用行为与碳循环的作用机制可从土地利用的个体行为和社会群体行为及其相互关系中寻求解释。研究结论:为减少碳排放,一方面应限制建设用地过度扩展,着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另一方面在农村地区应落实和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并加强农田的科学管理。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土地利用变化 碳排放 碳汇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龙 刘金全
不同阶段不同政策目标下,不同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调控效果不同,合理构建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框架意义重大。通过对货币政策的"单一型"规则与"混合型"规则选择、货币政策的"降杆杆"与"稳杠杆"权衡等问题进行文献分析,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框架存在混合型规则、预期管理、经济政策协调配合等调控共识,但也存在评价指标单一、缺乏微观主体预期、经济政策交互效应考虑不足等问题,应将货币政策调控评价指标、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经济政策交互效应等问题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和分析重点。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义举 梁斯
在金融市场获得长足发展后,以通货膨胀作为政策锚的传统货币政策框架局限性凸显。由于通货膨胀没有包含金融信息,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政策框架无法反映金融市场的变化。历次金融危机的出现表明,金融体系会内生地出现诸多问题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普遍推出宏观审慎政策以管控金融机构的顺周期行为,中国央行也在积极构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不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中国央行推出的"双支柱"调控框架对于维护金融稳定、支持经济增长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集存在一定的重叠,因此,二者之间协调机制的构建及操作模式的探索将是未来央行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为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中央银行有必要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框架下建立相机抉择机制,确保"双支柱"调控框架下政策互相之间充分配合以防止政策超调,着力加强对市场主体的预期管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唐莹 王玉波
从新型城镇化还需土地财政发挥一定正向功效、农村建设用地低效利用及国家致力于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视角,探明未来时期土地财政驱动农村建设用地入市作用机理。采用2000—2012年31省(市)土地财政与农村建设用地数据,测算2个系统潜在的耦合度及所处耦合协调状态,进一步结合SPSS统计软件"聚类分析",考虑行政区临近原则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将31省(市)划分为"高度"、"中度"、"中低度"、"低度"驱动区域。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国家政策、土地财政与农村建设用地情况分析出驱动程度形成区域差异原因。从国家法律确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合法化、以规划引控有序流转、评估潜力指标入市价值、建立复垦整理指标结余储备库等方面,构建土地财政驱动农村建设用地入市的区域调控政策。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范祚军 洪菲
本文在梳理前期有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剖析统一货币政策执行与区域性政策扶持的两难选择出发,运用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对有关数据实证研究,得出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在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并提出通过完善货币政策工具,优化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完善货币传导机制来解决这一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