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26)
- 2023(12879)
- 2022(10951)
- 2021(10025)
- 2020(8040)
- 2019(18413)
- 2018(18170)
- 2017(34459)
- 2016(18662)
- 2015(21024)
- 2014(21186)
- 2013(20912)
- 2012(19928)
- 2011(18362)
- 2010(18734)
- 2009(17160)
- 2008(16693)
- 2007(15130)
- 2006(13785)
- 2005(12831)
- 学科
- 济(98540)
- 经济(98467)
- 管理(51089)
- 业(47108)
- 企(36505)
- 企业(36505)
- 地方(29805)
- 方法(29411)
- 中国(27072)
- 数学(24894)
- 农(24688)
- 数学方法(24579)
- 业经(21051)
- 学(18672)
- 地方经济(17374)
- 农业(17215)
- 财(15579)
- 制(15441)
- 环境(14595)
- 融(14434)
- 金融(14432)
- 贸(14314)
- 贸易(14299)
- 发(14211)
- 银(14024)
- 银行(14006)
- 易(13644)
- 行(13619)
- 和(13367)
- 技术(12697)
- 机构
- 学院(271395)
- 大学(268914)
- 济(117459)
- 经济(114845)
- 研究(102800)
- 管理(99753)
- 理学(83788)
- 理学院(82691)
- 管理学(81389)
- 管理学院(80843)
- 中国(77971)
- 科学(61677)
- 京(59856)
- 所(52757)
- 财(50332)
- 研究所(47543)
- 中心(46048)
- 农(45935)
- 江(43753)
- 范(39410)
- 师范(39029)
- 财经(39001)
- 北京(38777)
- 业大(38172)
- 院(37494)
- 农业(35493)
- 州(35265)
- 经济学(34970)
- 经(34936)
- 师范大学(31422)
- 基金
- 项目(173250)
- 科学(135738)
- 研究(130122)
- 基金(121426)
- 家(105805)
- 国家(104877)
- 科学基金(88568)
- 社会(81789)
- 社会科(77488)
- 社会科学(77468)
- 省(69650)
- 基金项目(63722)
- 教育(58897)
- 划(58368)
- 自然(54829)
- 编号(53799)
- 自然科(53403)
- 自然科学(53393)
- 自然科学基金(52377)
- 资助(49663)
- 成果(44227)
- 发(43937)
- 重点(39898)
- 课题(39067)
- 部(37272)
- 发展(35654)
- 创(35404)
- 展(35078)
- 国家社会(33255)
- 创新(33200)
- 期刊
- 济(147016)
- 经济(147016)
- 研究(86806)
- 中国(62680)
- 农(42788)
- 管理(39111)
- 学报(38024)
- 科学(37579)
- 财(37475)
- 教育(34302)
- 农业(29868)
- 大学(29052)
- 技术(27197)
- 融(27081)
- 金融(27081)
- 学学(26848)
- 业经(23738)
- 经济研究(22913)
- 财经(19055)
- 问题(18885)
- 经(16647)
- 业(16301)
- 技术经济(15046)
- 资源(14670)
- 图书(14421)
- 世界(14330)
- 贸(14326)
- 国际(13417)
- 坛(13398)
- 论坛(13398)
共检索到4378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光强 宋新宇
基于跨区域全面深化合作的战略行动需要,从粮食经济的微观主体、中观产业和区域总体等多维度构建区域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框架与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空间关联且具有典型市场与资源禀赋差异的湘粤两省进行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湘粤两省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处于系统测试的低水平阶段,区域粮食经济的三维行为具有市场高效率竞争和高能量释放的潜质特征;市场经济体制下粮食经济系统“三维”主体行为对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湘粤两省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既具有区域行为的趋同性,也有区域行为的差异性,表明湘粤两省具有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互补性合作空间。因此,要实现跨区域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跨区域市场主体行为竞争,拓展粮食产业的区域合作空间,推进跨区域粮食全产业链建设,增强跨区域系统结构行为协同。
关键词:
粮食经济 高质量发展 区域比较 合作战略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光强 宋新宇
基于跨区域全面深化合作的战略行动需要,从粮食经济的微观主体、中观产业和区域总体等多维度构建区域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框架与评价指标体系,选择空间关联且具有典型市场与资源禀赋差异的湘粤两省进行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湘粤两省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处于系统测试的低水平阶段,区域粮食经济的三维行为具有市场高效率竞争和高能量释放的潜质特征;市场经济体制下粮食经济系统“三维”主体行为对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湘粤两省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既具有区域行为的趋同性,也有区域行为的差异性,表明湘粤两省具有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互补性合作空间。因此,要实现跨区域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跨区域市场主体行为竞争,拓展粮食产业的区域合作空间,推进跨区域粮食全产业链建设,增强跨区域系统结构行为协同。
关键词:
粮食经济 高质量发展 区域比较 合作战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左秀平 叶林祥 马俊凯
数字经济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和新动能。文章基于新发展理念,从供给、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六个维度构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深入分析数字经济影响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并基于2011—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实证结果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对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大于中西部地区,同时这种驱动作用在粮食主销区最大,其次是产销平衡区,在粮食主产区最小;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技术创新(微观)、产业结构优化(中观)、粮食市场整合(宏观)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非线性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跨越该门槛时,其对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莹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而物流业作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对于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故而对我国区域物流能力进行评价并探究针对性提升对策,对于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现实意义。因此,本文从高质量发展视角出发,选取我国物流业较为发达的山东省作为评价对象,对其物流能力进行评价,旨在为我国各区域提升物流能力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在2010-2013年间,山东省物流业表现出平稳的发展趋势。在2013-2016年间,物流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山东省物流能力评价值由2013年的0.202提升到0.353,物流产业呈现出快速的增长趋势。在2016-2019年间,山东省物流能力评价值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在2017年,山东省经济结构发生重大调整,各产业的发展节奏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导致物流业能力评价值增速减慢。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小会 李炳林
粮食安全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根基,探究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收敛特征是建设农业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论文以武陵山区66个县域为研究对象,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2013—2021年粮食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运用变异系数、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以及β收敛模型研究武陵山区县域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及收敛特征。研究发现:武陵山区粮食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处于波动上升趋势,技术效率是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空间分布呈现出“南北两头热中部冷”的格局。武陵山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基尼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产业结构高级化、农业服务对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增长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而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数字普惠金融、产业结构高级化、农业服务对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增长率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特征。武陵山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及条件β收敛。建议加强科技创新,实现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双轮驱动”;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武陵山区特色生态农业;优化粮食产业结构,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异,化解武陵山区粮食产业发展不均衡问题。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志军 梁晴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如何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全国各地方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剖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基础上,科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采用熵权法和系统聚类等方法测度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及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发现:截至201 7年末,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出东-中-西依次递减的阶梯状空间分布格局,各省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状况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布不均衡。具体表现为:综合水平最高是北京,其次是上海、广东、江苏和天津;重庆在众多中西部省份中一枝独秀,也是唯一进入全国前十的西部地区;广大中西部,尤其西部地区在综合质效、创新、协调、开放和共享等维度均相对较后。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袁晓玲 王军 张江洋
本文通过构建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特色的省域高质量发展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超效率基于松弛的模型(SBM)和曼奎斯特-卢恩伯格(ML)指数,测算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趋势来看,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大多数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为稳定,仅有个别省份波动较大;从区域差异来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的省域为东部地区,其次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从驱动因素来看,造成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和生产技术同时降低或生产技术的单一下降。因此,各省份要充分认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难度,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统筹经济增速与经济质量,更加注重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持续改善技术效率,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罗贞礼
随着区域差距不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统筹区域发展和协调区域经济关系将成为事关中国区域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这种区域差距,不仅存在于快速增长的中心区域与缓慢增长的边缘区域之间,同时还存在于各个边缘区域内部。尽管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状况具有明显差异性,但同时也具有相关性。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上官彩霞 郑国清 张伟 张颖
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实现农业全面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以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要求,而且要增强种粮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能力。本文以粮食主产区河南省为例,通过归纳总结河南在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实践创新模式以及目前还面临的困境,提出我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需求:以粮食产业化联合体为政策补贴对象、以产业链集成为政策支持领域、以市场驱动为政策推动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辉 张竹 习凯杰
基于2016—2020年省级农业发展数据,综合运用改进后的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测算了全国及粮食功能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差异程度,并进一步从一级指标入手,分析了引起区域差异产生和波动的原因。结果表明:(1)三大粮食功能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均保持上升趋势,按水平由大到小依次为“主销区、主产区、平衡区”。(2)三大粮食功能区存在区域差异,区域间的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动。(3)主销区内部差异波动与产业升级指标相关,主产区内部差异波动主要受产出高效和产业升级指标影响,平衡区内部差异波动源于产业升级指标中的追赶效应。(4)区域间差异主要源自产业升级指标,成果共享指标也起到部分影响作用,三大区域各具发展短板。因此,为提升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均衡性,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以水平最低的平衡区为发力点,以产业升级指标为抓手,以各区域发展短板为突破,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发展措施。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徐孝新 孙自敏 刘戒骄
全面认识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差异的空间特性,为推动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的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启示。本文从新发展理念出发,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加入时间变量的熵权法测度2003—2018年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揭示其发展的区域差异大小及其来源,并采用多种收敛方法考察其收敛性特征。结果显示: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在波动中呈总体上升趋势;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其差异在波动中呈总体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与区域间差异交替成为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具备典型的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分区域和分时期的收敛性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特征。因此为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和缩小区域差距,需要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农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并通过“追赶效应”和“以高带低”拉动机制,推动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跨区域协同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辉 张竹 习凯杰
基于2016—2020年省级农业发展数据,综合运用改进后的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测算了全国及粮食功能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及差异程度,并进一步从一级指标入手,分析了引起区域差异产生和波动的原因。结果表明:(1)三大粮食功能区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均保持上升趋势,按水平由大到小依次为“主销区、主产区、平衡区”。(2)三大粮食功能区存在区域差异,区域间的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动。(3)主销区内部差异波动与产业升级指标相关,主产区内部差异波动主要受产出高效和产业升级指标影响,平衡区内部差异波动源于产业升级指标中的追赶效应。(4)区域间差异主要源自产业升级指标,成果共享指标也起到部分影响作用,三大区域各具发展短板。因此,为提升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均衡性,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以水平最低的平衡区为发力点,以产业升级指标为抓手,以各区域发展短板为突破,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发展措施。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晓倩 李玲
粮食主产区作为我国农产品主要供应基地,确保主产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0—2020年13个粮食主产区面板数据,选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法、ArcGIS可视化功能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测算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探究其区域差异和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时间上呈上升态势,在空间上表现为由中低水平地区向中高水平地区缓慢过渡、东北地区向中南部地区逐渐推进的演变趋势,其空间集聚特征逐渐弱化。三大地区内区域差异不断减小,但区域间的差距仍是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提出应重点优化农业生态效率,统筹兼顾各地区农业农村发展,充分利用经济高水平地区的辐射作用推动粮食主产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静波 李纯
以湘粤赣边界省际区域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城市中心性模型基础上,对郴州、韶关和赣州三市的城市中心性进行了测度和比较。通过进一步对三市的各行业区位商计算,发现要将郴州市建设成为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目前还存在城市中心性较弱、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教育、科技还较落后等问题,并就该战略设想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湘粤赣 区域 城市中心 城市建设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罗光强
当前,我国粮食主产区(简称“主产区”)粮食生产面临着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双重压力,破解该压力既是国家战略行动的需要,也是主产区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基于此,文章构建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双目标协同行为的分析逻辑框架,将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置于区域生态经济演化系统,从理论上探讨主产区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演化、动能培育与路径选择。结果表明:“双目标”战略行动必须遵循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瞄准粮食生态经济系统的现实表征;新时代需要着力增强粮食生态经济系统的市场竞争力、产业合作力和政策创新力;主产区粮食生态经济系统必须大力实施以粮食产品创新与企业变革为核心,以粮食产业链共享价值提升为主导,以“双安全”政府行为为责任的多主体行动协同路径;推动粮食主产区粮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提高粮食生态经济系统资源再生能力,努力增强粮食生态经济系统协同创新活力,持续推进粮食产业生命周期高阶化演进,不断加强粮食生态经济系统政府协调行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