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99)
- 2023(16053)
- 2022(13526)
- 2021(12743)
- 2020(10521)
- 2019(24253)
- 2018(24300)
- 2017(46617)
- 2016(25665)
- 2015(28823)
- 2014(28993)
- 2013(28255)
- 2012(25438)
- 2011(22675)
- 2010(22665)
- 2009(20641)
- 2008(19916)
- 2007(17226)
- 2006(15095)
- 2005(13369)
- 学科
- 济(103764)
- 经济(103658)
- 管理(70129)
- 业(65484)
- 企(54126)
- 企业(54126)
- 方法(46610)
- 数学(40532)
- 数学方法(39807)
- 农(28130)
- 中国(27646)
- 地方(25221)
- 业经(24024)
- 学(22959)
- 财(21591)
- 农业(19018)
- 理论(18676)
- 制(16747)
- 贸(16593)
- 贸易(16579)
- 和(16533)
- 易(15992)
- 环境(15789)
- 技术(15486)
- 划(13928)
- 教育(13641)
- 银(13609)
- 银行(13570)
- 务(13548)
- 财务(13462)
- 机构
- 大学(355178)
- 学院(354592)
- 管理(139968)
- 济(133215)
- 经济(130062)
- 理学(121898)
- 理学院(120438)
- 管理学(117766)
- 管理学院(117146)
- 研究(116892)
- 中国(85371)
- 京(76598)
- 科学(76229)
- 财(58543)
- 所(58302)
- 农(56446)
- 业大(54024)
- 研究所(53602)
- 中心(53124)
- 江(52090)
- 范(50333)
- 师范(49884)
- 北京(48056)
- 财经(47543)
- 农业(44112)
- 院(43277)
- 经(43149)
- 州(42773)
- 师范大学(40333)
- 技术(39088)
- 基金
- 项目(249405)
- 科学(196533)
- 研究(181442)
- 基金(179536)
- 家(156954)
- 国家(155675)
- 科学基金(134281)
- 社会(112655)
- 社会科(106586)
- 社会科学(106556)
- 省(98666)
- 基金项目(95669)
- 自然(88754)
- 自然科(86748)
- 自然科学(86733)
- 自然科学基金(85094)
- 教育(84381)
- 划(83172)
- 编号(75155)
- 资助(73612)
- 成果(60247)
- 重点(56102)
- 部(53511)
- 发(53346)
- 课题(52152)
- 创(51661)
- 创新(48108)
- 科研(47477)
- 大学(46101)
- 教育部(45724)
- 期刊
- 济(144283)
- 经济(144283)
- 研究(100323)
- 中国(67821)
- 学报(56900)
- 科学(52905)
- 农(51115)
- 管理(50556)
- 教育(45602)
- 财(42917)
- 大学(42830)
- 学学(39837)
- 农业(35629)
- 技术(32836)
- 融(26264)
- 金融(26264)
- 业经(24893)
- 经济研究(22792)
- 图书(21930)
- 财经(21725)
- 问题(19221)
- 业(18829)
- 经(18524)
- 科技(17693)
- 资源(17689)
- 技术经济(16823)
- 版(16771)
- 理论(16222)
- 统计(15925)
- 现代(15895)
共检索到5084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琪 李影影 曹卫东 张宇
区域空间网络化是空间组织演化的必然趋势.泛长三角这一巨型的区域空间,将是我国未来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点区域,也是研究空间网络化的典型案例区.基于已有的研究基础,提出区域空间网络化的概念模型假设,以泛长三角41个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单元,通过修正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潜能模型计算1996年、2002年、2008年、2014年城市潜能及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同时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与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法(IDW),从节点、联系轴线、网络3个维度实证分析泛长三角区域空间网络化过程及其特征.研究表明:1)在1996年至2014年间,区域内各地城市潜能增幅显著,城市间联系加强且空间关联渐趋复杂化,泛长三角地区网络密度不断提高;2)城市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空间结构由单核到多中心,城市等级体系走向偏平化特征,空间关联由孤立走向网络化;3)泛长三角网络化过程经历了4个明显阶段:从单中心集聚模式、点轴扩散模式、核心-边缘模式到多中心网络化模式.最后,对泛长三角区域空间网络化演化机理进行论述.对泛长三角空间网络化过程的研究,刻画了典型区域空间一体化及其形态演化过程,也为正在实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长三角城市群的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孔冰清 王磊 张潇冉
高铁作为一种快速、高效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其网络化进程深刻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和空间结构演变。基于2009—2019年长三角地区215个县级及以上研究单元铁路数据、城市社会经济数据及商服用地交易数据,构建高铁开通、可达性、连通性等指标,对高铁网络化特征进行分析,借助多期DID模型,探讨高铁网络化对区域城市商服用地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铁网络形成了以沪宁杭城际为骨架的区域连通性格局。高铁网络化显著压缩了城市间旅行时间,对地级市及以下等级研究单元的可达性提升更为明显,而对区域中心城市连通性的提升更为显著。(2)高铁开通、可达性和连通性提升对长三角研究单元平均商服用地价格作用不断增强,分别使城市商服用地价格增加6.6%、7.2%和7.4%,高铁网络化促使商服用地交易活动向区域中心城市集聚的趋势明显。随着中国持续推进高铁规划建设,地方政府需结合城市本底条件理性对待高铁网络化效应,科学合理地进行商服用地供应与调控。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吕康娟 王娟
区域内城市群经常被提到,但尚无区域城市网络的研究。本文论证了区域城市网络形成的动因,提出了城市网络表达的内容。对长三角16城市的首位特征与产业集聚特征分析基础上,建立了以城市为节点、企业关联业务为边、联系程度为权重的有向边权网络,通过复杂方法的测算,得出长三角城市网络的结构特征。证明长三角城市已经互动发展形成联系紧密的网络关系,区域内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苏州和杭州等为关键枢纽,以常州等为次级节点和以镇江等为新兴市场的网络格局。
关键词:
复杂网络 长三角城市群 城市网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灿 曾刚 宓泽锋 鲜果
网络范式的兴起赋予城市创新模式新的内涵,引起了经济地理学者对不同空间尺度知识流动和创新联系的关注。基于网络视角,以中国知识产权局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市合作发明专利信息为原始数据,借助Ucinet、Arc GIS等分析工具,从本地和跨界多维空间尺度,刻画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测度城市创新网络地位,评价城市创新能力,进而对城市创新模式进行划分。研究表明:(1)研发密集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知名的理工科院校具有较高的知识生产能力,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合作优先链接主体;(2)长三角城市群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灿 曾刚 宓泽锋 鲜果
网络范式的兴起赋予城市创新模式新的内涵,引起了经济地理学者对不同空间尺度知识流动和创新联系的关注。基于网络视角,以中国知识产权局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市合作发明专利信息为原始数据,借助Ucinet、Arc GIS等分析工具,从本地和跨界多维空间尺度,刻画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测度城市创新网络地位,评价城市创新能力,进而对城市创新模式进行划分。研究表明:(1)研发密集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知名的理工科院校具有较高的知识生产能力,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合作优先链接主体;(2)长三角城市群重视外部知识获取,跨界网络成为重要的创新合作途径,地理距离对创新合作空间载体选择的制约减弱;(3)创新网络位置影响知识获取和城市创新,网络视角下的长三角城市群呈现四类创新模式,密集的"本地—跨界"创新网络有助于城市创新。研究结论对长三角城市群不同类型创新模式的优化升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许统生 周春林 陈雅
本文基于企业微观层面数据,测度了2000-2007年泛长三角53市的工业企业TFP,统计分析了这些企业TFP的空间自相关性;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TFP空间自相关条件下出口对TFP的作用。结果表明:各地市工业企业TFP形成了以沪浙苏为核心、以赣皖为外围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不仅本市域出口而且邻近市域出口对本市域企业TFP有显著促进作用,沪浙苏各市之间的TFP空间自相关程度是赣皖各市TFP空间自相关程度的二倍。因此,为提高TFP和缩小区域间TFP的差距,不仅要增加出口,而且要加快赣皖地区内部一体化建设,还要加快赣皖与沪浙苏地区的对接与合作。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卢亚娟 刘骅
随着我国科技金融发展范式逐步向需求、市场、产业和竞争为导向转变,科技金融已不仅仅被视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工具,而已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牛鼻子"。本文在对科技金融概念与特性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从"投入—产出"两个维度三个方面构建科技金融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尝试利用引力熵模型,通过对"科技金融区域发展指数"和"经济距离"内涵的界定,建立一个基于空间区域视角下的"科技金融引力"模型;同时,运用该模型对长三角地区代表性城市的科技金融"引力值"进行测度,为该区域科技金融非均衡发展现象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视角,也为我国科技金融协同发展提出一些有益的政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晓辉 杜德斌 龚利
借助社会网络方法和动态演化的视角,对1991—2010年长三角16个地区间知识合作网络演化的空间特征进行考察,剖析了各时段内网络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格局、网络节点的空间驱动机制和区域知识合作的空间选择倾向。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知识合作网络演化过程存在空间极化现象,以沪宁为轴线的苏南地区明显优于浙北地区;区域结网的空间驱动方式逐步由沪宁杭为主的大城市驱动向中小城市驱动转变;知识合作网络在空间上呈明显的核心-边缘格局并将长期存在。地理临近、行政区临近和知识规模临近是影响区际知识合作空间对象选择的主要因素。其中,知识规模临近的作用不断增强,而地理临近与行政区临近的作用则不断减弱。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响 严广乐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城市群网络化发展的将是长三角城市区域今后发展的主要特征。文章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城市引力模型,以长三角城市群16个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为例,对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的基本形式、结构属性和网络微观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关联具备了网络化规模,但内部各城市间联系不均衡性特征明显,多中心网络协同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通过网络分析进一步提出为实现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惊宏 余兆旺 沈宏婷 陆玉麒
随着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及其面临问题,长三角泛化已成为必然,研究泛长三角空间结构演变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其空间发展态势,从而为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提供问题依据。以场强模型为基石,根据扩散理论,构建了场对数扩散效应模型,从城市场这一新视角分析了泛长三角区域空间演进过程。泛长三角城市影响区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疏点-"之"-"几"-"皮皮虾"-"鳊鱼"5种空间形态;根据这一空间形态极其演变规律提炼出疏点类型、散块类型、条带类型、团块类型、板块类型五种空间结构类型;在此基础上,由"以点建轴,以轴布面"思想,以产业结构整体升级为引导,对泛长三角区域进行空间整合,形成由三级中心城市、三级发展轴线以及内核城...
关键词:
空间结构 场对数扩散效应模型 泛长三角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温雪梅
[目的 /意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针对城市群政府数据共享的选择性行为及其关系结构特征进行讨论分析。[方法 /过程]主要以政府间互动关系为出发点,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区域的跨地区和跨部门数据共享网络结构进行量化剖析。[结果 /结论 ]当前我国城市群数据共享网络水平较低、结构有待优化;城市群数据共享网络的形成以强制性推动为主,但演化出自组织类网络;数据性质和原有政府间关系对城市群中相关政府主体行为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提出要加强自组织型网络的培育、增强政策协同性和数据治理改革系统性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政府数据共享 关系网络 府际协作 城市群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黄海天 何骏
以沪苏浙皖为范围的泛长三角区域已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掌握泛长三角区域的工业定位能有效促进该区域的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文以泛长三角区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为背景,在泛长三角区域工业发展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结构和集聚的视角对泛长三角区域的工业定位进行研究。就结构而言,上海市和江苏省存在强竞争关系,上海市与安徽省存在强互补关系;就集聚而言,上海市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江苏省的中高端设备制造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浙江省的传统加工业,安徽省的资源导向性工业成为各自的主导工业,集聚迹象明显。泛长三角区域各省市应充分利用各自的结构与集聚优势进行准确定位,加强横向和纵向协作,加快泛长三角...
关键词:
泛长三角区域 工业 结构 集聚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海花 王莹 李雅洁 李烨
文章以长三角区域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共享投入的三阶段网络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将高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过程分为技术研发、技术转化和价值创造三个阶段,测算2007—2020年长三角区域高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效率,并与京津冀、珠三角等典型科创区域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高技术产业科技创新的整体效率呈现平稳上升态势;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的科技创新水平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与京津冀、珠三角相比,长三角在技术研发、技术转化和价值创造三个阶段的创新效率偏低,仍有较大上升空间。据此,为长三角区域提升科技创新效率、打造成为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国生 赵立平 黄飞 陈政 戴鹏飞
采用空间经济计量方法,使用2003—2011年数据,研究长三角25个城市区域创新的空间集聚现象。主要结论包括:Moran's I值及散点图表明9年间长三角区域创新投入产出存在空间不平衡性,并向上海、无锡、南京、杭州和苏州5个城市集聚;以专利为创新产出的空间动态面板SEM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区域创新集聚受各城市的个体特征随机影响显著、前期创新产出影响显著且初始值具有内生性,如果忽略此影响,有可能会高估前期创新产出,而低估创新活动的空间相关性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庄士成 汤建光
长三角区域合作"困境"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存在一定的关联,主要表现在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区域合作难以调和利益冲突、粗放增长方式下的区域合作难以适应经济转型、单一数量目标下的区域合作难以拓展发展空间等方面。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有利于拓展区域合作空间,有利于破解区域合作困境,也有利于提升区域合作内涵。以循环经济范式推进长三角区域合作,首先要在长三角区域层面制定并实施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战略,并以循环经济范式推进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以制度和机制消解循环经济的合作困境。
关键词:
长三角 循环经济 区域合作 经济发展方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