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65)
- 2023(5670)
- 2022(4616)
- 2021(4061)
- 2020(3273)
- 2019(6925)
- 2018(6511)
- 2017(12065)
- 2016(6194)
- 2015(6967)
- 2014(7084)
- 2013(7199)
- 2012(7121)
- 2011(6919)
- 2010(7175)
- 2009(6764)
- 2008(6265)
- 2007(5682)
- 2006(5410)
- 2005(5130)
- 学科
- 济(55158)
- 经济(55131)
- 地方(17857)
- 管理(15685)
- 方法(13731)
- 地方经济(13413)
- 学(12515)
- 数学(12077)
- 数学方法(12027)
- 中国(11465)
- 业(9923)
- 业经(8580)
- 环境(7506)
- 农(7413)
- 企(7016)
- 企业(7016)
- 经济学(6929)
- 和(6314)
- 发(6270)
- 融(6000)
- 金融(5999)
- 农业(5604)
- 资源(5489)
- 产业(5466)
- 制(5305)
- 理论(5189)
- 体(4956)
- 财(4771)
- 及其(4745)
- 银(4649)
- 机构
- 大学(105581)
- 学院(103892)
- 济(54270)
- 经济(53328)
- 研究(44112)
- 管理(35559)
- 中国(31847)
- 理学(29713)
- 理学院(29204)
- 管理学(28764)
- 管理学院(28534)
- 科学(26253)
- 所(22744)
- 京(22560)
- 财(21387)
- 研究所(20634)
- 经济学(18509)
- 中心(18284)
- 财经(16988)
- 经济学院(16254)
- 江(16206)
- 范(16152)
- 师范(16049)
- 院(15568)
- 经(15275)
- 北京(14587)
- 科学院(14228)
- 农(13770)
- 师范大学(13291)
- 州(12597)
- 基金
- 项目(64932)
- 科学(52088)
- 研究(48522)
- 基金(47249)
- 家(41141)
- 国家(40843)
- 科学基金(34504)
- 社会(33662)
- 社会科(31979)
- 社会科学(31972)
- 省(24795)
- 基金项目(24178)
- 教育(21187)
- 划(20696)
- 自然(19601)
- 自然科(19070)
- 自然科学(19065)
- 自然科学基金(18703)
- 资助(18673)
- 编号(18441)
- 发(16675)
- 成果(15527)
- 重点(15402)
- 国家社会(14899)
- 发展(14195)
- 部(14182)
- 展(14016)
- 济(13560)
- 经济(13441)
- 课题(13416)
共检索到1716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可云
本文重点研究区域科学的兴衰过程、新经济地理学的争论以及各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试图找出区域经济学的学科方向。文章详细分析了区域科学的兴盛与衰落的过程及其原因,介绍了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成就、观点与批评者的主要观点,从学科发展历史的角度辩明了各相关学科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文章总结了中国区域经济学发展应该避免的问题以及未来的正确研究方向。
关键词:
区域经济学 区域科学 新经济地理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小建 罗庆 祝英丽
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目标对象的相似性及理论观点上的互相借鉴使得其特殊性渐渐模糊起来。为此,文章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从研究组分、研究内容层次、哲学思维等三个方面分析两者间的差异。在研究组分上,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研究可分为经济地理学独有部分(经济活动的地理基础、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区域经济学独有部分(区域专业化、产业集聚等)和两学科共有部分(经济活动区位、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等);在研究内容上,经济地理学研究地理圈层间的关系,重点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经济活动在地表的投影,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圈层内不同经济体间的关系;在哲学思维上,经济地理学以归纳为主,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而区域经济学以演绎和数学推理为主,强调经济效果的最优化。以上分析有助于理清两学科间的实质差异,从而在相互学习中促进两学科的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方中权
本文通过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在学科的渊源、学科性质、研究对象、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对比分析 ,说明区域经济地理学不可能被区域经济学所取代 ,同时也指出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确实存在着危机感
关键词:
区域经济地理学 区域经济学 比较研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滨 邓祖涛 梁慧 毛焱
新经济地理学(NEG)诞生伊始就与正统经济地理学(PEG)存在诸多分歧。正统经济地理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放弃了传统区位理论,而新经济地理学是对古典区位论的继承与创新。二者均重视区域空间研究,但无论是方法论还是关注的区域尺度,都有所不同。在克鲁格曼的学术成就得到主流经济学界的重视和认可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地位陡然提升,为二者在经济政策的空间转向、区域空间研究的政策转向、空间尺度的趋近以及特定研究对象等方面的交融提供了契机和平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吕拉昌,魏也华
近年来,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转型和全球化,资本主义进入了制度重建的新阶段,社会科学日益重视“制度”因素的作用。经济地理学强调制度、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提出了经济地理学的“制度转向”。文章深入分析西方学者提出的制度转向、制度厚度概念及与区域发展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理论评析,并简要探讨对中国区域发展的启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才
学科的性质与任务是任何学科发展首先面临的,也是经常关注的问题。区域地理是地理学中最古老最核心的部分,学科的发展必须继承地域性、综合性与地域综合思想的地理学传统。区域经济地理学又是地理学中非常年轻而又与经济学交叉的学科,一是说明这门学科富有活力,面对当今诸多的社会经济问题,发展活力很大;二是要在学科交叉渗透过程中,搞清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经济方向)的联系与区别,以便更自觉地发展地理科学。在区域经济地理学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引进、消化与吸收的关系和学科建设与参与实践关系。文本对"新经济地理学"进行了评析,认为"新经济地理学"是主流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经济方向)的新发展,但不是主流经济地理学的新发展。他们的一些主要理论与模型和一些新的概念有理论指导与借鉴意义,但须经过消化、吸收、改造,使它变为地理学的理论内容方有意义。学科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以之立足于世界科学之林;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增强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肩负着提高全民族发展与培养人才的任务。
关键词:
区域经济地理 学科性质 研究任务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黄利秀
经济地理学理论经过了文化转向和制度转向后,20世纪90年代初产生了新经济地理学,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演化经济地理学开始出现。新经济地理学和演化经济地理学为人们理解空间经济景观的形成、发展、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两种理论的区域政策含义既有相互交叉的内容,更是各有特点,我国区域政策的制定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演化经济地理学 区域政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罗瑞欣 吕涛 蒋其发
在借鉴传统经典区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新经济地理学结合国际贸易、新经济增长点等前沿理论,形成了最新的经济研究成果。在世界经济大发展的国际背景下,经济地理学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农业经济增长动力方面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有力强化了在农业经济领域中的学科地位。因此,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各区域的农业经济必须做出相对应的调整,从而在新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下取得更大的利益。以海西地区为重点研究对象,运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剖析新时代我国海西地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趋势,为提升农业经济增长动力提供理论支撑,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保持又好又快的可持续性发展。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郑长德
文章介绍了马丁应用内生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模型结合而构建的分析区域政策效应的框架。该框架对区域政策的分析表明,传统的转移支付政策或单纯改善区际(区内)交易成本的政策,面临着空间公平与总体经济效率间的权衡,而降低创新成本(障碍)的政策是可以实现总体经济效率和空间公平兼得的。这些分析对于中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有重要启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新阶段,区域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构建和提高方面,并对此提出相应对策。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颜银根
自1994年实现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政府不断向中国内陆地区增加转移支付。然而区域间的收入差距仍然不断扩大,政策效果并不明显。目前虽然主流经济学对转移支付的失效提供了一些解释,然而新经济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对这一问题给予了全新的解释。转移支付失效的主要原因包括:产业集聚存在"路径依赖"、转移支付存在着某个"门槛值"、不同的税收来源和补贴方式效果截然不同。因此,在实施转移支付政策时,转移支付最初的力度一定要足够大、需要"持续地"转移支付、需要整体系统地考虑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和去向。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邓新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制造业区域转移。制造业先从中西部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21世纪以来制造业开始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转移。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利用产业集聚不同阶段的向心力和离心力,解释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原因、方向和行业。
关键词:
产业区域转移 产业集聚 向心力 离心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晓旭
本文考察中国的空间工资结构是否支持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使用中国省级行政区的数据,我们估计了从标准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导出的工资方程,结果显示,在大部分年份中,工资的空间分布与新经济地理学的预测是一致的。由此本文表明新经济地理学所揭示的与本地市场相关的前后向关联对解释中国的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一点在有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中却很少被考虑。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集聚 工资空间分布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冯长春 张剑锋 周华庆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支撑的实证研究方法,采用百度地图大数据技术建立了精确的"高速公路"现状组和"非高速公路"对照组,定量分析了中国高速公路网络对区域收入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速公路网络为区域收入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同地区受到的影响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战仁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通过确立创新空间报酬递增理念,对我国区域创新差异的形成机制做了重新审视。我国省级空间尺度的实证结果表明:投入、需求、政策等传统区域差异变量未能完整解释导致我国区域创新差异产生的全部原因;新经济地理因素中的创新互动溢出、空间报酬递增及要素跨区域流动对我国区域创新差异的形成也具综合影响。
关键词:
创新 新经济地理学 区域差异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冯长春 张剑锋 周华庆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支撑的实证研究方法,采用百度地图大数据技术建立了精确的"高速公路"现状组和"非高速公路"对照组,定量分析了中国高速公路网络对区域收入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速公路网络为区域收入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同地区受到的影响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