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23)
2023(8579)
2022(7303)
2021(6346)
2020(5534)
2019(12681)
2018(12404)
2017(24876)
2016(13728)
2015(15764)
2014(16050)
2013(16290)
2012(15618)
2011(14320)
2010(14174)
2009(12905)
2008(12859)
2007(11711)
2006(9866)
2005(8722)
作者
(41863)
(35305)
(35256)
(33510)
(22437)
(17173)
(16170)
(13910)
(13240)
(12415)
(12055)
(12019)
(11152)
(11150)
(11080)
(11052)
(11004)
(10516)
(10268)
(10198)
(8878)
(8723)
(8674)
(8111)
(7965)
(7931)
(7795)
(7779)
(7161)
(7063)
学科
(69822)
经济(69763)
管理(41165)
(37008)
方法(35931)
数学(33063)
数学方法(32863)
(29111)
企业(29111)
(16258)
(16236)
地方(16112)
中国(14982)
环境(14764)
(14694)
(12059)
贸易(12059)
(11649)
业经(11488)
农业(11040)
(10427)
(10388)
财务(10375)
财务管理(10345)
(9924)
地方经济(9875)
企业财务(9869)
(9503)
(9399)
金融(9397)
机构
大学(210176)
学院(208721)
(89919)
经济(88196)
管理(80669)
研究(70465)
理学(70444)
理学院(69614)
管理学(68554)
管理学院(68158)
中国(52475)
科学(44357)
(43418)
(39611)
(36934)
(36404)
研究所(33369)
中心(32985)
财经(32594)
业大(32305)
(30802)
(29638)
农业(29468)
经济学(29001)
北京(26885)
(26855)
经济学院(26666)
师范(26584)
(25409)
财经大学(24267)
基金
项目(143518)
科学(113667)
基金(105915)
研究(101780)
(92884)
国家(92214)
科学基金(78752)
社会(65645)
社会科(62408)
社会科学(62390)
基金项目(56590)
(55843)
自然(51535)
自然科(50295)
自然科学(50281)
自然科学基金(49389)
(47845)
教育(47005)
资助(43810)
编号(40225)
重点(33225)
(32804)
(31977)
成果(31654)
(29315)
科研(28378)
教育部(27905)
课题(27739)
创新(27617)
国家社会(27541)
期刊
(91117)
经济(91117)
研究(56043)
学报(34406)
中国(34193)
(31437)
科学(31208)
(30539)
管理(25311)
大学(25177)
学学(23996)
农业(21082)
(18150)
金融(18150)
技术(16940)
教育(16717)
财经(16458)
经济研究(14977)
业经(14310)
(14092)
问题(12744)
(11742)
统计(11276)
资源(11187)
技术经济(11167)
(10548)
(10148)
商业(10121)
(9904)
理论(9901)
共检索到2913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菊娥  陈月璇  
文章通过对历年甘肃省五个主要部门(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邮电和仓储运输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碳排放强度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工业行业对这五个部门以及社会碳排放强度贡献较大,交通、邮电和仓储运输业的碳排放强度显著,以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碳排放强度较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伟林  黄贤金  
文章通过分解模型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分析影响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因素。研究表明,江苏省碳排放强度变动由行业碳排放强度和行业产出份额共同作用。相对于行业产出份额,行业碳排放强度对整个社会碳排放强度变动影响更大。而工业行业对整个社会碳排放强度贡献较大,工业部门内部结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变化有较大影响。因此,江苏省碳排放强度研究应该重点放在行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尤其是研究工业行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上以及工业结构的调整上。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尹迎港  常向东  
基于我国2009—2019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碳减排的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强度在地区之间具有正向作用机制;科技创新、产业机构升级以及二者的交互关联作用对区域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具有积极显著的作用,并且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基础设施水平、宏观税负、公共服务水平等因素都会对区域碳排放强度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中介机制效应检验发现,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可以相互促进,并能够作为彼此的中介变量加快地区碳排放强度的降低,且提高能源效率也是二者间接影响区域碳减排的重要传导路径。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雷厉  仲云云  袁晓玲  
本文测度了1995-2008年中国29个省市的碳排放量,分析了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通过构建"LMD I分解模型",将各地区人均碳排放分解为人均GDP、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等影响因素,同时将能源强度进一步分解为各产业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两类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几类因素对各省市自治区碳排放增长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但从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看,人均GDP是促进碳排放量增长的决定因素,能源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强度变化主要由工业部门能源强度的变化决定,产业结构变化通过促进能源强度的增加,间接推动了碳排放量的增长。能源结构推动了碳排放的增长,但影响程度较小。现阶段应根据各地区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邹秀萍  陈劭锋  宁淼  刘扬  
文章在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核算的基础上,利用1995~2005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定量分析了各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分析显示各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倒U型曲线趋势,而与能源消耗强度呈U型曲线关系,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呈N型曲线关系。从各地区碳排放量对平均碳排放量的偏离量的大小,可以看出中国碳排放存在显著的东南部低中北部高西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付云鹏  马树才  宋琪  
本文在对中国2000—2012年30个地区的碳排放强度进行估算的基础上,利用Moran’I空间自相关统计量检验了历年各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之间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以STIRPAT模型为理论基础,利用空间滞后模型研究了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历年各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人口结构、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是中国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翠菊  覃明锋  
根据IPCC提供的方法,估算了1997—2013年的碳排放强度数据,并通过纳入空间效应构建了空间绝对β收敛、空间条件β收敛以及空间俱乐部收敛模型,据此考察了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的收敛特征。结果显示:(1)地理位置对于碳排放强度的收敛特征具有重要的影响,纳入空间效应有利于提高收敛模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2)中国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以及俱乐部收敛特征。(3)相邻地区的碳排放强度水平对于区域收敛效应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俱乐部收敛估计结果中显示三区域的收敛速度存在差异,其中东部收敛速度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翠菊  覃明锋  
根据IPCC提供的方法,估算了1997—2013年的碳排放强度数据,并通过纳入空间效应构建了空间绝对β收敛、空间条件β收敛以及空间俱乐部收敛模型,据此考察了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的收敛特征。结果显示:(1)地理位置对于碳排放强度的收敛特征具有重要的影响,纳入空间效应有利于提高收敛模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2)中国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以及俱乐部收敛特征。(3)相邻地区的碳排放强度水平对于区域收敛效应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俱乐部收敛估计结果中显示三区域的收敛速度存在差异,其中东部收敛速度最快、中部次之、西部最慢。最后,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守红  邵珠龙  
计算了1999-2010年无锡市各工业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并分析了其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999-2010年期间,无锡市工业碳排放强度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为59.6%。采用改进的差值因素分解法,从效率效应、结构效应两个方面分析了工业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内在动因。结果显示,在1999-2010年无锡市工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量中,结构贡献率为42.84%,效率贡献率为57.16%;1999-2005年结构效应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贡献率为76.23%;2005-2010年效率效应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贡献率为81.73%。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欣  张可蒙  
本文考虑在对外开放与城市化快速发展背景下,结合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等三个途径研究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选择第二产业比重、人均GDP、能源强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城镇化率等影响因素,根据协整理论分析认为1980-2011年我国碳强度与影响因素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通过构建状态空间模型并运用卡尔曼滤波对其估计分析,结果验证了前面的结论,并分别得到各因素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动态影响。最后根据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周五七  聂鸣  
本文选取1998~200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样本,使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度省际工业碳排放效率,比较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并对其收敛性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全国和四大经济区域的工业碳排放效率呈不断增长趋势,但工业碳排放效率的平均水平偏低;东部工业碳排放效率显著高于中部、东北与西部,西部、中部、东北三大区域的工业碳排放效率差距较小;东部、西部工业碳排放效率存在俱乐部收敛特征,但全国、中部和东北的工业碳排放效率只存在条件收敛特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尹伟华  张亚雄  李继峰  徐丽萍  王玢  
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碳减排问题研究不能不考虑中国区域间经济关联。本文利用最新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结构分解分析对2007—2012年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进行了解析,据此判断中国各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7—2012年中国整体和八大区域的碳排放强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中部区域降幅最高,南部沿海区域降幅最低;(2)中国碳排放强度降幅度较大的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区域,而碳排放强度降幅较小的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发达区域,碳排放强度下降具有收敛性;(3)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雷  黄园淅  李艳梅  程晓凌  
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中国的碳排放问题不仅体现在总量增长方面,而且也体现在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变化方面。从大区地域系统变化来看:东部地区的碳排放始终在全国占据着主导地位;中部地区碳排放在全国的比重表现出稳中有降的态势;西部地区比重虽较小,但基本保持着上升趋势。从省(区、市)级变化来看:1953年以来,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不断增大,并且其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1952年为起始阶段、1953年-1980年为初级分化阶段、1981年-2005年为快速演进阶段。本文试图通过产业-能源关联和能源-碳排放关联两个基本评价模型,解析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①产业结构的演进决定着一次能源消费的基本...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邱寿丰  
为了解各类区域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具体影响,本文运用完全分解模型,从省级区域、东中西部和经济发展不同组别等三类区域角度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进行分解分析。结果发现:(1)在1997~2002年,对我国能源强度下降起最大正作用的是辽宁、黑龙江、江苏、四川、湖北5个省份、中部以及经济发展中组;(2)在2002~2005年,对我国能源强度下降起最大负作用的是内蒙古、河北、江苏、山东、湖南5个省级区域、东部以及经济发展高组;(3)要促使我国能源强度下降,首要监控对象应该是江苏、河北和湖南3个省份、东部以及经济发展高组。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武亚楠   彭璧玉  
现有研究多侧重于分析数字经济对区域碳排放总量、强度和效率的影响,鲜有文献探究产业数字化对其完全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为弥补现有研究不足并丰富相关研究,本文基于WIOD、WDI跨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产业数字化与其完全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1)产业数字化能降低其完全碳排放强度,该结论在替换解释和被解释变量、增加控制变量及考虑内生性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产业数字化通过减少中间投入进而降低了完全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促进了产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3)数字化能降低整体农业,种植业和畜牧业,林业,制造业,整体交通运输业,陆路和管道运输,空运,仓储和运输支持活动,邮政和信使活动及采矿业,北美和欧洲国家,发达经济体的完全碳排放强度。但对渔业,水运,水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东亚国家和不发达经济体的行业完全碳排放强度没有显著影响。同时,在高数字化行业中,数字化对其完全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