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86)
- 2023(13827)
- 2022(11675)
- 2021(10989)
- 2020(8750)
- 2019(20497)
- 2018(20378)
- 2017(39718)
- 2016(21585)
- 2015(24288)
- 2014(24451)
- 2013(23922)
- 2012(21460)
- 2011(19397)
- 2010(19373)
- 2009(17207)
- 2008(16366)
- 2007(14224)
- 2006(12219)
- 2005(10573)
- 学科
- 济(89320)
- 经济(89242)
- 管理(62162)
- 业(55418)
- 企(46524)
- 企业(46524)
- 方法(42599)
- 数学(37547)
- 数学方法(36865)
- 农(22591)
- 中国(21664)
- 地方(20375)
- 学(19549)
- 业经(19447)
- 财(18522)
- 环境(17293)
- 理论(15548)
- 农业(15308)
- 和(15006)
- 贸(14203)
- 贸易(14196)
- 易(13732)
- 制(13436)
- 划(13278)
- 技术(13141)
- 务(11836)
- 财务(11761)
- 财务管理(11740)
- 教育(11602)
- 银(11419)
- 机构
- 学院(301490)
- 大学(300168)
- 管理(122504)
- 济(114510)
- 经济(111906)
- 理学(107388)
- 理学院(106215)
- 管理学(104064)
- 管理学院(103537)
- 研究(96072)
- 中国(69883)
- 京(63429)
- 科学(62193)
- 财(49695)
- 所(47304)
- 业大(45540)
- 农(45137)
- 中心(43727)
- 研究所(43497)
- 江(42203)
- 财经(40838)
- 范(40764)
- 师范(40418)
- 北京(39806)
- 经(37125)
- 院(35763)
- 农业(35222)
- 州(35009)
- 经济学(33443)
- 技术(33057)
- 基金
- 项目(215032)
- 科学(169315)
- 研究(157801)
- 基金(154659)
- 家(134482)
- 国家(133396)
- 科学基金(115160)
- 社会(97685)
- 社会科(92548)
- 社会科学(92521)
- 省(85415)
- 基金项目(82184)
- 自然(75724)
- 自然科(73937)
- 自然科学(73924)
- 教育(73114)
- 自然科学基金(72522)
- 划(71846)
- 编号(65656)
- 资助(63855)
- 成果(52023)
- 重点(48251)
- 发(46304)
- 部(46254)
- 课题(45143)
- 创(44767)
- 创新(41666)
- 科研(41061)
- 项目编号(40297)
- 大学(39865)
- 期刊
- 济(120504)
- 经济(120504)
- 研究(83351)
- 中国(53102)
- 学报(46488)
- 科学(43714)
- 管理(43618)
- 农(40752)
- 教育(36923)
- 财(35405)
- 大学(35286)
- 学学(33193)
- 农业(29009)
- 技术(28257)
- 融(21472)
- 金融(21472)
- 业经(21260)
- 经济研究(19252)
- 财经(18390)
- 图书(16305)
- 经(15574)
- 科技(15312)
- 问题(15260)
- 技术经济(14719)
- 理论(14504)
- 业(14432)
- 资源(14317)
- 统计(14064)
- 版(13566)
- 实践(13532)
共检索到4196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谭志雄 陈德敏
探索区域内碳汇与碳排放冲抵,实施碳交易,既是应对全球挑战、担当减排责任的远见卓识之举,又是适应经济迅速提升、降低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行动之策。基于立足国情、探索新路的客观分析,我国实施区域碳交易的条件基本具备。以"碳票"为主的碳交易模式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模式和实践,具有操作的市场基础和技术基础。在政策的规范指导下,通过虚拟交易步骤全面论证测试后,推行区域碳票示范交易试点。待条件成熟和政策体系完善后,逐步推向规范化的市场交易,并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推广,为全国碳交易的推行提供范例。经过渐进实施,走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
关键词:
碳交易 碳票 交易模式 实现路径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瑞 陈德敏 林勇
建立区域碳交易市场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掌握国际环境谈判主动权的有效途径和当务之急。本研究在分析国际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基础上,认为建立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必须先建立区域性碳市场;借鉴重庆市"地票"模式的成功案例,创新性地提出了"碳票"为主的碳交易模式;通过碳汇、碳源评价,摸清市场基础,创新设计重庆碳交易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在政策的规范指导下,推行区域碳票示范交易试点,逐步推向规范化的市场交易,并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推广;最后基于市场设计,提出针对性的配套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力军 冯江林 孙玉璇
我国于2020年明确提出了碳排放峰值目标,但学术界在区域碳排放达峰预测模型构建和实现路径方面的研究还相对缺乏。为探索和构建更为有效、准确的区域碳排放达峰预测模型并提出可行的实现路径,首先,分析和选取影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因素与指标,建立起STIRPAT拓展模型;其次,依托排放系数法及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MEIC)来计算历史数据,运用岭回归算法得出STIRPAT拓展模型中各个指标的弹性系数;最后,结合情景分析法,对区域碳排放量进行不同发展情景的预测。其中,预测模型采用天津市统计年鉴(2000—2021年)的数据,预测天津市未来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峰值和碳达峰时间,进而深入探索区域实现碳达峰的最优路径。研究结果以期为区域碳排放达峰的预测理论拓展和实践,以及绿色减排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辅助,为实现区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和路径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梁力军 冯江林 孙玉璇
我国于2020年明确提出了碳排放峰值目标,但学术界在区域碳排放达峰预测模型构建和实现路径方面的研究还相对缺乏。为探索和构建更为有效、准确的区域碳排放达峰预测模型并提出可行的实现路径,首先,分析和选取影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因素与指标,建立起STIRPAT拓展模型;其次,依托排放系数法及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MEIC)来计算历史数据,运用岭回归算法得出STIRPAT拓展模型中各个指标的弹性系数;最后,结合情景分析法,对区域碳排放量进行不同发展情景的预测。其中,预测模型采用天津市统计年鉴(2000—2021年)的数据,预测天津市未来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峰值和碳达峰时间,进而深入探索区域实现碳达峰的最优路径。研究结果以期为区域碳排放达峰的预测理论拓展和实践,以及绿色减排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辅助,为实现区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和路径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丹丹
从国内外学者对于低碳城市的概念界定和内涵入手,对国内外典型低碳城市建设案例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得出其共性与特色,从而探析低碳城市建设的规律性和普遍性。在低碳城市发展指导原则即系统优化原则、政策保障与引导原则、三方合作治理原则下,对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并分别从政府、市场和公众的角度分析,指出政府要制定政策规范并结合新交通手段主导低碳经济,市场要以产业拉动和技术创新为支撑构建低碳社会,公众要养成低碳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保障共建低碳生活。最后,从关键低碳要素识别、指标量化、意识形成三阶段探求低碳城市建设路径并指出城市规划除了利用行政手段外,还必须利用法律手段,在某些方面采取强制措施同时兼顾区域和地...
关键词:
低碳城市 比较研究 发展模式 实现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琦铀 吴铭龙 刘广飞 邓奕昊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层面碳排放比重逐渐增加,如何引导和规制公众低碳消费行为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有鉴于此,论文以个人碳交易理论为研究基础,以促进我国低碳消费模式发展为导向,重点探讨“互联网+”绿色生态视域下的个人碳交易模式及其实施路径问题,以加强公众低碳消费模式引导和管制,消除从意愿到行为的障碍,促使消费者由被动治理变主动治理,进而为政府制定有效的低碳管理政策提供针对性的政策思路和实施路径,为我国个人碳交易市场及低碳消费引导模式的顺利推动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琦铀 吴铭龙 刘广飞 邓奕昊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层面碳排放比重逐渐增加,如何引导和规制公众低碳消费行为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有鉴于此,论文以个人碳交易理论为研究基础,以促进我国低碳消费模式发展为导向,重点探讨“互联网+”绿色生态视域下的个人碳交易模式及其实施路径问题,以加强公众低碳消费模式引导和管制,消除从意愿到行为的障碍,促使消费者由被动治理变主动治理,进而为政府制定有效的低碳管理政策提供针对性的政策思路和实施路径,为我国个人碳交易市场及低碳消费引导模式的顺利推动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袁晓玲 郭一霖 黄涛 李朝鹏
完善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助于国家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而且对探索经济绿色增长新路径、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促进低收入群体有效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主要存在供需匹配不畅、交易成本过高、社会力量参与程度较低等问题,致使其对于绿色增长、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多重溢出效应难以充分发挥。立足于外部性、公共产品和产权理论,按照“资源价值化—价值资产化—资产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演化逻辑链条对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理进行解构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利益共同体和行动共同体视角提出“政府搭台—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碳汇银行”模式,阐述其设计思路、运行机制、发展路径与创新之处,其具体实施还面临着核算体系有待完善、产权界定尚不清晰、市场需求挖掘不足等约束。提出完善碳汇核算体系、健全碳汇产权制度、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等对策建议,为丰富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龚晓菊 王一楠 蒋艳霞
区域合作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缩小区域差距,化解恶性竞争、产业趋同、市场壁垒,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意义重大。如何实现区域合作,并加强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以提高国家整体经济效率和国际竞争力,成为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总结分析已有的区域合作模式,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合作模式,对促进我国区域合作意义重大。
关键词:
区域合作 模式 战略思考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勇 高岚
围绕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与模式选择问题,提出了一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整体治理模式,即多阶段混合主导型碳中和实现模式。这一模式是以国家为核心,在一定时期和内外环境约束下,通过减排和增汇路径,对中国境内由人类活动造成的CO_2排放与人为CO_2吸收量之间关系进行调整和平衡的过程;其内部由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结构组成,每层结构各不相同。多阶段混合主导型碳中和实现模式的提出,拓展和完善了气候变化整体治理理论,为气候变化治理提供了机制借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贺培育
旅游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其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已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柱。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在社会文化建设和环境的作用也是客观存在的。湖南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省,然而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大湘南"旅游圈的建立对于湖南省旅游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陈国生、陈晓亮、阳琴、尹智勇、张哲和邓泓鸿共同撰写的《"大湘南"旅游圈的构建与区域联动模式选择及实现路径研究》(黄河出版社,2015年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何佳
基于《京都议定书》要求,碳排放量可以做为种产品进行买卖,这在货币金融体系中启了碳货币的地位。为了争夺未来国际碳交易主导权,各国在碳交易过程中纷纷以本币为计价结算货币,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分析国际碳交易市场与计价结算货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碳货币主导权体系建立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孙毅 景普秋
资源型区域面临产业单一、资源损耗、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发展难题。如何跳出资源优势陷阱?基于绿色发展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理论,资源型区域宜选择绿色转型模式,通过产业绿色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绿色转变,步入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轨道。这是介于传统的"黑色"发展模式与理想的"绿色"发展模式之间的"寻优"模式,经历"深褐色"、"褐绿色"、"浅绿色"的转变与跨越,最终进入"深绿色"发展阶段,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关键词:
资源型区域 绿色转型 黑色发展模式 路径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杜坤伦
基于国际碳排放市场发展情况及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亟需审时度势地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本文从碳排放权的属性分析入手,探索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路径选择,提出以资本市场现有交易平台为基础、上市公司率先示范,逐步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的全国统一的、多层次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体系,并借助碳交易市场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
碳交易 市场路径 资本市场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崔新健 崔志新
进入21世纪,区域成为参与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利益体,单个区域或行为主体在多元环境的创新活动常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区域协同创新成为一种最佳可行性解决方案。文章从过程理论的角度研究多区域协同创新,探讨多区域协同创新演化路径,并依据参与协同创新的区域及行为主体的不同,将演化路径分为同主体多区域协同创新、同区域多主体协同创新和跨区域多主体协同创新三条。研究发现,在同主体多区域协同创新中,由于相同的行为主体存在共性,易达成利益共同体,协同创新目标特点由行为主体类型决定;在同区域多主体协同创新中,不同类型的行为主体具有不同的利益目标,协同需要逐步融合,但主体知识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可以弥补其它主体的不足;在跨区域多主体协同创新中,相比前面两者,协同创新范围更广、形式更灵活、专业性更强,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多元环境障碍,但显然也存在更多的协同障碍。文章还在三条演化路径分析的基础之上,以三个区域协同创新为例,构建了3×3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及演化路径,为多区域协同创新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
多区域 协同创新 演化路径 3×3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