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804)
- 2023(19543)
- 2022(16639)
- 2021(15808)
- 2020(13081)
- 2019(29766)
- 2018(29380)
- 2017(55047)
- 2016(30277)
- 2015(34009)
- 2014(33736)
- 2013(32400)
- 2012(29583)
- 2011(26713)
- 2010(26978)
- 2009(24644)
- 2008(23000)
- 2007(20145)
- 2006(17743)
- 2005(15455)
- 学科
- 济(114806)
- 经济(114689)
- 管理(86777)
- 业(81803)
- 企(69619)
- 企业(69619)
- 方法(51901)
- 数学(44887)
- 数学方法(44213)
- 中国(41239)
- 农(29353)
- 财(29317)
- 融(28066)
- 金融(28063)
- 地方(28054)
- 银(26964)
- 银行(26915)
- 学(26354)
- 业经(26319)
- 行(25889)
- 技术(24396)
- 教育(24161)
- 理论(23709)
- 制(22368)
- 农业(20363)
- 务(19095)
- 贸(19073)
- 贸易(19058)
- 财务(19018)
- 财务管理(18977)
- 机构
- 大学(414194)
- 学院(409553)
- 管理(160170)
- 济(156290)
- 经济(152532)
- 理学(139186)
- 研究(137730)
- 理学院(137539)
- 管理学(134834)
- 管理学院(134063)
- 中国(102903)
- 京(89205)
- 科学(85463)
- 财(71178)
- 所(67221)
- 中心(63883)
- 范(62354)
- 师范(61834)
- 研究所(61596)
- 江(60448)
- 农(60290)
- 业大(58657)
- 财经(57636)
- 北京(56568)
- 经(52506)
- 院(50928)
- 师范大学(50633)
- 州(49597)
- 经济学(47157)
- 农业(46854)
- 基金
- 项目(285103)
- 科学(226845)
- 研究(212049)
- 基金(205284)
- 家(178254)
- 国家(176684)
- 科学基金(152991)
- 社会(132977)
- 社会科(125947)
- 社会科学(125917)
- 省(112485)
- 基金项目(108894)
- 教育(102718)
- 自然(98985)
- 自然科(96787)
- 自然科学(96764)
- 划(96124)
- 自然科学基金(95006)
- 编号(87216)
- 资助(83350)
- 成果(71154)
- 重点(65013)
- 部(63258)
- 课题(62201)
- 创(61772)
- 发(61667)
- 创新(57120)
- 教育部(54932)
- 国家社会(54050)
- 科研(53908)
- 期刊
- 济(163891)
- 经济(163891)
- 研究(125062)
- 中国(86590)
- 教育(70517)
- 学报(61657)
- 管理(58885)
- 科学(58227)
- 财(53802)
- 农(52703)
- 大学(48371)
- 学学(44159)
- 融(42529)
- 金融(42529)
- 技术(40557)
- 农业(36283)
- 财经(27450)
- 业经(26881)
- 经济研究(26052)
- 经(23602)
- 问题(21994)
- 图书(21886)
- 科技(21308)
- 技术经济(19355)
- 业(19208)
- 理论(18951)
- 坛(18776)
- 论坛(18776)
- 发(18245)
- 职业(18002)
共检索到6050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恒 杜德斌 肖刚
构建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融合度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融合度分析模型综合评价长三角地区城市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交互融合关系。研究发现:从时间来看,随着研究期内长三角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和高等教育水平逐年提升,长三角城市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融合度也不断的提升,但是仍然处于融合度较低的关系失调阶段。从空间来看,长三角各城市的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融合度主要分布在较高融合度、较低融合度和低融合度三个阶段,高融合度阶段没有城市分布,大部分城市尚处于融合度差的阶段,不断提升这些城市的科教融合水平对于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 科技创新 高等教育 融合度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梁金华 厉飞芹 刘旭凤
文章以长三角区域26个城市构成的城市群为例,通过动态面板回归测度分析,实证探讨数字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可以显著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且数字金融各子维度发挥的推动作用具有异质性,其中覆盖广度的推动作用最大,使用深度的推动作用次之,金融数字化程度的作用最小。进一步采用GMM方法检验发现,在数字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机制中,地区信贷资源配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消费水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且三者的中介效应依次递减。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创新能力 融资约束 区域经济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梁金华 厉飞芹 刘旭凤
文章以长三角区域26个城市构成的城市群为例,通过动态面板回归测度分析,实证探讨数字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可以显著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且数字金融各子维度发挥的推动作用具有异质性,其中覆盖广度的推动作用最大,使用深度的推动作用次之,金融数字化程度的作用最小。进一步采用GMM方法检验发现,在数字金融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机制中,地区信贷资源配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消费水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且三者的中介效应依次递减。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创新能力 融资约束 区域经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守文 徐丽洁 章杰嘉 余思明
文章通过构建长三角城市群的科技创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科技创新质量综合得分,将城市群内城市分为上海科学中心城市与其他非科学中心城市,利用引力模型测算上海科学中心城市与其他非科学中心城市的创新联系量,以此来测量上海科学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结果表明:上海科学中心城市的科技创新质量综合优势明显,基础研究能力强;上海科学中心城市与其他非科学中心城市的创新联系量“马太效应”显著;上海科学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呈现非均衡发展态势且具有地理邻近性。上海科学中心城市对区域产生科技创新辐射效应的时空特质,对提升城市群整体创新能力、缩小区域内部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高丽娜 李湘君
城市层级体系是技术等级系统的空间映射,创新网络的形成过程也是创新核心发挥辐射作用、构建城际创新空间关联的相互作用过程,显著影响城市群系统创新能力的提升。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005—2016年面板数据,从空间、技术、经济3个维度,探寻邻近性作用于城市群创新系统的路径,及不同等级创新核心作用的异质性。结果显示:邻近性对城市群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显著影响,空间邻近、技术邻近、经济邻近发挥不同作用,形成对创新溢出效应强度与方向的差异化影响。因此,应从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城市群创新政策协调性等方面拓展邻近效应作用空间,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
关键词:
多维邻近性 创新产出 长三角城市群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黄传荣 陈丽珍
利用FDI为引资地区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创造了一个高级的开放式创新平台,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吸引高质量的FDI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自主创新与利用FDI是相辅相成的。本文通过实证分析长三角各省市的自主创新及利用FDI的协整关系,发现长三角各省市的自主创新和实际利用FDI之间既存在正的、也存在负的长期均衡关系。据此建议,加大高质量FDI引进力度,提升长三角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加强本土公司创新产出的成果转化能力。
关键词:
自主创新 FDI 协整 长三角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滕堂伟 方文婷
以新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地理观测单元,以专利授权量为衡量指标,运用ESDA和GWR等方法,刻画2005—2014年城市群创新产出时空分异特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市域间创新产出绝对差异波动上升,相对差异波动缩小;创新产出水平相似的市域集聚分布,且集聚程度波动增强,而两极分化现象呈减缓态势;苏锡常都市圈与环杭州湾地区的崛起造成长三角创新活动的核心区域逐步突显;市域创新产出表现出收敛趋同的迹象;创新产出高增长型市域沿沪汉蓉、沪杭甬通道呈"Z"字型分布;各因子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其中政府支持和产业集群环境是影响长三角城市群创新产出水平的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滕堂伟 方文婷
以新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地理观测单元,以专利授权量为衡量指标,运用ESDA和GWR等方法,刻画2005—2014年城市群创新产出时空分异特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市域间创新产出绝对差异波动上升,相对差异波动缩小;创新产出水平相似的市域集聚分布,且集聚程度波动增强,而两极分化现象呈减缓态势;苏锡常都市圈与环杭州湾地区的崛起造成长三角创新活动的核心区域逐步突显;市域创新产出表现出收敛趋同的迹象;创新产出高增长型市域沿沪汉蓉、沪杭甬通道呈"Z"字型分布;各因子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其中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灿 曾刚 宓泽锋 鲜果
网络范式的兴起赋予城市创新模式新的内涵,引起了经济地理学者对不同空间尺度知识流动和创新联系的关注。基于网络视角,以中国知识产权局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市合作发明专利信息为原始数据,借助Ucinet、Arc GIS等分析工具,从本地和跨界多维空间尺度,刻画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测度城市创新网络地位,评价城市创新能力,进而对城市创新模式进行划分。研究表明:(1)研发密集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知名的理工科院校具有较高的知识生产能力,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合作优先链接主体;(2)长三角城市群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灿 曾刚 宓泽锋 鲜果
网络范式的兴起赋予城市创新模式新的内涵,引起了经济地理学者对不同空间尺度知识流动和创新联系的关注。基于网络视角,以中国知识产权局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市合作发明专利信息为原始数据,借助Ucinet、Arc GIS等分析工具,从本地和跨界多维空间尺度,刻画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测度城市创新网络地位,评价城市创新能力,进而对城市创新模式进行划分。研究表明:(1)研发密集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知名的理工科院校具有较高的知识生产能力,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合作优先链接主体;(2)长三角城市群重视外部知识获取,跨界网络成为重要的创新合作途径,地理距离对创新合作空间载体选择的制约减弱;(3)创新网络位置影响知识获取和城市创新,网络视角下的长三角城市群呈现四类创新模式,密集的"本地—跨界"创新网络有助于城市创新。研究结论对长三角城市群不同类型创新模式的优化升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淑芬 朱佳翔 钟昌宝
文章采用聚类、探索性空间数据和σ收敛性分析这三种方法,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投入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投入已基本形成"一心四极多点"的雁阵布局模式;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投入空间关联格局可分为三个阶段,说明该区域科技创新投入仍然处于胶着状态,尚未进入空间集聚化、区域一体化的高级发展阶段;局部空间自相关研究表明,以上海为头雁、苏州和嘉兴为两翼根部的城市群科技创新雁阵模式正在形成中,南京到安徽城市的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并存,空间关联格局呈现震荡反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丹 于渤
基于2010~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面板门限模型与非线性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规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倒"N"型的非线性影响,呈现出阶段化特征;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倒"N"型影响中存在0.282与1.493两个临界值;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中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经济发展领先的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正向促进作用要远高于追赶型城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彭晓静
创新效率是反映工业企业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质量的重要指标。文章利用Malmquist方法对2010—2019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中38个城市的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来反映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十三五”时期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发展态势好于“十二五”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大城市群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动态变化存在差异,京津冀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处于提升状态,长三角城市群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略有下降。同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受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的影响程度存在区域差异。据此,文章提出要加快区域工业企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大经费和人员等创新要素投入,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等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彭晓静
创新效率是反映工业企业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质量的重要指标。文章利用Malmquist方法对2010—2019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中38个城市的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来反映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十三五”时期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发展态势好于“十二五”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大城市群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动态变化存在差异,京津冀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处于提升状态,长三角城市群工业企业创新效率略有下降。同时,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受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的影响程度存在区域差异。据此,文章提出要加快区域工业企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大经费和人员等创新要素投入,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等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谢露露
本文聚焦长三角城市群,结合这一区域创新系统的特征,考察产业集聚和创新激励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空间计量结果显示,同时考虑集聚带来的知识外溢的正外部性和加剧模仿创新的负外部性后,从总效应来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创新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制造业集聚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效应分解后,仅仅相邻地区制造业集聚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本地制造业集聚始终明显抑制了创新效率的提升,仅仅相邻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创新效率有积极影响,吸收能力差距越小,这一外溢效应越明显。来自政府支持的创新激励对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来自企业支持的创新激励则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两种影响都明显外溢到相邻地区。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创新激励 区域创新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