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88)
- 2023(14901)
- 2022(12959)
- 2021(12247)
- 2020(9980)
- 2019(22381)
- 2018(22490)
- 2017(43048)
- 2016(23367)
- 2015(26063)
- 2014(25599)
- 2013(25064)
- 2012(22685)
- 2011(20631)
- 2010(20681)
- 2009(19189)
- 2008(18308)
- 2007(16113)
- 2006(14347)
- 2005(12271)
- 学科
- 济(95955)
- 经济(95861)
- 业(68200)
- 管理(64749)
- 农(50987)
- 企(46804)
- 企业(46804)
- 方法(38657)
- 农业(33992)
- 数学(33371)
- 数学方法(33015)
- 业经(25763)
- 地方(23521)
- 中国(23463)
- 财(20884)
- 学(20696)
- 环境(20437)
- 制(17430)
- 贸(15399)
- 贸易(15392)
- 发(15330)
- 和(14968)
- 易(14919)
- 划(14705)
- 理论(14240)
- 技术(14086)
- 策(12977)
- 体(12967)
- 务(12755)
- 财务(12691)
- 机构
- 学院(327600)
- 大学(322491)
- 管理(131555)
- 济(127760)
- 经济(124925)
- 理学(115117)
- 理学院(113902)
- 管理学(111954)
- 管理学院(111392)
- 研究(108280)
- 中国(80793)
- 农(69705)
- 科学(69423)
- 京(67800)
- 业大(55251)
- 财(54396)
- 所(53683)
- 农业(53207)
- 中心(50333)
- 研究所(49196)
- 江(47461)
- 范(44528)
- 师范(44185)
- 财经(44092)
- 北京(41952)
- 经(40143)
- 院(39188)
- 州(38748)
- 经济管理(36406)
- 经济学(36082)
- 基金
- 项目(231362)
- 科学(182038)
- 研究(172210)
- 基金(166624)
- 家(144835)
- 国家(143529)
- 科学基金(123356)
- 社会(108575)
- 社会科(102348)
- 社会科学(102319)
- 省(92118)
- 基金项目(89584)
- 自然(79149)
- 自然科(77117)
- 自然科学(77101)
- 教育(76868)
- 划(76239)
- 自然科学基金(75672)
- 编号(72630)
- 资助(66318)
- 成果(57345)
- 重点(51569)
- 发(50987)
- 部(50263)
- 课题(48458)
- 创(47818)
- 创新(44546)
- 国家社会(44149)
- 科研(43718)
- 人文(42550)
- 期刊
- 济(145149)
- 经济(145149)
- 研究(90080)
- 农(71267)
- 中国(61308)
- 学报(52503)
- 科学(49429)
- 农业(48675)
- 管理(42187)
- 大学(40145)
- 财(38441)
- 学学(38198)
- 教育(34918)
- 业经(30385)
- 融(27123)
- 金融(27123)
- 技术(26730)
- 业(22310)
- 经济研究(20087)
- 问题(20011)
- 财经(19666)
- 版(17972)
- 资源(17555)
- 科技(16722)
- 经(16626)
- 图书(16191)
- 农业经济(15317)
- 技术经济(15189)
- 理论(15062)
- 现代(14995)
共检索到4661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彩凤
近年来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却呈现出逆向的下降之势,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整体和谐发展的一个重大桎梏。急功近利的补救措施已经不能有效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而需要构建完善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来从长远解决,不仅要提高农村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而且要通过完善税收、拓宽资金渠道、强化技术扶持等对策来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关键词:
区域生态补偿 农村生态 环境治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胡文婧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不仅关乎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对全国发展大局有着重要影响。国家已经采取了若干政策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治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由于没有充分调动公众的参与性,致使治理效果不甚理想。当前阶段,我们应当通过提升公众环保参与意识、拓宽参与渠道形式、提供法制保障等对策引导鼓励公众参与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中来。
关键词:
公众参与 农村生态 环境治理 政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咸钟 徐昕 韩凌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同时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二者相互联系。但据调查显示,在我国新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较为恶劣,仍未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解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植被破坏严重,水土资源污染严重,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峻,还有大量的废弃物等。本文首先对生态文明构建与新农村建设进行简单概述,再具体分析目前我国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主要就生态环治理路径的优化提出有效的建议和措施。旨在帮助农村居民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督,坚持发展循环经济,科学合理地进行农村发展规划,从而早日实现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宋琳琳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乡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应有之义。农村生态环境网络协同治理研究,可以作为政府改革的突破口,以此为契机,实现对传统治理格局的理论颠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出现制度困境、利益困境、能力困境及公信力困境。因此,必须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网络协同治理,将农业绿色发展、黑土地保护、整治突出农村环境问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问题共同纳入一个立体的网络空间,运用系统思维,协同推进。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生态环境 网络协同治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博 梅莹莹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在梳理相关研究文献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及其演进进行总结评价,全面分析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挑战,提出强化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机制建设、强化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宣传教育、强化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强化环保科技的成果转化及其推广应用等对策建议,对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有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进一步深化相关理论实践研究等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博 梅莹莹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在梳理相关研究文献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及其演进进行总结评价,全面分析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挑战,提出强化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机制建设、强化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宣传教育、强化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强化环保科技的成果转化及其推广应用等对策建议,对有效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有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进一步深化相关理论实践研究等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永喜 王娟丽 王晋
论文通过对流域生态环境产权的明确界定,科学厘清生态保护投入补偿和污染补偿,综合考虑流域生态环境服务的水量分摊和水质补偿,并将其统一纳入到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中,针对性地提出了流域上下游之间的生态补偿标准,然后以皖浙两省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流域生态环境产权界定,可以从理论上厘清流域生态补偿的对象和内容,将水质和水量因素整合纳入到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中;2)根据生态环境产权的界定,不同利益主体面对的补偿标准和补偿内容不同,但是上下游共享流域生态环境权益的产权安排相对更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永喜 王娟丽 王晋
论文通过对流域生态环境产权的明确界定,科学厘清生态保护投入补偿和污染补偿,综合考虑流域生态环境服务的水量分摊和水质补偿,并将其统一纳入到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中,针对性地提出了流域上下游之间的生态补偿标准,然后以皖浙两省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流域生态环境产权界定,可以从理论上厘清流域生态补偿的对象和内容,将水质和水量因素整合纳入到流域生态补偿标准测算中;2)根据生态环境产权的界定,不同利益主体面对的补偿标准和补偿内容不同,但是上下游共享流域生态环境权益的产权安排相对更为公平合理,并且能够兼顾各方权益;3)上下游共享流域生态环境权益情况下,综合水质和水量因素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其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明确,补偿内容全面完整,易被各方所接受。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国平 王奕淇 张文彬
文章首先对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新的诠释,提出构建区域间的生态产品与物质产品分工与合作,以利用区域资源禀赋提高效率,但由于外部性的存在,生态产品很难转化为经济价值,造成了区域间的发展失衡和不公平问题,认为建立区域间的生态补偿机制是协调效率与公平、解决区域发展失衡的重要途径。其次在区域生态产品和物质产品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依据生态价值当量,通过比较生态价值盈余和生态价值亏欠状态确定区域生态补偿额度。最后,以2013年全国各省域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测算各省的生态价值盈余和亏欠状态,结果表明以西藏为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廖婧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所引发的联动性负面影响渐次显现,不仅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日常生活,降低了农村生活的幸福感,还严重掣肘了现代农业经济的转型发展,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阻力,不利于现实“三农”问题的解决。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要从梳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内在机理层面下功夫。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尽管牵涉因素甚多,但归根结底仍属于社会经济问题,因此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将其套入恰当的分析逻辑,并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结论的实证检验,进而为农村生态环境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行性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潘玉君,张谦舵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补偿问题,即如何对那些生态环境建设的直接效应的受损者与受益者之间进行公平性调控,亦即受益者对受损者如何进行补偿的问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研究角度。其中之一为地理学理论视界。本文运用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思想分析了区域生态环境的补偿问题,得出了生态环境的建设地域应该得到多元补偿和应该以生态环境建设产业或企业为主体来运作多元补偿的资本的结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佳锐 吴国胜 郑向群 王德甫 申锋 魏孝承
农业农村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阵地和短板之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应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实现广大农村居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论述,是生态文明思想理论成果的重要文献。本文通过探究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论述所蕴含的价值意义,揭示我国近年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所取得的成效原因。同时,针对资金投入、农民参与度、长效管护等问题,提出新发展阶段应当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等建议,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参考。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宋建军 刘颖秋
流域生态环境补偿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界定了生态补偿机制和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内涵,分析总结了建立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和政策法规依据。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建立京冀间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总体框架,即建立以国家补偿为主、北京市补偿为辅的跨界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京冀间基于水量分配的水资源利用补偿机制和省界水体水质明晰的水环境保护补偿机制。针对流域生态补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健全流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流域 生态环境 补偿机制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张瑞怀
本文描述了湖南省农村县域间信贷资产质量的差异。并从农村县域间区位和交通条件的差异、农村县域非农化进程及模式的差异、政府主导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现行体制下农村各级政府行为扭曲、农村县域金融发展水平悬殊等方面阐明了形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差异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金融生态环境 农村金融 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