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26)
- 2023(11327)
- 2022(10023)
- 2021(9513)
- 2020(7827)
- 2019(18148)
- 2018(18206)
- 2017(34695)
- 2016(19112)
- 2015(21548)
- 2014(21477)
- 2013(21300)
- 2012(19327)
- 2011(17382)
- 2010(17268)
- 2009(15752)
- 2008(15139)
- 2007(13170)
- 2006(11403)
- 2005(9791)
- 学科
- 济(78173)
- 经济(78102)
- 管理(54848)
- 业(49407)
- 企(41696)
- 企业(41696)
- 方法(37258)
- 数学(32137)
- 数学方法(31666)
- 地方(19360)
- 农(19286)
- 学(18806)
- 中国(18334)
- 财(16944)
- 业经(16658)
- 环境(15564)
- 和(13836)
- 理论(13206)
- 农业(13192)
- 贸(12843)
- 贸易(12834)
- 易(12411)
- 划(11919)
- 技术(11583)
- 制(11417)
- 务(11124)
- 财务(11059)
- 财务管理(11033)
- 地方经济(10958)
- 企业财务(10436)
- 机构
- 大学(269823)
- 学院(268467)
- 管理(109890)
- 济(101253)
- 经济(98887)
- 理学(96253)
- 理学院(95140)
- 管理学(93191)
- 管理学院(92732)
- 研究(88784)
- 中国(64608)
- 科学(58954)
- 京(58147)
- 所(44619)
- 财(43751)
- 农(42400)
- 业大(41996)
- 研究所(41182)
- 中心(40047)
- 江(37847)
- 北京(36765)
- 范(36757)
- 师范(36442)
- 财经(36156)
- 院(33324)
- 农业(33217)
- 经(32849)
- 州(31369)
- 师范大学(29597)
- 经济学(28986)
- 基金
- 项目(193500)
- 科学(152052)
- 基金(139956)
- 研究(139816)
- 家(122527)
- 国家(121554)
- 科学基金(104507)
- 社会(86373)
- 社会科(81803)
- 社会科学(81780)
- 省(75938)
- 基金项目(74870)
- 自然(69806)
- 自然科(68077)
- 自然科学(68064)
- 自然科学基金(66764)
- 划(64381)
- 教育(63404)
- 资助(58024)
- 编号(57085)
- 成果(45288)
- 重点(43359)
- 部(41711)
- 发(41297)
- 创(39608)
- 课题(39121)
- 科研(37215)
- 创新(36892)
- 大学(35283)
- 教育部(35187)
- 期刊
- 济(107656)
- 经济(107656)
- 研究(74713)
- 中国(46848)
- 学报(43918)
- 科学(40795)
- 管理(38553)
- 农(37220)
- 大学(32527)
- 财(30810)
- 学学(30572)
- 教育(29872)
- 农业(26641)
- 技术(23209)
- 融(18219)
- 金融(18219)
- 业经(18045)
- 经济研究(16137)
- 财经(15924)
- 图书(15290)
- 资源(14690)
- 科技(14232)
- 问题(13719)
- 业(13570)
- 经(13420)
- 理论(13320)
- 技术经济(13201)
- 统计(12859)
- 实践(12512)
- 践(12512)
共检索到3762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卫华 杨琰瑛 张路 肖燚 王效科 欧阳志云
本文针对国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估中生态承载力评估的需求,探讨了生态承载力及预警的定义与内涵,从预警角度提出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的内容与方法,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开展了案例研究。主要结论为:生态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提供服务功能、预防生态问题、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能力。生态承载力预警评估的实质是评估人类活动是否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生态系统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主要服务功能的提供,是否产生了生态环境问题,是否影响到区域的生态安全。其评价流程主要包括: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选取及评价方法和阈值的确定、生态承载力预警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成因解析等内容。本文提出的生态承载力预警评价的方法及案例,可为全国及区域生态承载力的评估提供基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卫华 杨琰瑛 张路 肖燚 王效科 欧阳志云
本文针对国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估中生态承载力评估的需求,探讨了生态承载力及预警的定义与内涵,从预警角度提出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的内容与方法,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开展了案例研究。主要结论为:生态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提供服务功能、预防生态问题、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能力。生态承载力预警评估的实质是评估人类活动是否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生态系统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主要服务功能的提供,是否产生了生态环境问题,是否影响到区域的生态安全。其评价流程主要包括: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选取及评价方法和阈值的确定、生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静 曾维华 吴舜泽 吴悦颖 孙宏亮
从现有环境压力、开发利用水平及发展潜力三个方面提出了区域环境承载力开发利用潜势这一新的概念,并从区域环境承载率、区域资源利用与污染物排放强度、区域发展能力三个角度选取了29个指标构建了环境承载力开发利用潜势评价指标体系。以北海市为例,对其环境承载力开发利用潜势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北海市的现状发展模式尚属于可持续发展模式。但其环境承载压力仍然较大,还需提高区域发展能力。对北海市三区一县来说,海城区环境承载力开发利用潜势最高;合浦县排在第二位,其区域承载压力相对较小,开发利用水平较高,但区域发展能力较低。铁山港区环境承载力开发利用潜势最低,虽其区域发展能力最高,但仍需提高其开发利用水平、降低资源环...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孙雪莲 邓峰 王海灵
本文探讨了区域资源承载力系统的基本模式,笔者认为区域资源承载力系统是一个需要考虑时间尺度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区域资源承载力的大小受其上级系统的影响与制约,并且与人类设定的经济社会目标相关。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参照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思路,以研究区资源承载力系统的上级系统的整体协调度最大为目标,提出了一种计算区域资源承载力的新的思路,并以1995-2009年的数据为样本,对新疆资源承载力做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
资源承载力 系统结构 系统模型 实证研究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熊建新 陈端吕 彭保发 王亚力
生态承载力预警是判定生态系统可持续承载的重要依据。利用状态空间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进行预警分析,结果表明:(1)景气预警上,洞庭湖区2001~2010生态承载力整体上处于中警状态,反映出湖区生态、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较差,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较弱。洞庭湖区17个区域单元生态承载力出现了重警、中警和轻警三种状态,2001年、2005年和2010年3个年份的区域差异及变化相当明显。(2)景兆预警上,2015年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接近轻警状态,可持续承载能力由弱可持续向可持续转变;相比2010年,17个区域单元的重警和中警比重分别下降了33.3%和18.2%,轻警比重上升了...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宝 傅泽强 杨俊峰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是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严重影响了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部分流域水生态系统已经出现了超载现象。准确评估和优化水生态承载力,有助于为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调整提供基础依据,能够促进流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文章明确了水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估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流程,提出了从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三方面对水生态系统进行问题诊断的技术方法。同时,指出应根据问题识别水生态压力因子,根据承压关系识别支持力因子,采取综合指数法、承压度指数法等两种方法进行承压因子测算和水生态承载状况评估。最后,提出可通过设置不同情景方案,比选得出最优情景,对水生态承载力进行优化调控。
关键词:
水生态 承载力 评估 技术指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宝 傅泽强 杨俊峰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是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严重影响了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部分流域水生态系统已经出现了超载现象。准确评估和优化水生态承载力,有助于为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调整提供基础依据,能够促进流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文章明确了水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估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流程,提出了从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三方面对水生态系统进行问题诊断的技术方法。同时,指出应根据问题识别水生态压力因子,根据承压关系识别支持力因子,采取综合指数法、承压度指数法等两种方法进行承压因子测算和水生态承载状况评估。最后,提出可通
关键词:
水生态 承载力 评估 技术指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琴 周振亚 罗其友
为评估长江中下游地区畜禽养殖的环境风险和承载潜力,以《畜禽养殖业产污系数与排污系数手册》和《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中的相关参数为基础,采用2016年的统计数据,测算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畜禽粪便总量、耕地畜禽粪污氮磷负荷和耕地畜禽养殖环境容量。结果表明:(1)2015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畜禽粪便总量为44 784.09万t,单位耕地畜禽粪污氮、磷负荷分别为71.18、12.71 kg/hm~2,畜禽养殖环境容量76 561.60万头猪当量(N)、106 208.50万头猪当量(P),环境风险指数为0.68(N)、0.84(P),养殖风险中等,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增量规模分别为实际养殖总量的47%(N)、19%(P);(2)分省域来看,畜禽粪便资源丰富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和上海;耕地氮负荷由大到小依次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和浙江;耕地磷负荷由大到小依次为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上海和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和湖南畜禽养殖环境风险中等,具有发展潜力,可适当增加养殖数量;江西畜禽养殖环境风险较严重,不具有发展潜力,需要进行总量控制;(3)分市域来看,约59%的市畜禽养殖环境风险中等,约28%的市畜禽养殖环境风险较严重,约10%的市畜禽养殖环境风险较小,仅3%的市畜禽养殖环境风险严重。需按照重点调控区、约束发展区、适度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重点发展区进行优化,并根据区域种植业结构进行动态调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丹 陈爽
城市承载力分区以城市系统为分区对象,从资源环境与经济人口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运用生态学和地理学理论,在分析城市承载力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将区域空间划分为不同类型承载区。城市承载力分区是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城市在由无序蔓延向有序发展转变时期的特殊需要。本文对城市承载力分区的理论、方法、指标体系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基于城市承载力"状态-压力-响应"概念模型提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区域分为高、中、低3个承载区,进一步按承载力制约因素将低承载区分为可调控区及不可调控区。在此基础上,将城市承载力分区方法应用于常州,通过实例研究对承载力分区方法进行补充,并将研究结果作为常州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空间依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金海
本文探讨了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和估测的方法 ,分析了大陆典型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的背景值 ,研究了确定自然系统最优生态承载力的依据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提高区域生态承载力 ,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基本对策。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净第一性生产力 可持续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永勇 夏军 王中根
在总结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基础上,以城市化地区为重点从水循环过程出发,探讨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水资源的形成和转化规律,分析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探讨城市化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研究基础,即:变化环境下的水循环理论、城市化与“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与环境”系统交互胁迫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提出城市化地区水资源承载力量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将城市化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纳入到区域“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与环境”复合系统中,从水循环动力过程出发,揭示水资源承载力的本质。研究成果可为城市化地区节水战略的实施、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地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贾立斌 吴伟宏 袁国华
文章构建了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与预警的指标体系。选取2001—2016年中国近岸海域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开展了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基于Mann-Kendall检验方法,分析各预警指标在2001—2016年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根据评价结果和趋势判断,对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了预警等级判定。结果显示:中国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预警等级为蓝色轻警。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提出中国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对策建议,即重视并推动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理论与调查分析等基础性研究,建立健全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强化监管护航。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李江天 甘碧群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评估是实现对生态旅游景区合理规划、有效管理,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本文运用生态学研究中生态足迹的概念和方法,通过分析生态旅游区的生态足迹的供给与需求,建立了基于生态足迹的环境承载力评估模型。
关键词:
生态旅游 环境承载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雨欣 薛东前 宋永永
水资源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全面客观评价水资源承载状况,对促进水资源利用与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单元,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测算2003~2018年中国省域水资源生态平衡供需情况,并利用ARIMA模型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2003~2018年中国人均水资源承载力年际波动较大,而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呈现先增后降的小幅波动趋势,人均水资源供需总体盈余,但在降水量较少的年份逼近赤字边缘。(2)中国水资源承载状况保持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有余,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赤字的宏观格局,人均水资源以有余区和超载区为主,地区间水资源生态盈亏差异较大。(3)中国的农业用水在4类账户中占比最高,研究期内人均农业和工业用水足迹由增转降,人均生活和生态用水足迹逐年递增;除北京外,其余省份的主要用水账户为农业和工业。(4)中国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亏呈现出"整体平稳,局部变化"的地域格局。15年,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生态超载加速。(5)人均水资源生态盈亏未来将在30°N~40°N部分地区呈现恶化,但在多数地区逐渐改善。其中东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生态环境改善潜力较大,青藏高原将呈现恶化趋势,晋、陕、豫、鲁、苏、辽地区可能形成重度预警区。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杨秀平 翁钢民
本文通过建立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秦皇岛景区为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关键词:
旅游环境承载力 预警 模糊评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