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19)
- 2023(11572)
- 2022(9611)
- 2021(8491)
- 2020(6623)
- 2019(14552)
- 2018(14109)
- 2017(26880)
- 2016(14279)
- 2015(15741)
- 2014(15686)
- 2013(15653)
- 2012(15002)
- 2011(13952)
- 2010(14211)
- 2009(13064)
- 2008(12681)
- 2007(11334)
- 2006(10590)
- 2005(10019)
- 学科
- 济(86859)
- 经济(86796)
- 管理(45467)
- 业(37724)
- 企(29999)
- 企业(29999)
- 地方(26851)
- 方法(24216)
- 中国(23153)
- 环境(21121)
- 数学(20692)
- 数学方法(20590)
- 农(18833)
- 业经(18050)
- 学(16723)
- 地方经济(16641)
- 财(14127)
- 划(13303)
- 发(13278)
- 制(13261)
- 农业(13080)
- 融(12356)
- 金融(12355)
- 和(11590)
- 银(11571)
- 银行(11559)
- 行(11286)
- 贸(10641)
- 贸易(10629)
- 经济学(10377)
- 机构
- 学院(214238)
- 大学(211680)
- 济(100397)
- 经济(98490)
- 研究(81918)
- 管理(79530)
- 理学(67276)
- 理学院(66447)
- 管理学(65641)
- 管理学院(65229)
- 中国(62161)
- 科学(47407)
- 京(45641)
- 财(43575)
- 所(41387)
- 研究所(37217)
- 中心(36039)
- 财经(33668)
- 江(33468)
- 农(32073)
- 经济学(31559)
- 经(30312)
- 院(29864)
- 范(29710)
- 师范(29465)
- 北京(29377)
- 经济学院(27987)
- 业大(27346)
- 州(26764)
- 科学院(24964)
- 基金
- 项目(137250)
- 科学(109731)
- 研究(103168)
- 基金(99265)
- 家(85927)
- 国家(85223)
- 科学基金(73277)
- 社会(69428)
- 社会科(65946)
- 社会科学(65930)
- 省(54845)
- 基金项目(52046)
- 划(45227)
- 教育(45023)
- 自然(43698)
- 自然科(42548)
- 自然科学(42541)
- 自然科学基金(41750)
- 编号(40174)
- 资助(38977)
- 发(37070)
- 成果(32277)
- 重点(31835)
- 发展(30585)
- 展(30083)
- 部(29847)
- 国家社会(29340)
- 课题(29299)
- 创(28666)
- 创新(26955)
- 期刊
- 济(125537)
- 经济(125537)
- 研究(70236)
- 中国(47997)
- 财(32733)
- 管理(31590)
- 农(30370)
- 科学(29790)
- 学报(28916)
- 大学(22378)
- 融(22295)
- 金融(22295)
- 教育(21656)
- 学学(21192)
- 农业(20997)
- 经济研究(20865)
- 业经(19687)
- 技术(19013)
- 财经(17319)
- 问题(15649)
- 经(15166)
- 技术经济(12289)
- 资源(11938)
- 贸(11510)
- 世界(11379)
- 商业(10834)
- 业(10708)
- 国际(10382)
- 统计(10291)
- 经济管理(10034)
共检索到3441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周兵 刘婷婷
研究目标:研究中国30个省份环境治理压力、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两者的协同效应对碳中和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方法:在固定效应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的分析框架下,探讨碳中和绩效的线性和非线性变化特征,运用事件研究法借助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碳减排政策的动态效应。研究发现:基准线性回归中区域环境治理压力、经济发展水平的独立效应阻滞碳中和绩效,但二者的协同效应显著提升碳中和绩效;囿于碳中和绩效可能呈现非线性的变化趋势,分别以三者为门槛变量进行检验发现,区域环境治理压力、经济发展水平作为门槛变量时不存在门槛效应,两者的协同效应为门槛变量时,协同效应对碳中和绩效具有非线性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碳减排政策显著提高了试点地区的碳中和绩效,但政策的动态效应存在时滞性;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碳中和绩效实现路径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创新:将区域环境治理压力、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两者的协同效应纳入碳中和绩效分析框架,丰富了新时期双碳目标研究主题;从能源供给侧视阈下深入探究全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碳中和绩效的区域差异和动态演进特征,揭示了碳中和绩效的不同发展轨迹。研究价值:据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根据碳中和绩效发展历程因时施策,为构建全球碳秩序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晓韵 朱德米
文章基于窗口分析法,运用超效率非期望产出MinDS模型测度了2011—2020年我国西部地区、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东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等主要区域的环境效率指数,并使用协同度模型测算了不同区域环境效率的协同发展水平。研究发现,我国环境效率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不同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东北地区的环境效率相对较低,而珠三角地区的环境效率较高。进一步根据协同度模型实证研究发现,总体上来看,我国环境效率整体协同度表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且2019年后迈入高度协同的发展状态;不同区域之间的环境效率多处于中度协同的发展状态;环境效率高度协同的区域多位于南方地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董锋 龙如银
首先利用DEA方法设计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指数对江苏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三大经济区域苏南低碳经济发展最好,苏中其次,苏北最低。然后基于低碳经济发展指数对江苏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相关分析,聚类结果显示低碳经济发展较好地区为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宿迁;收敛分析表明江苏各区域低碳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变大趋势;影响因素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对低碳经济发展为正影响,而能源强度(单位GDP能耗)对低碳经济发展为负影响。
关键词:
DEA 低碳经济 聚类分析 收敛检验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久文 姚鹏
运用2012年中国新疆的数据,从低碳产出指标、低碳排放指标、低碳消费指标、低碳资源指标、低碳支撑指标、经济发展指标6个方面对新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利用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分析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结果显示:(1)新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2)各省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呈现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规律,其中山西、内蒙古、宁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差,而东南沿海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区域差异 新疆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汤睿 张军涛
本文基于熵值法对2008-2017年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环境治理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算,运用协调度模型着重探讨了二者的协调性。结果显示:(1)十年间,城市环境治理水平呈波浪式上升趋势,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基本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江苏省城市环境治理水平最高;(2)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现稳步上升状态,区域内部出现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形成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率先迈向高质量发展格局;(3)城市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度总体上实现了稳步上升,但绝对数值偏小,地区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发展差距,呈现东部地区领先的空间格局;(4)目前,大多数地区处于轻度失调与勉强协调阶段,只有江苏达到比较协调阶段,西藏仍处于严重失调阶段。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学山 吴豪 陈雯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目前环境经济领域被广泛引用的一个计量模型。针对当前人们大多通过实际观测资料 ,利用回归分析 ,估计环境质量转折点 ,而理论研究相对较少的现状 ,从社会福利最大化角度出发 ,通过设定物品消费偏好指数 ,建立了一个两物品模型。通过数学推理 ,首先推导出了区域环境最佳投资水平 ,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证明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存在的依据 ,以及在环境质量最低点和环境质量发生根本性好转的转折点的社会总投资水平。研究表明 ,环境质量演化过程曲线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它与非环境物品生产函数和排污生产函数的技术参数 ,居民收入水平以及对环境物品和非环境物品的消费偏好 ,国民收入分配政策等有关 ...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华 廖中举 戴娟兰
在清晰界定环境创新能力概念的内涵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环境创新能力的形成机制,遴选了22个评价指标构成了我国区域环境创新能力的理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环境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然后运用集对分析法对区域环境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总体上环境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呈现"强同势"关系。
关键词:
环境创新能力 经济发展 协调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军华 李心
文章结合区域经济的时代内涵,将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归为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经济制度、经济协调4个方面的因素,根据动态数据分析其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度。
关键词:
区域经济 评价要素 关联度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磊 袁世昌
基于2013—2021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CRITIC-熵权法测度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借助QAP分析法揭示各维度差异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程度,并运用改进的修正引力模型,构建有向加权的省域数字经济关联网络,从整体、局部、个体3个维度量化其网络结构。研究发现,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但不同省域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北京、广东、上海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遥遥领先;各省域数实融合平均水平变化最小,数字产业平均变化水平次之,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创新平均水平变化较大,数字基础设施差异和数字创新差异是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来源。从网络结构来看,各省份之间数字经济联系不够紧密,邻近省份易形成凝聚子群,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省份占据网络中心位置,在数字经济关联网络中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甄江红,赵明,周瑞平,成舜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范畴,文章从经济规模、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和生活质量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内蒙古101个旗县市区及12个盟市两个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判,分析其区域差异的空间特征及成因,初步划分区域经济类型。
关键词:
内蒙古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评价 研究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娟娟 佘干军
数字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权重逐渐加大,已经成为经济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立足已有研究,融入兼顾衡量区域发展差异的新指标,构建由数字基础、数字产业和数字环境构成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截取2015—201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多聚焦于短期竞争力的培育,对潜在竞争力的关注度较低,立足当前数字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强化数字环境建设是当务之急。第二,以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为标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三大梯队,依城市群分布形成梯队布局,其中位于第一梯队的北京、上海和广东等三省份分别是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第二梯队的省份多为第一梯队三个核心城市的辐射地区。数字经济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发生重大变化,但依城市群的发展分布为数字经济内循环提供了可能性。第三,数字经济与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和主导产业高度关联。数字经济在产业发展基础和综合发展实力较强的区域发展结果与势头均良好;反之则出现较为严重的投入冗余,与区域产业难以联动发展,这一问题在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均存在。第四,在我国畅通数字经济的内循环存在可行性,但是需要逐步实现。可在畅通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各自内循环的基础上,畅通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之间的数字经济循环,依城市群之间的产业链不断扩大内循环半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林维柏 赵杰
随着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我国快速发展,如何客观、准确地综合评价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综合评价指标的方法选用、指标权重的确定、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及评价结果分析等方面,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区域循环经济 综合评价 评价方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艳娜 陶陶
建立了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1996年统计数据对全市43个区(市、县)进行综合评价,并依据综合评价值划分4个经济发展梯度区,据此揭示了区域差异的空间特点,并讨论了区域差异的成因及缩小区域差异的对策
关键词:
区域差异 经济发展 重庆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秀洁,代合治
本文选取35项指标定量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我国发达型和较发达型省域少,欠发达型和落后型省域多,城市型政区发展水平高,民族型政区和少数民族集聚的省份发展水平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高居全国前列。三大地带经济发展水平虽呈梯次展布,但反梯度现象同时存在,且东、中、西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与中西部的差异。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第三产业与外向型经济、居民生活质量表现更为突出。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空间差异 综合指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