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35)
- 2023(11528)
- 2022(10109)
- 2021(9385)
- 2020(7646)
- 2019(17701)
- 2018(17739)
- 2017(34384)
- 2016(18939)
- 2015(21627)
- 2014(21898)
- 2013(21626)
- 2012(19543)
- 2011(17563)
- 2010(17438)
- 2009(15456)
- 2008(14903)
- 2007(12722)
- 2006(11178)
- 2005(9536)
- 学科
- 济(78376)
- 经济(78293)
- 管理(55236)
- 业(47844)
- 企(40202)
- 企业(40202)
- 方法(35783)
- 数学(31050)
- 数学方法(30680)
- 中国(19997)
- 学(19459)
- 农(19448)
- 地方(19209)
- 业经(17089)
- 环境(16847)
- 财(16508)
- 和(13774)
- 农业(12950)
- 理论(12834)
- 贸(12788)
- 贸易(12784)
- 易(12336)
- 划(11992)
- 制(11290)
- 技术(11174)
- 地方经济(10729)
- 务(10642)
- 财务(10560)
- 财务管理(10543)
- 教育(10128)
- 机构
- 大学(271082)
- 学院(270196)
- 管理(109167)
- 济(101958)
- 经济(99673)
- 理学(95624)
- 理学院(94505)
- 管理学(92775)
- 管理学院(92307)
- 研究(90106)
- 中国(63804)
- 科学(59590)
- 京(58019)
- 所(45609)
- 财(43908)
- 农(43346)
- 研究所(42347)
- 业大(42139)
- 中心(39721)
- 江(37879)
- 范(37539)
- 师范(37208)
- 北京(36445)
- 财经(36415)
- 农业(34136)
- 院(33085)
- 经(33058)
- 州(31321)
- 师范大学(30368)
- 经济学(29552)
- 基金
- 项目(194115)
- 科学(152463)
- 研究(140582)
- 基金(140234)
- 家(122768)
- 国家(121793)
- 科学基金(104238)
- 社会(86840)
- 社会科(82214)
- 社会科学(82191)
- 省(76543)
- 基金项目(75668)
- 自然(69406)
- 自然科(67706)
- 自然科学(67689)
- 自然科学基金(66418)
- 划(65163)
- 教育(63979)
- 编号(57132)
- 资助(57129)
- 成果(45500)
- 重点(43682)
- 发(42148)
- 部(42075)
- 创(40045)
- 课题(39603)
- 科研(37461)
- 创新(37397)
- 计划(35826)
- 教育部(35560)
- 期刊
- 济(107966)
- 经济(107966)
- 研究(75378)
- 中国(45109)
- 学报(44758)
- 科学(41970)
- 农(38421)
- 管理(37336)
- 大学(32996)
- 学学(31044)
- 财(30092)
- 教育(29662)
- 农业(27485)
- 技术(24857)
- 业经(18205)
- 融(18179)
- 金融(18179)
- 经济研究(16730)
- 财经(16282)
- 图书(15048)
- 资源(14015)
- 科技(13943)
- 问题(13898)
- 经(13718)
- 业(13624)
- 理论(13369)
- 版(12765)
- 技术经济(12665)
- 实践(12516)
- 践(12516)
共检索到3745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金凤花 富立友 马洪伟
基于8类能源标准煤碳排放系数的估算结果,测算了我国各省区1997—2012年区域物流碳排放量,通过重构重心模型,分析了区域物流碳排放重心的演化轨迹。并通过与区域经济碳排放、区域经济碳排放重心进行比较,分析了区域物流碳排放的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部分省区的物流业碳排放与经济碳排放均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各省区物流业碳排放排名与其物流业经济产出排名非常接近,区域物流碳排放在空间上表现出总体格局逐渐向"几何平衡"发展。
关键词:
区域物流 碳排放 碳排放重心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齐亚伟
识别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以及所处的阶段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2000-2015年我国30个省市的GDP、二氧化碳排放数据为基础,采用脱钩模型分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是否存在同步变化的关联,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呈现"扩张连接—弱脱钩—强脱钩"的波动态势。采用重心模型,从重心位置、偏移距离和偏移方向三个方面,分析我国区域经济重心、碳排放重心和碳排放强度重心的转移轨迹和演变规律,发现,碳排放重心和经济重心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碳排放重心、碳排放强度重心与经济重心大体都向西北方向移动,其中,碳排放强度重心的偏移距离最大。在此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碳排放重心转移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经济增长、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费强度是碳排放重心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因过度依赖工业化将会阻碍碳排放重心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环境规制对碳排放重心转移尚未表现出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脱钩 碳排放 经济增长 重心 转移轨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余跃武 李晔 包磊 李文翔
低碳交通发展客观要求与公路货物运输高碳特性背景下,掌握我国公路货运碳排放重心及其转移轨迹对制定交通领域碳排放战略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借鉴重心理论分析方法,引入碳排放"重心"概念,运用1995~2013年中国各省级区域全社会公路货物运输统计数据,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计算出历年全国公路货运碳排放重心地理坐标及其转移路径,从路径方向、转移距离、政策相关性等多角度分析公路货运碳排放重心的动态变化与空间作用联系。结果表明:我国公路货物碳排放重心随时间维度向东与向南方向表现出很强的偏移趋向性;相对整个交通运输行业碳排放而言,我国公路货物运输碳排放重心转移轨迹表现出更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可以作为国家宏观角度分析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宗宪 黄建山
文章首先阐述重心问题及分析方法,然后,分别从移动方向、距离、速度、原因等方面详细分析了经济重心、产业重心的动态变化特点,最后从整体上对比研究了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产业重心 动态变化 区域差距 对比研究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玉阳 侯晓娜 柳清瑞
中国碳排放水平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提升,如何降低城镇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对于实现双碳目标以及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采用门槛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并结合200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不同阶段城镇化影响碳排放的规律以及传导机制。研究表明:城镇化由低级阶段迈向高级阶段时,碳排放呈现倒“N”型轨迹;城镇化主要通过消费、投资以及对外贸易影响碳排放,并且在不同城镇化门槛区间内,其传导机制存在异质性。因此,未来政策应重点倡导低碳消费方式,优化投资结构,推动对外贸易结构升级,从而降低城镇化进程中的碳排放水平。
关键词:
城镇化 碳排放 传导机制 对外贸易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孙玉阳 侯晓娜 柳清瑞
中国碳排放水平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提升,如何降低城镇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对于实现双碳目标以及推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采用门槛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并结合200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不同阶段城镇化影响碳排放的规律以及传导机制。研究表明:城镇化由低级阶段迈向高级阶段时,碳排放呈现倒“N”型轨迹;城镇化主要通过消费、投资以及对外贸易影响碳排放,并且在不同城镇化门槛区间内,其传导机制存在异质性。因此,未来政策应重点倡导低碳消费方式,优化投资结构,推动对外贸易结构升级,从而降低城镇化进程中的碳排放水平。
关键词:
城镇化 碳排放 传导机制 对外贸易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海超 雷明 殷子涵
文章运用重心模型,计算出1996-2015年期间我国省级GDP重心和第二产业重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全国历年的GDP重心、第二产业重心和碳排放重心。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我国碳排放重心和GDP重心出现200公里以上的位置偏离,并且碳排放重心在GDP重心的西北方向,这说明我国东南方区域的GDP密度相对更高,而西北方区域的碳排放密度相对更高。在文章的研究时段内,我国碳排放重心和GDP重心都出现明显向西移动的趋势,说明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高碳排放的基础上。对于西部省份来说,在赶超过程中面临着双重压力,既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海超 雷明 殷子涵
文章运用重心模型,计算出1996-2015年期间我国省级GDP重心和第二产业重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全国历年的GDP重心、第二产业重心和碳排放重心。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我国碳排放重心和GDP重心出现200公里以上的位置偏离,并且碳排放重心在GDP重心的西北方向,这说明我国东南方区域的GDP密度相对更高,而西北方区域的碳排放密度相对更高。在文章的研究时段内,我国碳排放重心和GDP重心都出现明显向西移动的趋势,说明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高碳排放的基础上。对于西部省份来说,在赶超过程中面临着双重压力,既要努力发展经济实现赶超,又要努力降低碳排放。因此,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西部地区的必然选择。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晓芳 于江波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碳排放驱动因素作用力强度进行动态分解,结果发现,时间维度上,经济效应、能源规模效应、人口效应和技术效应呈现不规则交替状态,驱动碳排放作用力排序和当年我国经济驱动产业趋同;在空间维度上,经济重心向西部方向转移过程中伴随碳排放同方向的移动,经济效应驱动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人口因素并没有向西转移的痕迹,尽管国家支持西部能源产业技术的提高,但技术因素对减排的作用依然在东部地区。最后,针对文中碳排放驱动因素主要是经济效应和能源规模效应的结论,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可实现经济增长和碳减排双赢目标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碳排放驱动因素 动态轨迹 产业结构调整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小云 杨宇 刘毅 王钰鑫
经济和人口重心的轨迹变动及空间耦合状态集中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段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对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具有重大参考意义。借用力学中重心概念和重力模型,通过重心加权方法,探索中国1990-2014年间经济、产业和人口重心的时空演变路径,并通过耦合"经济/产业-人口"重心的空间变动过程探析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而探讨区域协调发展趋势。发现:(1)中国经济重心大致表现出先向东南又向西南移动的宏观态势,东西方向的区域发展差异有缩小趋势,但南北差异可能会进一步扩大。(2)1990年以来,中国的三次产业重心时空格局均存在一定规律性:第一产业重心总体向西南移动;第二产业重心和经济重心时空格局相似,即先向东南继而(2010年前后)向西(略偏南)移动,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战略措施初见成效;第三产业重心移动幅度相对较小,且大体呈现逆时针环状变动趋势,东部沿海仍处于第三产业发展的高势能区。(3)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第三产业重心有靠近趋势,但和第一、第二产业重心有分离趋势,人口和经济的协调程度总体在增加。第三产业对人口的吸引力将远远大于第一、第二产业,是未来吸纳人口的核心产业。
关键词:
区域差异 经济 人口 重心 时空演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小云 杨宇 刘毅 王钰鑫
经济和人口重心的轨迹变动及空间耦合状态集中反映了中国不同时段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未来趋势,对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具有重大参考意义。借用力学中重心概念和重力模型,通过重心加权方法,探索中国1990-2014年间经济、产业和人口重心的时空演变路径,并通过耦合"经济/产业-人口"重心的空间变动过程探析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而探讨区域协调发展趋势。发现:(1)中国经济重心大致表现出先向东南又向西南移动的宏观态势,东西方向的区域发展差异有缩小趋势,但南北差异可能会进一步扩大。(2)1990年以来,中国的三次产业
关键词:
区域差异 经济 人口 重心 时空演变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曹利军
本文在讨论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质的基础上,对区域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数学分析,认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复合系统向理想状态逼近的过程,可持续发展指数的轨迹是一条组合Logistic曲线,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主要取决于克服限制因子所需要的时间、克服限制因子的成本、克服限制因子的成本和收益在区域社群内部的分配。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 发展机制
[期刊] 改革
[作者]
孙久文 李恒森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加快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现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明显:多支点的空间骨架逐渐形成,产业转移成为区域空间变化的主导力量,宏观经济因素对空间均衡的影响逐步加大。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存问题有:区域间绝对差距扩大,地区发展机会不均等。为此,应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强化区域间经济合作,打造新的增长极;促进区域发展精准化,完善区域政策体系。未来,我国将逐步建立开放型区域经济新体制,应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同发展 区域政策
[期刊] 改革
[作者]
孙久文 李恒森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加快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我国现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明显:多支点的空间骨架逐渐形成,产业转移成为区域空间变化的主导力量,宏观经济因素对空间均衡的影响逐步加大。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存问题有:区域间绝对差距扩大,地区发展机会不均等。为此,应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强化区域间经济合作,打造新的增长极;促进区域发展精准化,完善区域政策体系。未来,我国将逐步建立开放型区域经济新体制,应充分利用区域分化格局推动政策创新,加快绿色化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同发展 区域政策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胜会
分析我国LED产业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我国LED产业发展是基于比较优势的演进过程,比较优势的转换主导了产业发展路径。我国产业呈现分散与集聚并存现象,是比较优势主导了产业的发散,而竞争优势主导了产业集聚。通过构建企业合作竞争博弈模型,证实了长期内LED产业的区域竞争格局受企业合作竞争影响,并且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与共生发展取决于区域企业的合作竞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