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66)
- 2023(8649)
- 2022(7134)
- 2021(6302)
- 2020(5309)
- 2019(11954)
- 2018(11625)
- 2017(22456)
- 2016(11892)
- 2015(14197)
- 2014(14237)
- 2013(14395)
- 2012(12727)
- 2011(11374)
- 2010(11355)
- 2009(10706)
- 2008(10972)
- 2007(9984)
- 2006(8850)
- 2005(8089)
- 学科
- 济(62974)
- 经济(62920)
- 管理(51358)
- 业(44342)
- 企(39926)
- 企业(39926)
- 方法(31586)
- 数学(27471)
- 数学方法(27331)
- 财(16816)
- 中国(15390)
- 地方(15019)
- 技术(14199)
- 业经(13227)
- 农(12395)
- 务(11681)
- 财务(11627)
- 财务管理(11599)
- 企业财务(10774)
- 理论(10007)
- 制(9779)
- 贸(9583)
- 贸易(9580)
- 学(9474)
- 易(9201)
- 划(9165)
- 地方经济(9123)
- 银(8711)
- 银行(8703)
- 农业(8614)
- 机构
- 学院(180876)
- 大学(180469)
- 济(78665)
- 管理(77776)
- 经济(77074)
- 理学(66016)
- 理学院(65352)
- 管理学(64677)
- 管理学院(64277)
- 研究(53648)
- 中国(43609)
- 京(37404)
- 财(37388)
- 科学(30518)
- 财经(29462)
- 江(27710)
- 经(26825)
- 中心(25801)
- 所(25502)
- 经济学(24881)
- 北京(23304)
- 研究所(22864)
- 经济学院(22590)
- 州(22323)
- 业大(22302)
- 范(22161)
- 财经大学(22034)
- 师范(21995)
- 农(21861)
- 商学(21180)
- 基金
- 项目(118389)
- 科学(95647)
- 研究(88474)
- 基金(87624)
- 家(74346)
- 国家(73785)
- 科学基金(65635)
- 社会(59078)
- 社会科(56375)
- 社会科学(56362)
- 省(46590)
- 基金项目(46198)
- 教育(41520)
- 自然(40830)
- 自然科(39895)
- 自然科学(39890)
- 自然科学基金(39169)
- 划(38429)
- 资助(36034)
- 编号(34279)
- 部(27148)
- 成果(27013)
- 重点(26654)
- 发(25837)
- 创(25757)
- 国家社会(24926)
- 课题(24350)
- 创新(24197)
- 教育部(24039)
- 人文(23895)
共检索到2707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俞立平 张矿伟
文章基于我国31个省份1997—2018年的物流产业面板数据,从投入产出效率视角对区域物流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进行了测度,并构建了宏观协调机制、微观协调机制与互动协调机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物流产业技术与管理的协调状况进行了研究,基于莫兰指数分析了耦合协调的空间相关、空间集聚特征,并采用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物流产业技术与管理处于初级耦合协调水平;区域物流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的协调状况呈现区域差异;区域物流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的协调呈现空间正相关性;区域物流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的互动关系不佳。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董慧
本文基于2010-2021年我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SBM-DEA模型测算物流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基于耦合协调模型计算各地区物流技术与管理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并对其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论表明:我国物流技术与管理水平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的演变趋势;东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西部地区相对偏低;省份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从集聚向随机转变、差异越来越小的变化趋势;大多数省份与周边省份存在较强空间自相关性,集聚效应较为明显。最后,提出促进区域物流技术与管理水平均衡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泰 陈煜 杨嘉铃
对区域低碳物流能力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可以很好地分析区域低碳物流能力内部各子系统的发展状态及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状况,为促进区域低碳物流能力的良性发展提供决策支持。首先将区域低碳物流能力复合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协同学理论,构建了以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信息系统保障能力、经营管理运作能力、低碳生态发展能力为要素的序参量指标体系,建立了子系统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调度测度模型;然后用四川省2005—2017年的历史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计算出各子系统的有序度以及复合系统的协调度,结果显示四川省低碳物流能力系统在2005—2010年发展是不协调的,并且不协调程度在不断增大,但从2011年开始进入了协调发展状态且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最后依据这些年四川省低碳物流能力的发展情况分析了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泰 陈煜 杨嘉铃
对区域低碳物流能力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可以很好地分析区域低碳物流能力内部各子系统的发展状态及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状况,为促进区域低碳物流能力的良性发展提供决策支持。首先将区域低碳物流能力复合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协同学理论,构建了以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信息系统保障能力、经营管理运作能力、低碳生态发展能力为要素的序参量指标体系,建立了子系统有序度和复合系统协调度测度模型;然后用四川省2005—2017年的历史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计算出各子系统的有序度以及复合系统的协调度,结果显示四川省低碳物流能力系统在2005—2010年发展是不协调的,并且不协调程度在不断增大,但从2011年开始进入了协调发展状态且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最后依据这些年四川省低碳物流能力的发展情况分析了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刘文颖 蔡永云
指出现代区域物流协调运输管理模式即是要依托现代物流的发展条件,以区域物流为基础,构建多部门和多种运输方式之间协同合作的管理模式,这一物流管理模式的核心在于"协调",需要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协调管理机制来实现,并具体分析了协调管理模式及其应用于现代区域物流体系中的机制构建理论。
关键词:
现代区域物流 协调管理 理论分析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徐盈之 吴海明
本文通过明确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各地区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客观评价,同时运用DEA方法研究了在环境约束下我国各地区协调发展水平的综合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考察期内,我国各地区的协调发展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的协调发展水平最高,接着是中部和西部;在环境约束下我国各地区协调发展水平的综合效率普遍低下,其中东部的综合效率最高,而中部的综合效率低于西部;同时,外资水平对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综合效率有积极的影响,而能源消耗、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存量以及技术水平却有负面的影响。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中强
本文以我国淮海经济区物流企业作为调查对象,进行物流企业信息技术水平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研究首先验证了物流企业信息技术水平与企业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文章进一步分析得出:物流企业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信息技术网络能力与企业绩效都高度相关,其中,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与企业服务绩效相关程度最高,信息技术网络能力与企业财务绩效的相关程度最高;而物流企业的信息技术规模与企业服务绩效、企业财务绩效的相关程度相对较低。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向丽
通过构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空间基尼系数法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实证分析了2009—2013年中国30个省(市、区)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集聚水平的协调发展度及其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产业集聚水平明显滞后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但二者均具有"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的空间分异特征;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集聚水平的协调性整体较差,表现为濒临失调、轻度失调、严重失调和极度失调等4种协调发展状态,且呈现平稳变化的时序特征和明显的"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郭炳南 唐利 姚霞飞
区域协调发展是新发展阶段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环节。研究中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衡量区域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了2007—2019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法揭示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差异来源,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刻画了其分布动态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且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的分布特征;(2)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呈逐步缩小态势,中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在逐步缩小;(3)中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核密度分布曲线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基于此,应当加快打破区域边界,推动区域开放合作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进而推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周勤 蔡银寅 杜凯
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从稀缺到一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对利润的贡献是递减的。这样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不同生产性质的行业处于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其生产者对技术投资有不同的偏好;在同一生产性质的行业内部,不同技术水平的生产者对技术投资也有不同的偏好。反之,如果技术投资偏好是可以测量的,那么就可以根据不同行业的技术投资数据来实证该行业的技术发展阶段及其技术水平。本文对这两个偏好建立模型,并根据我国1996—2006年间18个代表行业的技术投资数据进行经验研究,分析这些行业的技术投资偏好和其所处的技术水平阶段,为我们制定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技术水平 技术的利润贡献 技术投资偏好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郭炳南 唐利 姚霞飞
从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衡量区域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了2007—2019年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法揭示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差异来源,运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刻画了其分布动态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且东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小的分布特征;(2)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呈逐步缩小态势,中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在逐步缩小;(3)中国整体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核密度分布曲线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基于此,应当加快打破区域边界,推动区域开放合作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进而推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四清 庞程
搜集整理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2007—2016年的相关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考察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金融业及教育行业的集聚度及其协调发展对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第一,金融业和教育行业的集聚度均与区域科技创新水平存在正向关系,但结果不显著;第二,制造业集聚度的提升能够对区域科技创新水平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金融业为制造企业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从而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第四,金融业、制造业及教育行业协调发展良好能够显著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制造业、金融业及教育行业相互协调和渗透,才能有效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蔡冬青 周经
通过对Hausmann等(2007)理论模型的简单拓展,加入对外直接投资变量后,发现基于比较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技术水平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数量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出口技术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也支持这一结论,同时对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一步实证研究发现,中国省级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技术水平有直接促进作用的同时,这种促进作用还受到以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衡量的"吸收能力"的正向促进,受到以资本劳动比、制度因素、地区经济规模、进口技术水平和现有技术水平衡量的地区禀赋状况的制约。要实现"走出去"战略与"贸易强国"战略的协同发展,必须加强人力资本积累和研发资本投...
关键词:
出口技术水平 对外直接投资 提升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毛其淋
本文基于金融发展的视角,通过构建数理模型考察了国内市场一体化影响出口技术水平的微观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工具变量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进行深入的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市场一体化显著且稳健地提高了中国地区出口技术水平,而且在金融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国内市场一体化对地区出口技术水平的促进作用越大,即国内市场一体化与金融发展是相互强化发挥作用的。进一步的估计显示,在金融控制强的区域,金融发展对地区出口技术水平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而在金融控制弱的区域,金融发展则显著地提高了地区出口技术水平。此外,金融控制弱区域的国内市场一体化对出口技术水平的边际影响效应也远远高于金融控制强区域。本文的研究...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孙华 何健敏
提出了协调发展水平测度新体系,其内容包括量化定义的完善、表示系统的完善、定量与定性的结合,并结合协同理论提出了"协调的层次性"概念,即从"静态空间协调度"和"动态时空协调度"两个层次理解协调的内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