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670)
2023(16617)
2022(14250)
2021(13222)
2020(10930)
2019(24912)
2018(24877)
2017(47646)
2016(25964)
2015(29356)
2014(29664)
2013(29346)
2012(26888)
2011(24320)
2010(24623)
2009(22645)
2008(22218)
2007(19792)
2006(17711)
2005(16109)
作者
(76153)
(63195)
(62847)
(59521)
(40272)
(30191)
(28466)
(24754)
(24010)
(22781)
(21507)
(21351)
(20250)
(20117)
(19523)
(19425)
(18771)
(18605)
(18010)
(18010)
(15815)
(15629)
(15251)
(14421)
(14094)
(14075)
(14044)
(14035)
(12786)
(12498)
学科
(111378)
经济(111240)
管理(77825)
(73184)
(60019)
企业(60019)
方法(42789)
数学(36218)
数学方法(35835)
中国(32710)
(31051)
地方(29354)
业经(27520)
(26934)
(24010)
(22682)
农业(20850)
(18828)
贸易(18813)
(18353)
银行(18300)
环境(18244)
(18167)
技术(17997)
(17753)
金融(17747)
(17588)
(17580)
理论(17288)
(16610)
机构
学院(372862)
大学(372408)
(150122)
经济(146770)
管理(145823)
研究(129313)
理学(125132)
理学院(123639)
管理学(121656)
管理学院(120966)
中国(96420)
(81092)
科学(79156)
(70411)
(65303)
(59310)
研究所(58984)
中心(57687)
(56553)
财经(54970)
业大(53898)
北京(51875)
(50951)
师范(50495)
(49741)
(47088)
农业(45946)
(45887)
经济学(44479)
师范大学(40852)
基金
项目(249806)
科学(196982)
研究(185654)
基金(179506)
(155465)
国家(154119)
科学基金(132561)
社会(116989)
社会科(110848)
社会科学(110822)
(98923)
基金项目(95405)
自然(84609)
教育(84502)
(82573)
自然科(82553)
自然科学(82537)
自然科学基金(81022)
编号(76008)
资助(73189)
成果(62319)
(57220)
重点(56224)
(54573)
课题(53452)
(52217)
创新(48727)
(47724)
国家社会(47594)
科研(46785)
期刊
(175004)
经济(175004)
研究(114706)
中国(78049)
学报(56422)
管理(55784)
(55459)
科学(53476)
(52555)
教育(44693)
大学(43066)
学学(40313)
农业(38223)
技术(34651)
(34607)
金融(34607)
业经(30086)
经济研究(27065)
财经(26782)
(22940)
问题(22636)
图书(19430)
(19123)
科技(18599)
技术经济(18004)
理论(17909)
商业(17308)
现代(17305)
(16489)
资源(16308)
共检索到5659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建奇  
世界银行公布的统计报告中指出,物流业将成为中国主要利润来源之一。近几年,我国物流业也呈现飞速发展的形式。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对承接地的物流状况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但从区域物流来看,物流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无法适应产业转移的要求。要提升区域物流水平,以顺利承接产业转移,就要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及作用机制。本文通过了解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及解决方法,以期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区域物流发展与产业转移不匹配的现象,促进两者之间的和谐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毛琦梁  王菲  
从理论上探讨了地区非均衡发展与产业转移的内生机制,经济规模扩大与地区有限发展空间之间的负反馈作用,是发展不均衡的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内生驱动机制。文章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融入负反馈机制,建立反映产业转移的一般均衡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的扩大与地区有限发展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中心-边缘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内生驱动力。集聚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的动态演变及其作用下,对集聚外部性、规模经济以及其他对聚集体的依赖程度较弱的产业最先扩散出去。国内基础设施的改善降低地区间的运输成本有助于推进产业转移、缩小地区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毛琦梁  王菲  
从理论上探讨了地区非均衡发展与产业转移的内生机制,经济规模扩大与地区有限发展空间之间的负反馈作用,是发展不均衡的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内生驱动机制。文章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融入负反馈机制,建立反映产业转移的一般均衡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的扩大与地区有限发展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中心-边缘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内生驱动力。集聚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的动态演变及其作用下,对集聚外部性、规模经济以及其他对聚集体的依赖程度较弱的产业最先扩散出去。国内基础设施的改善降低地区间的运输成本有助于推进产业转移、缩小地区差距。而且,随着国内市场相对国际市场的逐步增大或者对外贸易环境的相对恶化,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将会减弱,在产业集聚的多种负面效应作用下会导致新一轮的空间结构调整,促使部分产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刘力  
基于国际产业转移与珠三角产业转移背景引发的相关问题思考,文章旨在探讨广东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的相互作用关系,并深入分析产业转移对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以及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的具体影响,从而获得推动广东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国旗  
文章以成都、深圳、南京、武汉、西安、重庆、天津、青岛8市为研究对象,对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的动力进行实证研究,揭示了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动力指标为地区生产总值、物流业增加值、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例、单位生产产值派生的货运量、物流企业数、物流从业人员、单位从业人员创造的物流增加值,并提出了推动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毛广雄  
文章基于系统论角度,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从综合序参量、耦合机制和耦合协调类型等方面来描述这一复合系统耦合机制模型及时空协调性规律,探讨了加强系统调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丽  丁涛  
数字经济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对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产生作用。文章以中国2012—2019年31个省市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在区域差异方面,东部地区数字经济效益明显优于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不显著;从门槛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推动效应具有非线性递增和空间溢出特征。为此,要通过数字技术升级绿色技术,实施数字化区域差异化和区域协同战略,逐步缩小区域数字鸿沟和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差距,释放数字经济对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丽  丁涛  
数字经济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对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产生作用。文章以中国2012—2019年31个省市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在区域差异方面,东部地区数字经济效益明显优于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不显著;从门槛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推动效应具有非线性递增和空间溢出特征。为此,要通过数字技术升级绿色技术,实施数字化区域差异化和区域协同战略,逐步缩小区域数字鸿沟和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差距,释放数字经济对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胡宪君  游静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政府准确定位,给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支持。本文依据产业发展模式、有选择地干预"市场失败"的政府职能理论、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外部效应相关理论分析政府作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要性,结合美国、新加坡、日本、印度的经验进一步阐述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实践,基于"钻石理论"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府作用机制模型,再从人力资源保障机制、公共服务平台支撑机制、市场环境规范机制、创新资源集聚机制4个方面探索相应的政策路径。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颜银根  
文章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企业异质性因素,构建"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以此来考察转移支付、产业跨区转移和地方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理论研究表明:与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结论相似,转移支付可以引起产业转移,但存在"门槛效应"。同时,由于"排序效应"的存在,转移支付将导致最低生产效率的企业率先对补贴作出反应,从而导致产业承接地生产效率的降低。使用中国31个省份1999-2012年的数据,根据DEA计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以及面板固定效应、门限模型和Tobit模型,实证支持了理论假说:只有当转移支付达到一定"门槛值"时,转移支付才会引起产业转移,转移支付对产业转移的弹性系数为0.1左右。此外,当前...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丽  黄超  刘琦杰  
基于产业转移与区域物流能力的相互关系,分析探讨了产业转移与区域物流能力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采取梯度系数法评估京津冀地区产业梯度,并运用模糊物元理论评估京津冀地区2004~2009年间的物流能力,综合实证结果进一步对探讨结论进行验证。产业转移通过推动物流产业带的形成、提高物流服务能力和物流业竞争力、改善物流环境和改变物流衔接模式影响区域物流能力;区域物流能力通过现代物流管理、区域物流信息化建设、产业聚集、改善投资环境和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产业转移。实证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物流能力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缺少前期规划、信息化水平仍然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章浩  李国梁  
本文基于产业转移理论,对京津冀城市群制造业转移现象进行研究,探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背景下,区际间制造业转移是否促进河北省产业发展效率提升。研究结果显示,从空间维度来看,京津冀各地的制造业对外投资逐渐从城市群以内向城市群以外转移,尤其是2015—2019年制造业向城市群以外地区转移趋势显著,制造业并未就近转移;京津冀城市群以外地区逐渐成为京津冀制造业新增企业的主要投资来源地,政府行为会对企业的长期区位选择产生重要影响;制造业的类别差异会导致企业区位选择差异,保定、廊坊依托区位优势成为城市群内都市型制造业的重要集聚区域;北京、天津两地的制造业转移对河北省地级市制造业TFP的当期促进效果较为显著,而河北省内地级市之间的制造业转移对各地级市TFP的促进效果存在一定的滞后期;北京、天津的技术交易市场目前尚未对河北省制造业TFP的提升起到显著的辐射带动作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后,河北省各地级市的制造业转移对制造业TFP的具体作用效果产生显著变动。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申洪源  
利用2002年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上16个制造产业的截面数据对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与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制造业16个产业中,大部分产业存在本地市场效应:即在一个较大规模市场上市场需求份额增加将导致一个更大比例的产出份额增加,结果是众多产业在该地区集聚起来。
[期刊] 求索  [作者] 靖学青  
运用2000-2014年样本数据,对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及其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以来沪苏浙三省市向长江经济带其他八省市进行了大规模产业转移,到2011年达到峰值,此后产业转移规模虽然有所缩小,但是区域产业转移的基本方向未发生变化;在研究期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之间的经济差异在不断缩小,区域经济呈现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差异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差异缩小产生了显著影响,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孙华平  刘风芹  沈婷婷  
包容性发展意味着经济发展的普惠共享和以人为本。同时,包容性发展更强调实现区域和产业部门间的协调发展。产业集群是实现区域包容性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产业组织模式。一个地区的集群式产业转移路径和模式是由其综合比较优势演化路径所决定的。由于不同地区的要素条件、资源禀赋及各种制度环境的差异,其演化路径也会有所不同。对东部沿海地区而言,推进集群式产业转移与升级的同时应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以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协同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