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584)
- 2023(19163)
- 2022(16101)
- 2021(14909)
- 2020(12331)
- 2019(28114)
- 2018(27770)
- 2017(53624)
- 2016(29038)
- 2015(32470)
- 2014(32655)
- 2013(32480)
- 2012(30013)
- 2011(27020)
- 2010(27400)
- 2009(25622)
- 2008(25629)
- 2007(23192)
- 2006(20912)
- 2005(19234)
- 学科
- 济(127702)
- 经济(127536)
- 业(102937)
- 管理(98455)
- 企(90354)
- 企业(90354)
- 方法(51051)
- 数学(40742)
- 数学方法(40322)
- 农(37234)
- 财(37207)
- 业经(35943)
- 中国(34828)
- 地方(29300)
- 制(28612)
- 农业(25392)
- 务(25206)
- 财务(25128)
- 财务管理(25089)
- 企业财务(23824)
- 学(23493)
- 技术(22562)
- 和(22085)
- 理论(21954)
- 贸(21728)
- 贸易(21708)
- 银(21242)
- 银行(21193)
- 易(20954)
- 融(20819)
- 机构
- 学院(424134)
- 大学(422339)
- 济(174066)
- 经济(170316)
- 管理(168130)
- 研究(143653)
- 理学(143365)
- 理学院(141736)
- 管理学(139579)
- 管理学院(138778)
- 中国(112085)
- 京(91656)
- 科学(85970)
- 财(84671)
- 所(72554)
- 农(68838)
- 财经(65953)
- 江(65506)
- 研究所(64948)
- 中心(64803)
- 业大(60165)
- 经(59746)
- 北京(58537)
- 范(55023)
- 师范(54538)
- 农业(53465)
- 州(52644)
- 院(52030)
- 经济学(51714)
- 财经大学(48639)
- 基金
- 项目(275656)
- 科学(218477)
- 研究(205039)
- 基金(200072)
- 家(172807)
- 国家(171266)
- 科学基金(148426)
- 社会(130256)
- 社会科(123439)
- 社会科学(123407)
- 省(108153)
- 基金项目(105575)
- 自然(95171)
- 教育(93102)
- 自然科(92947)
- 自然科学(92926)
- 自然科学基金(91286)
- 划(90003)
- 编号(83797)
- 资助(82067)
- 成果(68312)
- 发(61622)
- 重点(61578)
- 部(60741)
- 创(58760)
- 课题(57977)
- 创新(54352)
- 国家社会(53219)
- 制(53172)
- 教育部(52305)
- 期刊
- 济(206171)
- 经济(206171)
- 研究(132102)
- 中国(88330)
- 管理(67948)
- 财(67507)
- 农(64293)
- 学报(62016)
- 科学(59651)
- 大学(47906)
- 教育(46934)
- 学学(45074)
- 农业(43987)
- 融(43703)
- 金融(43703)
- 技术(37828)
- 业经(35526)
- 财经(33324)
- 经济研究(31641)
- 经(28556)
- 问题(26378)
- 业(24252)
- 技术经济(22205)
- 理论(20594)
- 现代(20556)
- 商业(20331)
- 图书(19940)
- 贸(19879)
- 科技(19830)
- 世界(18840)
共检索到6545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凌一文
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而统一的市场建设则是“无形之手”效率提升的前提。本文将流通业发展与市场分割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构建流通业非均衡发展影响市场分割的作用机制,进而分别以流通效率和市场分割指数对流通业发展非均衡程度和市场分割程度予以表征,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DSDM)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考察,同时利用面板门槛模型(PTM)考察其相关性在城乡收入差距和产业结构差距调节下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我国流通业非均衡发展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市场分割指数则稳步下降,但二者的绝对值均长期处于较高的水平,流通业非均衡发展对于市场分割具有显著的促增作用,且城乡收入差距以及产业结构差距越大,这一促增作用愈加明显;与此同时,流通业非均衡发展对于市场分割的影响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均存在典型的异质特征,时间维度上促增作用渐趋强化,空间维度上这一促增作用则主要体现在中西部地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毛琦梁 王菲
从理论上探讨了地区非均衡发展与产业转移的内生机制,经济规模扩大与地区有限发展空间之间的负反馈作用,是发展不均衡的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内生驱动机制。文章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融入负反馈机制,建立反映产业转移的一般均衡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的扩大与地区有限发展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中心-边缘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内生驱动力。集聚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的动态演变及其作用下,对集聚外部性、规模经济以及其他对聚集体的依赖程度较弱的产业最先扩散出去。国内基础设施的改善降低地区间的运输成本有助于推进产业转移、缩小地区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毛琦梁 王菲
从理论上探讨了地区非均衡发展与产业转移的内生机制,经济规模扩大与地区有限发展空间之间的负反馈作用,是发展不均衡的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内生驱动机制。文章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融入负反馈机制,建立反映产业转移的一般均衡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的扩大与地区有限发展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中心-边缘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内生驱动力。集聚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的动态演变及其作用下,对集聚外部性、规模经济以及其他对聚集体的依赖程度较弱的产业最先扩散出去。国内基础设施的改善降低地区间的运输成本有助于推进产业转移、缩小地区差距。而且,随着国内市场相对国际市场的逐步增大或者对外贸易环境的相对恶化,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将会减弱,在产业集聚的多种负面效应作用下会导致新一轮的空间结构调整,促使部分产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素超
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在定量建构包含12个二级指标的商贸流通业竞争力指标的基础上,将该指标与赫芬达尔指数与H统计量进行了互补性对比分析,并通过省级面板数据计算了我国1998-2016年省际流通产业竞争力水平。研究表明,我国区域内的流通产业竞争力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而区域间流通产业发展差异大致呈现"U"型特征,即区域间的差异先减后增,区域间差异最小的时间点为2011年。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富君 万相昱
本文基于2003-2022年省级平衡面板数据,分别使用σ和β收敛模型测算出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收敛系数、稳态值与收敛速度,并分析其非均衡性特征。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我国区域间商贸流通业发展差距在不断缩小、非均衡性特征逐渐减弱。第二,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显著的β收敛性,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增长速度相对更快,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非均衡性特征会不断减弱。第三,不同地区商贸流通业的收敛速度存在异质性。最后,提出推动落后地区更快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商贸流通业相对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商贸流通业 非均衡性 特征分析 收敛模型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冷智花 付畅俭 龚志民
笔者以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以江苏、浙江两省的民营企业为实例,探讨了民营企业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根源及分化机理,求证区域投资环境对民营企业成长的作用。实证结果显示:区域政府环境、金融环境、市场环境对民营企业成长影响显著,但法制环境、科研专利对于促进民营企业成长影响并不显著。
关键词:
区域投资环境 民营企业成长 非均衡发展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建红 周朝鸿 海柯·艾伯斯
本文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发展阶段模型对区域贸易与区域均衡发展的互作机制进行深入研究。该理论模型的基本要点是:区域内部贸易与区域内部贫富差距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而且这一相互关系的具体形式受贸易国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的影响。为了验证这一论点,本文选择三个贸易区为代表,采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证实了本文提出的论点。文章最后结合研究结果讨论了其政策含意。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具有理论方面的贡献,而且对于目前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克锋
本文基于2015-2022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市场分割与流通业转型升级的关系,并进一步采用门槛效应模型,剖析数字经济发展与流通业转型升级的非线性关系。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流通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且呈现一定的边际非线性增长关系。从机制作用来看,数字经济发展可以通过缓解市场分割局面,进一步促进流通业转型升级。最后,文章就持续深化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政策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 林贤郁 李纲 汲凤翔 梁琦 史会学 王明亮
本文利用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相关的历史数据,全面地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对我国地区差距进行了定量描述与评估,并剖析了我国地区投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
经济普查 投资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戴先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总体发展政策,中央采取了以区域倾斜政策为核心的强倾斜战略和方针,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开放区域—腹地经济四级开放梯度地区。十年来的实践经验也证明,国家实施的地区倾斜政策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它不仅加快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促进了沿海经济的高速增长,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而且通过示范效应、扩散效应,以区际分工与协作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内地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杨竹莘
结合中国现实对区域差异发展理论作出比较与评述,分析这些理论产生渊源、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存在的局限,认为非均衡发展的差异理论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国情,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从极端的非均衡到均衡,从发散到收敛,从差异到趋同的必然选择。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平军 修春亮 丁四保 魏冶
基于对空间极化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首先从要素流的视角构建区域发展衡量指标——城镇集聚能力,并从整体上评价1995-2008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演变格局;其次利用差异指数和极化指数,从不同集聚层次对东北三省区域发展非均衡性和极化程度进行测度。研究发现:①从区域发展衡量指标的动态演变格局来看:1995-2008年间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是一个波浪起伏的过程,整体水平稍有下降;集聚能力得分排序及其演变趋势表明,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和资源城市主宰着东北三省区域发展格局的演变;四中心城市呈现出由北往南递增的发展趋势,且由四城市形成的经济区实体功能开始显化,并沿哈大铁路形成一条不连续的"极化轴",区域发展中心逐步南移;区域发展的地域差异性非常明显。②从区域发展的非均衡性和极化指数来看: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其中市区极化程度明显高于县(县级市),且发展演进方向互异;空间分布上非均衡性指数表现出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而崔-王指数为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城市类型(资源城市与非资源城市)表现出异向发展趋势,其中资源城市呈绝对的下降趋势,且资源城市的极化程度明显低于非资源城市。
关键词:
中国东北 城镇集聚能力 区域空间极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翁钢民 姚昭屹 贾丽丽
受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水平不尽相同,非均衡性问题日益突显,且差距有拉大的趋势。空间自相关是一种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旨在探索旅游要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和作用机制。根据2004—2013年的数据,计算环渤海地区的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4组全局Moran’s I值,分析该时期环渤海区域旅游空间集聚演变过程。在局部空间自相关方面,选取2013年截面数据,通过Moran散点图和LIsa分析,探究环渤海区域旅游发展相关程度和集聚情况,为区域旅游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沈桂龙 于蕾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在总量差异上,而且也表现在速度差异上。这种东中西经济发展速度的递减特征和FDI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相一致,实证数据表明FDI并没有缓解东中西三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反而起到了相反作用。
关键词:
FDI 区域经济 非均衡发展 效率差异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严全治 苗文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